喝绿豆汤要因人而异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夏天,天气开始变热。闷热感不仅会让人心情烦躁,而且人体通过出汗等途径排出的水分也会随之增多,增加人们烦热口渴等不适感觉。针对这种情况,许多人认为,此时喝上一碗甘甜的绿豆汤,会使人神清气爽。其实喝绿豆汤并非人人适宜,对于热性体质,或者是体内热邪正盛者来说,绿豆汤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而对于体质虚寒、经常腹泻便溏者来说,就不适合饮用绿豆汤来保健。
  绿豆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以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可以为人体补充新陈代谢过程中所消耗的营养物质。从这个角度来说,饮用绿豆汤当然无可厚非。然而绿豆不但是食品,也是一味中药,具有其特定的药性,需要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其应有的防病保健功效。中医学认为,绿豆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的功效。从食疗的角度来说,食物的温热、寒凉等天然属性要与摄食者的体质状况相互对应,才能起到保健作用。对于口舌生疮、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体内有热表现者来说,饮用绿豆汤正好可以对症治疗。然而对于以下一些人来说,则不宜服用绿豆汤:一是属于寒凉体质者。可以通过经常出现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症状来判断。此类人服用绿豆汤只会加重症状,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疾病。二是胃肠道功能不足的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虚弱的人。绿豆中所含的蛋白质较高,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肠胃消化功能较差,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掉绿豆蛋白,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而导致腹泻。三是正在服用药物的人。绿豆的解毒作用,缘于绿豆蛋白等成分与人体内的有机磷、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结合形成沉淀物排出体外。然而,这些解毒成分也会与药物的相关成分产生类似的化学反应,从而降低药效。
  据《医药养生保健报》
  编辑 / 赵明建
其他文献
人究竟是酸的还是碱的?这个问题饶有兴味,但不好贸然回答。因为人体的不同部位,其酸碱度相差很大。不过从总体上看,人是偏碱的,因为流经全身心的血液呈现微弱的碱性。  化学上用pH值来表示酸碱强度。当pH值为7时即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大于7时就为碱性。而人血液的pH值为7.35~7.45。由于血液是弱碱性的,因此在它的“流域”内,大多数体液也表现出程度不同的碱性。如唾液和眼球内液pH值为7.2;脑脊
——什么是电安全连接器?——电安全连接器是所有与电相关的产品所必需的关键元器件,特别是对于小家电产品来说,其重要性如心脏之于人体、芯片之于电脑。——目前,仅国内市场对各
(本刊讯)看过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的人可能都曾幻想拥有一条可以飞行的飞毯。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利用物理学和数学原理,飞毯有可能“飞”出神话,“飞”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但他当初的选择是服务于农。作为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专家,他积极认真地去开展每一个科研项目。为了中国畜牧业,特别是奶业的快速发展,他倾注着自己的极大
近日,一项新的国际研究表明,全球变暖有可能让北半球的植物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碳而不是储存它们。这项研究1月3日发表在《自然》杂志。它审视了过去20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汇聚
“回光返照”原为佛教、道教用语。  我国民间引申其义,将临死时忽然稍微精神振作者称为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是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当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时,由于日落时的光线反射,天空会短时间发亮,然后迅速进入黑暗。过去没有电灯,人们点香油灯或煤油灯,当灯里的油即将燃尽时,也会突然一亮,然后熄灭。那是因为最后的一滴油,失去了油的附着力或拉力,上升得特别快,所以会突然一亮。现在用电灯,在灯丝寿命将尽时,
人们外出公干或旅游有时乘坐长途汽车。但坐长途汽车不像坐火车与轮船那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让你稍作散步或观景,消除旅途的枯燥与疲劳。于是,一些人就采取了闭目养神的方法。  然而,有关专家说,乘车闭目养神的方法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不可取的。根据我国公路的现状,除一些高标准公路或高速公路外,大部分路况并不是很好,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山区,公路易遭暴雨与洪水的侵袭破坏。故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车身难免会发生剧
目的:制订通脉灵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用乙醇稀释,在C18柱上以甲醇-0.05%磷酸溶液(5:95)为流动相,在波长280nm处检测.结果:在0.0217~0.4336μg范围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自2003年起至2010年,已连续8年保持少儿图书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形成了稳健发展、持续增长的良性经营模式。分析浙少社在业内独
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当下,教师们对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