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和悲雅艳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a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机(261—303)是西晋著名的作家、文艺理论家,也是一位提出了不少新见的美学思想家。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艺思想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重要文章,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该文有一段指陈文章之病的论述,全以音乐为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陆机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便于讨论,现将这段文字引录如下:
  
  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
  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
  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
  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固声高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泛。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①
  
  陆机在批评文病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一套文学审美标准,即“应”、“和”、“悲”、“雅”、“艳”。这五个美学范畴,原本借自音乐,是陆机对音乐的要求。前人对这五个范畴有不少讨论,但主要是从文学审美标准的角度切入,而未见有人将它们视为独立的音乐美学范畴进行系统研究。饶宗颐《论〈文赋〉与音乐》②、张少康《陆机:应、和、悲、雅、艳——陆机〈文赋〉美学思想琐议》③两文对这五个范畴的音乐美学内涵有较多关注。然而,这两篇文章对其音乐美学内涵的阐释,最终也只是为更透彻地讨论其文学审美内涵服务,因而未能揭示其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价值。同时,这两篇文章的讨论不出《文赋》的范围,未能联系陆机其他著作中有关音乐的资料,因此对这五个范畴的音乐美学内涵的阐释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
  
  应
  “应”作为音乐美学范畴是陆机首先提出的,但他并未具体解释其涵义。饶宗颐先生认为:
  
  应乃调弦法,即使琴上两弦散声与按音相应,或异位泛音之相应,以求两音之和协。由于取调之不同,所用弦次及相应之徽位亦异。有时转弦而换调,得紧或慢一律以求音之应和。……总之“应”即使异弦之乐音高下相宜,成同度或八度之和谐,此为构成旋律之基础,凡能弹七弦琴者,无不通晓。④
  
  古琴的调弦之法是否称“应”尚可讨论,但饶宗颐先生将《文赋》中的“应”解释为“调弦法”,恐有违陆机本意。首先,将“调弦法”一词代入“含清唱而靡应”句,在语意上讲不通,因为“清唱”和“调弦法”没有关系。其次,《文赋》中的“应”是创作法则和审美标准,而“调弦法”则是一种音乐技术,释辞与被释辞性质大不相同,该解释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再次,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按饶宗颐先生的说法,“调弦法”旨在求得乐音的和谐,而《文赋》云“譬偏弦之独张”,此“应”解决的是单音不成曲的问题,二者的指向并不相同。
  其实,关于“应”的音乐内涵,前人已多有论及。如《文选》卷一七《文赋》李善注曰:“言累句以成文,犹众弦之成曲。”⑤方竑《文赋绎意》云:“清而靡应,文之至小者也。独帛单彩,未足以成锦。偏弦孤唱,未足以言音。”⑥李善和方竑一个从正面、一个从反面,阐释了“应”具有众弦成曲、单音不美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张少康先生从美学角度对“应”进行了更加明确的界定:
  应,在音乐上是指相同的声音、曲调间的互相呼应而构成的一种音乐美。……陆机在这里是反对单调的“清唱”,认为它总不如配乐的演唱或合唱那样具有合乐之美,能给人一种丰富而充实的美感。偏弦之独张,不如众弦之合奏来得美。⑦
  这一界定与《文赋》之意相吻合,可以接受。但该文接下来的判断则值得商榷:
  应之美,也就是同之美,即《国语
其他文献
2014年6月28日,几乎座无虚席的柏林爱乐大厅迎来了来自中国的年轻音乐家——应邀参加2014欧洲青年古典音乐节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以下简称“青交”)正在这里举行专场音乐会。  音乐会由音乐节赞助人、德国著名演员迪特里希·马陶什(DietrichMattausch)先生主持,他首先向德国观众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巨大成就,特别说明了这支来自中国的乐团对柏林观众的特殊意义。音乐节总经理敏慈女士
曲家金湘的新著《探究无垠·金湘音乐论文集之二》于2014年1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这是他继《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1}之后的又一部论著。由汪毓和、王次炤和赵塔里木分别作序,包含“理论篇、创作篇、回响篇、其他篇”四章以及“金湘作品分类目录”,从约五十万字的文集中读到的是这位勤勉创作的作曲家、执着探求的理论家十余年来的技术追求、哲理思考和心路历程。  一、“理论篇”的中华情怀与国际视野  
16年5月7日上午8时,中央音乐学院院教学楼201音乐厅热闹而温馨,人们纷纷与袁静芳教授合影共同庆祝她的80华诞。来自国内外40家院校、科研机构,一百六十多位中外学者、学生及3家演出团体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继往开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暨袁静芳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音乐学系承办。  开幕式由周海宏副院长主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主编、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次炤,韩国传
纪念波兰伟大钢琴家、作曲家肖邦诞生200周年,作曲家、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先生在全国巡演活动中,多次举行“听夜曲 品肖邦 悟人生”专题  独奏音乐会。笔者于2010年6月8日在潍坊学院聆听了赵晓生的演奏。   赵晓生对肖邦在1827—1846年期间创作的夜曲做了全景式的社会背景、个人生活经历、音乐本体的综合分析,对肖邦的情感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音乐会的形式新颖独特,将13首夜曲
15年11月25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箫魂”——张维良笛箫奉献音乐会(以下简称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由张维良和他所创建的中国竹笛乐团演奏。中国竹笛乐团是集笛箫教学、创作、表演为一体的新型民族器乐乐团,隶属于中国音乐学院笛箫艺术研究中心。乐团常任指挥是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胡彪,成员由学院优秀的笛箫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  秉承创新发展的音乐理念,音乐会所表演的六首曲目,有五首
值“2012中国文化年”在德国举办之际,第13届德国慕尼黑双年音乐节于2012  年5月18日在慕尼黑爱乐音乐厅举行了一场以“遥远的声音”为题的特别音乐会,中国指挥家余隆先生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出了陈晓勇《Kaleidoskopder Zeiten/ 时间的万花筒》(首演)、贾国平《Kalaviuka/ 迦陵频伽》(首演)以及叶小钢《大地之歌》等三部中国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其中两部首演作品为慕尼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主办的课题结题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4日—26日在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收到论文43篇。现就要点综述如下: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周海宏发言指出我们对“非遗”价值的认识很缺失,周先生的证据之一是“一百多年前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游历了两年之后临走时说
引 言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1792—1841)提倡“尊史”,认为一切学术皆为史。{1}读研一中音史专业时导师就要求我们多读文献,写读后感、综述作业,尤其应该从学术史角度关注一部新著作的特色。自拜读《嘤鸣集》{2}以来,从朴素淡雅的装帧设计,到犹如作者学术轨迹和人际交往的26帧珍贵图片,再到吸引眼球的“目录”(上编为作者四大板块的评论文章51篇;下编为“被评论”的27篇文章),使笔者置于案头、爱不
钢琴演奏、室内乐演奏、钢琴教学于一身的俄罗斯全能型女钢琴家艾莉索·维萨拉兹(Eliso Virsaladze)生于1942年,从小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浸泡成长,幼时师从祖母安娜斯塔西亚·维萨拉兹(Anastasia Virsaladze钢琴教育家)学习钢琴,“20世纪俄国钢琴学派三大巨头,戈登维瑟、伊贡诺夫和纽豪斯都是其祖母府上的常客”①。艾莉索“幸运地在最初就立下追求音乐内涵和完整技巧,尤其是音色
五声七音三十韵,六律九歌而立馨。  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系30周年庆典来临的时候,最集中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一句话,就是:继往开来、代有薪传。  30年前,当我作为建系之后第一批入学学生进校的时候,钱仁康、谭冰若、夏野等前辈老师那和蔼的目光与亲切的话语依然留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怀。30年过去了,看着现在多世同堂、学科共建的局面,惟有以不断更新自策。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专业历史久、传统好、起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