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产业强县、科教兴县、文旅活县、生态立县”发展思路,树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推动自然资本增值,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对我县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7年,凤家古镇文旅综合体、中屏溶洞、马鹿塘杜鹃花海景区正式运营,三江口温泉旅游区、兴隆温泉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分别增长110%、106%。但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产品体系单一,品质及结构不合理,特色不明显,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低下等。本文从全县旅游产业的存在的问题、亟待发掘的优势出发,进而分析解决当前困难的渠道,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
禄劝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自然条件艰苦、产业基础薄弱
全县山区、高寒山区占总面积的98.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为27.9%,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有24个省级贫困村、58个市级贫困村,2个省级贫困乡、10个市级贫困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290人,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干热河谷地区和高寒冷凉山区。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大而不强,传统产业底子薄、规模小、效益低,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新培育产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实现稳定增收还有一个过程。
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民风民俗陋习依然存在
目前我县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資源的经济价值。虽然有的村已经使用上了电磁炉、液化气,但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多数村存有多年未烧掉的废木材。特别是三秋生产收获以后,村里有沿街、小巷、自家门口、墙角等处堆放玉米皮现象。此外部分村路边存有粪堆、砖垛,同时随着农民建房数量的增加沙堆、石堆、以及建筑垃圾也越来越多地堆放在路上,影响农村交通出入及村容村貌。农村环保设施匮乏,农村污水、垃圾、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处理设施覆盖面小,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乱丢、坟墓乱建,村庄面貌脏乱差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还没有全面形成,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全面小康、现代化建设要求格格不入。
缺乏引领示范、先行先试的思维和决心
尽管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以及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农民越来越多,但总体上,特别是中老年农民,对文明、科学、健康和富裕生活方式的接纳还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农村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状态,人际交往直接而密切,范围狭小,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生活环境稳定,社会流动缓慢,传统习俗浓厚,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尚往来等深受传统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导致农民的主体意识还不够,整体素质还不高,主要表现在“等靠要”思想、小富即安心态等,缺乏引领示范、敢为人先的思维和决心。
项目规划体系不健全,找不到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点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没有真正实现向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康体型旅游有效结合的转型升级,缺乏大手笔的运作,缺乏大创意的项目推进,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禄劝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
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富饶
高原农业富有特色,重楼、草乌、附子、野生菌量大质优,核桃、板栗、白芸豆、撇坝火腿名扬省内外,有“松茸之乡”“云药之乡”等美誉。水能蕴藏量丰富,建有中小水电站28座,装机容量达96.89万千瓦;在建的乌东德电站,是全国第四大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020万千瓦,计划于2020年建成投产;总库容4.84亿立方米的云龙水库,是云南省会城市昆明重要的饮用水源地。
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浓郁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禄劝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宋大理政权时,禄劝罗婺部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雄冠云南三十七部”,至元、明、清时发展成西南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彝族凤氏政治集团。县域内保留比较完整的营盘山新石器遗址、三台山高浮雕摩崖造像、錾字岩彝文摩崖石刻,彰显罗婺盛世的古老文明。全球珍藏的彝文古籍中90%出自禄劝,我国现存的659部彝文古籍中522部源自禄劝。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禄劝有24个民族,有着丰富的彝族、苗族、傈僳族、回族等民族文化资源。
革命圣地、红色遗存众多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两次经过禄劝,行经14个乡镇,65个办事处,311个村庄,住过84个村寨,历时12天,行程985华里.1935年5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委纵队在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率领下,奔赴皎平渡,抢渡金沙江,实现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转移。留下了毛主席路居纪念馆、普渡河铁索桥、红军烈士洞、石板河阻击战等红色遗迹,是全省5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地、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昆明地区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之一。
生态优美、山水风光旖旎
禄劝地貌千姿百态,群山巍峨耸立,江河溪涧纵横,气候立体多变,生物资源多样,山区面积占98.4%,森林覆盖率达56%景如遗珠,秀美如画。普渡河谷天然温泉泉眼星罗棋布,以兴隆、下达基、三江口为代表,有较高的休闲养生康体旅游价值。县城绿树成荫,气候温暖舒适,已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是天然的“绿色氧吧”和理想的休闲、养生、居住、生活之地。 发展禄劝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回归自然、健康休闲、走近农家生活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而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考虑到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基础设施、气候条件及产业现状、历史人文资源等诸多条件。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七改三清”“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工程,提升人居环境和城乡品质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进农村,以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为主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发挥起村规民约的作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七改三清”“四治三改一拆一增”提档升级,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力争在春节前,全面农村面貌有大改观,切实在全县农村形成“爱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长效机制。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因地制宜,顺应村庄格局,传承历史文化,体现村庄的田园风貌,保护、保留乡村风貌。
加强农村民风民俗陋习的专项治理,倡导农村文明新风
推进生态文明进农村,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广泛关心环境,参与环保、贡献环保,积极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农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进一步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学校,坚持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加强资源环境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相关科学知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组织,大力发展生态公益组织、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汇聚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切实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积极探索公私伙伴关系、产权出让、产权改革完全市场化、政府所有+商业化运作、政府指导+商业化运作等方式实现市场化运作
一是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铁西、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二是是建立社会资本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产业,除法律禁止的领域外,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社会各方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支持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兼并、参股、收购等方式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业务,建立积极、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导向机制。加大财政对旅游设施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资金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导向引领左右,增加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旅游产业资金规模小、市场发育条件不充分的乡村,可建立政府主导投资模式,加快优势旅游资源开发进度。
积极探索休闲体验创意路径,形成乡村旅游一体化的产业融合形态
由于我县旅游的发展缺乏名山大川和知名历史文化遗迹的支撑,也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不适合作核心景区开发,也不适合投入大的文化项目拉动,加之,现有的乡村旅游缺乏文化创意、规模小,产业带动差,组织化程度低,无法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而难以成长,但我们要靠旅游业最大限度的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实现旅游的扶贫功能。因此,我县乡村旅游的产品定位应为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因为这两者都是以文化创意为灵魂,以产业为核心,以旅游为驱动的开放、专业、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都与农业具较高的关联度和农户参与度,是产业扶贫的最佳载体。
特色小镇是为了解决城镇化中出现的产业空心化和文化空心化问题,通过注入文化创意、“互联网+”等现代元素,加速高端生产力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使小城镇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空间,其实质是新型城镇化。基本模式是“文创+新兴产业+小城镇”,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和完整的产业链,以及旅游功能的发挥,嵌入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当地的自然和历史资源为依托,结合本地文化特色进行创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极大的增加工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已有产业的转型升级。
发展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完美结合。一方面,特色小镇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居住和就近就业的条件,同时为田园综合体生产的农产品提供深加工,还为田园综合体提供科技服务,也是田园综合体的旅游集散地和游客服务中心。另一方面,田园综合体可以为特色小镇的产业链建设提供前端种植养殖业支撑,也为特色小镇的旅游功能进行服务深化和市场细分,特别是提供农耕文明的心理体验,二者形成乡村旅游完整的链条,互为犄角。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一个新的领域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已经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外在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变和完善,更加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的内在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体性和保护意识增强,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再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公共服务更加标准化;最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新农建设的本质“富民”逐步体现。
参考文献:
[1]2016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以发展新理念破三农新难题[N].人民日报-2016-1-28.
[2]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S].陕政发〔2009〕48号.
[3]东营市旅游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Z].2015.
[4]袁朝庆.在安康引入ppp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的探索[N].安康日报,2018-01-24(007).
[1]喬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27-30.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
禄劝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自然条件艰苦、产业基础薄弱
全县山区、高寒山区占总面积的98.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为27.9%,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有24个省级贫困村、58个市级贫困村,2个省级贫困乡、10个市级贫困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290人,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干热河谷地区和高寒冷凉山区。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大而不强,传统产业底子薄、规模小、效益低,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新培育产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实现稳定增收还有一个过程。
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民风民俗陋习依然存在
目前我县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資源的经济价值。虽然有的村已经使用上了电磁炉、液化气,但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多数村存有多年未烧掉的废木材。特别是三秋生产收获以后,村里有沿街、小巷、自家门口、墙角等处堆放玉米皮现象。此外部分村路边存有粪堆、砖垛,同时随着农民建房数量的增加沙堆、石堆、以及建筑垃圾也越来越多地堆放在路上,影响农村交通出入及村容村貌。农村环保设施匮乏,农村污水、垃圾、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处理设施覆盖面小,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乱丢、坟墓乱建,村庄面貌脏乱差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还没有全面形成,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全面小康、现代化建设要求格格不入。
缺乏引领示范、先行先试的思维和决心
尽管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以及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农民越来越多,但总体上,特别是中老年农民,对文明、科学、健康和富裕生活方式的接纳还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农村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状态,人际交往直接而密切,范围狭小,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生活环境稳定,社会流动缓慢,传统习俗浓厚,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尚往来等深受传统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导致农民的主体意识还不够,整体素质还不高,主要表现在“等靠要”思想、小富即安心态等,缺乏引领示范、敢为人先的思维和决心。
项目规划体系不健全,找不到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点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没有真正实现向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康体型旅游有效结合的转型升级,缺乏大手笔的运作,缺乏大创意的项目推进,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禄劝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
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富饶
高原农业富有特色,重楼、草乌、附子、野生菌量大质优,核桃、板栗、白芸豆、撇坝火腿名扬省内外,有“松茸之乡”“云药之乡”等美誉。水能蕴藏量丰富,建有中小水电站28座,装机容量达96.89万千瓦;在建的乌东德电站,是全国第四大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020万千瓦,计划于2020年建成投产;总库容4.84亿立方米的云龙水库,是云南省会城市昆明重要的饮用水源地。
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浓郁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禄劝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宋大理政权时,禄劝罗婺部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雄冠云南三十七部”,至元、明、清时发展成西南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彝族凤氏政治集团。县域内保留比较完整的营盘山新石器遗址、三台山高浮雕摩崖造像、錾字岩彝文摩崖石刻,彰显罗婺盛世的古老文明。全球珍藏的彝文古籍中90%出自禄劝,我国现存的659部彝文古籍中522部源自禄劝。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禄劝有24个民族,有着丰富的彝族、苗族、傈僳族、回族等民族文化资源。
革命圣地、红色遗存众多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两次经过禄劝,行经14个乡镇,65个办事处,311个村庄,住过84个村寨,历时12天,行程985华里.1935年5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委纵队在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率领下,奔赴皎平渡,抢渡金沙江,实现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转移。留下了毛主席路居纪念馆、普渡河铁索桥、红军烈士洞、石板河阻击战等红色遗迹,是全省5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地、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昆明地区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之一。
生态优美、山水风光旖旎
禄劝地貌千姿百态,群山巍峨耸立,江河溪涧纵横,气候立体多变,生物资源多样,山区面积占98.4%,森林覆盖率达56%景如遗珠,秀美如画。普渡河谷天然温泉泉眼星罗棋布,以兴隆、下达基、三江口为代表,有较高的休闲养生康体旅游价值。县城绿树成荫,气候温暖舒适,已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是天然的“绿色氧吧”和理想的休闲、养生、居住、生活之地。 发展禄劝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回归自然、健康休闲、走近农家生活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而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考虑到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基础设施、气候条件及产业现状、历史人文资源等诸多条件。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七改三清”“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工程,提升人居环境和城乡品质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进农村,以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为主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发挥起村规民约的作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七改三清”“四治三改一拆一增”提档升级,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力争在春节前,全面农村面貌有大改观,切实在全县农村形成“爱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长效机制。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因地制宜,顺应村庄格局,传承历史文化,体现村庄的田园风貌,保护、保留乡村风貌。
加强农村民风民俗陋习的专项治理,倡导农村文明新风
推进生态文明进农村,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广泛关心环境,参与环保、贡献环保,积极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农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进一步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学校,坚持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加强资源环境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相关科学知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组织,大力发展生态公益组织、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汇聚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切实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积极探索公私伙伴关系、产权出让、产权改革完全市场化、政府所有+商业化运作、政府指导+商业化运作等方式实现市场化运作
一是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铁西、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二是是建立社会资本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产业,除法律禁止的领域外,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社会各方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支持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兼并、参股、收购等方式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业务,建立积极、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导向机制。加大财政对旅游设施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资金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导向引领左右,增加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旅游产业资金规模小、市场发育条件不充分的乡村,可建立政府主导投资模式,加快优势旅游资源开发进度。
积极探索休闲体验创意路径,形成乡村旅游一体化的产业融合形态
由于我县旅游的发展缺乏名山大川和知名历史文化遗迹的支撑,也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不适合作核心景区开发,也不适合投入大的文化项目拉动,加之,现有的乡村旅游缺乏文化创意、规模小,产业带动差,组织化程度低,无法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而难以成长,但我们要靠旅游业最大限度的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实现旅游的扶贫功能。因此,我县乡村旅游的产品定位应为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因为这两者都是以文化创意为灵魂,以产业为核心,以旅游为驱动的开放、专业、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都与农业具较高的关联度和农户参与度,是产业扶贫的最佳载体。
特色小镇是为了解决城镇化中出现的产业空心化和文化空心化问题,通过注入文化创意、“互联网+”等现代元素,加速高端生产力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使小城镇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空间,其实质是新型城镇化。基本模式是“文创+新兴产业+小城镇”,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和完整的产业链,以及旅游功能的发挥,嵌入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当地的自然和历史资源为依托,结合本地文化特色进行创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极大的增加工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已有产业的转型升级。
发展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完美结合。一方面,特色小镇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居住和就近就业的条件,同时为田园综合体生产的农产品提供深加工,还为田园综合体提供科技服务,也是田园综合体的旅游集散地和游客服务中心。另一方面,田园综合体可以为特色小镇的产业链建设提供前端种植养殖业支撑,也为特色小镇的旅游功能进行服务深化和市场细分,特别是提供农耕文明的心理体验,二者形成乡村旅游完整的链条,互为犄角。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一个新的领域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已经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外在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变和完善,更加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的内在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体性和保护意识增强,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再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公共服务更加标准化;最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新农建设的本质“富民”逐步体现。
参考文献:
[1]2016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以发展新理念破三农新难题[N].人民日报-2016-1-28.
[2]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S].陕政发〔2009〕48号.
[3]东营市旅游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Z].2015.
[4]袁朝庆.在安康引入ppp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的探索[N].安康日报,2018-01-24(007).
[1]喬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