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内地人拥至香港消费、生子、上学逆流而动的是,港人到内地揾工意愿呈上升趋势。2011年香港青联学生交流网络调查本港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时,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学生肯定北京、上海等中国主要城市的发展潜力,同时亦有八成看好重庆、大连等二线城市的未来发展。
其中“事业前景佳”、“晋升空间大”、“薪酬高”,使得内地成为吸引港人北上揾工的主要因素。
根据香港统计处2011年10月出版的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在内地工作的港人达到了17.5万(2004年达至最高峰,为24.4万),占香港就业人口7%。
数据显示,这群港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香港本地人高。
在内地,有32%的港人拥有学位教育,高于香港本地的23.9%。他们主要在三个热门而多金的领域就职:制造、贸易、金融;职位上,半数是“经理及行政级人员”(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
留下扎根长期发展,由香港人成为“半个内地人”,是部分来内地工作的港人的最终选择。
“内地工作经验”走俏
3年前,毕业没多久的Tom主动申请到内地工作,原因很简单:可以升职,机会也更多。
当时,Tom在香港某外企从事审计类工作,而另一港资公司正在招一名派驻四川及贵州公司的集团财务分析师。这个职位不仅比以前职位要高,涉及的内容也更广泛,包括企业并购以及投资相关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会更有帮助。于是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在内地的工作机会。
“如果我在香港工作的话,可能往上晋升的机会会少很多。”与Tom同期进入香港公司做审计的同事目前还在做审计,“工资和我差不多,但出路变得很窄。”而Tom在内地工作半年后,则升为公司集团的助理总监及合资公司董事。
其实这次选择是Tom“蓄谋已久”的国内发展计划。
上大学时,Tom就发现有关内地经济迅猛的信息多了起来,“未来将是内地的时代”,于是他着手为到内地工作做准备。
大一时,Tom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普通话培训班。大二时,Tom交换到内地的大学学习。交换的半年里,Tom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中学时练就的简体字让他迅速获得内地人的好感,融入到内地生活里。
后来跳槽去的那间公司对派往内地职位的要求为“有内地经验,懂两文三语(也即懂中文和英文,广州话、英语和普通话)”,大学这些经历成为了Tom初次进军内地的敲门砖。
据香港理工大学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4%的受访雇主考虑将普通话水平纳入人事升迁条件,超过85%的受访雇主认为所有雇员都需要提升普通话听说能力。截至2009年,香港已经有超过5万人次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
去年,Tom辞职去英国深造。今年八月份,刚从英国读研归来的Tom再次选择了一家外资公司在上海的职位。而这次就职与其说是Tom的“选择”不如说是“被选择”。
“我觉得我回香港的话那些公司也是会把我派到内地去,毕竟在内地久了。”他在香港跟一些猎头聊天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地是内地,香港成了其次的选择。
截至2010年,香港人在内地的数目约为 175万,占香港就业人口的7%。随着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融合紧密,内地经验在香港越来越受欢迎。
内地是一块跳板
2002年,香港人才管理协会会长刘湘华就曾表示,由于内地劳工法例及税制等都与香港存在差异,随着部分港人北上在内地发觉无法适应,预料2至3年后,相当部分人会像数年前拥去加拿大一样,结果回流香港。
事实确如她所预言。据香港统计处数据,在内地工作的香港居民从2004年的24万多人,回落至2011年的17万多人。
Wyvern Chan便是折返的港人之一。
90年代末,香港企业纷纷迁往内地,需要一批香港人到内地建厂。因为被委派到内地就可以由基层变成管理层,1998年,22岁的Wyvern没有犹豫就加入了“北上开荒”的大军。
先后被公司委派到南昌、深圳、广州、东莞和珠海之后,36岁的Wyvern 如今已经做上了该港资IT公司的IT Manager。如果没有来内地发展,他估计要多花5年才能晋升到现在的职位。
回忆起13年北上的工作经历,他用“假释”形容每一次回港时的心态。“落后”、“不自由”、“家人不在身边”,令他觉得在内地工作就像“坐牢”。
1998年,得知Wyvern要北上到南昌,家人都非常担心他的安危:“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内地都是一个很乱的地方。只要有一点点钱,就会被人盯上。”他的母亲亦觉得内地的飞机不安全,“每次Wyvern坐飞机,她都会去拜神”。
当时,这个毕业不久的后生仔没有对亲友口中的“乱”顾虑太多。不过后来,Wyvern渐渐发现港人对内地不安全、罔顾法纪的刻板印象并不是无知——他曾遇过供货厂商无理要求加价,最后还出动黑社会;亦有工头卷走资金,工人拿不到工资,直接找他的客户要钱。
相比起香港职场的规范和专业,内地职场给他留下的印象是“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讲关系、公私不分”。
曾经有内地职员因为误信互联网、不懂从官网获取信息而订错货。
“要由头盯到尾,每一个细节都要跟他们说得清清楚楚”,这是Wyvern对内地同事的评价。他认为正因如此,香港人在内地才有了生存空间。
“好多以为是基本常识性的东西都要自己跟,少看一眼就会出纰漏……那些手下居然有胆子跟你说:你不早说。”
内地的劳工法和税收制度的不够明晰也是让他常常很郁闷: “就单单问有关男士的侍产假问题。他们就会说政府规定有,但在劳动合同法上是没有的;还有就是他们的工资、年终奖所得税,他们都不能说出是怎样算;税金的速算是怎样算出来,也不知道。”
不能带家人在身边,是他将北上工作比喻成坐牢的另一个原因。
在2009至2010年曾在内地工作的香港居民中,34.3%觉得北上工作的困难在于与家人分隔两地。
和其他企业的香港主管一样,Wyvern花了三年在珠海培训了一名当地助手。2011年,助手接班,Wyvern成功“越狱”。现在,他只需要坐在香港的办公室,就可以通过助手远程管理内地的事务。
其中“事业前景佳”、“晋升空间大”、“薪酬高”,使得内地成为吸引港人北上揾工的主要因素。
根据香港统计处2011年10月出版的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在内地工作的港人达到了17.5万(2004年达至最高峰,为24.4万),占香港就业人口7%。
数据显示,这群港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香港本地人高。
在内地,有32%的港人拥有学位教育,高于香港本地的23.9%。他们主要在三个热门而多金的领域就职:制造、贸易、金融;职位上,半数是“经理及行政级人员”(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
留下扎根长期发展,由香港人成为“半个内地人”,是部分来内地工作的港人的最终选择。
“内地工作经验”走俏
3年前,毕业没多久的Tom主动申请到内地工作,原因很简单:可以升职,机会也更多。
当时,Tom在香港某外企从事审计类工作,而另一港资公司正在招一名派驻四川及贵州公司的集团财务分析师。这个职位不仅比以前职位要高,涉及的内容也更广泛,包括企业并购以及投资相关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会更有帮助。于是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在内地的工作机会。
“如果我在香港工作的话,可能往上晋升的机会会少很多。”与Tom同期进入香港公司做审计的同事目前还在做审计,“工资和我差不多,但出路变得很窄。”而Tom在内地工作半年后,则升为公司集团的助理总监及合资公司董事。
其实这次选择是Tom“蓄谋已久”的国内发展计划。
上大学时,Tom就发现有关内地经济迅猛的信息多了起来,“未来将是内地的时代”,于是他着手为到内地工作做准备。
大一时,Tom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普通话培训班。大二时,Tom交换到内地的大学学习。交换的半年里,Tom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中学时练就的简体字让他迅速获得内地人的好感,融入到内地生活里。
后来跳槽去的那间公司对派往内地职位的要求为“有内地经验,懂两文三语(也即懂中文和英文,广州话、英语和普通话)”,大学这些经历成为了Tom初次进军内地的敲门砖。
据香港理工大学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4%的受访雇主考虑将普通话水平纳入人事升迁条件,超过85%的受访雇主认为所有雇员都需要提升普通话听说能力。截至2009年,香港已经有超过5万人次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
去年,Tom辞职去英国深造。今年八月份,刚从英国读研归来的Tom再次选择了一家外资公司在上海的职位。而这次就职与其说是Tom的“选择”不如说是“被选择”。
“我觉得我回香港的话那些公司也是会把我派到内地去,毕竟在内地久了。”他在香港跟一些猎头聊天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地是内地,香港成了其次的选择。
截至2010年,香港人在内地的数目约为 175万,占香港就业人口的7%。随着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融合紧密,内地经验在香港越来越受欢迎。
内地是一块跳板
2002年,香港人才管理协会会长刘湘华就曾表示,由于内地劳工法例及税制等都与香港存在差异,随着部分港人北上在内地发觉无法适应,预料2至3年后,相当部分人会像数年前拥去加拿大一样,结果回流香港。
事实确如她所预言。据香港统计处数据,在内地工作的香港居民从2004年的24万多人,回落至2011年的17万多人。
Wyvern Chan便是折返的港人之一。
90年代末,香港企业纷纷迁往内地,需要一批香港人到内地建厂。因为被委派到内地就可以由基层变成管理层,1998年,22岁的Wyvern没有犹豫就加入了“北上开荒”的大军。
先后被公司委派到南昌、深圳、广州、东莞和珠海之后,36岁的Wyvern 如今已经做上了该港资IT公司的IT Manager。如果没有来内地发展,他估计要多花5年才能晋升到现在的职位。
回忆起13年北上的工作经历,他用“假释”形容每一次回港时的心态。“落后”、“不自由”、“家人不在身边”,令他觉得在内地工作就像“坐牢”。
1998年,得知Wyvern要北上到南昌,家人都非常担心他的安危:“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内地都是一个很乱的地方。只要有一点点钱,就会被人盯上。”他的母亲亦觉得内地的飞机不安全,“每次Wyvern坐飞机,她都会去拜神”。
当时,这个毕业不久的后生仔没有对亲友口中的“乱”顾虑太多。不过后来,Wyvern渐渐发现港人对内地不安全、罔顾法纪的刻板印象并不是无知——他曾遇过供货厂商无理要求加价,最后还出动黑社会;亦有工头卷走资金,工人拿不到工资,直接找他的客户要钱。
相比起香港职场的规范和专业,内地职场给他留下的印象是“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讲关系、公私不分”。
曾经有内地职员因为误信互联网、不懂从官网获取信息而订错货。
“要由头盯到尾,每一个细节都要跟他们说得清清楚楚”,这是Wyvern对内地同事的评价。他认为正因如此,香港人在内地才有了生存空间。
“好多以为是基本常识性的东西都要自己跟,少看一眼就会出纰漏……那些手下居然有胆子跟你说:你不早说。”
内地的劳工法和税收制度的不够明晰也是让他常常很郁闷: “就单单问有关男士的侍产假问题。他们就会说政府规定有,但在劳动合同法上是没有的;还有就是他们的工资、年终奖所得税,他们都不能说出是怎样算;税金的速算是怎样算出来,也不知道。”
不能带家人在身边,是他将北上工作比喻成坐牢的另一个原因。
在2009至2010年曾在内地工作的香港居民中,34.3%觉得北上工作的困难在于与家人分隔两地。
和其他企业的香港主管一样,Wyvern花了三年在珠海培训了一名当地助手。2011年,助手接班,Wyvern成功“越狱”。现在,他只需要坐在香港的办公室,就可以通过助手远程管理内地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