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智、德、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总结已经取得的成效、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和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因此,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文盲和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都在农村。
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和农村、农民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者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决定》强调:“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这些论述不仅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农村教育重在青少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加快对农村教育的改革步伐。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⑴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较少,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缓慢。杨梅熟了不会保鲜而腐烂,核桃、板栗不知该如何提高其产量,上好良田不懂科技种植稻谷、亩产量不高,桔子种的太多,市场价不高,又不会加工,只有留在家里自己吃,吃不完的就任其烂掉等问题都不会解决。⑵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与农业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全国4.6亿农林牧渔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有1亿多人,小学文化程度2亿多人,许多农民卖鸡、卖鸭不会算帐,他们的劳动能力又有多高?⑶乡镇企业在起步阶段,摊子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我县乡镇企业在起步阶段,乡镇企业很少,有些乡镇根本没有企业,即使有乡镇企业,由于缺少科技和管理人才,造成产品质量差,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使乡镇企业进入困境,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导致我县成了一个贫困县。⑷由于文化素质低,科技方法缺乏,难以走上致富之路,许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导致田地荒废,孩子无人管教,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使农村中小学教育难以教好。⑸一些不良风气屡禁不止,如封建迷信、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⑹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而回乡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这样,农村运用科技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严重影响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二、让教育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筹直辖市发展,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变到主要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这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也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2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⑴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必须由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⑵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不断改革农村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⑶必须实行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⑷必须实行农科教结合、组织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⑸必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科技推广中的作用;⑹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上深化、面上扩展的原则,推动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农村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现在的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让教育与农村实际结合,培养农业建设中的高素质人才。现在我县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办学严重脱离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拿升学率作为衡量农村教育办得好坏的主要标准。在这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教育结构不合理,忽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忽视各类学校的德育、体育和美育、智育也发生了扭曲,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实践能力薄弱,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不到发挥,这样的人才模式,脱离了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在现实中,多年来我校向会同一中输送了不少学生,年年居全县第一,而我县也不知向高校输送了多少学生,出了多少人才,但我县经济仍很落后,农民群众依然贫困,我县依然是一个贫困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那些上不了大学的学生,多数生活在农村地区,他们z三、坚持“三位一体”,增强德能实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在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来源主要是少年,特别是学生。要使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我们就必须重视对在校学生的素质培养,使在校学生重视教育,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就要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联络家庭、社会也来重视教育,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在农村,文化素质提高了,进行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技术生产能力增强了,就会改变广大农民忽视教育,忽视对孩子的能力培养等现象。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创造性地对学生开展各种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强化和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
1.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学校的龙头作用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身心、智能、品德发展施加重要影响的过程。它具有严密的计划性、有序的系统性、较强的可控性等特点。首先要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法律保障措施,健全高效的德育管理体制: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校长总负责,班主任为主导,政教处与团组织密切配合的德育工作体制。其次,要提高学校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要站在培养新世纪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中小学生的高度来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再次,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强化尊重教育,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重视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去挖掘、尝试,提升其思想境界,实现德育活动,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2.强化家庭教育的法律责任,优化家长教育意识和观念,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关键。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
1990年,我县王家坪中学,一学生上数学课时睡觉,醒来后对老师的耐心开导不予理睬,反而在教室里大骂老师,并气冲冲地跑出教室。第二天,他父亲纠集其4兄弟拿着刀、锄等工具来学校谩骂校长,追打其任课教师,后经乡政府、派出所进行调解,才得以平息。事后才得知,这个学生有9个姐姐,父母、姐姐们都十分溺爱他。这样的家庭教育会造成什么结果呢?6年后,这个学生因犯强奸罪而被枪毙。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的直接教育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做好家庭教育?首先,家长要调整心态、更新观念、准确评价和认识子女,对孩子成才目标的期望必须符合实际,切不可急功近利。其次,家长要树立现代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再次,家庭教育的方法要恰如其分。第四,作为家长,应尽量保持家庭结构的稳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第五,政府、社会应强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干涉。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形式下,要切实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教育网络等作用,树立良好的文化舆论和教育环境。与此同时,各级党委要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重视教育。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的独立功能和作用,才能形成强大的道德教育合力。
【组稿编辑:向小兰】
(作者单位:418300湖南省会同县林城镇中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总结已经取得的成效、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和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因此,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文盲和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都在农村。
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和农村、农民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者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决定》强调:“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这些论述不仅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农村教育重在青少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加快对农村教育的改革步伐。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⑴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较少,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缓慢。杨梅熟了不会保鲜而腐烂,核桃、板栗不知该如何提高其产量,上好良田不懂科技种植稻谷、亩产量不高,桔子种的太多,市场价不高,又不会加工,只有留在家里自己吃,吃不完的就任其烂掉等问题都不会解决。⑵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与农业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全国4.6亿农林牧渔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有1亿多人,小学文化程度2亿多人,许多农民卖鸡、卖鸭不会算帐,他们的劳动能力又有多高?⑶乡镇企业在起步阶段,摊子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我县乡镇企业在起步阶段,乡镇企业很少,有些乡镇根本没有企业,即使有乡镇企业,由于缺少科技和管理人才,造成产品质量差,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使乡镇企业进入困境,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导致我县成了一个贫困县。⑷由于文化素质低,科技方法缺乏,难以走上致富之路,许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导致田地荒废,孩子无人管教,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使农村中小学教育难以教好。⑸一些不良风气屡禁不止,如封建迷信、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⑹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而回乡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这样,农村运用科技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严重影响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二、让教育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筹直辖市发展,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变到主要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这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也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2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⑴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必须由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⑵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不断改革农村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⑶必须实行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⑷必须实行农科教结合、组织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⑸必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科技推广中的作用;⑹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上深化、面上扩展的原则,推动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农村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现在的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让教育与农村实际结合,培养农业建设中的高素质人才。现在我县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办学严重脱离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拿升学率作为衡量农村教育办得好坏的主要标准。在这种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教育结构不合理,忽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忽视各类学校的德育、体育和美育、智育也发生了扭曲,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实践能力薄弱,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不到发挥,这样的人才模式,脱离了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在现实中,多年来我校向会同一中输送了不少学生,年年居全县第一,而我县也不知向高校输送了多少学生,出了多少人才,但我县经济仍很落后,农民群众依然贫困,我县依然是一个贫困县,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那些上不了大学的学生,多数生活在农村地区,他们z三、坚持“三位一体”,增强德能实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在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来源主要是少年,特别是学生。要使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我们就必须重视对在校学生的素质培养,使在校学生重视教育,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就要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联络家庭、社会也来重视教育,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在农村,文化素质提高了,进行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技术生产能力增强了,就会改变广大农民忽视教育,忽视对孩子的能力培养等现象。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创造性地对学生开展各种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强化和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
1.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学校的龙头作用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身心、智能、品德发展施加重要影响的过程。它具有严密的计划性、有序的系统性、较强的可控性等特点。首先要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法律保障措施,健全高效的德育管理体制: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校长总负责,班主任为主导,政教处与团组织密切配合的德育工作体制。其次,要提高学校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要站在培养新世纪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中小学生的高度来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再次,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强化尊重教育,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重视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去挖掘、尝试,提升其思想境界,实现德育活动,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2.强化家庭教育的法律责任,优化家长教育意识和观念,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关键。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
1990年,我县王家坪中学,一学生上数学课时睡觉,醒来后对老师的耐心开导不予理睬,反而在教室里大骂老师,并气冲冲地跑出教室。第二天,他父亲纠集其4兄弟拿着刀、锄等工具来学校谩骂校长,追打其任课教师,后经乡政府、派出所进行调解,才得以平息。事后才得知,这个学生有9个姐姐,父母、姐姐们都十分溺爱他。这样的家庭教育会造成什么结果呢?6年后,这个学生因犯强奸罪而被枪毙。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的直接教育十分重要。那么,怎样做好家庭教育?首先,家长要调整心态、更新观念、准确评价和认识子女,对孩子成才目标的期望必须符合实际,切不可急功近利。其次,家长要树立现代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再次,家庭教育的方法要恰如其分。第四,作为家长,应尽量保持家庭结构的稳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第五,政府、社会应强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干涉。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形式下,要切实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教育网络等作用,树立良好的文化舆论和教育环境。与此同时,各级党委要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重视教育。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的独立功能和作用,才能形成强大的道德教育合力。
【组稿编辑:向小兰】
(作者单位:418300湖南省会同县林城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