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要素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m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者向来比较注重对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结构要素表现为报刊、学会和学堂。这种归纳方式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它更侧重于从实体性空间形态入手,对公共舆论空间进行静态描述,从而忽略了公共舆论空间的虚拟性和动态性。本文从公共舆论空间的实体性和虚拟性特征入手,把其结构要素归纳为:公共议题、舆论主体、对话场所和信息传播体系,并以戊戌维新时期为倒对结构要素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公共舆论空间 结构要素 虚拟性和动态性特征
  
  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形成的公共舆论空间,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其结构要素表现为公共议题,传播者与受众,对话场所,以及信息传播体系。
  
  公共议题
  
  近代,由于大众传媒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报刊的形式,因而报刊理所当然地成为凝聚公共议题的最初场域,凝聚公共议题也是大众传媒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课题,充当舆论“急先锋”的维新派报刊,围绕这一时代课题凝聚了六个方面的公共议题:
  揭示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近代是一个多灾多难、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时代。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部分国家主权丧失。近代报刊深刻揭示出亡国灭种的危机,大量转载外报叫嚣瓜分中国的舆论,引起国人的警觉。
  反思洋务运动。开展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洋务运动,给国人带来了充足的信心和无限希望,但在甲午战争中却遭遇如此惨败,这给国人的打击和震惊远远超过战争本身。人们在遭受沉痛打击之余开始反思战败的原因,反思洋务运动的得失。
  抨击时弊。公共议题首先抨击的时弊就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专制政权,封建专制体制压制个性;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禁锢人心;发展到晚清的科举制度,其弊端已非常明显,成为牢笼天下的工具。这些社会弊端成为公共议题抨击的主要对象。
  关注重大事件。维新派报刊对戊戌维新时期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刊登新闻,发表评论,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关注重大事件成为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议题之一。
  探索救亡之法。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而灰飞烟灭,国人在遭受巨大的打击后开始探索新的救亡之法,在救亡之法的探索过程中,近代知识分子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公共舆论空间将这些意见凝聚成公共议题。
  思想的辩论和交锋。近代公共舆论空间中公共议题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就是各种思想的冲突与交流。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辩论围绕“变法的根本是什么”展开,由此延伸了“西学中源”与“中西会通”的辩论。维新派内部也充盈着激烈的思想交锋,进化论与三世说的辩论,激进还是渐进变革方式的争论,使公共舆论空间内思想的辩论蔚然成风。
  
  传播者和受众
  
  传播者和受众是公共舆论空间结构中最活跃的要素,传播者主要是指生产公共话题的报刊主笔,如梁启超、严复、汪康年、谭嗣同等,他们通常被称为知识分子精英。与传播者直接对应的就是受众,根据信息的来源渠道,受众又可分为直接受众和间接受众,“有效的传播媒介往往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即既有通过阅读获得讯息,也有通过人际的交谈、通信等方式间接获得媒介的传播内容”。
  近代报刊的受众主要由各级官员、士绅、新式知识分子、在校学生和商人构成。张之洞在饬令全省官销《时务报》札中,明令全省县级以上的文武衙门均购阅《时务报》:“所有湖北全省文武大小各衙门,文职至各州县各学止,武职至实缺都司止,每衙门俱行按期寄送一本,各局各书院各学堂,分别多寡分送,计二百八十八分。”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今日谈救国者,宜莫如养成国民能力之为急矣。虽然,国民者其说养之客体也,而必更有其能养之主体,主体何在?不在强有力之当道,不在大多数之小民,而在既有思想之中等社会。”既有思想之中等社会“指的是新式知识分子,即公共舆论的主体构成。近代报刊把读者对象主要定位于官绅和知识分子,虽然也试图影响普通大众,但不是很成功。《国闻报》创刊的初衷是创办日报和旬报阿种,日报的读者对象是“商贾百执事之人”,旬报的读者对象是“士大夫读书之人”。但在《国闻报》的受众构成中,普通大众所占的比重还是相当有限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维新派报刊在受众之间引起的反响也是多元复杂的,这一复杂性体现了受众的观点、价值取向以及审视视角之间的差异。
  近代知识分子借助公共舆论空间培育民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引导民众理性参与。封建社会君主家天下的传统,以及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导致底层民众缺乏主体意识。在近代,民众所缺乏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独立的人格意识,自由平等的权利意识和民族救亡的责任意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众主体意识的培育主要依照这三个维度展开。另外,对民众批判意识的培育。传统社会民众不仅缺乏主体意识,同时也缺乏批判意识,因此批判意识的培育成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重要的关系形式之一。
  
  对话场所
  
  对话场所即发表公共意见的场所,报刊在生产公共舆论的同时,也是公共舆论表达场所之一。在维新运动时期,除了报刊这一重要的公共舆论表达场所之外,众多的学会、学校和社团无疑也是公共舆论表达的场所,它们与报刊共同构成公共舆论空间中的对话场所。梁启超在《变法通议》和《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详细讨论了学校、学会和报纸的重要性。谭嗣同也明确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认为觉醒士民之道有三:一是创学堂,改书院,二是学会,三是报纸。
  报刊作为对话场所为公众沟通意见搭建平台。戊戌维新时期两大最有影响力的报刊《时务报》与《国闻报》南北遥相呼应,两报之间除了报刊业务和人事关系的联络外,还频繁地相互转载信息、援引观点。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和编者按等作为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的先导,向大众传达信息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理性分析。阅读公众对于先导内容的响应方式表现为,读者来稿和阅读公众人数的急剧增加。维新派设立的“时务会课”和“阅报所”,是搭建公众讨论平台的具体形式,拓展了公共舆论空间。
  由于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国近代的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同时也是表达公共舆论的空间,学会、学校、社团的作用在于延伸了报刊的公共讨论,是中国近代传播公共舆论的社会网络。《时务报》的创办,使一些“新学士子……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因此,学会、学堂和社团“直接地扩展着公共舆论空间,承担起哈贝马斯关注的‘沙龙、咖啡馆、俱乐部’等‘对话场所’的角色”。
  
  信息传播体系
  
  维新派报刊着力从六个方面建立力全覆盖全国性的信息传播网络。首先是时务文体,梁启超摆脱桐城派文体的束缚,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时务文体。由于时务文体所特有的平易畅达的行文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播,第二是报刊的版式设计,维新派报刊通常采用政论板块与新闻板块互补的方式。这样的版式设计能够吸引不同的阅读群体,扩大舆论的影响力。第三是传播视角的调整,传播视角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范围。维新派报刊所采用的精英视角与平民视角的结合,希望最大限度地影响到大众。第四是报刊、学会、学堂“三位一体”的传输模式。第五是广设派报处,广泛设立的派报处很快建立起覆盖全国性的社会传输网络。第六是获得维新官员对报刊发行的支持也是建立信息传播体系的重要渠道。
  近代报刊围绕救亡图存的时代课题凝聚了变法自强的公共议题,公共议题为公众的舆论提供了聚集的焦点;舆论主体是公共舆论空间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戊戌维新时期,舆论主体主要是那些生产公共话题的报刊主笔如梁启超、严复、汪康年、谭嗣同等和向报刊投稿的官绅、新式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话场所即发表和交流意见的场所,在近代,学会、学校、社团和报刊共同构成公共舆论空间中的对话场所;平易畅达的“时务文体”,报刊、学会、学堂“三位一体”的传输模式,再加上广设派报处,从而建立了覆盖全国性的社会传输网络。
其他文献
从湖南卫视自制青春剧集《丑女贝蒂》的热播,到电影《爱情呼叫转移2:左灯右行》的叫座,在欣赏影片之余,“植入式广告”这一概念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这些在不影响艺术本体的情况下顺其自然融入的广告,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既不显眼,又能盈利,甚至让观众感受不到浓浓的广告味。而在今年5月,《新民晚报》称为“中国第一部广告电视剧”的都市情感剧《红色》,近日传出将在云南开机的消息,则更是令“植入式
期刊
当人们习惯了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从各式各样的网络版报纸中获取信息时,一部分受众已经开始厌倦这类庞大的信息流,他们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对信息进行筛选、梳理,但是偶尔的空隙却要满足自己知新闻和看娱乐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桌面快报”这一新闻模式应运而生。而“桌面快报”的背后,则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屏媒体新闻。  屏媒体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媒体形式,它通过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来传播新闻,进行综合性的内
期刊
在网络出现以前,人们通过投票来表达对公共事件的意见,这是一种释放民意、体现民主的方式。传统的投票都是在一定组织下,以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前提,对某个公共事件表达自己看法的活动。网络的出现,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袭强劲的冲击波,而传统的投票也有了它的新形式——网络投票。我们进行了一个调查研究,来分析说明网络的出现对投票的影响。  传统投票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以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为主的。如果一个社
期刊
手机短信,又称短消息,被誉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种媒体”,它具有其他传媒工具无法比拟的特点:隐秘安全、方便快捷、费用低廉、形式多样等。手机短信语言蕴涵情感、繁简相宜、丰富多彩、和谐上口,增添了手机短信的无穷魅力。    一、温馨和煦的情意美    手机短信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青睐,除了它有信息交流功能,娱乐游戏功能外,更主要的是它有情感交流功能。平口里的问候,佳节里的祝福,失意时的鼓
期刊
摘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检测模型,对网络信息污染程度各影响因子进行数学运算即可量化信息污染指数,根据网络信息污染程度分层模型,判定信息污染的等级,并为网络信息污染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网络信息污染 检测模型 污染程度分层    判断一则信息是不是污染信息主要有七个指标,即:网络信息的危害程度、网络信息的使用价值、网络信息的时效性、网络信息供给的强加性、网络信息检索的难易度、网络信息使用的安全性
期刊
摘要:国内新闻形式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早间新闻的发展更是日趋成熟。央视作为国内传媒界的领军电视台,显示出了一流媒体的改革速度和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央视典型早间新闻《第一时间》《朝闻天下》,重点从4个方面,即“推陈出新,引领时尚的电视发展观”、“‘竞相开放’的‘早餐市场”’、“用电视独特的表达形式梳理平面媒体”和“新闻节目并非缺失时尚动感”,分析近年央视“新闻早餐”的特点及成功之处。  关键词:早间
期刊
据CNNIC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经世界第一,2008年年底已达到2.98亿人。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也是一个媒体的时代所以,在金融危机进行时,媒体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网络媒体更是在时效性、互动性和深度挖掘上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华网和新浪网的“英雄所见略同”    多媒体整合报道。网络媒体的竞争,已经开始超越了文字时代,向图文、视音频方向发展。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竞争力就在
期刊
当今网络社会,形形色色、大小网站不计其数。这其中,高校网络媒体尤其受到社会和校园师生的高度关注。高校网络担负着新闻、教育咨询、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的任务,并与其他传统媒体一起共同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毋庸置疑,每个高校网络媒体的出现对学校的信息传播尤其是对外宣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浏览全国高校网络,不少网站非常注重增强学校综合新闻的发布和咨询服务信息,还有不少学校借鉴门户网站的做法,整合了校
期刊
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把关人”理论,在网络传媒的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的传播机制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漏斗”模式,信息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只有那些经过筛选的部分才能通过“漏口”传播给受众,而政府部门、记者、编辑等人就是处于“信息漏口”的“把关人”,整个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线性”特征。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地位的取得与以上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是分不开的,传统媒介在信息获取和信息传播上有特殊的权力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的空间越来越自由和开放,网络空间的公共性越显突出。网络空间的多元性、匿名性、平等性、参与性等特点,使“把关人”概念逐渐消解;带来草根与精英阶层二元对立的崩溃;“议程设置”理论遭到质疑:当然,网络空间具有优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匿名而导致的不负责任行为泛滥;参与者的单一化,缺乏代表性;参与讨论的话题分散且深度不够;网络自身的不理性,使网络缺乏引导参与者走向理性的讨论。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