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新的流派的诞生,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于一身,在表演上更是要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水平、艺术创造及专业技能,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同行、专家以及观众的认可,从而建立起来的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创作表演团体,在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舞美上形成统一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流派;艺术风格;影响;传承
流派,指水的支流;另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有表现主义流派及新古典主义流派等。秦腔能够发展到今日,到底有没有流派,到现在仍存在着很多不同的争议。从广义上讲,秦腔是有流派的,秦腔艺术作为梆子腔的鼻祖,从陕西早期的东、西、南、北、中五路秦腔,到甘肃的东、南、中三个秦腔流派,再到当今的西安五大秦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秦腔风格,这个也可以被定义成一种秦腔流派。一个新的流派的诞生,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于一身,在表演上更是要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水平、艺术创造及专业技能,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同行、专家以及观众的认可,从而建立起来的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创作表演团体,在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舞美上形成统一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考验它能不能长久生存,并在社会上保留时间的长短与推广程度,再看它是不是能够影响一时,直至传承延续。
戏曲的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有其代表剧目,有其传承人。并且各剧种的传承人都是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为己所用,把本派的唱腔、表演及其它方面做到了发扬光大。其代表剧目更是每代必演,代代精彩。纵观秦腔的发展,虽然每代都有代表人物,像刘毓中、王天民、郭明霞、肖若兰、苏育民、李爱琴、马友仙、余巧云等,但在继承传统剧目和继承前辈表演和声腔上始终没有形成统一意识,也缺少对表演体系的归纳总结和对下一代的口传心授。
润润子是继魏长生之后,在秦腔历史上最具成就的艺术大师被誉为“戏圣”的“张派”艺术创始人。润润子唱做绝俗,纱帽、道袍、箭衣、靠甲无不精美绝伦,先习小生,后改须生,他创造了大量的独有的表演程式,如《祭灵》中的磋步、《破宁国》中的双枪、《和氏璧》中的验宝、《折桂斧》中的柴担功等,唱腔善于拖腔,吐字收声、行腔运调寓缠绵于慷慨之中,在艺术上注重创新,以情取胜,在西安舞台数十年,无暇可指。他的门人及私淑者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外甥陆顺子和高徒李云亭。陆顺子学“张派”,几乎到了白璧无瑕的境界,一招一式,完美地演绎出“张派”的遗韵,在民间,陆顺子有其广泛的影响力。
刘立杰与李云亭齐名,人称“秦腔谭鑫培”这支流派的特点,就是细致绝美的唱功。刘立杰本人文化素质修养颇高,擅长音律,对表演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专业理论,对秦腔音乐也有着较深的研究,刘立杰在艺术风格上要求行腔上中气充沛,唱腔清逸缠绵,甜润隽永,表演气宇轩昂,风度温雅,注重内涵。从而形成了一套安工老生的剧目,如《八义图》《李陵碑》《串龙珠》《打金枝》《状元媒》《二进宫》《大报仇》等。刘立杰晚年执教易俗社、正俗社等班社,自己又与其子刘毓中创办了秦钟社,培养了大批热爱秦腔的学生。上述两路,基本上有易俗社做为后盾,在流传上自然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还有两路,也必须说到。那就是王文鹏和袁克勤,這两路的共同点都是以声腔拿人,但各自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
秦腔小生行当的兴起,主要在易俗社成立之后。易俗社的“三小”戏,对这一行当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大力的推进作用。在这里,尤其说说沈和中、靖正恭和苏氏昆仲。沈和中在戏曲界被誉为“西安杨小楼”之称号。他注重文学修养,在表演上形成了潇洒俊秀、洒脱豪放的风格,并以唱腔劲亮、台架大方、气度轩昂、表演奔放而称著。沈的剧目有《黄鹤楼》《辕门射戟》《写状》《详状》(《双罗衫》)《白门楼》等。沈的传人中以杨觉民(宁夏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声誉最高。
秦腔旦行中,首推的便是陈雨农和党甘亭。陈雨农对秦腔的贡献,绝不亚于王瑶卿之于京剧。他第一个打破唱本十字句的老传统,一生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腔,如今天广为流传的“数罗汉”,就是他仅存的艺术果实之一,他的“耍腔”技巧,历经刘迪民、王天民、邓维民、肖若兰四代传接,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人的光辉。对于旦行的表演、化妆、剧本、音乐及板式腔节等各个方面,他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陈派”的小旦艺术,概括起来就是通俗化、音乐化和情绪化。而民间对于党甘亭艺术的探索,现在的了解认识只能通过早期的文字记载,对于其唱腔根本无法进行描摹。
除了陈雨农和党甘亭党之外,具有影响力的还有杨金声和何振中。杨金声是正宗的老派旦角,他的吐字和唱腔功力,可以说是诸多的旦角大腕中最资深的一位,非常老练讲究,注重唇鼻音的发声运用,唱腔中注重干净自然。他一生演戏上百余本,有着非常丰富的舞台经验,最擅长演唱一些凄凉悲壮的大段唱腔,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白蛇传》。其他还有《二进宫》《机房训》《五典坡》等。
秦腔的净行中,传承的路线就不如生、旦那么明朗了,原因有主客方面的,造成的结果是断档严重,青黄不接,即使有名的,也只是徒具风格而已,真正形成流派的几乎没有。其中能提到的,有四位——田德年、李可易、张建民和汤秉中。
在丑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马平民。马平民天资聪颖,模仿力强,随机应变,无所不能。他堪称为演丑的全能,纱帽方巾,斜衣软帽,媒旦妖旦,在他的功底下各个都能演的活灵活现,风趣生动。马平民最大的特点就是丑而不丑,不唱怪腔,不耍怪象,不落俗套,专以艺术功底引人入胜。在丑行唱、念、做、舞上都体现其独特的风格。“马派”的代表剧目有著名的《群英会》《玉虎坠》《看女》《蝴蝶杯》《三滴血》《庚娘传》等,这些传统剧目标志着 “马派”独有的传承和发展。如《三滴血》中晋信书、《群英会》中蒋干的扮相,别出心裁,寓意深远,《蝴蝶杯》中,“马派”的演法是前饰卢世宽,后演董威,一个玩世不恭,一个老谋深算,性格身份迥异,这也是看“马派””的一个亮点。
关于秦腔的流派探究,是值得秦腔界广泛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项工作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引起重视。对于一个剧种的发展,流派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而对于秦腔而言,形成艺术流派的历史痕迹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这种历史痕迹有点模糊罢了。但是,追溯到每种艺术的源头,本身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再加上涉及的范围过于广泛,难免繁琐混杂,有失客观,所以简单的以陕西中路秦腔的发展为主要线索,溯本求源,以求能明朗、清晰的说明秦腔在这一环节上的发展轨迹,有个清醒的认识,自然就不会再去过多的计较不必要的臆断和盲目的追从。曾经在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在秦腔界一下子涌现出了一些所谓的艺术流派,比如说“马(友仙)派”“郭(明瞎)派”“肖(玉玲)派”等等,这些演员所创造出来的艺术风格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吗?而我所要说明的就是继承传统精华对今天的秦腔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争着树派立传,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能具备创立流派的条件,客观上也没有这个条件,我上述例举的传承,到现在也基本上都已经断了,再这样下去,秦腔的力量将越来越单薄,走向没落那也是必然趋势了。不论一种流派是否流行,传承都是重要的,它是现实民族特色的一种力量,珍惜现存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课题来源:甘肃省高等学校
科研项目课题名称:张掖市七一剧团发展现状调查与张掖地区秦腔艺术传承保护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2014B-089
【关键词】流派;艺术风格;影响;传承
流派,指水的支流;另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有表现主义流派及新古典主义流派等。秦腔能够发展到今日,到底有没有流派,到现在仍存在着很多不同的争议。从广义上讲,秦腔是有流派的,秦腔艺术作为梆子腔的鼻祖,从陕西早期的东、西、南、北、中五路秦腔,到甘肃的东、南、中三个秦腔流派,再到当今的西安五大秦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秦腔风格,这个也可以被定义成一种秦腔流派。一个新的流派的诞生,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于一身,在表演上更是要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水平、艺术创造及专业技能,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同行、专家以及观众的认可,从而建立起来的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创作表演团体,在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舞美上形成统一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考验它能不能长久生存,并在社会上保留时间的长短与推广程度,再看它是不是能够影响一时,直至传承延续。
戏曲的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有其代表剧目,有其传承人。并且各剧种的传承人都是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为己所用,把本派的唱腔、表演及其它方面做到了发扬光大。其代表剧目更是每代必演,代代精彩。纵观秦腔的发展,虽然每代都有代表人物,像刘毓中、王天民、郭明霞、肖若兰、苏育民、李爱琴、马友仙、余巧云等,但在继承传统剧目和继承前辈表演和声腔上始终没有形成统一意识,也缺少对表演体系的归纳总结和对下一代的口传心授。
润润子是继魏长生之后,在秦腔历史上最具成就的艺术大师被誉为“戏圣”的“张派”艺术创始人。润润子唱做绝俗,纱帽、道袍、箭衣、靠甲无不精美绝伦,先习小生,后改须生,他创造了大量的独有的表演程式,如《祭灵》中的磋步、《破宁国》中的双枪、《和氏璧》中的验宝、《折桂斧》中的柴担功等,唱腔善于拖腔,吐字收声、行腔运调寓缠绵于慷慨之中,在艺术上注重创新,以情取胜,在西安舞台数十年,无暇可指。他的门人及私淑者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外甥陆顺子和高徒李云亭。陆顺子学“张派”,几乎到了白璧无瑕的境界,一招一式,完美地演绎出“张派”的遗韵,在民间,陆顺子有其广泛的影响力。
刘立杰与李云亭齐名,人称“秦腔谭鑫培”这支流派的特点,就是细致绝美的唱功。刘立杰本人文化素质修养颇高,擅长音律,对表演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专业理论,对秦腔音乐也有着较深的研究,刘立杰在艺术风格上要求行腔上中气充沛,唱腔清逸缠绵,甜润隽永,表演气宇轩昂,风度温雅,注重内涵。从而形成了一套安工老生的剧目,如《八义图》《李陵碑》《串龙珠》《打金枝》《状元媒》《二进宫》《大报仇》等。刘立杰晚年执教易俗社、正俗社等班社,自己又与其子刘毓中创办了秦钟社,培养了大批热爱秦腔的学生。上述两路,基本上有易俗社做为后盾,在流传上自然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还有两路,也必须说到。那就是王文鹏和袁克勤,這两路的共同点都是以声腔拿人,但各自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
秦腔小生行当的兴起,主要在易俗社成立之后。易俗社的“三小”戏,对这一行当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大力的推进作用。在这里,尤其说说沈和中、靖正恭和苏氏昆仲。沈和中在戏曲界被誉为“西安杨小楼”之称号。他注重文学修养,在表演上形成了潇洒俊秀、洒脱豪放的风格,并以唱腔劲亮、台架大方、气度轩昂、表演奔放而称著。沈的剧目有《黄鹤楼》《辕门射戟》《写状》《详状》(《双罗衫》)《白门楼》等。沈的传人中以杨觉民(宁夏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声誉最高。
秦腔旦行中,首推的便是陈雨农和党甘亭。陈雨农对秦腔的贡献,绝不亚于王瑶卿之于京剧。他第一个打破唱本十字句的老传统,一生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腔,如今天广为流传的“数罗汉”,就是他仅存的艺术果实之一,他的“耍腔”技巧,历经刘迪民、王天民、邓维民、肖若兰四代传接,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人的光辉。对于旦行的表演、化妆、剧本、音乐及板式腔节等各个方面,他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陈派”的小旦艺术,概括起来就是通俗化、音乐化和情绪化。而民间对于党甘亭艺术的探索,现在的了解认识只能通过早期的文字记载,对于其唱腔根本无法进行描摹。
除了陈雨农和党甘亭党之外,具有影响力的还有杨金声和何振中。杨金声是正宗的老派旦角,他的吐字和唱腔功力,可以说是诸多的旦角大腕中最资深的一位,非常老练讲究,注重唇鼻音的发声运用,唱腔中注重干净自然。他一生演戏上百余本,有着非常丰富的舞台经验,最擅长演唱一些凄凉悲壮的大段唱腔,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白蛇传》。其他还有《二进宫》《机房训》《五典坡》等。
秦腔的净行中,传承的路线就不如生、旦那么明朗了,原因有主客方面的,造成的结果是断档严重,青黄不接,即使有名的,也只是徒具风格而已,真正形成流派的几乎没有。其中能提到的,有四位——田德年、李可易、张建民和汤秉中。
在丑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马平民。马平民天资聪颖,模仿力强,随机应变,无所不能。他堪称为演丑的全能,纱帽方巾,斜衣软帽,媒旦妖旦,在他的功底下各个都能演的活灵活现,风趣生动。马平民最大的特点就是丑而不丑,不唱怪腔,不耍怪象,不落俗套,专以艺术功底引人入胜。在丑行唱、念、做、舞上都体现其独特的风格。“马派”的代表剧目有著名的《群英会》《玉虎坠》《看女》《蝴蝶杯》《三滴血》《庚娘传》等,这些传统剧目标志着 “马派”独有的传承和发展。如《三滴血》中晋信书、《群英会》中蒋干的扮相,别出心裁,寓意深远,《蝴蝶杯》中,“马派”的演法是前饰卢世宽,后演董威,一个玩世不恭,一个老谋深算,性格身份迥异,这也是看“马派””的一个亮点。
关于秦腔的流派探究,是值得秦腔界广泛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项工作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引起重视。对于一个剧种的发展,流派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而对于秦腔而言,形成艺术流派的历史痕迹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这种历史痕迹有点模糊罢了。但是,追溯到每种艺术的源头,本身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再加上涉及的范围过于广泛,难免繁琐混杂,有失客观,所以简单的以陕西中路秦腔的发展为主要线索,溯本求源,以求能明朗、清晰的说明秦腔在这一环节上的发展轨迹,有个清醒的认识,自然就不会再去过多的计较不必要的臆断和盲目的追从。曾经在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在秦腔界一下子涌现出了一些所谓的艺术流派,比如说“马(友仙)派”“郭(明瞎)派”“肖(玉玲)派”等等,这些演员所创造出来的艺术风格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吗?而我所要说明的就是继承传统精华对今天的秦腔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争着树派立传,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能具备创立流派的条件,客观上也没有这个条件,我上述例举的传承,到现在也基本上都已经断了,再这样下去,秦腔的力量将越来越单薄,走向没落那也是必然趋势了。不论一种流派是否流行,传承都是重要的,它是现实民族特色的一种力量,珍惜现存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课题来源:甘肃省高等学校
科研项目课题名称:张掖市七一剧团发展现状调查与张掖地区秦腔艺术传承保护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2014B-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