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中国和日本代表文学作品分析与比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客观因素会影响该时期的文学和文化发展,从而形成不同时期特有的文化潮流与文学流派,产生许多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又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甚至推动了社会潮流和大众心理的变化。这种社会现实和文学作品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双向的,即积极的社会现实产生了积极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也推动着社会的积极发展,反之亦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某些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来研究文学发展的走向,也可以透过特定的文学作品来研究其所对应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
  文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但社会的发展不是风平浪静的,这就导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文学流派与思想潮流。20世纪世界呈现出的是战乱与不安,而21世纪却截然不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旋律,所以,20世纪末这段时期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纪的结合点,在历史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最具代表性的中日两国在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作对比,借此来剖析当前的文学发展、社会环境和大众心理等。
  一、中国《白鹿原》
  (一)创作背景
  20世纪末期的中国走出了经济发展的低谷,从改革开放起,各个方面飞速发展,受到摧残的文学得以复生,同时,西方思想与文学作品开始涌入中国,种种因素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产生了多种流派,优秀作品频出,涌现出诸多著名作品与知名作者,但人们不难发现,这时期的中国文学著作如《平凡的世界》《活着》《白鹿原》等,都脱离不了乡土题材,这正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走向。
  20世紀80年代前,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被作家广泛接受,逐步成为80年代的一种普遍文学风格。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长篇创作,在这期间创作的大多数长篇作品都在向这种风格靠拢,这也使得这期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上,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陈忠实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中,完成了《白鹿原》这部能够代表这种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
  (二)作品分析
  《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该小说背景架构于中华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内,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投影,以白嘉轩为主线人物,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在这片弹丸之地的恩怨纷争,展现了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直到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反映出白嘉轩所依赖、所信仰的宗法家族制度以及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在政治运动、政府更迭、传统价值观崩坏中的坚守与没落。
  从白鹿原的创作年代——20世纪末期,不难判断《白鹿原》讲述的是发生在新旧交替的历史关口人们的矛盾和突围、选择和冲突。《白鹿原》最有价值的地方也就在此。从五四时期开始的打倒孔家店,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都还在纠结,旧的道德观崩溃了,新的道德观诞生了,但是又遇到很多新问题。
  在小说中,白鹿是一只传说中的祥瑞神兽,当它出现时,必将带来太平盛世,那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满堂、祥和美好的理想世界。白鹿原上的白鹿村,有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白嘉轩是传统道德的顽固坚守者,为人虽然宽厚,可一旦触及他内心的道德底线,他就变得固执残忍,面对亲子亦不饶恕。至于鹿家,鹿子霖世故奸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却也有精明能干、勇武果敢的一面,令人意外的是,他养育了两个特别优秀的儿子,权力和欲望的漩涡让这片土地动荡无常,但仍有人在道德和人性反思中回归与坚守。
  陈忠实先生把事物的两面性这个终极问题浓缩在一个关中农村里,以小见大,以两个家族的明争暗斗来展开叙述,进一步为人们揭示了民族历史中所有二元对立下的平衡关系,一如高尚和卑微、美丽与丑恶并存,正义与邪恶、希望与绝望互相转化。
  而在书中被乡人称为圣人的朱先生在清朝走向末路,大革命浪潮即将掀起之时,草拟了一个教民以礼仪、以正世风的《乡约》,交给白族族长白嘉轩,白嘉轩把《乡约》刻在石碑上,立为族规,要求族人的子子孙孙牢记并用于生活。在失去封建统治的维系后,《乡约》的确维护了白族相对长久的一段稳定、和谐的时光。可基于传统道德所立下的《乡约》,显然无法抵抗外界巨变的冲击。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刻在石碑上的《乡约》一次又一次毁在后代族人手中,被一次又一次地砸烂。族长白嘉轩把那被砸碎的《乡约》石碑拼凑起来,再次立在了白鹿村的祠堂里。一如儒家文化的道德律令,永恒地立在他的意识里。
  本质上讲,《乡约》就是塑造出一种心灵所信奉的架构,意图将更多的人纳入这种架构,并把这一精神灌注到他们的骨血中。它既是一种不灭的精神,更是一种灵魂的归属,深深扎进白嘉轩、黑娃等个体的心中,成为坚守、皈依的指引。
  二、日本《挪威的森林》
  (一)创作背景
  20世纪末的日本经历了经济极速发展的高潮时期,也经历了崩坏的泡沫经济,社会与大众共同承受着经济起伏带来的生活和心理的巨大落差,与此同时,日本文学也发生了极大转变,这里就以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来剖析此时期的日本。
  《挪威的森林》全书以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为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则借助美国的扶持迅速脱离了战时状态,制定了诸多利于发展的政策,经济迅速腾飞,进入了“神武景气”,据统计,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GDP年平均增长11.3%。国民经济水平虽然飞速提升,但是民众的精神却难以跟上,精神危机开始出现。
  物质生活的改善与人的私欲倍增,造成日本人内心世界的严重不平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城市的机械生活严重阻断,内心的距离感无限扩大,自杀率年年攀升。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一枝孤独的茅草,无依无靠,随风飘摇,难以独自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高楼大厦依然无法遮掩人们内心的空虚。但就在这时,经济繁荣的外衣开始脱落,隐藏在极度繁荣经济下的内里开始显露,由于资本运作的不合理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崩溃,泡沫经济的阴影笼罩着日本,同时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极速下滑,内心仿佛也笼罩着一层阴霾,这些不满与空虚越积越多,终将爆发。
  东京大学医学部的学生因不满研修制度而举行了无限期罢课,这种现象逐渐演变成全国范围内的学潮和革命浪潮,事件在一步步发展,普通学潮终于酿成了政治风暴,动摇了日本的统治阶层。学潮的风暴席卷整个国家,对日本的政治、社会及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今的日本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还不时会再现当年的场景。
  (二)作品分析
  村上春树本人如同书中的渡边一样。当时,日本学潮的失败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挫败感和失落感扣在了他们的头上,他们成为被时代车轮狠狠碾压的一群人,在荒漠里迷失自我,在亘古的荒凉里遗失希望。
  作者在作品中没有用隐喻,也没有匪夷所思的情节,只是用平淡的语言慢慢道来已逝的青春,讲述孤独寂寞、凄迷哀婉的故事。全书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在写作手法上并没有改弦更张,使这部作品更加怀有青春危机感。
  在这部小说中,很多人物一个接一个死去,木月死了,直子死了,初美死了,直子的姐姐死了,这并不巧合。正如作者所说,所谓人的成长恰恰就是这么一回事,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希望却又要无助地活下去。
  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一种浓厚的忧伤味道,像一杯苦黄酒,使读者从中看到一个曾经的行者,一个充满着青春危机感的人以及那个时代的故事。读者在这篇小说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作者飘逸在字里行间的失落、孤独、空虚、怅惘、无奈和悲凉。这大概便是人在面对社会时的无奈。这本书的主题沉重,既荒诞又悲伤,以单纯的愿望开始,以悲剧的结局终了。
  三、结语
  在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波及了社会经济、文学发展,在混乱的变革过去后,新的契机也接踵而来,社会又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文学却陷入反思之中,回归乡土,又在反思中寻找着最初的信仰。
  在日本,经历了美国扶持下经济的飞速上升和泡沫破裂带来的经济飞速下滑,社会与大众变得脆弱、无助、迷茫,不断在崩溃边缘徘徊,文学也是如此,在不断的徘徊反复之中寻找内心的方向,寻找未来的出路。
  (大连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大连民族大学2020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世纪末中、日、美、英四国代表文学作品分析与比较”(202012020618)。
其他文献
《人到中年》是中国内地女作家谌容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陆文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医院当住院医生,后与从事冶金研究的傅家杰结婚,并育有一儿一女的故事。繁忙的家务、狭小的居住空间、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对陆文婷造成了严重的压力。但是,不管怎样艰难,只要面对病人的眼睛,陆文婷就忘记了一切。一天上午,她一连为焦副部长、张老汉、王小嫚作了三场手术,因超负荷运转而突发心肌梗塞。与此同时,陆文婷的朋友姜亚芬一家离国出
期刊
《麦田里的守望者》曾经是美国被限制的经典文学作品。小说通过描写“坏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愤怒与焦虑的内心世界,说出了广大青少年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引起了广大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成为当代美国青少年必读经典之一。本文将对小说中的理想情怀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理想情怀表达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当代最为著名的经典文学之一,作者杰罗姆·大
期刊
近年来,随着观众对电影类型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影展对于电影的传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影展不仅培育出诸多青年电影创作者,而且在逐步建构中国的影迷文化,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艺术电影影展对地方电影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推进了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促进了电影文化教育发展,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格局与品味。  一、苏州艺术电影影展策略定位  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在电影文化
期刊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都被保存了下来,钢琴作品也不例外。在众多钢琴音乐作品中,部分在创作过程中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相结合,具有独特魅力。  新疆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景色秀丽宜人,具有较强的异域风情,人们在新疆音乐中可以体会到浓厚的民族特色。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新疆舞曲》和《春舞》分别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创作背景都在新疆,具有一定共同特征,也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期刊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在叙述视角、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以及结构等方面都极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吸引了全球无数的读者,至今在各国仍流传不衰。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主要从叙事学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基督山伯爵》的叙事艺术,以展现该小说的叙事特色。  一、《基督山伯爵》的创作背景  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从现实中取材,其创作
期刊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自开播以来口碑便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家庭类型电视剧中具有“独特性”的代表作品。这部“低成本”制作的电视剧,其内容、结构等方面于“普遍中见特殊”,以和谐作为核心出发点,构建人物关系网络,推进故事发展,能够使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感受到独特的和谐美。  2020年9月6日,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以“高收视率,多话题点,强讨论度”的成绩单于湖南卫视圆满收官。该剧也成为本年度第三部进入“国产爆款
期刊
《严密监视的列车》是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创作的一篇经典中篇小说,展示了捷克小镇平凡又奇特的生活,内涵极其丰厚。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既保存了小说的幽默风格,又将小说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演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影是文学作品外在表现形式,又与文本存在互文关系,本文将主要从互文性角度阐述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包括电影与原著文本的互文,电影与社会政治的互文。  一、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概述  
期刊
伊朗新电影立足本土文化,追求真实与质朴,坚持人本精神,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国际影坛中拥有了一席之位。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化角度探索伊朗新电影的美学特征,阐释伊朗新电影的创作风格。  一、伊朗电影的发展历程  电影最早出现在伊朗是20世纪初,早期的伊朗电影以神话改编为主。20世纪60年代,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伊朗青年学成归来,为伊朗电影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主张走入伊朗普通人的生活,制作具有强烈社会
期刊
建筑作为一种意象在电影中已经脱离实际功用意义,而成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本文以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主要建筑空间——乔家大院为例,从乔家大院布局结构的各个部分的介绍到电影中建筑意象多层次的表现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和审美意义来分析建筑意象在电影意境中的建构。  建筑作为传递民族精神和傳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电影中便成为叙事的语言符号和场景空间。建筑在电影叙事中不仅仅担任场景搭建,在镜头语言下
期刊
随着电影艺术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惊悚片受到人们的欢迎。惊悚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与艾德加·艾伦坡的短篇故事有相似也有不同。历来,人们习惯把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很少有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对比研究。本文主要从叙事角度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对艾伦坡短篇故事和美国现代惊悚片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艾伦坡短篇故事和美国现代惊悚片的相似处与不同处,并分析了艾伦坡短篇故事和现代惊悚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