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介:
《雷雨》是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集中表现了三个场景的鲜明特点。《雷雨》这一课的语言简短,基本上是一句一景,语言精练,用词准确,写景细致逼真,既生动地再现了夏天雷雨的景色,又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他们对雷雨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提取明显信息和寻找关键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加上教材配的雨帘密织的插图直观形象,能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学时要牢牢抓住学生和文本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记忆中的雨,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紧接着,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接下来对文本的学习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及课文插图,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積极性,做到寓教于乐。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的各个语言片段时,先让学生找出课文写到了哪些景物,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在朗读感悟中,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
一、巧用媒体,唤醒记忆,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毛毛雨 阵雨 雷雨 暴雨
(1)齐读词语,想想这几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有“雨”字,表示不同的雨)
(2)交流互动。是呀,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谁来说说你记忆中的雨,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同桌互说,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说清楚,唤起学生的记忆)
2.观看视频。(播放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视频)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同学们看得仔细,听得也很认真!这就是夏天的一场雷雨景象。有位作者把这场雷雨写了下来。那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两遍)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已有的切身体验,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景象?本文描写的顺序是什么?
2.认读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压 蝉 垂 户 扑”,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教师正音。
(2)多媒体课件出示去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3)多媒体课件出示玩“赶走乌云”游戏。去掉拼音打乱生字顺序竞赛读。
(4)多媒体课件出示玩“摘苹果”游戏。课文中词语竞赛读。(雷雨、乌云、窗户、黑沉沉、压下来、垂下来、蝉叫了、迎面扑来)
3.分段读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提示学生认真看课文,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字下面点上圆点,帮助纠正。
4.回答问题。说说课文写了哪些景象?本文描写的顺序是什么?(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课文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用卡片和多媒体课件玩“赶走乌云”“摘苹果”等游戏学习生字词,调动了学生积极识字的兴趣。
三、合作探究,细读感悟,体会变化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讲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讲雷雨后的景象?(雷雨前: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雷雨中:第四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雷雨后:第七、八自然段)
2.自读课文。圈出每个自然段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3.填写卡片。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卡。思考: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组交流。小组交流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汇报进行订正。
5.感受情景。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1)出示词语(乌云 树叶 蝉 大风 树枝 蜘蛛 闪电 雷声),齐读。思考:课文是怎么形容、描写这些景物的?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思维导图、情景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联系生活,感受“沉闷”。①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②齐读,引导:谁来做个压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压”是向下用力)句中的“压”是什么意思?出示乌云压顶的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压”给你的感受。(“压”形象地写出了乌云又厚又低的特点)③树上的叶子和蝉是怎样的呢?它们为什么是这样呢?(让学生感受天气闷得一丝风也没有)④朗读句子,读出乌云越来越逼近的沉闷,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受。(第一句语速稍快,重读“压”字;第二句语速稍慢,注意两个“一”字的变调,重读)
(4)借助字理,联系生活,体会“垂”字的妙用。①课件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②读句子,说一说:蜘蛛为什么要从树上垂下来,逃走呢?③课件出示“垂”字的演变,相机理解字义。④出示蜘蛛逃走的图片,引导观察,体会蜘蛛因为风大,特别害怕,笔直地降落,急切逃走的情景。⑤朗读。请你把风的大和蜘蛛的害怕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指导重读“大风”“乱摆”,“垂下来”与“逃走了”连读。)
(5)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雷雨前闪电和雷声的变化。①雷雨即将来临,蜘蛛逃走了,你们快看,你们快听!——(课件出示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②多媒体演示闪电、雷声。③朗读句子。怎样读这个句子,才能体现出天气的突变呢?谁愿意来试一试?(朗读时:在“闪电”“雷声”处稍加停顿,以突出“越来越亮”“越来越响”,力度、语气要读得一句强过一句,这样,既表现了雷电的气势,也表现出雷雨即刻而来的迫切感。) (6)小结雷雨前的景象。板书:乌云压 叶不动 蝉不叫 大风吹 枝乱摆 蜘蛛垂 闪电亮 雷声响
6.加深体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至六自然段,体验雷雨中风雨雷电的变化过程。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说说雷雨中的画面。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第五自然段表现出的空中雨帘密织,雨大到笼罩了一切,模糊了一切的情景。播放雷雨时的录音,说一说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雨很大)
(3)出示句子,以读代讲,边听边感受画面。(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①指名比赛读。②评一评,谁读得最好,为什么?(“哗,哗,哗”读得重,停顿短,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读得缓慢,因為雨太大了。“渐渐地,渐渐地” 读得稍慢,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③小结。雨下起来了,先是越来越大,后来越来越小。(板书:雨下起来 越下越大渐渐变小)④指导朗读。读出雨的变化。雷雨就是这样,来得快,去得也快。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把它的变化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齐读。朗读时:三个“哗”字的音调要一个比一个读得高,中间停顿稍拖长,表现雨声大,雨势急;第二个“渐渐地”要比第一个音量稍低,语速减慢,体现出雷声、雨声慢慢变小的过程。)
7.分享喜悦。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感受雷雨后清新、明快的景象。
(1)出示雨后图片及课文语句。(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2)学生齐读。
(3)回答问题。你们喜欢雨后的景象吗?为什么?
(4)理解语句。结合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日出彩虹悬 池塘水满蝉蛙叫 空气清新蜘蛛坐),出示重点语句,指导理解,朗读。
出示:一条彩虹挂在天空。①这句话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挂”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高悬在天空,十分美丽)②配乐欣赏几组雨后天空美丽彩虹的图片。③指导读出天空的美丽。
出示:蜘蛛又坐在网上。①边读边想象画面,想想那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坐”字好,它写出了蜘蛛此时的悠闲自在)②(出示蜘蛛雷雨前后不同样子的图片和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比较蜘蛛前后不同的样子,再次感受蜘蛛雷雨前的害怕,雷雨后的舒适、惬意。③指导朗读,读出蜘蛛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有效地突出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把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多形式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四、小结方法,整体回顾,引导背诵
1.总结方法,整体回顾。这节课,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抓关键词句、读中标记、图文结合等方法,欣赏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
2.朗读课文,角色体验。现在,让我们一起朗读全文,边读边回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结合板书,讲述变化。引导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4.借助填空,引导背诵。
(1)满天的( ),黑沉沉地( )下来。树上的( )一动不动,( )一声也不出。
忽然一阵( ),吹得( )乱摆。一只( )从网上( )下来,逃走了。
(2)( )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
(3)( ),雨下起来了。
(4)雨( )。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 )。
(5)渐渐地,渐渐地,( )小了,( )也小了。
(6)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 )迎面扑来。
(7)雨停了。( )出来了。( )在天空。( )叫了。( )又坐在网上。( )水满了,( )也叫起来了。(学生借助填空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是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就本课教学来说,也是落实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变化的另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实现准确背诵课文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本环节借助填空的提示来进行引导,降低了背诵的难度,为学生搭建了表达的平台,引导学生将脑海中的画面转化为文字,进而内化为语言。
《雷雨》是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集中表现了三个场景的鲜明特点。《雷雨》这一课的语言简短,基本上是一句一景,语言精练,用词准确,写景细致逼真,既生动地再现了夏天雷雨的景色,又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他们对雷雨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提取明显信息和寻找关键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加上教材配的雨帘密织的插图直观形象,能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学时要牢牢抓住学生和文本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记忆中的雨,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紧接着,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接下来对文本的学习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及课文插图,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積极性,做到寓教于乐。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的各个语言片段时,先让学生找出课文写到了哪些景物,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在朗读感悟中,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
一、巧用媒体,唤醒记忆,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毛毛雨 阵雨 雷雨 暴雨
(1)齐读词语,想想这几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有“雨”字,表示不同的雨)
(2)交流互动。是呀,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谁来说说你记忆中的雨,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同桌互说,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说清楚,唤起学生的记忆)
2.观看视频。(播放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视频)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同学们看得仔细,听得也很认真!这就是夏天的一场雷雨景象。有位作者把这场雷雨写了下来。那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两遍)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已有的切身体验,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景象?本文描写的顺序是什么?
2.认读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压 蝉 垂 户 扑”,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教师正音。
(2)多媒体课件出示去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3)多媒体课件出示玩“赶走乌云”游戏。去掉拼音打乱生字顺序竞赛读。
(4)多媒体课件出示玩“摘苹果”游戏。课文中词语竞赛读。(雷雨、乌云、窗户、黑沉沉、压下来、垂下来、蝉叫了、迎面扑来)
3.分段读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提示学生认真看课文,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字下面点上圆点,帮助纠正。
4.回答问题。说说课文写了哪些景象?本文描写的顺序是什么?(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课文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用卡片和多媒体课件玩“赶走乌云”“摘苹果”等游戏学习生字词,调动了学生积极识字的兴趣。
三、合作探究,细读感悟,体会变化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讲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讲雷雨后的景象?(雷雨前: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雷雨中:第四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雷雨后:第七、八自然段)
2.自读课文。圈出每个自然段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3.填写卡片。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卡。思考: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组交流。小组交流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汇报进行订正。
5.感受情景。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1)出示词语(乌云 树叶 蝉 大风 树枝 蜘蛛 闪电 雷声),齐读。思考:课文是怎么形容、描写这些景物的?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思维导图、情景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联系生活,感受“沉闷”。①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②齐读,引导:谁来做个压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压”是向下用力)句中的“压”是什么意思?出示乌云压顶的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压”给你的感受。(“压”形象地写出了乌云又厚又低的特点)③树上的叶子和蝉是怎样的呢?它们为什么是这样呢?(让学生感受天气闷得一丝风也没有)④朗读句子,读出乌云越来越逼近的沉闷,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受。(第一句语速稍快,重读“压”字;第二句语速稍慢,注意两个“一”字的变调,重读)
(4)借助字理,联系生活,体会“垂”字的妙用。①课件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②读句子,说一说:蜘蛛为什么要从树上垂下来,逃走呢?③课件出示“垂”字的演变,相机理解字义。④出示蜘蛛逃走的图片,引导观察,体会蜘蛛因为风大,特别害怕,笔直地降落,急切逃走的情景。⑤朗读。请你把风的大和蜘蛛的害怕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指导重读“大风”“乱摆”,“垂下来”与“逃走了”连读。)
(5)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雷雨前闪电和雷声的变化。①雷雨即将来临,蜘蛛逃走了,你们快看,你们快听!——(课件出示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②多媒体演示闪电、雷声。③朗读句子。怎样读这个句子,才能体现出天气的突变呢?谁愿意来试一试?(朗读时:在“闪电”“雷声”处稍加停顿,以突出“越来越亮”“越来越响”,力度、语气要读得一句强过一句,这样,既表现了雷电的气势,也表现出雷雨即刻而来的迫切感。) (6)小结雷雨前的景象。板书:乌云压 叶不动 蝉不叫 大风吹 枝乱摆 蜘蛛垂 闪电亮 雷声响
6.加深体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至六自然段,体验雷雨中风雨雷电的变化过程。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说说雷雨中的画面。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第五自然段表现出的空中雨帘密织,雨大到笼罩了一切,模糊了一切的情景。播放雷雨时的录音,说一说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雨很大)
(3)出示句子,以读代讲,边听边感受画面。(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①指名比赛读。②评一评,谁读得最好,为什么?(“哗,哗,哗”读得重,停顿短,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读得缓慢,因為雨太大了。“渐渐地,渐渐地” 读得稍慢,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③小结。雨下起来了,先是越来越大,后来越来越小。(板书:雨下起来 越下越大渐渐变小)④指导朗读。读出雨的变化。雷雨就是这样,来得快,去得也快。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把它的变化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齐读。朗读时:三个“哗”字的音调要一个比一个读得高,中间停顿稍拖长,表现雨声大,雨势急;第二个“渐渐地”要比第一个音量稍低,语速减慢,体现出雷声、雨声慢慢变小的过程。)
7.分享喜悦。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感受雷雨后清新、明快的景象。
(1)出示雨后图片及课文语句。(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2)学生齐读。
(3)回答问题。你们喜欢雨后的景象吗?为什么?
(4)理解语句。结合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日出彩虹悬 池塘水满蝉蛙叫 空气清新蜘蛛坐),出示重点语句,指导理解,朗读。
出示:一条彩虹挂在天空。①这句话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挂”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高悬在天空,十分美丽)②配乐欣赏几组雨后天空美丽彩虹的图片。③指导读出天空的美丽。
出示:蜘蛛又坐在网上。①边读边想象画面,想想那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坐”字好,它写出了蜘蛛此时的悠闲自在)②(出示蜘蛛雷雨前后不同样子的图片和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比较蜘蛛前后不同的样子,再次感受蜘蛛雷雨前的害怕,雷雨后的舒适、惬意。③指导朗读,读出蜘蛛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有效地突出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把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多形式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四、小结方法,整体回顾,引导背诵
1.总结方法,整体回顾。这节课,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抓关键词句、读中标记、图文结合等方法,欣赏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
2.朗读课文,角色体验。现在,让我们一起朗读全文,边读边回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结合板书,讲述变化。引导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4.借助填空,引导背诵。
(1)满天的( ),黑沉沉地( )下来。树上的( )一动不动,( )一声也不出。
忽然一阵( ),吹得( )乱摆。一只( )从网上( )下来,逃走了。
(2)( )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
(3)( ),雨下起来了。
(4)雨( )。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 )。
(5)渐渐地,渐渐地,( )小了,( )也小了。
(6)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 )迎面扑来。
(7)雨停了。( )出来了。( )在天空。( )叫了。( )又坐在网上。( )水满了,( )也叫起来了。(学生借助填空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是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就本课教学来说,也是落实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变化的另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实现准确背诵课文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本环节借助填空的提示来进行引导,降低了背诵的难度,为学生搭建了表达的平台,引导学生将脑海中的画面转化为文字,进而内化为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