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具体的解决问题课例为例,探讨备课中教材研读的具体思路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以期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材研读的途径和参考。
一、承前启后纵向研读把握知识点
研读教材不要局限于单元教材或整册教材的小圈子之内,要善于跳出单元教材和整册教材这个局部去统揽教材这个整体。
1.回顾知识点的前侧基础支撑。
如,在研读教材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第21页解决问题例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时,我首先考虑,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需要哪些知识来支撑铺垫。学生初步认识了减法的意义,掌握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要用减法,并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故在研读教材的时候我把一年级上学期第17页比大小中涉及的一一对应的思想和第47页的减法意义的初步学习感知的例题进行再次研读。找到了教学内容的源头。我的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就是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切合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也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展望知识点的后侧拓展延伸。
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之后,在解决二年级上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个问题时,可以同样用到相同的教学策略解决问题。对比两者之间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其中都有同样多的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别,从而可以避免两种问题的混淆。
另外,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两个数相比求相差量,用大数减小数。为之后一系列解决问题做了铺垫,数字变大就是100以内的减法、1000以内的减法等,继续延伸就到小数的减法、分数的减法。
从整体纵向上去阅读、去研究、去探索学段教材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把握教材,教起来自然就形成了前面有知识形成的依据,后面有知识拓展的空间,这样一个教学格局。
二、统筹分析横向研读对比策略
除了从整体纵向上研读教材,还应从各个版本教材横向对比分析,理解教材的编排和知识设置的意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
如,在研读教材时我还对各版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这个知识点的编排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各版本只是情境创设的不同,但基本都突出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说明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方法。另外,现在新人教版的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上,突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按照“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和“解答正确吗?”3个步骤编排解题过程。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横向对比研读我也确定了我的教学重点——画图分析,让学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
横向的对比分析能更好地帮助老师理解教材重难点,以此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三、地毯式全方位研读课例教材
1.用一双发现的眼光去看细节。
教师要充分对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发现式的研究。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为什么在怎样解答这个环节中图形摆出后会出现了一条虚线,这个发现有什么用呢?细细研究之后不难发现虚线把小华套圈的数量分成了两部分,虚线左边是与小雪同样多的部分,虚线右边是多出来的部分。这条虚线看似不经意,却是个不可忽略的细节,为学生在分析这个问题解答起到关键的作用,也为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这个算理做了铺垫。所以,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用发现的眼光去细细观察教材中的每个细节。
2.用一颗学习的心去问为什么。
教师要对教材所总结的一些语言,多问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一课,在操作结束之后,小男孩就有了这样一句话“用减法计算”。如果只是把这句话当作一个方法小结,直接让学生用减法计算,没有深度地思考,那么很容易学得死板,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我在研读教材时看到这句话我就在思考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再次让自己从减法的意义去深究: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要用减法,其实这道例题也是这个算理,把小华的套圈的数量分成了两部分,用小华的套圈总数减去与小雪的同样多的部分,剩下来的就是多出来的部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理解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的算理。从教材中小男孩的一句话,教师质疑式的研读其实也是帮助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各个重点难点的突破。所以,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别忘了提出自己的质疑。
3.用一个创新的思维去思考。
除了教材中的每个细节、每句话的研读之外,教师还要做到创造式的思考。
如,在研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一课时,除了书中的文字、图画之外,我还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式思考:在孩子们画图分析时,如果没有小雪的部分,这道题还能解决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这个例题是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一个数和另一个数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当学生出现这个问题时,教师就知道怎样应对。
四、胸有成竹展课堂魅力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材深度研读,我的整节课按照教材编排设计从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寻找已知信息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等策略去分析问题。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给学生在“怎样解答”的分析问题环节充分思考留足时间。通过学生们的自主探索,展示了高中低三种学生的作业单,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好在哪?怎样改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有所思考和发展。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沟通联系,从而解决问题,最后回顾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完成教学实践显得行云流水,运筹帷幄,展现出一节灵动智慧的课堂。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研读确实能更好地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全面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一节灵动智慧的课堂不难打造,只需要你能静下心,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
一、承前启后纵向研读把握知识点
研读教材不要局限于单元教材或整册教材的小圈子之内,要善于跳出单元教材和整册教材这个局部去统揽教材这个整体。
1.回顾知识点的前侧基础支撑。
如,在研读教材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第21页解决问题例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时,我首先考虑,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需要哪些知识来支撑铺垫。学生初步认识了减法的意义,掌握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要用减法,并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故在研读教材的时候我把一年级上学期第17页比大小中涉及的一一对应的思想和第47页的减法意义的初步学习感知的例题进行再次研读。找到了教学内容的源头。我的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就是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切合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也为后续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展望知识点的后侧拓展延伸。
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之后,在解决二年级上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个问题时,可以同样用到相同的教学策略解决问题。对比两者之间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其中都有同样多的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别,从而可以避免两种问题的混淆。
另外,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两个数相比求相差量,用大数减小数。为之后一系列解决问题做了铺垫,数字变大就是100以内的减法、1000以内的减法等,继续延伸就到小数的减法、分数的减法。
从整体纵向上去阅读、去研究、去探索学段教材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把握教材,教起来自然就形成了前面有知识形成的依据,后面有知识拓展的空间,这样一个教学格局。
二、统筹分析横向研读对比策略
除了从整体纵向上研读教材,还应从各个版本教材横向对比分析,理解教材的编排和知识设置的意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
如,在研读教材时我还对各版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这个知识点的编排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各版本只是情境创设的不同,但基本都突出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说明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方法。另外,现在新人教版的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上,突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按照“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和“解答正确吗?”3个步骤编排解题过程。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横向对比研读我也确定了我的教学重点——画图分析,让学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
横向的对比分析能更好地帮助老师理解教材重难点,以此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三、地毯式全方位研读课例教材
1.用一双发现的眼光去看细节。
教师要充分对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发现式的研究。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为什么在怎样解答这个环节中图形摆出后会出现了一条虚线,这个发现有什么用呢?细细研究之后不难发现虚线把小华套圈的数量分成了两部分,虚线左边是与小雪同样多的部分,虚线右边是多出来的部分。这条虚线看似不经意,却是个不可忽略的细节,为学生在分析这个问题解答起到关键的作用,也为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这个算理做了铺垫。所以,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用发现的眼光去细细观察教材中的每个细节。
2.用一颗学习的心去问为什么。
教师要对教材所总结的一些语言,多问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一课,在操作结束之后,小男孩就有了这样一句话“用减法计算”。如果只是把这句话当作一个方法小结,直接让学生用减法计算,没有深度地思考,那么很容易学得死板,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我在研读教材时看到这句话我就在思考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再次让自己从减法的意义去深究: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要用减法,其实这道例题也是这个算理,把小华的套圈的数量分成了两部分,用小华的套圈总数减去与小雪的同样多的部分,剩下来的就是多出来的部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理解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的算理。从教材中小男孩的一句话,教师质疑式的研读其实也是帮助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各个重点难点的突破。所以,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别忘了提出自己的质疑。
3.用一个创新的思维去思考。
除了教材中的每个细节、每句话的研读之外,教师还要做到创造式的思考。
如,在研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一课时,除了书中的文字、图画之外,我还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式思考:在孩子们画图分析时,如果没有小雪的部分,这道题还能解决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这个例题是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一个数和另一个数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当学生出现这个问题时,教师就知道怎样应对。
四、胸有成竹展课堂魅力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教材深度研读,我的整节课按照教材编排设计从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寻找已知信息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等策略去分析问题。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给学生在“怎样解答”的分析问题环节充分思考留足时间。通过学生们的自主探索,展示了高中低三种学生的作业单,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好在哪?怎样改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有所思考和发展。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沟通联系,从而解决问题,最后回顾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完成教学实践显得行云流水,运筹帷幄,展现出一节灵动智慧的课堂。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研读确实能更好地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全面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一节灵动智慧的课堂不难打造,只需要你能静下心,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