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玉娇案"看网络舆论参与下的议题互动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or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网络论坛日益成为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南方都市报》有关“邓玉娇案”的相关报道和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的相关主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议题的互动是双向的,但整体而言是以“共鸣效果”为主。当事件进展有悖于网民意愿时,网民们便试图通过舆论呼声改变事件进程。此时,传统媒体会更对该议题进行强化报道,担负起公共议题设置的功能。
  关键词:邓玉娇案 网络舆论 议题互动
  
  一、研究缘起
  
  2009年5月12日,《三峡晚报》刊登了一则题为《镇招商办主任命殒娱乐场所》的新闻,报道了10日晚湖北省巴东县的一起命案:该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某宾馆消费时,与女员工邓玉娇发生争端,争执中邓玉娇用随身携带的修脚刀将镇招商办公室主任邓贵大的喉部刺伤。致其不治身亡,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黄德志被刺伤。13日,《三峡晚报》继续刊载新闻对“邓玉娇案”进行报道。《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新京报》等各地媒体对案件予以关注。更多传统媒体的介入,扩大了事件的影响。有网民将其转载到网络社区,拉开了“邓玉娇案”在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中互动的序幕。
  在网络论坛中,网友们纷纷对邓玉娇表示同情与支持。网络舆论在“邓玉娇案”的调查进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督促巴东警方公正办案,最终将邓玉娇“蓄意杀人”改判为“防卫过当”。
  本文通过对“邓玉娇案”中传统媒体的报道及网络舆论的分析探讨几个问题: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论坛中如何起作用?网民们如何通过在网络论坛中发表言论而影响案情调查结果?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议题之间是否存在议题互动并产生相互作用?
  
  二、分析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以强国论坛的深入讨论区(俗称深水区)中的主帖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其一,强国论坛是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论坛之一,且要求主帖在1000字以上,因此网友发表的言论完全能够代表其对待该事件的看法;其二,强国论坛的深水区内帖文数量相对于其他讨论区而言较小,便于分析,且该区的所有内容由于-审核程序严谨,事后极少删帖,搜索的结果能够如实地反映网上舆论的原始状态。笔者通过在强国论坛的深水区搜索“标题/包含/邓玉娇”,“标签/包含/修脚女或邓玉娇”的方法,检索到12日29日问的主帖721个。
  在纸质媒体的选择上,由于《南都》对案件的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跟踪报道,且刊登了媒体人士和读者对此事的评论,内容翔实。故以其报道为研究对象,共得到12日-29日间的27篇报道样本。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与“邓玉娇案”议题相关的新闻报道、评论和网络帖文为对象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三、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议题互动
  
  媒体间的议程设置理论:20世纪80年代,随着媒介议题与公众议题、政治议题之间互动性的增强,“谁设置了媒介议题”逐渐成为媒介议程研究领域的新话题。研究发现,影响媒介议程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源于其他媒介的内容,这种影响被称为“媒介间议程设置”。
  学者Noelle-Neu-mann&Mathes研究1968年伦敦反越战示威时发现,一些主流媒体对某些新闻进行报道后。其他媒体会相继跟进,形成一股连锁反应,即所谓的“共鸣效果”。而1991年。学者Mathes和Pfetsh在德国进行的“反对议题”研究则证明了媒体议题可以由非主流媒体流向主流媒体,即议题互动的“溢散效果”。
  案件调查过程中议题在网络论坛和传统媒体间的互动:
  (1)议题在网络论坛与传统媒体中发展的时间架构。图1和图2分别是《南都》每日有关“邓玉娇案“的报道数量和强国论坛深水区网民每日针对此事发表的主帖数量。
  《南都》的报道可分为四个阶段:平稳期(13日-15日):案发及事实细节报道阶段;首次波动期(19日-20日):警方初次公布调查结果并引起网民强烈不满阶段;二次波动期(22日-24日):采访巴东警方负责人、律师发现性侵犯证据到被毁、邓母与原律师解约阶段:衰减期(26日-29日):律师提交控告书、案件结果渐明朗阶段。
  而强国论坛深水区的讨论则是一直处于热议状态,而后衰减。案件12日首次进入强国论坛时,就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但当天并未引起较大舆论呼声。13日-27日,除16日外,其余日期的主帖量均在30个以上。直到28日以后,讨论的势头才减弱。
  图1《南方都市报》每日对“邓玉娇案”报道及评论的文章数量。
  图2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每日发表的主帖数量。
  (2)案件初次公开阶段。13日-15日,《南都》连续3天对“邓玉娇案”进行报道,且以事实性报道为主。报纸对该事件的报道强化了议题在网络舆论中的关注度,因此,这三天强国论坛深水区内迎来了讨论的第一个小高潮,网民们讨论的热点主要集中于:邓玉娇杀人是正当防卫,呼吁司法机关从轻处理或无罪释放;谴责邓、黄二人的行为:质疑警方有关邓玉娇患有精神疾病的鉴定。这一阶段,议题基本上是从报纸流向网络社区,以共鸣效果为主。
  (3)警方修改通告导致案情转折阶段。19日,巴东警方修改案情通告,一是将“特殊服务”改为“异性洗浴服务”,二是将邓贵大把邓玉娇“按倒在沙发上”改为“推坐在沙发上”。且警方认为:“邓玉娇有主动投案情节,但自首是否成立,应经诉讼程序由人民法院审理后依法作出认定。”由此,巴东警方认为,邓玉娇是蓄意杀人而非“正当防卫”。
  这一认定与网民期望的结果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网民们开始质疑警方的调查,从各种角度分析案情,为邓玉娇辩护。强国论坛深水区的主帖量由18日的54篇激增到75篇。
  网络舆论的不满促使《南都》继续对“邓玉娇案”进行采访报道,并刊载读者和媒体人士的评论,进行有意识的议题强化,以期引导社会舆论。19日20日,《南都》就“邓玉娇案”发表了6篇文章,其中4篇是有关案件事实的新闻,两篇是读者和媒体人士供稿。
  这一过程是由传统媒体对案件调查最新进展的报道而引起网络社区中讨论的。而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质疑又促进了传统媒体对其的关注度,继续跟踪报道。所以,议题互动是共鸣与溢散效果兼有,但以溢散效果为主。
  (4)证据披露导致案情再次转折阶段。22日,《南都》刊登了对巴东县公安局局长的专访,同一天,邓玉娇的律师找到邓玉娇遭到性侵犯的证据。23日,律师表示担忧证据被毁,而后邓母清洗了证据衣物。接着,邓母与律师之间发生嫌隙,导致解约,双方均通过媒体表达不满。传统媒体的报道继续促进网民对案情的关注,推动网络舆论对案件讨论的进程。有网友针对案件的本身进行分析,预 测判定结果;有网友将讨论的话题延伸至鞭笞社会黑暗面,提议完善对公职人员的监管与惩治;有网友找出巴东县公安局局长的言论和警方通告中的漏洞进行抨击。《南都》不仅加大对案件事实报道的力度,而且刊登了读者及媒体人士的言论,让更多理性的声音见诸报端,希望通过引导网络舆论保持中立而不致影响到警方办案和法院判决。
  这一阶段,由于传统媒体有意识地跟踪案件调查,议题的互动是由传统媒体流向网络论坛的,以共鸣效果为主。
  (5)议题衰弱阶段。25日之后,邓母聘请了新律师,新律师对“邓玉娇案”发表声明并向法院提出控告书,使形势向有利于邓玉娇的方向发展。网民们得知该信息后,心理得到了满足。对该事件的讨论慢慢减弱。
  这一阶段,网民讨论减少的行为是由于传统媒体的报道引起的,因此议题的互动仍以共鸣效果为主。
  
  网络舆论与案件调查的推进。
  
  笔者对强国论坛深水区的721个主帖进行内容分析并归类,主要划分为7个类别。
  ①事实类:转帖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
  ②评论类:就“邓玉娇案”发表个人意见,援引法律条款及以前的案例对案件进行分析及结果预测。
  ③评论延伸类:由“邓玉娇案”延伸开来。讨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监督制度的完善。
  ④质疑类:针对其他网友发表的意见提出质疑。
  ⑤情绪类:用诗歌、古文等文艺题材表现对“邓玉娇案”的情感倾向和态度。
  ⑥传言类:通过其他网民的言论及非官方或非媒体报道的信息对案件的过程进行猜测。
  ⑦其他类:不能归入上述6类的帖子均属于此类。
  在“邓玉娇案”的报道过程中,网民对案件本身的评论、预测(评论类主帖)以及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探讨(评论延伸类主帖)占所有主帖总数的70.58%。且其中绝大多数帖子都认定邓玉娇是正当防卫,并希望以此鞭挞官员的不端行为。这两类帖子是网络舆论的主旋律,贯穿整个案件发展始终,推动着事件调查的进程。当警方公布的结果不利于邓玉娇、与网民的意愿相悖时,舆论的呼声便加强,网民们期望通过舆论的压力改变警方判决。在721个主帖中,仅有3帖呼吁应相信警方办案,但并未引起网民们的共鸣,而是受到反驳,回帖量也不多。
  
  总结与讨论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舆论对“邓玉娇案”的关注最初源自传统媒体,且关注度随着案件调查的推进和新闻事实的披露呈现波动态势。
  (2)传统媒体与网络舆论的议题设置在案件发展过程中呈现共鸣和溢散两种效果。传统媒体通过采访报道促进网络舆论对议题的关注。而网络舆论所代表的民意又反过来促进传统媒体不断跟踪事件进展,挖掘事实真相。
  由于政府对网络论坛讨论和传统媒体报道的控制,29日后《南都》的报道和强国论坛深水区的讨论便停止,使样本的选取受到限制,加之分析对象的选取单一,因此研究结论不具有可推广性。
其他文献
摘要:广告在现代商品社会中不可或缺。随着市场的完善和产品的丰富,广告从技术支持到表现风格,从创意元素到手法运用,都表现出某种后现代征候。在外在表现上,广告体现出多元化、大众化、消费性的特征,将高雅与通俗、表层与深层的对立消解掉。在创意制作中,广告采用拼贴戏拟的方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书写狂欢。  关键词:广告 后现代 文化征候    曾经有艺术家宣称:试图试用逻辑来精微准确地解释一切,来解释其因果
网络广告一般是指在Intemet上发布、传播的广告,它是Internet问世以来广告业务在计算机领域的新的拓展,也是Intemet作为营销媒体最先被开发的营销技术。In-temet以其鲜明的特点成为广告媒体的新宠,成为与传统广告四大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齐名的第五大媒体。面对蓬勃发展的“新经济”或“网络经济”,网络广告未来的发展空间远比传统媒体要大。如何开发网络资源,发展网络广告,充分挖掘
结合台湾特殊的政治生态来看,台湾的电视新闻是在政治权力激烈博弈之中开展媒体之间的业务竞争、生存竞争,带来的结果一是新闻性节目内容上的低俗化、泛政治化、严肃政治报道的娱乐化:二是节目形式上的精雕细刻,并运用这种精细的形式巧妙地为潜在的政治目的服务。对台湾电视新闻的介绍和分析过去比较注重批判其因竞争白热化导致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而对形式较少涉及。但对于电视这种多种符号视听传播的媒介来说,仅仅进行内容
王重民(1903-1975年),字有三,号冷庐,河北高阳人,曾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系主任等职。先生著述宏富,学问精深,在目录学、版本学、敦煌学、图书馆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其中以目录学方面成就最大。王重民著有《中国目录学史》、《历史书籍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国善本书提要》、《国学论文索引》、《太平天国官书十种》、《文学论文索引》、《敦煌古籍叙录》等书目索引二十余种
1985年《真理报》头版分析《真理报》作为苏共中央的机关报,与苏共的关系密不可分。《真理报》直接反映了不同时期苏共的方针、政策和新闻思想,在苏联报业中享有无上的地位。
自贵州省习水县公职人员螵宿幼女案案发以来。社会公众以及法律界等各界人士对此案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而这一案件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舆论的如此重视。是因为一位记者的正义揭发。否则,这个一年前就发生的案件至今还可能不为人所知。据媒体报道,习水案的最初版本并非我们现在知道的“嫖宿幼女”。当时流传着的一个说法是当地有教师组织学生卖淫,不过这一说法至今未能得到确证。而最终揭开黑幕、披露事件真相的并非哪一个司法机关
以标题、图片、摘要等形式,引导读者在众多的版面、大量的信息中找到并详细阅读自己所关注的新闻,新闻导读日益成为众多报纸的“重头戏”,成为增加头版信息量、增强报纸吸引
党报的权威性决定了其主流媒体的地位,也成就了其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无法企及、难以超越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党和人民对党报的要求,也是党报
由纸媒出版物发展到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一个全新的出版形态让人目不暇接。报纸作为直接影响公众的传播载体,最早实现了网络化。采编工作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就可完成,并通过网络传输给照排、校对工序实现报纸快捷迅速出版。  然而,随着采编出版方式的变化,校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尤其是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文字校对工作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对校
无论是党报、都市报,还是专业类报刊,都有一定的办报导向。党报是党的喉舌,都市报是民生伴侣。而城市周报,因其出身于城市,受众以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女性为主,她们既是时尚的追逐着,又是时尚的演绎者,所以,立足于城市生活,着眼于都市女性。城市周报无论是版面内容、图片,还是整体风格,大都以时尚导向作为自己的办报方向。力图使自己成为时尚的阐释者和代言人。    时尚导向是城市周报的现实需要    翻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