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杠精”,我该怎么办?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uan898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我有一些人际关系的困扰,自从上初中后,我慢慢发现周围的同学越来越疏远我,原因是他们说跟我聊天没有意思,说我是“杠精”,因为我很少赞同别人的观点,总会找到各种反面证据,甚至非常牵强。“杠精”的沟通方式让我非常苦恼,我不是故意成为“杠精”,有的时候是不自主的,我都意识不到。但我不知道怎么改变自己,内心感到非常孤独,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理变态,总控制不住地表达相反的意见和观点。老师,我该怎么办。

“杠精”小艳


  A小艳同学,您好!非常感谢您对我这么信任,看得出来,人际关系这个问题已经给您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相信您也做了很多努力,尽管目前现实没有太大改善,但我仍很欣赏您改变的勇气。
  我注意到您在文中多次提及“杠精”这个网络用语,用来形容您在人际关系中的特点,那我们先来看看“杠精”这个词的大致意思。“杠精”是2018年的一个网络流行语,因其被广泛应用于社交生活中,一跃成为2018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杠精”泛指的是某一类喜欢抬杠的群体,这类群体以“抬杠”作为人际关系沟通的切入点,采用“杠”的沟通方式,成功扮演了“抬杠成精”的人物角色。被贴上“杠精”标签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往往会为了反对而反对,他们的反对或者不赞同并不是真的为了深度讨论某一话题,反而给人一种“只对人而不对事”的错觉,甚至会不欢而散的结局。所以,具备“杠精”特点的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会比较鲜明,基本上能成功惹翻对方,跟“杠精”沟通,会体验到自恋受挫,甚至因无法被认同而勃然大怒,最终人际关系走向破裂。所以,正如您所说的,具有“杠精”特质的话,确实让我们很难去建立甚至维持一段稳定而有滋养意义的人际关系。
  那“杠精”危害如此之大,但为什么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去放弃这个行为。我们可以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一下。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背后是有一些心理动机作为基础而让行为持续存在的,哪怕是不好的行为方式。再加上您性格里面的易感因素,所以我可以理解您为什么无法放弃“杠精”的这种行为。
  首先,具有“杠精”特点的人其实有一些能成为“杠精”的性格,比如爱较真,追求极致或真理,喜欢被关注等。您可以对照一下在没有成为“杠精”之前,您的性格是不是会有上述特点。其次,我们认为人的行为,尤其是一些不被期待的行为没有减少,是因为这个行为背后有一些心理的内在需求“作祟”,内在需求没有被充分满足,行为肯定无法“釜底抽薪”。您目前处于青春期,寻求独特的个性,渴望被关注等,都是该阶段独特的心理需求。而“杠精”的这个特点其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您的这些心理需求。最后,我们从潜意识角度来讲,總去无意识地抬杠,其实是因为潜意识里跟他人的边界不清,您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和恐惧:如果我同意人家的观点,会有一种被其他人裹挟的感觉,好像会被对面的这个人给融合在一起了。所以,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是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边界清楚的人。
  当看到了“杠精”这种人物特点背后的内心需求时,我们会比之前更加接纳这个特点,而不会给自己贴上“心理变态”甚至“心理扭曲”等负面的标签了。“杠精”只是您内心需求的一种“变相”的折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所以,只有在我们了解了自己“缺”什么才能更加针对性地“补”什么。我们可以采用其他更加积极的方式来满足内心被认可和被关注的这种需求。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改变一下:
  ※ 在想表达反对意见时,多给自己3-5秒钟的时间来提醒自己一下。
  是单纯为了反对而反对,图一时之快,还是我们对这个事情本身感兴趣,只是针对某个事件做出评论性的观点。如果是前者,那要尽量压抑自己,不可图一时之快而任由自己表达,要兼顾后果;如果是后者,我们可以情绪稳定地去表达观点,甚至是反对意见。
  ※ 要锻炼自己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性。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杠精”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我们能“杠”,也证明我们拥有独特的眼光,可以将“杠”转化为积极的资源,如我们拥有独特的“夸”人技巧,我们可以关注到那些别人关注不到的优点或者独特的个性特点,适时地反馈给对方,这样的一波操作是不是既可以为我们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又可以满足我们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呢。
  ※ 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
  人际关系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的一个途径,但短期内改变“杠精”的行为而获得积极的人际连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新的行为没有被塑造起来之前,我们可以适当地避开人际关系中的“雷区”,选择一些其他不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比如,写日记,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中,或者可以在晚上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逻辑思维,跟家人去表达,慢慢改变自己的内心感受,也逐渐放弃“杠精”的方式。
  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帮到您,也祝愿您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慢慢建立属于您自己的人际边界。
其他文献
近日大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在记录犯罪与悬疑的过程中,同样深层次地剖析了原生家庭和不良的亲子模式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朱朝阳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中,他跟着母亲生活,作为朱朝阳的父母,朱永平和周春红显然就是最为真实的中国父母的写照。作为剧中的隐藏大boss,朱朝阳也在剧情中逐渐黑化,很多观众都觉得长大后他会变成下一个张东升,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朱朝阳的原生家庭——父母自身的婚姻千疮百孔,继
期刊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也曾存在着以下困惑?  “为什么别人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表情变化,都很容易让我浮想联翩?”  “为什么每次参加完社交活动之后,都感觉心累,想一个人好好静静?”  “为什么在工作、学习、休息时间被打扰的时候,特别容易烦躁?”  如果你有一种躺枪的感觉,那么你有可能和我一样,属于高敏感人群。在《天生敏感》一书当中,作者提出了判断一个人属于高敏感人群的四个标准。为了便于记忆,这四个标
期刊
电影《怦然心动》采用双重视角交替切换叙事的方式,运用旁白将女孩朱莉和男孩布莱斯不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呈现,让这个纯真青涩的初恋故事显得很有新意。该片对白诙谐、富含哲理,对孩子而言,不论面对爱情还是挫折,都有正向的教育意义,也为父母审视孩子的青春期恋爱提供了新的视角。朱莉和布莱斯有着相反的心路历程  朱莉刚见到布莱斯,就怦然心动了,缘起他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迷人的微笑。朱莉经常黏着布莱斯,令布莱斯非常苦
期刊
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政策正式拉开序幕。新高考政策将生涯决策前置,高考不再实施文理科二选一的“简单粗暴”划分,改为6选3或7选3自由组合的学科选择进行走班教学,这几十种不同的科目组合方式不仅关系着高中生当下的学业发展,由于科目选择与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要求相关,更影响着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因而新高考政策要求学生更早开始思考未来—“我要成为什么
期刊
一老头陪一老太跳了一周广场舞,老太就把他的名字加到了自己的房产证上。  房子是儿子和媳妇还在月供的,儿子急眼了,老太理直气壮地说:“房子还是你的呀,加他的名字又怎么了?”  你可以说老太糊涂,也可以说她自私,甚或说,她其实没想那么多,眼前自己想要这个男人的陪伴,他说需要这个条件交换,就这么干了。  每个人都想要自己“过得好”,没有人不想,但是用的方法和手段,会决定了你到底能不能过上好日子,至少,是
期刊
陈老师以往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乐观、开朗,精气神十足,工作积极努力,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疫情网络教学阶段,她却笑容不再,满脸憔悴。  接到上网课的任务,陈老师就觉得自己大脑一片空白,心情紧张,总担心出错,或者不会操作程序导致教学事故。“做直播究竟可以开展什么活动?”平时教室里,可以分组讨论,可以板书演示,可以巡视,可以敲黑板;但如今一切都是未知数。如何顺畅完成教学内容,如何保证学生专注度,如何提高课堂互
期刊
方女士滿面愁容,唉声叹气。她急迫地说:“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我真的快撑不住了,我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感觉自己随时都要倒下。”方女士虽然在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呼吸,但是能看得出来,她非常不安,紧张,迫切需要找个情绪宣泄的出口。疫情如同镜子,照出了生活的问题  本来方女士的生活是“别人家的日子”:丈夫在当地是一个公务员,自己也在政府机关上班,有个聪明帅气的儿子,儿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学科竞赛,展露
期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自我界限模糊的情况。  比如:为什么我越是想和同宿舍的人亲近,他们越是疏远我?为什么我总是主动为大家做事,我有困难时却没人管?为什么我的秘密都说给她,却听不到一句她的心里话?我是家中长子,成年后没有能力或意愿照顾弟弟妹妹,我是不是自私自利?成年后在经济上享受父母的照顾,又厌烦他们的种种控制,我是不是很坏?当父母对我说“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时,我
期刊
通过创伤促成改变,似乎与我们的常识截然相悖,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创伤只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可能会在危机过后,从自己身上发现积极的变化。有研究者发现,无论年纪大小,大约有30%~90%遭遇创伤的个体或多或少会从创伤中获得一些积极的改变。创伤后心理压力与创伤后成长可以并存,而创伤后心理压力似乎是创伤后成长的引擎。创伤的积极意义  不可否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
期刊
压力是什么?在心理学上,压力是指由变化和威胁导致的情绪唤起。从积极的角度讲,适度的压力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唤起,能够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鞭策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积极进取,不断前行;从消极的角度讲,长期、过度的情绪唤起会导致忧虑的破坏性压力反应,这不仅会让防御系统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摧毁我们的意志,增加我们的恐惧和焦虑,成为阻碍我们自身成长的“拦路虎”。  随着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增加,压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