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压力,轻松生活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q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力是什么?在心理学上,压力是指由变化和威胁导致的情绪唤起。从积极的角度讲,适度的压力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唤起,能够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鞭策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积极进取,不断前行;从消极的角度讲,长期、过度的情绪唤起会导致忧虑的破坏性压力反应,这不仅会让防御系统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摧毁我们的意志,增加我们的恐惧和焦虑,成为阻碍我们自身成长的“拦路虎”。
  随着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增加,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开始焦虑、恐慌,不那么自信了,渐渐地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也不再有勇气抗争,最终我们便成了心理学上说的“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习得性无助者,掌握管理压力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换个角度看压力


  有研究表明,人们对压力的态度和看法,决定了其承受压力的能力和水平。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曾提出情绪ABC模式,同样适用于压力的管理。
  我们可以把A称为产生压力的事件或情境;B为对压力事件或情境抱有的信念(包括态度、想法、评价、解释等);C为结果,即情绪结果(比如焦虑)、行为结果(比如回避)、生理结果(比如心悸)。在这里,我们需要改变B,也就是改变对压力的事件或情境的态度、看法、评价和解释,追寻积极的C(结果)或减少压力带来的伤害。
  如前文所述,合理适度的压力,能够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克服困境。我们要从认知上改变对压力的解释,重新评价压力事件或情境,看到压力带来的积极一面,把它视为激励生活的力量,减轻长期、过度的压力带来的破坏性,逐渐将其转化为生活的动力。

坚强的“3C”


  面对压力,有的人能够迎难而上,困境中也能够涅槃重生;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希望。这两种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前者有一种被叫作认知坚强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家菲利浦·津巴多就曾认为,认知坚强是最能有效减轻压力的品质之一。具有认知坚强品质的人会以独特的态度来对待压力,并且用独特的方式管理压力。
  心理学家苏扎那·科巴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具有认知坚强品质的人拥有三种独特的态度,这些态度就是“坚强的3C”:挑战(challenge):坚强的人会把变化视为挑战,而不是威胁。所以他们不害怕变化;承诺(commitment):坚强的人会承诺全力投入有目标的活动,致力于解决问题,以及应对面临的挑战;控制(control):坚强的人觉得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体验,他们不会成为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研究人员发现,坚强并不是一种幸运,也不是一种天生的特质,而是一种可以学会的、用来管理压力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建设性的解释和感知压力事件来缓解压力。比如对于在疫情中失业的朋友来说,即可以利用“3C”技术减少失业带来的压力。
  首先,将失业视为挑战。不要被失业打垮,而是尽快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开始新的生活;其次,要承诺自己会想方设法解决失业问题。虽然现在由于疫情的影响,一时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我不会放弃,一定会找到工作的;最后,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和体验。不要害怕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不要怕被拒绝,坚持去参加应聘,甚至自己可以利用找工作的时机,学一门技能,为自己增值。
  “3C”技术,更多地在于培养人坚强的认知品质,直面压力事件而不退缩。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练习,才能养成坚强的品质,才能有能力抵御压力的侵袭。

消除压力源


  生活中那些给我们带来压力体验的事件或情境,就是压力源。每一个压力源,都包含着特定的生活难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消除压力最直接的途径。可以尝试建立你的个人压力管理日志。
  1首先,准确找出压力源,把生活中产生压力体验的事件或情境一一记录下来,并根据压力体验的强烈程度、伤害程度和重要性进行排序。比如:失业;还房贷;与配偶的矛盾;鼻炎等。对于生活中一般的压力源,有时写出来后,便会有一种压力减轻的感觉。
  2其次,我们要针对所列出的每一种压力源,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并记录在压力管理日志中。压力解决方案要有阶段划分,每个阶段要有具体的执行内容,每个内容要有具体完成的人物、时间、地点和要求等,越详细越好,务必要切实可行。
  3最后,就是要实际解决问题。根据压力解决方案,稳步推进,积极消除压力源。每完成一步,及时将完成效果和自我体验记录在压力管理日志中,并根据效果给予自己奖励或惩罚,直至完成压力解决方案,消除压力源。

缓解压力,短平快


  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及时、快速地处理糟糕的压力体验,避免压力对我们身心造成不可挽回的冲击和伤害。此时,就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进行压力干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短平快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及时疏导压力,恢复身心平静。

合理宣泄


  将心中的压力说出来,或者通过唱歌、跳舞、体育运动、大喊、哭泣等方式宣泄出来,可以及时有效地缓解压力。

转移注意力


  有时我们处在一种压力环境下无法自拔,此时,若放下手中的事情,做一些与当下压力情绪不相关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压力也会得到缓解。

深呼吸和冥想


  当我们心力交瘁时,深呼吸能够使我们快速恢复平静。而冥想能够降低心率和血压,减缓呼吸,清空内心,使身心趋于平静。

按摩解压法


  按摩有助于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疲劳,身体轻松了,心里自然也会轻松些。最后建议大家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古人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尊重身体节律,健康生活,才能提高身體的压力“免疫力”。

  当今社会生活持续高压,愿每个人都能正视压力,看到压力的积极面,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压力,用积极的行动管理压力,给自己营造一个适度的压力环境,保持身心健康,促进自我成长。
其他文献
1993年7月,我怀着忐忑的心踏进了博山区辅读学校(后来改为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大门,迎接我的是一些特殊的孩子。初涉特教,有点迷茫!与这些孩子相处伊始,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龙龙别样的问候  龙龙是一个中度智能障碍的孩子,特别爱说话,小嘴一刻也不停,第一次见到龙龙,他非常有礼貌地跟我打招呼:“冯老师,你好!”  我高兴地回复他:“你好,龙龙。”  “冯老师大坏蛋,冯老师你滚吧!”话风
期刊
近日大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在记录犯罪与悬疑的过程中,同样深层次地剖析了原生家庭和不良的亲子模式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朱朝阳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中,他跟着母亲生活,作为朱朝阳的父母,朱永平和周春红显然就是最为真实的中国父母的写照。作为剧中的隐藏大boss,朱朝阳也在剧情中逐渐黑化,很多观众都觉得长大后他会变成下一个张东升,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朱朝阳的原生家庭——父母自身的婚姻千疮百孔,继
期刊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也曾存在着以下困惑?  “为什么别人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表情变化,都很容易让我浮想联翩?”  “为什么每次参加完社交活动之后,都感觉心累,想一个人好好静静?”  “为什么在工作、学习、休息时间被打扰的时候,特别容易烦躁?”  如果你有一种躺枪的感觉,那么你有可能和我一样,属于高敏感人群。在《天生敏感》一书当中,作者提出了判断一个人属于高敏感人群的四个标准。为了便于记忆,这四个标
期刊
电影《怦然心动》采用双重视角交替切换叙事的方式,运用旁白将女孩朱莉和男孩布莱斯不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呈现,让这个纯真青涩的初恋故事显得很有新意。该片对白诙谐、富含哲理,对孩子而言,不论面对爱情还是挫折,都有正向的教育意义,也为父母审视孩子的青春期恋爱提供了新的视角。朱莉和布莱斯有着相反的心路历程  朱莉刚见到布莱斯,就怦然心动了,缘起他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迷人的微笑。朱莉经常黏着布莱斯,令布莱斯非常苦
期刊
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政策正式拉开序幕。新高考政策将生涯决策前置,高考不再实施文理科二选一的“简单粗暴”划分,改为6选3或7选3自由组合的学科选择进行走班教学,这几十种不同的科目组合方式不仅关系着高中生当下的学业发展,由于科目选择与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要求相关,更影响着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因而新高考政策要求学生更早开始思考未来—“我要成为什么
期刊
一老头陪一老太跳了一周广场舞,老太就把他的名字加到了自己的房产证上。  房子是儿子和媳妇还在月供的,儿子急眼了,老太理直气壮地说:“房子还是你的呀,加他的名字又怎么了?”  你可以说老太糊涂,也可以说她自私,甚或说,她其实没想那么多,眼前自己想要这个男人的陪伴,他说需要这个条件交换,就这么干了。  每个人都想要自己“过得好”,没有人不想,但是用的方法和手段,会决定了你到底能不能过上好日子,至少,是
期刊
陈老师以往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乐观、开朗,精气神十足,工作积极努力,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疫情网络教学阶段,她却笑容不再,满脸憔悴。  接到上网课的任务,陈老师就觉得自己大脑一片空白,心情紧张,总担心出错,或者不会操作程序导致教学事故。“做直播究竟可以开展什么活动?”平时教室里,可以分组讨论,可以板书演示,可以巡视,可以敲黑板;但如今一切都是未知数。如何顺畅完成教学内容,如何保证学生专注度,如何提高课堂互
期刊
方女士滿面愁容,唉声叹气。她急迫地说:“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我真的快撑不住了,我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感觉自己随时都要倒下。”方女士虽然在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呼吸,但是能看得出来,她非常不安,紧张,迫切需要找个情绪宣泄的出口。疫情如同镜子,照出了生活的问题  本来方女士的生活是“别人家的日子”:丈夫在当地是一个公务员,自己也在政府机关上班,有个聪明帅气的儿子,儿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参加学科竞赛,展露
期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自我界限模糊的情况。  比如:为什么我越是想和同宿舍的人亲近,他们越是疏远我?为什么我总是主动为大家做事,我有困难时却没人管?为什么我的秘密都说给她,却听不到一句她的心里话?我是家中长子,成年后没有能力或意愿照顾弟弟妹妹,我是不是自私自利?成年后在经济上享受父母的照顾,又厌烦他们的种种控制,我是不是很坏?当父母对我说“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时,我
期刊
通过创伤促成改变,似乎与我们的常识截然相悖,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创伤只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可能会在危机过后,从自己身上发现积极的变化。有研究者发现,无论年纪大小,大约有30%~90%遭遇创伤的个体或多或少会从创伤中获得一些积极的改变。创伤后心理压力与创伤后成长可以并存,而创伤后心理压力似乎是创伤后成长的引擎。创伤的积极意义  不可否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