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娜拉”的明天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ncheng7758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同的中国作家笔下,不同时期的中国式“娜拉”们的经历各不相同,并且中西方“娜拉”们在出走之后的命运也不尽相同,这也就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式“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对不同作品中“娜拉”们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式“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
  1918年6月15日,在《新青年》杂志出版的“易卜生”专号上,胡适发表了《易卜生主义》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系统介绍易卜生的文字,同期发表的还有胡适和罗家伦翻译的易卜生的名剧《娜拉》,从此,中国文学界的“娜拉时代”开始了。
  一、中国传统式“娜拉”形象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第一位中国式的“娜拉”形象应当是胡适的《终身大事》中的女主人公田亚梅,她的独立宣言“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说出了中国传统女性寻求自由和解放的决心和勇气,她最终跟随陈先生私奔的行为也是对于封建礼教的有力反抗,但是对于田亚梅的结局,胡适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之后出现的文学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娜拉”还有鲁迅笔下的子君,《伤逝》中出现的这位女性勇敢地走出家门,但是最终迎接她的是悲凉死去的结局。造成子君悲惨命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子君和涓生在经济上的窘迫;子君和涓生在精神上的隔膜;涓生灵魂深处的自私与懦弱;子君根深蒂固的传统旧思想;封建传统势力的阻挠。但是无论如何,子君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觉醒意识,也付诸了实践,虽然结果如此,但是仍旧让人敬佩、欣慰。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则是意识进一步觉醒的“娜拉”,相比于子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白流苏知道自己绝无退回封建家庭的可能,明白了回去即是毁灭;二是对于爱情,白流苏相比于子君的天真,更多的是理性意识。虽然同样出身于封建大家族,但是白流苏宁愿放手一搏也绝不“腐烂”在深宅大院中,她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和勇气:“流苏何尝不知道,她这一次回来,更不比往日,她和这家庭早是恩断义绝了。她未尝不想出去找个小事,胡乱混一碗饭吃,再苦些,也强如在家里受气。但是寻了个低三下四的职业,就失去了淑女的身份。那身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尤其是现在,她对范柳原还没有绝望,她不能先自贬身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因此她无论如何得忍些时。”所以,即使她没有与范柳原在一起,人们也可以推测她会继续寻找下一个“范柳原”而绝不回头,但是子君选择回家,这是导致她死亡的直接原因。看待爱情,白流苏也是较为功利的,她与范柳原在恋爱的同时又相互算计,虽然两人之间有爱情的存在,但是一切的基础都是经济和物质,不完全天真而又基于现实的思想让白流苏最终如愿以偿:“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虽然成为范太太的她并没有收获纯粹的爱情,但她赢得了地位和生存,子君却活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纯粹的爱情,最后在绝望的心态中走回了封建家庭,也走向了死亡。可以说子君是为了恋爱而离家出走,流苏则是为了获得一个家而恋爱。但是,白流苏也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她虽然赢得生命的延续,却失去了自由。所以,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式的“娜拉”都不是彻底的“娜拉”,因为她们的思想和经济都不够独立。
  西方“娜拉”形象以《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为典型代表,她的独立宣言“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先学做一个人”表达出了她追求完全独立的思想意识和决心。相比于《伤逝》中的子君,她的思想要成熟很多,因为子君所追求的只是恋爱自由,娜拉所要追求的却是作为一个人的独立的自我价值。子君追求着恋爱自由,从封建家庭的牢笼走向了另一个封建家庭的牢笼,她出走的结果是走进了“娜拉”式的牢笼,最终将所有生存期望押在男性身上的她,在涓生也放弃自己的情况下,只能走回封建父权家庭。所以,相比于西方的“娜拉”,子君的思想没有脱离“男权中心主义”,她们虽然都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宣言,但是子君的人生目标和认识程度都达不到娜拉的高度,她的出走和娜拉相比,是非常不彻底的。
  除了自身的原因以外,她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也对她们的选择造成了很大影响。西方式的“娜拉”生活在19世纪的西欧社会,这时的西欧社会,民主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经济层面也相对富裕,所以出走的娜拉并不为生存发愁,更多地考虑自我尊严和人格的问题,而子君生活在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一个连人的权利都被忽略的时代,女权意识和女权主义变得更加遥不可及,生存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也是从封建父权家庭走进了封建男权家庭中,相比于子君,在思想上相对独立,所处时代相对进步的她,也没有彻底地完成“出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娜拉”。所以,对于中国的“娜拉”们来说,“出走”代表的不一定是解放,反而有可能是隐忍或是灭亡。
  二、中国式“娜拉”的出路
  “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留给现代中国的一个深刻的命题。
  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基于时代的要求,大多数作家都鼓励女性“出走”,并且都简单地将“出走”等同于解放,鲁迅却否认了这个命题的乌托邦色彩。1923年12月26日,他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演讲中就提到,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他还深刻地提出“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伤逝》中的子君便是鲁迅创作出来的典型代表。子君的悲剧有自身和时代的原因,但是涓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或者说以涓生为代表的男性世界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男性世界也就是男权社会,編造了现代爱情神话,却又打着解放的旗帜将男性的意志强加给女性,一方面要求女性做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女性做好“家庭主妇”,在女性无法兼顾其二的情况下便抛弃了女性。涓生将爱情的失败归咎于子君的不进步而不是自己的不成熟和能力欠缺,在这个世界里,“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庸,她们的行为受制于男权社会价值标准的评判,她们朝着男人的价值标准来要求自己,塑造自己,所以她们永远也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但是在当代作家亦舒的笔下,子君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在她的作品《我的前半生》中,做了多年家庭主妇的子君,在遭到丈夫遗弃的致命打击之后,被迫改变了一直以来依赖丈夫、缺乏独立意志的生活习惯,依照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一步地重新站了起来。在谋求职业、争取独立社会地位的拼搏过程中,子君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焕发出了她的青春,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最后在事业和爱情上获得了幸福而美满的结果。
  新时期的子君相比于旧时代的“娜拉”们,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所处时代不同;二是思想意识不同。新时期的子君生活在新时代的香港社会,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富裕,民主化也趋于完善,所以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男女地位也趋于平等,子君有了同西方“娜拉”出走时相近的时代背景条件,所以子君出走之后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和生存。并且在这个时期,女权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女性意识普遍觉醒,男权主义思想已经不再能影响和控制女性,女性有了相对意义上的自由。
  在个人思想意识方面,子君也有了很大进步。第一,有了自省意识:“我又叹口气,‘其实史涓生也不是奸人’。我撑着头想很久,‘大概我也有失职的地方’。”《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也说过类似的话:“其实你的话没说错。我不配教育孩子。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这就表现出了新时代子君和西方娜拉思想意识上的一致性和相比于《伤逝》中的子君所表现出的进步性。
  第二,独立性较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表现出强烈的要独立的坚定立场,拒绝了海尔茂的经济援助:“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而新时代的子君则对自己稍带信心:“小说名叫《伤逝》,到结尾,涓生和子君分手,子君回去,死在家中。我跟子君说:那是以前的子君,现在的子君不一样,没有涓生,也可以生存。”即便没有完全达到西方娜拉的纯粹思想,但也较之《伤逝》中的子君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具有很大的进步性,旧时代的子君和白流苏是完全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的。
  第三,看待恋爱和婚姻的关系问题时,子君也表现出一种自由的婚恋观。在她看来,婚姻与爱情无关:“我不管了,只要回到干地上,安全地过日子,我不再苛求,快乐是太复杂的事,我亦不敢说我不快乐。”这种观念相比于子君天真的恋爱观增加了适当的理性思想,相比于白流苏和西方的娜拉又增加了一些释然。
  第四,之后在涓生被变化后的子君所吸引,想要复合的时候,这个请求被子君一口回绝。这是子君对于变相的“封建家庭”的绝不回头的态度,体现出子君相比于《伤逝》中的子君以及《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所表现出的进步性。在这一点上,西方的娜拉亦有同感:“那就是说,咱们都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所以综上,中国式“娜拉”想要达到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时代和个人思想意识都要发展到一定阶段,彻底的社会变革再加上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才能让中国“娜拉”们走向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三、结语
  无论在西方抑或是在中国,在普遍的男权意识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女性至今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自由。但是正因为如此,无数的知识分子、作家和女权主义者仍在为之而奋斗。人们可以看到,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作家们笔下的“娜拉”正在不断地觉醒、进步和发展,中国式的“娜拉”也逐渐追上了西方“娜拉”们的脚步,日渐成长。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式的“娜拉”会自己探索出一条完全解放的道路,到那时,中国式的“娜拉”将会成为全世界女性模仿和追求的目标。
  (伊犁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刘璐(1995-),女,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兰陵王入阵曲》是日本著名的雅乐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在日本雅乐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被视为日本国粹“能剧”的始祖。面目凶煞,气质缓沉是它的特色。本文通过现今遗存的视频资料以及河北磁县文物考古专家马忠理提供的资料,加上现今书籍报刊上的记载等,对日本《兰陵王入阵曲》的舞蹈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主要着手于它的艺术特征方向,并且以它的历史背景、道具设置和舞蹈的风格特征作为线索,步步深入。其间也叙
期刊
《解忧杂货店》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其有温度的治愈感区别于他的推理小说,但是该小说中的叙事手法、故事情节以及其中的人物又如同推理小说一样具有复杂的关联性。笔者认为,这部小说重要的精神价值在于它对今天处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精神生活匮乏,自我空虚,冷漠且浮躁的人们的大众治愈性以及对自我罪行进行救赎。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重要的转型作品,于2012年获得第七届中央公论文艺奖。书中不
期刊
东北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中的音乐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有的是由二人转曲牌及民歌小调改编的;有的是由二人转曲牌及民歌小调嫁接组合的;有的是以二人转曲牌及民歌小调的材料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有的是既有二人转曲牌及民歌小调因素又有创作因素;有的是具有东北音乐风格特色的……总之,它们都与东北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都有二人转曲牌及民歌小调的印记。  《一壶老酒》是根据《红月娥做梦》中的《红柳子》曲牌主题句改编
期刊
春分时节,又逢雨天。远方的山,近处的水,脚下的路,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雾霭里,就连人的心绪也像这天气一样,变得潮湿了。  这里是洛阳,一个年降雨量600多毫米的千年帝都。無论岁月怎么更迭,这座古城对于甘霖的期盼,都常年存在。  我看了天气预报,这两日会有降水,我心里装满了喜悦。  而此刻,风无声,雨在悄悄滑落。久违的雨,细腻而多情,温润着我生活的这座城市。  雨丝轻柔,我漫步在烟雨蒙蒙的洛水岸边,远
期刊
徽州体育素材图像是传统社会下的各种民俗活动的主要视觉表现形式。它的产生离不开古徽州村落民众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村落民众各种农耕生产、会社活动、节日庆典、宗族祭祀等活动。换言之,极具地方文化特质与丰富图像内涵的徽州民俗体育在流传演变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图像形式。古徽州留下了富饒的动态或静态的民俗体育视觉图像文化遗产,这既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也是契合文化发展所必需的。本文以徽
期刊
音乐剧是一种由多种艺术元素相结合的舞台表演形式。通过对于舞台、台词、演唱、舞蹈等艺术元素的设计,它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立体,将观众的情感带入到剧情中并与人物角色产生共鸣。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自2009年在法国演出以来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音乐剧爱好者以及专家的高度认可。其采用极具突破性的法式摇滚乐与莫扎特的古典乐相融合的方式,以凸显人物性格以及内在情感变化。此剧虽然讲述了音乐家莫扎特的人生历程,但本
期刊
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读故事 学作文》之《标点和空格》堪称“鲁迅与标点”轶闻的“最佳”改编,而轶闻之最早出处是孔另境的《我的记忆》,方圆等的改编存在不合史实、违背常识、偏离逻辑和模糊真相等问题。  关键词“鲁迅”与关键词“标点符号版”在某些语文教育资料中发生叠加。一则关于“鲁迅与标点”的轶闻就广泛分布在众多中小学语文教育资料之中。对此,已有论者指出其在中学生刊物如《今日中学生》,专业刊物如《咬文
期刊
进入元代以后,山水画主流开始向文人画方向转变。作为元代文人画家的重要一员,王蒙的山水画可以代表元代文人山水画的主要面貌。本文以王蒙《葛志川移居图》为例,试图通过分析该作品的点景构成,阐述王蒙如何借助移居归隐这一情节内容表现隐居这一古代文人山水画常见的画题。  一、《葛稚川移居圖》创作背景浅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葛稚川移居图》(见图1)纵139.5厘米、横58厘米,为元代画家王蒙所作,画面右上
期刊
“第三新人”派中的代表作家吉行淳之介在1954年凭借小说《骤雨》等获得第31届芥川奖。其代表作有《原色的街》《暗室》《黄昏以前》等。他的作品的共通點是主人公都被设定为作家自身及身边的人,讲述的是主人公和女人们的性关系。并且,吉行在写这些小说时,在细节部分都采用了实际体验来保证小说的现实性,文本中呈现出私小说的色彩。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几乎都懦弱、胆小,厌倦了世俗的人际关系,吉行文学并没有拘泥于“性”本
期刊
胶州秧歌的形式既有齐鲁古风,又有其形成时期的特点。它的整体风格是男性大胆,女性柔美,富有弹性和微妙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动态特征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最闪亮的珍珠之一。它在当前的社会文化浪潮中也有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创新。胶州秧歌在动感风格特征中仍然继承了传统民族气质,也渗透了现代西方文化,非凡而精致,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文化娱乐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