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探讨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j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什么是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本文将对此做一探讨。
  
  一、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的心理状态。
  它与问题不同,问题指的是个人不能理解、确定的客观世界中的矛盾。所以问题情境与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它又有联系,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
  从问题情境的定义去分析,本人认为问题情境应该具备3个要素;即未知的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内容方面。
  问题情境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思维动机,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困惑和冲突的本能。
  学生内心具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就能促使他去思考,去行动。所以说,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问题情境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
  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察觉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使思维得以进行下去。学生具有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的事物与学生知能的差距就越小,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过程的步子就越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那么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呢?本人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诱发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
  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适度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过易和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适度的问题。
  3.层次性原则。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能离开传授知识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好新、好动).故在教学时,应尽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
  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题目恰当地变题变式,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讲授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时给出“直线 与抛物线 相交于A、B两点, ,求直线AB的方程”,若去掉划线部分内容,要求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通过这样的变型,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三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它为高中语文教学确立了新的视野。我们只有充分理解新课标这个基本理念,才能更清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才能促生新的教育方法,改变教师行为。    一、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1]指明了语文课本教学的整体任
期刊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束之高阁,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几十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又或是历史课的教学课时大量缩减。平时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  而更让历史教师更无奈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学生家长一听是历史老师反映学生情况,态度也不够热情。在教师的业绩考勤中
期刊
著名教育家、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与教学的改革从根本上说一场“沟通革命”。而沟通的主要形式之——“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必然会涉及学校教育领域: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性极强的母语教学,必然会与对话携手联姻。  很多人都认为对话教学是一个很时髦的理念,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实不然,早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对话教学就已经存在:如东方的孔子和佛陀,西方的耶稣和苏格拉底,我们可以从前人所记录的文献中去阅读他们
期刊
我国数学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偏重于“重教轻学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远离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切数学学习活动离不开鲜活的、丰富的实践活动这一基本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也只有立足于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永保其旺盛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引导好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高中数学,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中之重。    一.从现实生活中
期刊
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厚,要想提高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困难还是比较大的。要想真正提高同学们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课前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
期刊
近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    个中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的很大变化,必将引起课程和课堂的重构,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  本文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构建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具有个性化的学科网络课程,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交互平台,并探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应有的课程现和教学策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学目标。
期刊
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合乎规律性、目的性的教学运行机制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因此,我在课程教学设置安排上采取“分类分层次教学”的运行机制,其主要设置如下:     一、改善教学方式,保障教学目的的实施     实施“合格加特长”的培养策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实行分类教学。坚定“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
期刊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体现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