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一座城的光阴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8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蔡甸这座小城,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在此出生至长大,考学了,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我开始和继续着我想要的生活。离家久了,他乡即故乡。有时,觉得家乡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细算一下,在蔡甸怀抱里,我竟度过了前后近三十年的时间。人生不长,迈过不惑之年就该接近半辈子了,而“蔡甸”两个字似已融进我的血脉,流淌在我依然未改的乡音里,已然盘踞我有生之年近一大半的光阴。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离开故乡,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份迫切,和背负无关,和爱不爱家无关,和儿不嫌母丑也无关。与之相关的是生存,是选择怎样一个活法。百般况味各自品。走过很多地方,经过千帆过尽的沉寂后,我开始想念,想念那曾经握在手中流沙般的岁月。
  岁月静好,长长叹息中覆盖的过往,匆匆铸成彼岸纵横的牵绊。我活在时间的这头,蔡甸活在时间的那头,天荒地老,无尽沧桑,她终于站成我心底最温暖的回忆。我无法否认我对蔡甸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挂,就像无法否认我的身体里流淌着与我兄弟姐妹一样的血。即便白天忘记了,夜晚也会想起,梦常常把我带回那个我已离开很多年的地方:蓝天白云、田野阡陌、乡村民居、山峦湖泊、袅袅炊烟和白墙绿树黄花……
  二
  故乡,在每个人心里都是最美的。走过大城市,到过小县城,还是觉得蔡甸最好。它四季分明,雨水调匀,蔡甸特有的环境和气候造就了这座灵秀的莲花水乡。蔡甸共有湖泊27个,正是有了这些河流,才有了家乡美丽的森林和丰沃的土地,有了乡野间随季节变换的翠绿和金黄,有了绿树翠竹掩映下的一个个祥和的村庄,一坡坡瓜园,一排排果树,一片片青翠。奔流不息的河水映衬着纵横的沟渠,错落有致的村庄,葱茏的树木,肥美的土地,勾勒出一幅绿树村庄,物丰人勤的人间仙境。
  蔡甸,有两件宝:景色美,历史红。
  记忆中的蔡甸是灰色的,像泛黄的老照片,总有一股浓浓的历史人文气息,我把它叫做蔡甸味儿。正因为有无穷的历史可以挖掘、书写,蔡甸在我印象中显得随意而淡然,记忆中蔡甸的青砖、老屋、片瓦都在讲述着过往的岁月风云。
  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那些静静兀立的灰色老屋、走过许多次的青石板路、月光下树影婆娑的小奓湖、幽深静谧的农家小巷、灯光迷离的老弄堂和落日余辉下静默的古镇,都如一幅古旧的图画一直藏在我的记忆里……
  仔细想起来,家乡的“苍灰”色彩不光是它留存于记忆底片中的颜色,还与它境内的山体、建筑息息相关,那些沉默的山灵和静静伫立的建筑,在千年风雨的洗涤中永远保持着那种伟岸和浸润着历史沧桑的青灰色。
  蔡甸是闻名遐迩的知音故里,流传几千年的钟子期遇俞伯牙的故事就源于此地,形成了故乡厚重的知音文化。在位于大集街境内、名列武汉市八大旅游项目之一的知音湖之滨,有一座马鞍山,尚保留有春秋时期贤人钟子期的坟冢。
  遥想着,曾经在这方碧水青山间,有两个互相辉映的名字因缕缕琴音相遇、碰撞,用才思和诚挚谱写出一段流传千年的美丽传奇,令今人在千年不变的高山流水的纹理中,临波而立,悄然無语……
  作为“江汉平原第一峰”的九真山,海拔263.4米,为老家汉阳的群山之首。它静静矗立在老汉阳的内东部,与鱼肥水美、百鸟鸣栖的沉湖水系毗邻而居,给这片热土带来了灵秀之气和浩然仙气。九真山是老家汉阳的骄傲,它像一个天然氧吧,默默地为人们提供氧气和滋润,它丰沛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象征也给人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动力和财富。
  嵩阳森林公园旁有索子长河环绕,辖区内嵩阳寺与著名的“归元寺”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现有多处遗址遗迹、历史文物,人文掌故可圈可点。园内山峦起伏,林木苍翠,沟壑纵横,库塘密布,花香果蜜,风景优美,气候适宜,冬暖夏凉。以“莲池楼”为主体的“嵩阳山庄”,那青褐与苍灰融合在一起的颜色,是我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庄重一笔。
  三
  蔡甸的景色美在一山一石间,在一草一木里。而蔡甸的“历史红”则是因为这一片光荣大地曾在武汉甚至整个中国的革命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重要领导人陈昌浩生于蔡甸区奓山镇,其故居现已修葺一新,境内有陈昌浩雕像;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吴运铎也出生于蔡甸,为缅怀英烈,现在蔡甸城关建有运铎公园。
  此外,在七十多年前的蔡甸侏儒镇,曾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在此打响,这就是新四军第五师发起的消灭敌军最多、战绩最明显、直接威逼武汉的侏儒山战役。侏儒山战役,是新四军第五师把政治瓦解和军事打击巧妙结合、显示高超指挥艺术的生动范例。
  蔡甸的这一抹艳红,就在于它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它的那种“红”曾让年纪幼小的我自豪于自己能够出生于这片土地。年少时,它让我们感受着中国革命历史的再教育和红色洗礼,那一个个从父辈口中听到的革命故事曾给我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思索;不用说瞻仰那一处处旧址遗物,就是走在家乡的小道上,我都能感觉到在和许多高尚的灵魂对话。
  蔡甸,有着很多热血往事,很多沉痛回忆,它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渊源。行走在群山环抱中,看松柏苍翠,杜鹃怒放,水滴如珠,那历历往事让人铭记深思,那宜人景色让人流连,让人忘俗。
  多少年,那些光阴淡淡地消逝,就像老去的青春不再重来,世故中的一些故事就如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久久定格在记忆深处,当重拾这些历史的残片,才发觉闪光的东西历经岁月河的淘洗,越发显得不忍舍弃。那些流年的河岸,已经物是人非,但它年复一年,悠悠地缝补着岁月的心事,给漂泊异乡的故人,带来些许的愉悦和抚慰。
  四
  去年,在几位好友陪同下,到蔡甸去聚会去散心。伴着一路嘈嘈切切的雨声,望着一片深深浅浅的绿意,那记忆中的雁字还在风轻云淡中低回,熟悉的路,已经把我们载到了目的地。
  我看到了故乡的变化。
  变化的是颜色。故乡还是我离去时的轮廓,但我记忆中的小城已褪去苍灰,换上了新绿。消泗的油菜花地一片灿烂的金黄,浓墨重笔,晕出油画般的绚丽灿烂;沉湖已围封成项目区,有随风摇曳的湖边芦苇,有自然生长的灌木、野花,有一片斑斓的绿。随行的朋友忙着领我们欣赏故乡的生态环境,如数家珍。山头坡角,令人惊艳的风景,在我心里却是怅望时空幻变,“这里以前是荒滩吧?”“开发了。”“这是那片老汛区吧? ”“治理了。”简单的问答,是湖乡的过去和现在。远山深黛,近水浅碧,在古韵悠长、新鲜明亮的大美湖乡,我迷失在时间的游戏里,荏苒岁月覆盖的记忆,如惊涛骇浪。“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用在此刻的景致再也恰当不过。那些建设者和守望古镇的人们,不断接替着参赛的接力棒,精心呵护着这片苍生的家园。   变化的是精神。我的故乡和父老乡亲们,从他们身上,我不复见昔日的卑微和颓废。走进永安街炉房村,就可看见一排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不远处“九真桃源”景区里桃花开得明媚。青草给每一片山坡抹上新绿,看着人心里,觉得无比的生动和喜悦。走进村子不远,在炉房村最早开发的蔡甸知名景点“大好河山”里,春天磅礴的气势更加轰轰烈烈,连理湖畔游人如织。而十多年前,炉房村的人们却是靠违规炸山卖石头为生,村里到处都是灰蒙蒙一片,村里的路也被大卡车压得坑坑洼洼,留在村里的人们成天吃灰,村里经常是咳成一片,人们眉间凝着抹不开的黯淡和阴霾。2004年后,政府一声令下停了采石场,开始复绿、修路,并办起了旅游,人们认识到,家乡的土地一样会给他们丰厚的回报,打工的壮劳力被父母召唤返回本土。而今走在村落里,红光满面的父老乡亲健步匆匆走过。一位大姐告诉我,她喜欢每天早晚和老伴沿着大好河山景区的山路溜达一圈。看着随季节变换而改变的山景,听着时不时传来的鸟叫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觉得生活富足又安宁。
  五
  揣摩不透的履历和变数不仅对于城,也对于人,有时甚至是自己。譬如我在三十年前绝对不曾想到,有朝一日会以一个写作者的身份重返故地,并得以用文字去描述和记录它。
  令我陌生的还有中法新城这块地盘。其时其地,由多个小而美的平行街区构成,街区间由森林、湖泊、公园、农田等自然障碍物阻隔,步行出行率达到90%以上的全新城市功能区正在悄然打造之中。周遭已开始拓路填土基建。小区楼房和公共建筑不断冒出。学生时代种种关于这片土地的农耕记忆剩下飘忽的影子。恍如一觉醒来,新的事物就这样向我们昭告着世象更迭,大有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态势。
  当我们的车缓缓行驶在夕阳下的街道,穿梭在蔡甸的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每一个小区和每一处场馆间,在某个制高点向下俯瞰,在暮色中用眼睛抚摩蔡甸小城,用欢喜之心辨认它。这座山水新城如今已被植入很多新鮮元素,呈现出太多眩人耳目的气象。中核世纪广场、后官湖绿道、花博汇、运铎公园、园艺小镇,还有更多塔吊和起重巨臂在错落的不知名大工地上高耸伸缩……所有这些,无不以新潮的质地挑战着昔日的农耕旧貌,含有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巨大抢眼效应。
  蔡甸是如此年轻,又如此包容。包容的新城给和它一样年轻的子民无穷机会——爱情,友谊,事业,或者安居的理想。
  “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我不知道这话缘于谁,但拿来引喻我的故乡我的蔡甸,恰逢其境。或许是枯荣转化盛衰更替的规则,或许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到渠成,厚积薄发的故乡,让我感到了陌生的新鲜。在我乡亲们的手里,渐渐舒展如画似锦,大产业,大生态,大旅游的格局像三套车,拉着故乡奔向复兴。
  六
  蔡甸的底色到底是什么呢?扭头回望,我恍惚间似领略得到它不曾远离的纯朴乡土气息。
  我不厌其烦地细品蔡甸境内的武汉最长湖泊——索子长河,这长近30公里的水域罩着早春蒙蒙的气息,如今依然烟雨空灵,鸟翔鱼跃。山脚必有清波,水面必有树影。
  在夕光里立身桐湖大堤,眺望鸡公山、罐山、伏牛山和小奓湖。这已然成为蔡甸标志性景观的“三山一水”依然静穆守护着这片土地。山光、水色、草木、云霞、鸥鹭甚至湖面轻舟和湖畔垂钓老者,仍是真实的存在。这尘外所及,既承载着我的往日印迹,也承载着当下的惬意。迷离却也熟悉,陌生却也亲近。一座城的阅历也如人,必定藏着得与失、爱与梦、革故鼎新或波澜不惊。也许不懈求索也许壮志未酬,但那都是自己的历史。
  人总是在不断地失去、不断地割舍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时光向前飞逝,我们都无法回头。无穷过往,都得接受光阴接受这改变。但一个人和一座城,就像一段经年的情缘。直到时光老去,你依然熟悉她的内里和曾经、她所有的沧桑历练;你依然丝丝缕缕迷恋着她的气度,她的无可攀比的气息。那么,这情结便是久长的了。
  而让我倍感煎熬的是,这片土地,拥抱了我的生命,哺育了我成长,而老大不小的我却仍和婴儿一样,没有一点点反哺她的力量,我仍做的只有记录她的变迁,歌颂她的美好,并且祈祷:唯愿时空恒静,春秋永驻;青山长河,世代绵延。
其他文献
从前在沪上所读的昼锦路小学,与老城隍庙前门一街之隔。不过那所小学堂早已不在了,成了我梦忆的景物。记得五十多年前坐过的那间教室,后窗贴着叫“馆驿弄”的小巷,曲而窄,巷名饶有古意。时有修理匠兜生意的吆喝和吃食叫卖声传进课堂,或有居民炒菜的香味一丝丝飘来。书声琅琅,窗外别有好景致。  散学了,路过街角处的一家叫做“王三和”的酒店,我总爱往里张望,那些酒客用竹筷夹了盐水毛豆,或者猪头肉,把了盏,尽在陶然中
期刊
春  我对整个世界扣响门环,杂沓的脚步  告诉我,屋里没人  我手执摇扇,打开合上,合上打开  没有谁会需要风,甚至根本没有风  我对惊飞的群鸟不停地摆手  它们还是一个接一个撞进猎人的网罗  我累,我找到凳子,总迟到一步  于是,我只吃很少的米,说很短的话  低头走路,宽余让给你们,而繁花盛開  冰层之下,固态的我被液态充分爱着  很久很久,没有哭  夏  夏日天空——  你要用多少刺目的光芒和
期刊
雪的白  白成湖水清而幽的蓝  白成云朵若隐若现的乌  白成山坡上云杉浓浓的黑绿  白成劲风中一茎草的枯黄  白成原野里婚纱的一点红  白成公路线上一辆越野车遥远的黑  白成毡房旁一匹马呼着白气的棕  白成我脖颈上暖暖的玫红  白,吸纳光,凝固光  雪,被雕刻成花  白,挤压光,榨取光  花,露出透明的骨头  雪,归还隐匿的色彩  请洁净我吧!把我还原成  雪的白中的一朵  绽放星星的纯洁  和水
期刊
小 雪  菊花谢过之后,白雪飘落下来。  鲁迅先生有一段文字,强调江南的雪是粘连的,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他这样写:“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我觉得这段文字如果把里面的植被种类置换成冬青、黄栌、菊花、银杏树、菠菜什么的,倒可以拿来作为对北方初雪或小雪的
期刊
这个春天是柔软的,除了他腰间的那把刀子。  那是一把藏刀,刀柄镶嵌着五彩的类似宝石的玻璃珠子,刀身不到五寸,前部有一条弯弯的浅浅的血槽,就像孩子的笑脸。  下午他去农贸市场买刀的时候看到一个藏民打扮的男子正挥舞着牦牛角在叫卖,他的脚下摊了一溜被漂亮刀鞘包裹着的刀子。他随便抽出一把就吃了一惊,那把刀子在阳光下反射出寒光,让人心中不觉一冷。与工艺品刀不同的是刀子是开了刃的,他用手指轻轻抚过,指腹就留下
期刊
甘草枸杞金银花,浓郁醇厚清心茶——这是我的老师汪政、徐晓华伉俪给我的感觉。作为双打选手,他俩先教书育人,后以文化人,并行江湖很多年,教育桃李满江苏大地,其文学弟子则遍布中国。徐老师是广种多收型,一教就是一个年级几百号人的语音课,学生如韭菜般一茬接着一茬。有个性者能够记住,但更多情况下是弟子记得她,她努力回忆几把,才能依稀有印象。汪老师属精耕细作类,一年正常只带一个班。后来当校长了,没空天天进课堂,
期刊
1  小许是陕西人,赖文是四川人。小许身体壮实,赖文瘦弱,但小许不这么说赖文,她说赖文“柴气”。  赖文问:“哪个cai嘛,老是说我cai气cai气,莫不是才华的‘才’的啰!”赖文的四川话和普通话讲得一个样,调皮了偏四川话,正经一些偏普通话。  小许说:“你还想才华的‘才’呢,我说的是柴火的‘柴’。”  小许说这话的时候一本正经,这时候她有点想答应赖文了,相处几个月,觉得还行。“柴气”在北方语系里
期刊
茅衣草是猪牛羊的至爱,它的茎叶青红相间,汁水充盈,是它们口中不二的美食。看着它们贪婪地大口吞咽着茅衣草,会带给辛苦割草的孩子们极大的成就感和快乐。但是猪牛羊们不知道,当它们所爱的茅衣草刚刚从初春的土地中钻出一个角角尖,还无法满足它们食欲的时候,却是孩子们的心爱之物呢。  八十年代初淮北农村的孩子们,可不像现在的孩子,整天不离嘴的有那么多零嘴可吃。父兄辈们偶尔从集上带回的一角钱八块的水果硬糖,已经是
期刊
第一次见到何瑞,还是在2015年的初春,当时她来复旦参加创意写作研究生的复试,那时候她在做广告文案工作。她给在座的老师朗诵了一首诗,是Lou Reed的歌词。评分结果出来,她在那一届面试考生中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我想老师们被打动的并不单纯是她的文学禀赋,而是她不愿向生活妥协的倔强姿态,以及对文学的挚爱。我甚至感到,如果不录取她这样的学生,会玷污了教师这一职业的荣誉。  何瑞入学后,我担任了她毕业作
期刊
莱多·伊沃(Ledo Ivo, 1924-2014),世纪巴西诗人、作家,生于巴西东北部的港口城市马塞约,1943年移居里约热内卢,开始了其新闻生涯并参加文学活动。后来他进入巴西大学学习法律,但从未做过律师或法官。1944年他20岁时,便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幻想》,从此崭露头角。此后他笔耕不辍,又推出二十余部诗集,主要有《颂歌选》(1945)、《十四行诗大事件》(1948)、《赞美诗》(194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