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是语文学科思维训练的基本任务之一。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阅读中,要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诸如对语意的理解、对层意和段意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中心思想的理解等。在写作中,要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方法。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思维方法去阅读、去写作,又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受到训练,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通过多种训练途径发展学生思维。具体实践方法如下:
一、观察
观察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视听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增强感性认识的”观思维训练方法。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应落在养成学生边观察边动脑思考的习惯上,指导学生注意寻求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特殊之处,在对比中找出特点,以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或从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觀察、实物的观察、人和事的观察、图画的观察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概括
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总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而后又经过具体化,把同类归在一起的思维训练方法,就是概括法,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来概括文章的中心、通过感知人物言行等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感知文章的表达方式来感悟各种表达的效果。
三、分析
分析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把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及个别属性分解出来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思维训练方法。如在阅读中,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对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分解,研究各部分的性质,揭示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中看出这些部分怎样为表达中心服务的。这种经过分解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阅读中分析法的体现。通过分析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途径依问题的难易度而定。可以通过教师提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来培养;可以通过教师设置争论性问题,激起认知冲突来培养;也可以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来培养。
在指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始终围绕思维的要点:“是什么意思”和“有什么根据”来判断和推理,使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得到了有效训练。
四、联想
联想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法。当客观事物以一定的关系彼此联系作用于人脑时,会在大脑形成各种暂时联系;在作用终止后,这种暂时的神经联>以痕记的方式留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联系可以活跃、恢复起来。教学中要创设这样的条件,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我经常通过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想象
想象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训练方法。
想象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展了想象专题训练,如:以“未来的我”为系列想象自己长大后的情景,以“环境的发展”为系列想象地球的明天,以“电脑世界”为系列想象科学的未来等。当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后,他们想象的奇特、高妙、深远令我自叹弗如。有一学生想象未来的自己成为第一个与外星人对话的人,有一学生想象自己在火星上模拟地球生态环境实验,还有一学生想象到未来的书有“会说话的、电视唱片型的、立体的、微缩型的、遥感型的”等等,其思维的广阔度如行云流水,更包含着宝贵的创新精神。
六、体验
体验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调用自身的经历去体会、验证客观对象的思维训练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他不仅从阅读中获得信息,认识世界,还要获得种种体验,如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伦理体验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另外,写作的过程也需要学生有积极的体验。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写好文章,只有力求捕捉、表达这种“体验过的情感”,才能给读者以心灵的震颤。这就是体验思维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通常通过体验作品中人物情感、通过自身的体验、通过创设情境体验“说”、通过提供条件体验“写”来培养。如: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作品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通过体验家庭亲情、同学友情、师生真情等来达到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的境界。每当学生真的体验到了生活中的那中至真、至爱,他自然就会提笔抒写心灵之言,情动而辞发。让学生走出课堂,开拓思维,触发灵感、捕捉信息,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七、质疑
质疑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训练方法。问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训练的第一步,也是创新思维的出发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其未知事物进行质疑,引导他们自主探讨研究,特别是要求他们有主见、有观点,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求精神。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对某一现象、事件多角度地提炼主题。
一个人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思考问题时就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掌握规律,揭示事物的多种关系,预见事物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在学生思维训练中注意启发学生心智,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不断开掘学生思维深度,为学生的发展练就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人常说:“识”高才能“文”高。文章水平的高低与文章的立意密切相关,文章立意的高低又与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又与他思维的深刻性密不可分。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观察
观察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视听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增强感性认识的”观思维训练方法。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应落在养成学生边观察边动脑思考的习惯上,指导学生注意寻求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特殊之处,在对比中找出特点,以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或从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觀察、实物的观察、人和事的观察、图画的观察等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概括
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总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而后又经过具体化,把同类归在一起的思维训练方法,就是概括法,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来概括文章的中心、通过感知人物言行等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感知文章的表达方式来感悟各种表达的效果。
三、分析
分析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把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及个别属性分解出来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思维训练方法。如在阅读中,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对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分解,研究各部分的性质,揭示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中看出这些部分怎样为表达中心服务的。这种经过分解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阅读中分析法的体现。通过分析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途径依问题的难易度而定。可以通过教师提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来培养;可以通过教师设置争论性问题,激起认知冲突来培养;也可以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谈看法、找根据来培养。
在指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始终围绕思维的要点:“是什么意思”和“有什么根据”来判断和推理,使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得到了有效训练。
四、联想
联想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法。当客观事物以一定的关系彼此联系作用于人脑时,会在大脑形成各种暂时联系;在作用终止后,这种暂时的神经联>以痕记的方式留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联系可以活跃、恢复起来。教学中要创设这样的条件,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我经常通过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想象
想象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训练方法。
想象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展了想象专题训练,如:以“未来的我”为系列想象自己长大后的情景,以“环境的发展”为系列想象地球的明天,以“电脑世界”为系列想象科学的未来等。当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后,他们想象的奇特、高妙、深远令我自叹弗如。有一学生想象未来的自己成为第一个与外星人对话的人,有一学生想象自己在火星上模拟地球生态环境实验,还有一学生想象到未来的书有“会说话的、电视唱片型的、立体的、微缩型的、遥感型的”等等,其思维的广阔度如行云流水,更包含着宝贵的创新精神。
六、体验
体验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调用自身的经历去体会、验证客观对象的思维训练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他不仅从阅读中获得信息,认识世界,还要获得种种体验,如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伦理体验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另外,写作的过程也需要学生有积极的体验。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写好文章,只有力求捕捉、表达这种“体验过的情感”,才能给读者以心灵的震颤。这就是体验思维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通常通过体验作品中人物情感、通过自身的体验、通过创设情境体验“说”、通过提供条件体验“写”来培养。如: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作品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通过体验家庭亲情、同学友情、师生真情等来达到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的境界。每当学生真的体验到了生活中的那中至真、至爱,他自然就会提笔抒写心灵之言,情动而辞发。让学生走出课堂,开拓思维,触发灵感、捕捉信息,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七、质疑
质疑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训练方法。问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训练的第一步,也是创新思维的出发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其未知事物进行质疑,引导他们自主探讨研究,特别是要求他们有主见、有观点,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求精神。
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对某一现象、事件多角度地提炼主题。
一个人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思考问题时就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掌握规律,揭示事物的多种关系,预见事物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在学生思维训练中注意启发学生心智,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不断开掘学生思维深度,为学生的发展练就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人常说:“识”高才能“文”高。文章水平的高低与文章的立意密切相关,文章立意的高低又与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又与他思维的深刻性密不可分。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