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习题课教学和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高效的习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题课既是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又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上好习题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习题课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活动,它是联结主体与环境的一个特殊的中介环节。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一般是使用它们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的知识,同时它们在建构时所了解的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新信息的结实。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有时支持新的学习,但有时也会阻碍新的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试图帮助学生在以往知识和现有学科任务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知道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和要做什么,也就是要熟悉每个学生特殊的兴趣和内在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需要与动力是首要的。动机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具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从学校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特别需要能造成学习心理气氛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
那么教师面对习题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呢?在当前的教学条件下需要努力发掘下列三种可能性。
1.问题作为出发点。教学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观察和磋商,逐渐造成这样的情况——这个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了促进这种可能,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当有步骤的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起促进和调节的作用,使之指向明确并维持一定的程度。
2.面对适度的困难。训练中教师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让其得到一定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为了促成这种可能,教师应恰当的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但是问题的难度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标准、鼓励的程度也要因人而异,因此必须采取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措施,以使不同類型的学生都感到满意。
3.向学习的结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感到新的问题“高不可攀”而气馁,或者解决问题过于容易而自满时,学习的热情往往都会下降。为了避免这种可能,应当根据结果作出调整。如果学生在学习上失败了,而又不能获得有助纠正失败的策略,他们很容易丧失信心,从而导致更大范围的延误。此时应考虑重新确定适宜的梯度,还要抓准时机,使学生及时发觉其错误,并修正你策略。就是说当学生碰到学习上的失败时,要通过提供失败的信息,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反过来,如果学生易于成功,也应考虑进一步设置障碍,然后让他们探索冲破障碍的新方法,在向成功努力中,克服骄傲情绪。
二、习题课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讨论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之后,必然要讨论的是学习过程的最佳模式问题。
在初二刚开始一阶段,全班很多学生还停留在机械模仿,不会独立思考,这成为一个学习物理未得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教法不得法。在一些课上,学生只是记住教师讲的公式然后简单套用,完成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谈不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谈不上积极思维的习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着采用新的方法:放弃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试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来获取知识技能,教师起指导作用。坚持试验了一个阶段,学生的思维竟特别活跃,他们在课堂上自行归纳的一些法则、结论,有时连我都没有事先估计到!因此我认为在“采取讲授的同时辅之以‘尝试指导’的方法在习题课上也特别有效。教法一定要适应教学实际而注意改变,物理习题教学不能把结论答案都直截了当的讲给学生听、把各种类型的例题面面俱到的示范给学生看。抱着学生走路会增加他们的依赖性,对解题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害!在习题课上,教师可以指出一题多解,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形式为集中思维占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并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他们的思维陷入固定模式,造成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思维的热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应精选一些“一题多解”的习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思维。
学习的情境对提高迁移也很重要,在单一情境中被传授的知识与在复合情境中被传授的知识相比不利于产生灵活迁移。在复合情境中,学生更有可能去概括概念的相关特征,形成对知识更灵活的表征。精选的对比案例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应用的条件。问题的抽象表征也可以促进迁移。尽管要素的概念需要界定,不同任务间的迁移仍与不同任务所具有的共同要素的多少有关。评价学习效果时,关键要看对所学新知识包涵的概念的掌握速度,而不是过早的在新的学习领域中的操作尝试。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的成长期,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形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所以对书本上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初中物理中的“密度”概念,虽然老师反复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质的多少而变化,而学生往往认为物质越多密度越大,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认为“一桶水的密度比一滴水的密度大”的学生尽然有30%左右!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的能力差,是学生解题困难的主要原因。要想培养学生的这两个能力,只靠教师分析、学生听是不行的,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分析、演算。因此,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
一、习题课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活动,它是联结主体与环境的一个特殊的中介环节。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一般是使用它们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的知识,同时它们在建构时所了解的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新信息的结实。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有时支持新的学习,但有时也会阻碍新的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试图帮助学生在以往知识和现有学科任务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知道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和要做什么,也就是要熟悉每个学生特殊的兴趣和内在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需要与动力是首要的。动机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具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从学校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特别需要能造成学习心理气氛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
那么教师面对习题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呢?在当前的教学条件下需要努力发掘下列三种可能性。
1.问题作为出发点。教学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观察和磋商,逐渐造成这样的情况——这个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了促进这种可能,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当有步骤的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起促进和调节的作用,使之指向明确并维持一定的程度。
2.面对适度的困难。训练中教师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让其得到一定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为了促成这种可能,教师应恰当的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但是问题的难度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标准、鼓励的程度也要因人而异,因此必须采取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措施,以使不同類型的学生都感到满意。
3.向学习的结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感到新的问题“高不可攀”而气馁,或者解决问题过于容易而自满时,学习的热情往往都会下降。为了避免这种可能,应当根据结果作出调整。如果学生在学习上失败了,而又不能获得有助纠正失败的策略,他们很容易丧失信心,从而导致更大范围的延误。此时应考虑重新确定适宜的梯度,还要抓准时机,使学生及时发觉其错误,并修正你策略。就是说当学生碰到学习上的失败时,要通过提供失败的信息,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反过来,如果学生易于成功,也应考虑进一步设置障碍,然后让他们探索冲破障碍的新方法,在向成功努力中,克服骄傲情绪。
二、习题课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讨论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之后,必然要讨论的是学习过程的最佳模式问题。
在初二刚开始一阶段,全班很多学生还停留在机械模仿,不会独立思考,这成为一个学习物理未得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教法不得法。在一些课上,学生只是记住教师讲的公式然后简单套用,完成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谈不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谈不上积极思维的习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着采用新的方法:放弃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试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来获取知识技能,教师起指导作用。坚持试验了一个阶段,学生的思维竟特别活跃,他们在课堂上自行归纳的一些法则、结论,有时连我都没有事先估计到!因此我认为在“采取讲授的同时辅之以‘尝试指导’的方法在习题课上也特别有效。教法一定要适应教学实际而注意改变,物理习题教学不能把结论答案都直截了当的讲给学生听、把各种类型的例题面面俱到的示范给学生看。抱着学生走路会增加他们的依赖性,对解题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害!在习题课上,教师可以指出一题多解,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形式为集中思维占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并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他们的思维陷入固定模式,造成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思维的热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应精选一些“一题多解”的习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思维。
学习的情境对提高迁移也很重要,在单一情境中被传授的知识与在复合情境中被传授的知识相比不利于产生灵活迁移。在复合情境中,学生更有可能去概括概念的相关特征,形成对知识更灵活的表征。精选的对比案例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应用的条件。问题的抽象表征也可以促进迁移。尽管要素的概念需要界定,不同任务间的迁移仍与不同任务所具有的共同要素的多少有关。评价学习效果时,关键要看对所学新知识包涵的概念的掌握速度,而不是过早的在新的学习领域中的操作尝试。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的成长期,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形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所以对书本上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初中物理中的“密度”概念,虽然老师反复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质的多少而变化,而学生往往认为物质越多密度越大,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认为“一桶水的密度比一滴水的密度大”的学生尽然有30%左右!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的能力差,是学生解题困难的主要原因。要想培养学生的这两个能力,只靠教师分析、学生听是不行的,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分析、演算。因此,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