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悲剧的民族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人是日神精神,中国人是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代表理性、沉稳、坚韧、静态,酒神精神代表感性、迷醉、喜悦、浪漫。在酒神精神的主宰下,中国人都像喝了酒一样精神亢奋、情绪激动、眉开眼笑,又怎么创作出悲剧呢?
  “东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
  舞台上没有悲剧,我们似乎也没有了悲剧心理。


  苏东坡先后被贬到黄州、惠州、崖州,这些地方经济凋敝、荒凉僻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少边穷之地,东坡喝冷水,吃芋头,亲自开荒种地,过得十分艰苦。但东坡晚年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迷了路,叫子路去问长沮、桀溺,没想到没问到,反而被挖苦一番。孔子没感到很丢面子,还自我解嘲道,天下有道的话,我也不会去改变人间了。庄子夫人死的时候,他没哭成泪人,却是鼓盆而歌,像在庆祝节日。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哭,他说,人的生死本来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是自然现象;死就像躺在天地这个大房间里,我何必哭呢?如此的另类和达观是西方人无法企及的。
  至于老百姓,他们的乐观比起文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遇到砍头,不是哭天抢地,而是说出一句豪情万丈的话:“掉脑袋不过是一个碗大的疤。”遇到失败,不是长吁短叹,而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损失了钱财,则说:“就当花钱交学费呗。”如果换做西方人,恐怕先要声泪俱下地控诉,再发泄一腔愤怒,最后来一个慷慨激昂的反抗总动员。
  《周易》:“乐天知命故不忧”
  乐天、豁达、达观,凡事看得开,想得通,少忧愁,绝焦虑,不钻牛角尖,不作绝望之想,奉行中庸之道,即使遇到坏事,也尽量考虑到其好处,苦中作乐,瑕中见瑜,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我们的天性中充满了欢乐与豁朗。早在几千年前,《周易》便说“乐天知命故不忧”,似乎我们天生就流着乐天的血液,不知悲伤为何物。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使我们对万事万物都是“哀而不伤”,这种性格反映到戏剧上,就变成几乎清一色是喜剧,即便过程悲惨,也要将结局处理为喜剧,做个平衡。其实古人重视戏剧的娱乐功能,白天忙忙碌碌,诸多烦恼,自然要把戏写得欢乐些,让观众释放心中的郁闷,开怀大笑,消除烦恼;把主角写得高大上,让观众将自己代入其中,将自己幻想成完美无缺、智慧与美貌兼具的人物,弥补现实中的缺失。于是,悲剧寥若晨星,中国戏剧没有了产生悲剧的土壤,也就出不了《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这等经典的悲剧了。
  老子:“祸兮,福所倚
  舞台上没有悲剧并不等于现实中没有悲剧。中国人用乐天和达观来消解悲剧,面对苦难时人们会说“怕什么,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
  依靠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才能绵延千年。其他文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古巴比伦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两条河与一块碑;埃及早已伊斯兰化,自己的历史却要让西方人来书写;希腊不是那个创造辉煌文明的希腊,而是一个文化平庸、濒临破产的三流国家,此希腊非彼希腊。美国传教士罗斯曾盛赞中国人的生命力,他说:“中国人身上却带有一种很强的生命力基因……即使白种人的孩子与中国孩子出生时具有相同的生命力,但在所有的幸存者中,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总比西方人强。”这种由乐天造就的生命力使中国文化获得了长寿基因。
  没有悲剧的性格也使中国人早早地掌握了辩证法,当西方人还在探索世界本源时,中国人就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好东西中看出缺点,坏东西中看出优点,不偏不倚,不把问题绝对化。《庄子》中关于樗(臭椿)的故事:惠施说,我有一棵大樗树,树枝长得很弯,竖立在路边,连木匠都不看一眼,一点用都没有。庄子说,你既然觉得它没用,何不把栽种在广漠的原野,悠然地徘徊在树旁,逍遥地睡在下面。大樗不会被砍,不会受到伤害,没有用处,哪里还会有困苦呢。对一个充满负能量的东西,中国人也会发现其正能量,就连人人都憎恨的灾祸,老子也要说“祸兮,福所倚”,似乎世界根本就没有悲剧存在。
  一味缺乏悲剧感便容易形成精神胜利法,明明已经受损失,却偏偏要自我安慰,说一些苍白无力、空虚无用的话,妄想以精神上的满足来代替现实中的损失,活在虚幻中,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
  长期运用精神胜利法,会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悲剧感也容易让人遗忘历史,尤其是血泪史。以色列人有一面哭墙,每到安息人便去哀悼,铭记犹太人流离而惨痛的历史,而南京大屠杀2014年才成为公祭日。乐天是一种美德,不过,“物忌太盛”,永远都没有悲剧也许不是好事。
其他文献
昨天和朋友聊到制香、取药计量,发现大家对于克重换算并不确切了解。中医抓药,做香合方,采用的皆是古制。“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
期刊
每到春节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要给孩子们一些零花钱,称为“压岁钱”,是希望用这些零花钱换来平安吉祥,让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压岁钱”源于北宋时期。当时,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的京城,春节的时候,全城官员纷纷庆贺,热闹非凡。  王韶的小儿子名叫南陔出了一件事。  就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着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却不慎,他竟然被歹人给掠走了。歹人准备向南陔的家里勒索一笔钱
期刊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
期刊
引子:重走商鞅变法之路的缘起  一直以来,“作法自毙”作为一个专属于商鞅的词,都是以贬义的内涵存在,成为人们诟病商鞅的一大理由。然而,真正了解了这个词的来源之后,却会对他生出无比敬意:一个制法执法者,能将法治的观念如此深入人心,能让法律的权威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甚至自身也要受法律约束,这是一种何等的成功!  也许另一个鸡汤故事可以佐证我们更好的理解商鞅变法:据说二战后,斯大林遇到丘吉尔,幸灾乐祸地说
期刊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物转星移,周而复始,大自然用它美丽的四季打扮世间每一个角落,使春山含翠,夏木阴阴,秋水明净,冬雪皑皑,在这四季中,又蕴含二十四个节气,年年年尾接年头,依时来去,不弃不离。  充满巧思与智慧的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便是取节气和候应中各一字而成。  早在西周时代的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说法,用以反映四季、气
期刊
中医依据天人相应理论,认为四季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大节气温、热、凉、寒交替变化时,对人体生理均有一定影响。把握住节气转变的特点规律,不失为人体除旧布新的契机。春分,就是调神提颜值的好时机,以下从三方面给出饮食调理方案。  春分调睡眠  春分时节,气候骤变会致人体内平衡调节系统功能紊乱,很多人也会出现失眠或嗜睡的症状。失眠日久,往往会伴有头晕,头痛,健忘,倦怠或食欲不振。失眠的饮
期刊
一直极爱“长相思”的词。短短的调子,如短笛一腔,汩汩流出,无滞无涩。仿若春雨细落,汇出一溪眷眷的心意。《长相思》,字句重迭而不重复,好像星光一闪一闪地叠落,心绪一缕一缕地放飞,一步一回首的牵念难舍。  别离之思  早先打动我的是白乐天的《长相思》,平实好读,然而花开无声的惊艳,正如他诗篇一向的款款风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
期刊
春盛三月,柳绿成阴,穿行在媚眼如丝摇曳在水湄的柳岸之间,使人悠悠地就想起了刘禹锡的诗句:“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他曾有一枚“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印,就是取自这首《竹枝词》,他的印不是为了怀念朱砂痣或是白月光而制,他是以一种优雅的姿态睥睨着世态的炎凉。二十年前的画和人未变,境遇却如此的不同。他笑世人不以眼看画,不以心审画,只是以耳听名来辨画。他不是桥上与
期刊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  唯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
期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少儿读经典没有一条是注定正确的路,只有遵循国学文化智慧之源流,尊重人性、天性和童心,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为此本刊将就少儿读经典的真实情况做长期的追踪。下面是“醒狮国学养正班”的两个普通孩子,笔者通过采访老师、家长了解了他们学习《弟子规》三周后的真实反映。  “妈妈,你叫我,我应该立刻答应,要不然你会着急。”  钟源,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