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生命的凯歌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磊,陈式太极拳陈鑫拳架著名传人,中国武带七段,现居开封某休干所。他虽然已是八十五岁高龄,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嗓音洪亮,中气十足;行拳走架,灵动敏捷。他刻苦学习太极拳,悉心研究太极拳,满腔热情地传播和推广太极拳,几十年如一日,寒暑不辍,成就卓著。他谦虚的美德和精湛的拳艺在拳界久负盛名。
  石磊是本人姻兄。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的四十多年中,我和夫人石爱先多次与石磊相聚。有时是我们到开封探访,有时是石磊到石家庄我家小住。每次见面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是面色红润,皮肤亮泽,笑容可掬,给人以轻松愉快,信心十足的感染。我们当然十分高兴,但也有些许惊奇:年复一年,他几乎没有什变化!因为我们不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免不了打电话向他请教拳艺疑难。至于他的健康状况,只要听到他那轻松愉快的声音,我们便知道平安无事。他喜欢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身体状况:所有指标均属正常!这不能不让人生出无限的感慨。如今的饰检结果表明,很多中年人,甚至青年人,都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米占稠度,脂肪肝,动脉硬化,前列腺肥大,等等,等等。而曾患重疾,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石磊,其身体状况居然能保持一切正常!太极拳不是一般的好,太极拳能够创造生命的奇迹!
  记得有一次,在开封陪磊兄漫步街头,他跟偶遇的老友谈到自己练拳养生的奋斗目标,说“目标一百岁,但随时准备走人”!这句简单而深刻的豪言壮语,是石磊心灵的真实写照。活一百岁的奋斗目标说明他对太校拳保健功能的坚定信念,随时准备走人,则代表一个革命者追求真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胸怀。
  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太极拳修炼,让石磊保持了同龄人难以比拟的体能和蓬勃年轻的精神状态。像他那岁数尚能单腿站立,平稳上步,灵活转身,常令观者啧啧称奇。他喜欢与人推手,借以检验学生对太极拳套路理解的深度,同时提高大家深入钻研的兴趣。我也曾几次向他请教推手。我小他十六岁,力气上当然占一定优势。但不论用刚还是用柔,我都找不到着力点。不管是我主动还是他主动,一切全在他的掌握之中。最后总是我失去平衡,不得要领。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汴京公园天天必到,长期义务教拳,从学者已逾万人次的忠厚长者,几十年前曾经罹患严重肝硬变,与死神擦肩而过。是太极拳帮助他从死亡线上凯旋而归,使他从病弱不堪变得筋强骨壮,精神涣发,成为令人羡慕的寿者。我曾经见过他五十多年以前患病时的照片,三十多岁的人,瘦弱,憔悴,形容枯槁。你简直无法和今天的他联系起来。
  我们一直有一个愿望,即把磊兄练拳养生,特别是他潜心研究前辈大师的经典著作,默识揣摩,刻苦实践,虚心求教,最终取得完全胜利的经验,公之与众,让拳界同仁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同分享他的心得体会。我觉得,任何人对中华民族特有的太极文化的更深层次领悟都应该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财富。
  
  二、曾经的病痛
  
  说来惭愧,以往有限的接触和短暂的交谈,只是使我大概地了解石磊曾经的病痛及多方求医疗效甚微的事实,也知道是持之以恒的太极拳修炼使他重获新生,但诸多细节不甚了了。我需要更加详实的资料充实文字,以飨读者。
  2008年4月,我和爱先再次赴汴同石磊相聚。征得他的同意,我用记者采访的方式,多次与他对话,口问手写,做了不少笔记。这就是本文产生的背景。
  石磊,1924年生于河南省滑县。幼时读书,青年投笔从戎,溶入解放战争的洪流,在陈赓司令员的指挥下,转战大江南北,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保家卫国的崇高事业中,再创辉煌。不幸,在侵略者施行的罪恶的细菌战中,石磊身患阿米巴痢疾,继而感染肺结核。1955年,石磊回国。当时的医疗条件,治疗肺结核的基本药物是异烟肼,长期服用有损于肝脏。后来,石磊又患了肝炎,并最终导致肝硬变。肝硬变确诊是1961年。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肝硬变几乎就是不治之症。面对一个在建立和保卫我们年青共和国的战斗中多次立功受奖,年仅三十多岁的革命军人,203医院的大夫不忍心将其病情的严重性直言相告,但告诉石磊的麦子,说石磊最多还能活五年。这残酷的预言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大嫂的心上。
  讲起当年病中的情景,磊兄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患肝病的人脾大,石磊的脾大到肋下四指,直抵脐下,而一般是肋下可触及才算正常。他几乎没有任何食欲,吃饭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磊兄当时极易动怒,这也是肝病的症状之一。怒而伤肝,恶性循环,更不利于调养。此外,还非常容易流鼻血。
  部队领导的关怀和医务人员的倘贴只能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但肝硬变无良方可救却是公认的事实。石磊虽然不曾听到医生的死刑宣判,但同病室的三个肝病患者相继死去,他对于自己面临的死亡威胁是心知肚明的。一个在战争年代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的革命战士,本该为凯歌高奏的新中国踏上新的征程,如今却因为病体的拖累而壮志难酬,他精神上承受的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具有顽强斗争意志的石磊决不会坐以待毙。他千方百计寻医问药,只要是被认为对治疗肝病有益的办法便拿来一用。中药,西药,针灸,气功,各种偏方,概不放过。有的中药,一吃就是半年,无效另改方子。只是他寻求转机的努力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次偶然的机会,石磊在疗养院的资料室里发现了一篇关于以针刺入脾脏治疗肝病的试验性方察的报导。他主动找大夫在自己身上做试验,以身试法。一针无险之后,隔两天再加一针,一直加到十几根银针一起刺入脾脏。这次冒险性试验既反映了石磊追求健康生存的渴望,又突出地表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斗志。三个月的试验不能说没有一点效果,脾大四指缩小到了两指,这足以令人兴奋不已。但石磊的其他症状,如食欲不佳和面黄肌瘦等,毫无改善。这个试验的正面启示在于,既然人为的手段可以对人体脏器产生某种有效的干预,那么也应当有一种办法,能帮助改善肝脏的功能。
  关于石磊肝病的医治,还有一件事,这里顺便提一下。1958年组织上曾送他去301医院检查,看那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301医院建议割脾保肝,这在当时可能是一种延续生命的无耐之举。对于医疗知识,石磊已非一无所知。人身上的每一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即便割掉脾暂时对肝是有利的,少了脾的负面后景该如何处理呢?他没有同意割脾的建议。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做对了。这是一个生死之间的正确抉择。当时若有一念只差,也许就不再有我们今天关于石磊练拳养生的这番议论。   
  三、太极之路
  
  石磊走上练拳养生之路,经历了一个从听说,到理解,直到酷爱的过程。1956年,还在疗养院期间,他就已经听说太极拳训练有助于很多疾病的治疗或康复,曾经跟人学练过一套七星太校拳。但思想深处并无深刻的认识,难说有多少信心。那次学习没有坚持很久,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效果。太极拳不像止痛片或创可贴,吃了或贴了,立刻见效。
  石磊真正开始学练太极拳,是在1963年。他的住地离公园很近,在公园里遇到了讲授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陈敬陶老师,决心跟他学拳。他那时身体十分虚弱,尽管太极拳动作柔和,节奏缓慢,他仍旧不能持续地跟着做,打几个势子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他把这次太极拳的学习视为自己祛病强身的成败之战,顽强地坚持,决不轻言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艰苦的锻炼之后,石磊终于感觉到了一些效果:食欲有所改善,饭量渐大,体力开始恢复。经历了太多挫折之后,他好像猛然看到眼前开启了一扇希望之窗,这校大地提高了他练拳养生的信心。他十分庆幸自己得遇明师之正确引导,从此和太校拳结下了不解之缘,把太极拳当做自己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最基本手段。他跟随陈敬陶老师学练太极拳达三年之久,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太极拳艺的深邃与奇妙。他坚信自己经过努力能够得悟太极之真谛,无非是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辛苦,克服更多的困难。
  1966年,石磊离休到开封,由民政局安排住进一个红军院。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他,其肝病并未痊愈。从医学上讲,肝的硬变部分是不可能逆转复原的。所谓痊愈,就是硬变的部分不再扩展。肝的功能是如此强大,只要一部分肝能正常工作,人的肝功能即可正常。石磊必须在太极修炼的道路上继续长征。开封,这个坐落在黄河边上的七朝故都,人杰地灵,且离太极之乡陈家沟不远,习拳练武者众,自然不乏太极名家。石磊立即找到河南省武市市名宿卢问渠先生。继续学练杨式太极拳和推手。从1967年到1974年,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他虚心求教,精益求精,在拳艺日精的同时,也切切实实地感到体力的不断增强。
  卢问渠老先生珍藏有一套非常有价值的太极拳经典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1933年开封开明书局出版)。他精心保存的这部四卷善本本来印数很少,而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的颠沛流离,竟然完好无损,当属弥足珍贵。卢老先生见石磊研修心切,并有较好的资质,便慨然相赠。正是这本书为石磊在太校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打开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他如饥似渴地研读,学习,并按图索骥,开始自学自练陈式太极拳陈鑫拳架(俗称陈式太极拳小架)。当然,他已经有十几年学拳的历史,聆听过不止一位老师的点拨,深知单靠自修,一定会多走弯路或事倍功半。
  心想事成,有时真的会天随人愿。石磊访得陈鑫的亲传弟子陈克弟从陈家沟移居开封,遂投其门下,矢志跟随陈师左右,直接感受其言传身教。从1975年到1984年,历经十个春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得陈克弟老师之真传,并在习拳过程中国陈式太极拳著名传人陈伯祥、陈伯先、陈立清等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随着拳艺的精进,石磊的肝脏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在一场持续二十年的特殊战斗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四、老骥伏栖
  
  如果说,当年病中的石磊跟人学拳,目的是为了摆脱疾病折磨的话,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执着于此道,则是因为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这就是更加深入地研究太极拳,更加广泛地传播太极拳,让更多的人通过练拳达到身心双修的目的,从而能够更加健康地生活和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尽其所能,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
  从1976年起,石磊积极参与开封市武术活动的教研、培训和竞赛组织工作,先后担任太极拳教研组组长,开封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组建太极拳辅导站二十多个。他亲自授课,培训骨干,从学人员逾万。很多学生经常登门求教,他那不大的院子成了大家的习武场地。他态度谦和,诲人不卷,不厌其烦地示范,细致入微地讲解,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改正动作,同学生的关系堪称是忘年之交。石磊的学生中很多人在省、市级比赛中夺得金牌或银牌,获得中国武术中级段位和省一级拳师。
  1979年,石磊受开封市倘委和开封市武协的委托,在陈克弟先生的指导下编写了题为《陈式太极拳(小辈)图解讲义》的太极拳培训教材(以下简称讲义),由市体委和武协印发给从学人员。这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讲义不仅逐势介绍了陈式太极拳(小架)的理法,而且配有过渡动作的插图,从而成为大家学练过程中可方便参考的随身工具书。
  1982年,石磊参与创办全国第一本武术期刊《汴梁武术》。该刊后来更名为《中州武术》、《少林武术》(《少林与太极》的前身)。石磊先后在这些武术杂志社担任编辑,并在这些期刊上先后发表了论太极拳的缠丝劲等学术论文多篇。这些文章的字字句句都凝结着他对前辈大师陈鑫的敬仰及对具著作的深刻领悟。
  石磊把研究、阐释和传播陈鑫的泣血之作《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所包含的太极拳理法精要,当成自己的重要历史使命,让更多的人理解图兑的深刻内涵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大心愿。
  《陈氏太校拳图说》是陈鑫呕心沥血,花了十二年时间写成的太极经典之作,成书于1919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结合《易》理说拳理,结合传统中医学理论,特别是经络挚说,细解太极拳修炼中意与气的运用,而且详尽到每个拳势的开台,虚实,收放,实属罕见。它应当被视为陈式太极拳的综合性理论总结,其重要性远远超出了陈式太极拳的范围。实际上,《图说》中的很多经典论述已经和正在被多种流派太极拳研究者普遍引用。石磊反复研读《图说》,不断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亲身感受练拳养生健身之实效,深知《图说》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遗憾的是,《图说》使用繁体汉字,且非现代白话,又无标点断句,还夹杂一些地方土语,今人阅读有些困难。此外,书中所绘拳势图像缺少过渡动作和手足运动趋势的标识,这都妨碍了《图说》的传播和运用。为了克服上述缺憾,石磊对《图说》的研究没有停止在讲义的水平上。从1979年到1999年,他不断地对讲义进行充实,提高,精雕细刻,溶入自己的新认识,新体会,最后完成一部比较系统的太极拳专著《陈式太极拳陈鑫拳絮》(以下简称《陈鑫拳架》,已经铅印广传,但未正式出版发行)。
  石磊讲,这市书定名为陈式太极拳陈鑫拳架是考虑到,对拳理拳法的论述均以《图说》为据。编口的指导思想是,一要体现拳理与《易》理的结合,拳势与周易的卦理卦象相符:二要拳理拳法 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相结合,强调心气、丹田气和内气的运化:三要强调陈式太极拳中缠丝劲的锻炼方法和具体运用,突出“裆走后弧和走背丝扣”的特点和作用。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拳架图解,其中每个拳势的叙述含三个层次:1、动作分解,包括过渡动作的叙述,专业人员绘制的图像和以箭头表示的手脚运动趋势:2、理法述要,说明每个拳势的拳理,技击含义,各种不同的练法以及习练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3、陈鑫拳论摘录,即陈鑫先生有关著述的摘录。下篇为部分太极拳论文选辑,收录了陈长兴,陈鑫等名家的论文三十多篇。石磊自己的三篇论文也收入下篇。
  从陈鑫拳架一书的内容和结构我们可以看出石磊做人的品德与风格。他一贯强调的是,他所写、所讲都是陈克弟老师的传授,或陈鑫著作中的教导,从不标榜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创造。他认为,《易》学十分深奥,中医学博大神奇,太极拳理论体系纷繁,一个人即使倾毕生精力,也只能窥其一隅。《图说》堪称一座宝库,有幸踏进其中,对书中所载有所领悟,也只是有限的斩获。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述在前,把先辈的经典陈列于后,供拳界同仁及后学者两相比教,可辨真伪。这样做,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太极拳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其身心双修的特色已为全世界所认同。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内功要求,除非方法正确,且用力持久,难有大成。有志钻研《图说》的后学者,只要持之以恒,同样会领悟其妙,而且各人之获益未必全同。石磊写的《陈鑫拳架》完全可以被看作《图说》的读书笔记,或《图说》的学习指导。他给武林同道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阶梯,使人能够更加方便地登堂入室,少走弯路。遥想陈鑫当年著书立说,1919年成书之后,历尽周折,直到1933年才得以问世,长期不能广为人知。在先生去世七十年后,终于有石磊这样刻苦好学,诚恳朴实,尊师重道的后学者,为光大《图说》之精要,默识揣摩几十年,不仅自己身受其益,还带出一批批后学者,实属难得。倘陈鑫地下有知,定当含笑九泉。
  和太极拳其他拳种一样,陈式太极拳小鬻也有二套,陈家沟和国内其他地方习练者不乏其人。但小鬻二套(也称功夫架)历来是师徒之间口传身授,无现代文字依据,更无古籍可考。进入新世纪,石磊不顾年事已高,在每日练拳和教拳之余,伏案笔耕,撰写了陈式太极拳陈鑫拳架二套书稿,并摄制了拳势动作的系列照片,以满足一些基础较好,渴望进一步提高拳艺水准的陈式太极拳爱好者深入学习传统套路的需要。可以说,这套书稿的完成实际上填补了太极拳理论遗产的项空白,是值得武林同仁庆贺的事。
  去年我们到开封找石磊访谈的时候,他又在对自己的太极生涯进行回顾和总结。大家都知道,石磊以往所写的东西,如讲义,陈鑫拳架之一套和二套,等等,均不曾正式出版。他本人对于是否正式出版并不在意,认为关键是写出的东西是否有用。有用的话,大家会想办法去传:没用,即使正式出版了,也是白白浪费纸张,传也无益。不过他的学生,拳界友人,还有一些武林大家,都认为他对太极经典图说的理解和消化包括已经完成的作品,对大家学练和研究太极拳极有参考价值,值得系统地整理,充实,正式出版,让更多的人有拜读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发扬中华太极文化这桩伟大事业的一个贡献。他决心再做一番努力,把几十年的图说学习笔记翻出来,重新梳理,连同已经铅印成册的陈鑫拳架之一套和二套,辑录成书。新书的卷一上编将收入已有的《陈式太极拳陈鑫拳架》一书的主要内容。即陈鑫拳架第一套,共64个拳势,石磊称其为基础架;下编收入陈鑫拳架二套一书的内容,共46个拳势,石磊称其为功夫架。新书的卷二将以陈鑫的经权四论开头,囊括太校拳中的阴阳开合,心意神,内气,缠丝劲,虚实刚柔,周身规矩等细目,将原来纵向散落于图说每个拳势文字叙述中的同类内容横向陈列开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出,陈鑫先生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做过哪些不同的表述,从而达到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以上便是石磊将奉献给大家的新书的基本结构,我们期盼着它的早日出版。
  
  五、身心双修之要
  
  石磊刻苦习拳终获奇效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太极拳艺具有宝贵的医疗功能。当然,在太极拳习练者队伍当中,这早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有些拳友练好了自己多年末能治愈的慢性肠胃炎,彻底告别了药罐子:有的经过长期练拳摆脱了高血压的困扰;有的则不再为经常的关节疼痛而苦恼。我们在美国教过的一个太极拳学员跟我们说:太极拳提高了我的生命质量。据他讲,没学太校拳以前,他的精力不足以坚8小时工作,在办公室里常常犯困,非常尴尬。坚持练拳以后,精力充足,思维清晰,好像找回了原来的他,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这也是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公园,参加到太极大军里,坚持不懈的原因。但是,像石磊那样,学得深,练得苦,硬是从肝硬变的死亡威胁中脱身,重新健康地生活,而且在拳界做出突出贡献的例子倔指可数。
  从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称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数不胜数,大到宇宙太空,小到微观世界,新的发现令人目不暇接。但人类对于自己身体机能和生命规律的认识仍旧十分有限,对于太极拳祛病强身的机理,我们同样不甚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石磊和众多拳友练拳获益的实例让我们深信,我们的身体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自我修复系统,正确而持久的太校拳修炼,可以使这个修复系统工作在最佳状态。太极拳修炼者的拳艺水准或层次越高,从太极拳修炼中获得的养生保健效果就越大,越好。我们对太极拳的保健机制理解得越深入,越准确,在练拳过程中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对太极拳各项要领的把握就越自觉,我们祛病强身的愿望就更容易变成现实。这是一个大题目:为什么太极拳有养生保健的强大功能?怎样修炼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在这里,我想根据石磊所谈的经验和本人掌握的资料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太校拳作为内家拳,特别强调内功的修炼,强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身体各部,包括所有脏器,凡有气血阻滞之处,便会引发疾病。咀滞一旦消除,疾病随之消失。而在充分放市公的条件下的太极拳修炼可以正确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排除气血之咀滞,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所以,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修复系统的两个重要工具就是意和气。
  一个人的自我修复系统虽然生来就有,但不是现成可用的,它需要我们进行二次开发。练太极拳的过程就可以看做是这个二次开发的过程,而且这个开发过程必须在充分放松的条件下进行。困难在于,生活在现 实社会中的人们想做到充分放松实非易事。我们有太多的选择要取舍,有太多的事要完成,但可用的时间又太少。我们面临太多的挑战,又不想锴过任何机会,等等,等等。也就是说,周围的环境和我们自身的处境,使我们不能心态平和,气定神闹,胸无杂虑。或者说,很难做到入静。所以,从开始习拳到能够充分放市公,可能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行家认为,太极拳修炼的第一道关口就是学会放松。很多人习拳多年,仍旧不能充分放松,这一点都不奇怪。放松是修炼的结果,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旅市公市身就是功夫。以上讲的是精神上的放松,是内在的一面,放松还有外在的一面,那就是身体各部分的放松。太极拳要求习练者立身中正安舒,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市公胯,举步轻灵,上下协调,动作均匀,平衡,等等,既是身体架构令全身经络系统顺畅无阻的必要条件,也是放市公的硬件保证,是放松的外在一面。
  充分的放松和正确的意与气的运用是太极拳内功的基本要素。石磊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使他坚信,太校拳应该重在内而不在外。2001年初,他的身体经历一次极其严重的危机而安然脱险的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时值新春佳节,石磊兄弟四人聚在他家里玩,高兴得忘了时间,从上午一直玩到下午。石磊大概也忘了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的特殊状况,一直陪着。天快黑时,他突感不适,晕倒在地,虽然自感神智清醒,但语言无声,别人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大家赶紧把他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抢救。当时情况十分严重,他的肝功能极不正常,不久又出现了腹水。医生都明白,腹水是不祥的信号,医院先后两次下病危通知,让准备后事。古稀之年的石磊能否逃过此劫?每个人心里都十分担心。曾经依靠太极拳修炼重获健康的石磊,已经为自己的生命赢得了几十年的时间,他不会做肝移植的设想。在可能实施的保守治疗条件下,大家只能祈祷奇迹的再次光临。
  躺在病床上的石磊没有急于摆脱危机的焦虑,但也决不是消极地等待症状的自动消除。他静心调息,根据自己对太校拳内功的领悟,“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练起了手脚不动,内动外不动的太极拳。这种调动体内自我修复系统的生命抗争,除了方法对头之外,人必需做到充分放松,心平气和,精神集中。不是急于求成、心浮气燥所能奏效的。石磊的内功修炼最终产生了效果:他的症状始而稳定,继而好转,最后连腹水都消失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石磊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之后,石磊重新出现在太市及拳习练者的队伍中,依旧那样精神抖擞,兴致勃勃。这场危机的化险为夷让大家信受鼓舞,进一步激励了大家学拳练拳的热情。
  这次危机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在一次石磊自己去115医院做的体检中,医生发现他的肝脏上有几处囊肿(占位),这样的检查结果后来在人民医院得到进一步证实。不过他当时并没有跟家里人讲这件事,只是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练拳,教拳,读书,写作,就像没有发生过什么事一样。在以后两年的多次饰检中,囊肿逐渐缩小,直到全部消失。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在石磊的太极生涯中表现得如此真切,委实令人拍案叫绝!石磊在他的论文中讲的“太极拳重内不重外,重意不重形,重气不重力”(论太极拳的缠丝劲语)不只是前辈大师们的教导,更是他自己长期太极拳修炼中的实实在在的体悟。这应当是太极拳修炼的高层次功夫!央视4台曾有个栏目标题是“我的健康我做主”,把它用在石磊身上,不是十分贴切吗?
  太极拳修炼的高层次功夫,应当是“贵用意,尚行气,戒用力”(石磊语),决不能把太极拳简单地看做普通的四肢活动。当然,很多人对太极拳没有很快的认识,也不追求什么身心双修,只把太极拳当成一般的体育活动,也会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内功的修炼,难获大益。有人说,拿太极拳当体操练,就只能获得练体操的效益;拿太极拳当舞蹈练,就只能获得练舞蹈的效益,有一定道理。
  太校拳修炼有了一定基础,且有志深钻细研的武市市同好,肯定不会满足于用太极拳活动筋骨这样的层次。很多拳友都希望在内功修炼方面能有较高的造诣。可以说,石磊的书提供了一些具偷的指导。比如,在拳势的分解动作的讲解中,加入了何时吸气,何时呼气,蓄劲时中气如何聚于丹田,发劲时中气如何从丹田释放。再比如,行拳过程中,怎样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关键的时候应当注意身体的哪个具体部位,等等,都有比较详细的分析和叙述。
  
  六、平和心态
  
  接下来,我想结合石磊的处世风格和人生态度展开来谈谈太极拳修炼中的放松问题。
  广义地讲,一个人的思想能否进入充分放松的状态,和他对人,对己,对人生,对世界,乃至对整个宇宙的看法有关,也可以说是个心态问题。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及周围的环境,内心充满了怨恨,总认为老天不公:自己明知做不到的事情,却执意追求,耿耿于怀;总想让环境适应自己,从不考虑自己如何适应环境等等,这样的人要想做到放松,首先就得调整好心态。大量的事实证明,正确指导下的太校拳修炼可以把人的心态调整好,实现修炼所需要的入静,心态平和和胸无杂虑,即达到思想放松的境界。
  石磊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离职休养,他那有限的工资是一。大家人生活的主要来源。几十年来,他的生活极其简单,朴素。干所体的住房,在入住的当时,在开封市当属条件不错的水准,但今天看来,石磊生活的内外环境离现代标准实在是相去甚远:屋里没有暖气,没有现在居民区里普遍存在的洗澡设施,烧饭仍旧使用蜂窝煤炉。大家都知道,如今搞写作的人很少还有人再爬格子,但石磊的眼睛不允许他盯着计算机屏幕工作,所有的笔记和文章,足有几十万字之多,全部都是手写的,而且,这艰苦的劳动仍在继续。但这一切并不妨碍石磊健康而且幸福地、兴致勃勃地生活。他在学拳,练拳,教拳和研究拳的不懈追求中找到了无尽的乐趣、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是金钱和物质享受交换不来的。同石磊有过交往的全国首批武术九段大师何福生先生曾为石磊题字诸葛亮家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石磊自己在八十寿辰时写过两首遣怀诗,一首为七言:
  默默耕耘不计春,
  百花竞艳柳成荫。
  开台缠绕无穷趣,
  顺应自然由我心。
  另外一首为五言:
  名利皆平淡
  生死任自然。
  记下探索梦,
  留待后人圆。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石磊的心态:淡定、安祥,包容,谦和,忘我,利他,随遇而安但目标专一。太校拳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旦开始练拳,就如同进入了自己设定的心灵净化的王国。是这样的心态造就了他全身心的放松,是这 种放松条件下的正确的意和气的运用产生了极不寻常的保健功效。这种保健功能的微观细节,我们目前还无法说得很清楚,值得现代生物学家、医学家、太极拳专家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七、太极拳修炼与免疫系统
  
  以下我想提供一些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科研信息作为石磊练拳养生终获奇效的一个新注脚。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太校拳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走出了国门,传遍了五洲四海。有统计说,全世界有十亿以上的人在学练太极拳。太校拳是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压力的最佳锻练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随着太校热的升温,西方人写的英文太校拳著作骤然增多。作者当中有的是学过太极拳的汉学家,有的是有中文基础的中国武术爱好者,有的是积极倡导中医学的现代医学工作者。他们对太极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深浅不一,但都一无例外地认为,身心双修是太市及拳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最基本特征,也是太极拳的最突出优点。
  美国的一些医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医疗保健专家认为,人们承受的种种压力是多数疾病的根源。对压力的负面反应,如紧张、焦虑、愤怒、仇恨、恐惧、沮丧、忧愁等等,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就会酿成疾病。人们不能指望有一个无压力的社会,我们有可能做到的是,学会面对压力,调适自己,使自己不受负面情绪的左右。他们高度评价太极拳在应对压力,排解负面情绪方面的功效,称赞它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个时代量身定做的强有力的保健工具,因为太极拳既练身又练心,把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而人在身心放松状态下的锻炼,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说来有趣,对于人的情绪和身体的系统有关系这一观点,西方医学界曾长期不予认同。直到1970年代,才出现一个新的医学分支:心理精神免疫学(PNI:psychoneuroimmunology),它专门研究压力引起的情绪状态和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对发病及病程的影响。这个医学分支的名字是罗切斯特大学医疗中心精神病学部的研究员罗伯特,艾德(RobertAder)首先使用的。艾德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课题试图揭示紧张和焦虑这类伸验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免疫系统。他们用老鼠做试验,证明了环境因素能够对免疫系统造成冲击。由此产生了心理精神免疫学,即PNI。这在当时是违反主流科学常识的。正统的观点是:免疫系统与身体的其他系统没有关系,不可能与神经系统产生实质性互动。不过,相继出现的类似研究成果肯定了艾德的发现。PNI领域的科研活动一下子火起来,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发生的事。《太极与气功》一书的作者比尔·道格拉斯(Bill Douglas)不无感慨地说:中国两千年前就已经知道的事,我们才刚刚了解!是啊,中医学一向认为,怒伤肝,忧思伤脾胃;人人都知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把身体和精神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中医学的一贯原则,且早已成为老百姓的常识。比尔道格拉斯敏感地注意到太极拳强调的身心又又修与心理精神免疫学之间的联系,把太极拳主张的放松和提高免疫系统的功效挂钩,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和医疗功功能,这和我们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排除体内气血咀滞,达到祛病强身之目的的观点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的“预防”(Prevention)杂志曾经报导,在一个研究太极拳免疫效景的项目中,人们发现,经常打太校拳的人可以使体内的T细胞或T淋巴细胞(T-cells或T-Lymphocytes)增多。这种细胞能够帮助免疫系统消灭致病细菌甚至癌细胞。
  美国气功专家肯·科恩(Ken Cohen)把一种名为DHEA(dehydroepiandrosterone)的荷尔蒙称作健康荷尔蒙。在他写的“中国的气的医疗艺术与科学”一书中解释说,DHEA被认为与太极拳及气功中所用的气有关联。体内的DHEA多,人就显得年轻,不易得病,即免疫功能强;DHEA少,就可能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过敏,甚至癌症以及大多数自免疫功能疾病。在压力不能有效排解的情况下,DHEA被大量损耗,人的免疫能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而练太极拳可以帮助人提高DHEA的水平,增强免疫系统战胜疾病的能力。科恩还讲到,太极拳修炼可以帮助激活体内的可容性过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即SOD,这是一种“细胞超人,它能保护我们的健康细胞不受一种被称做“自由基”(Free radicals)的过氧化物的侵害。自由基不只促使人变老,增加皱纹和老人斑,还会令软骨和关节变脆,甚至癌症的发生。
其他文献
一、从心开始    从心开始知道“敬畏、感恩、知足、勤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将有好的机缘认识一位好老师、一群好拳友,学到优秀的文化瑰宝。  敬畏:对天地自然之道应该从心中知道有一种敬畏。  感恩:对你所获得的一切顺利的或不顺利的(正因那些不顺利才让你成熟)人和事,都应该从心中满怀感恩。  知足:作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把它做好,得你应该得的,不作过分企求。  勤勉:立志而努力不懈。  这些要求看起
期刊
练功总论    太极拳,在中华武术多种多样拳法之中,独辟蹊径,以太极阴阳之理贯串始终,其深遂的哲理使人痴迷。自它诞生以来,多少仁人志士花费毕生的精力研究它。可见其魅力所柱。  古人痴迷太极,今人亦然。  太极之理,阴阳之理也。人体上: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太极拳势:实为阳、虚为阴;开为阳、合为阴;动为阳、静为阴……。万物发展的动力就是阴阳的消长和转换,太极拳最关键的要
期刊
就像地球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进化过程一样,格斗术也是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得到完善的。在远古的石器时代,穴居的野人们在遭到野兽的袭击时,就会本能地挥舞棍棒进行自卫,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格斗术。在铁器时代,人们针对刀剑一类武器的出现,也制定出相应的防御战术,以应对威胁和挑战。  当人类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迈进火兵器时代之后,枪支的诞生,改变了战争的形式,无疑也将格斗技术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针对枪支威胁的防
期刊
拳术技击是一种“应激”    看报纸或杂志,我们有时会碰到“应激”这个词儿。应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某一个刺激事件(譬如狼狗朝人扑过来),它干扰了人的身心平衡,使人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这就叫应激(见运动心理学)。  由应激的概念看世界,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应激,因为像失业、醉酒、失恋、搬家、丧偶、换领导、对象跟你闹别扭、与同事或邻居吵架、受上司训斥、炒股赔钱、兄弟不和、未婚妻非五万
期刊
吴殿科先师于清宣统三年(1911)农历五月初六日出生在山西省太谷县贯家堡村一个“耕读之家”。  先师幼时,入本村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本。稍长,攻读“四书五经”。受到儒家教育及孔孟之道的洗礼。不久,考入太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由“凤山书院”改名)继续研习经史诸书,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理解,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本人的特殊爱好
期刊
我们哥俩在小学毕业升初中的那个暑假里没有写作业的任务,爸爸妈妈让我们跟住在同一社区的王老师学练武术,从2006年7月起到现在已有三年多。练武时间虽然不长,却有很多收获,没想到中国武术竟然这么好,我们觉得中小学生都应该从小就练武术。  学练武术的第一天,老师先给我们讲习武之人要遵守武德,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品质,作为中小学生练武术,起码先要做到不欺负别的同学。
期刊
陈家沟村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的清风岭上,现有面积2万余平方米,人口2600余人,陈氏占总人口的70%。陈家沟南望黄河(不足5公里)与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文化(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等遗址隔河相望;西北40公里处的二仙庙、县域内的卜商墓、慈胜寺、司马懿故里、平皋古城遗址等环绕四周。陈家沟古称常阳村。陈氏始祖陈卜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脚
期刊
晨练 之一  晨练惊宿鸟,   雾薄罩澄江。  霞红挂天帷,  花香随风飘。    晨练之二  天地人一体,   精气神自豪。  恍惚风水起,   丹田温火燎。    武艺  刀如猛虎棍如风,  枪似银蛇剑似龙。  若问什么最重要,  拳是根本莫放松。    武学  少林武当二高峰,  阳攻阴防化无穷。  人天浑园真气满,  止戈为武仁者雄。    注:前二首作于1981年,后二首作于209年11
期刊
现代武术的发展让人担忧让人悲!正如歌曲里唱的:我的爱人!我拿什么来拯救你!这是每一个武术爱好者的心理呼声!为什么精湛优秀的传统武术沦落到如此地步?原因很多!如冷兵器的结束,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等等,先放下这些不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武术和文化的不和谐不统一组合!   影视文化是近百年来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一种娱乐文化。从70年代功夫明星李小龙到电影《少林寺》,电影以最快的速度将
期刊
在武术中针对人体动作常用到一个字--"招",同"着",是比喻手段、计策、办法的意思,又从不同角度叫作着数或招数、招法、招势等。习武者在交手中根据对手的变化而作出不同的动作,有的成功取得胜利,有的导致失败,经过一代代习武者地选择和提炼,逐步总结、传承下来许多相对实用、高效、符合技击规律的动作或动作组合,这就成为习武中常用到的招势。人们根据对招势本身质量水平的感觉,有的还称为高招、妙招。  拳有固定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