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心肌梗死30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ong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4年2月~2008年2月收治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发病年龄32~70岁,平均59岁;均符合1979年WHO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均不典型,无痛性AMI3例,以胃肠道症状为突出表现者5例,脑血管意外表现者3例,表现左心衰竭3例,心悸、胸闷、乏力者10例,发热、背部及全身关节疼痛2例,异位痛(牙痛1例、咽痛1例,左上臂肌肉痛1例)3例,1例有胸痛者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经扩血管治疗症状很快缓解,误诊为心绞痛。
  心电图改变:无明显ST段抬高12例,其中下壁AMI7例,前间壁4例,广泛前壁1例。延缓出现梗死图形6例。均为下壁AMI。常规导联不显示梗死图形3例,为正后壁AMI,3例前间壁AMI起病即出现梗死图形。仅ST-T变化,无Q波5例,2例心内膜下,3例下壁再梗。原有梗死图形消失1例,首次前间壁,第2次下壁AMI,V1、V2Q波消失,出现r波。
  
  讨 论
  临床症状不典型:近年来不典型AMI病例明显增多,根据症状线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只能诊断50%~60%。结合本组30例分析其原因:①症状轻微或无胸痛:与高龄患者疼痛敏感性差,梗死面积小,合并糖尿病损害感觉神经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逐渐闭塞有关。本组15例无明显胸痛者发病年龄均>65岁,11例合并有糖尿病。②疼痛部位不典型: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部分患者疼痛发生在上腹部、右胸部、颈背部、下颌、咽喉部、牙齿,甚至下肢等处,可误诊为急腹症、肺炎、颈椎病、咽喉炎、牙痛、腰椎间盘脱出等,可能因急性心肌梗死时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交感神经传入纤维产生痛觉,向C2~T10脊神经的部分放射引起。③以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如左心衰竭、休克、晕厥、脑血管意外、急性胃肠道症状、猝死等,可掩盖胸痛,误诊为其他疾病。
  心电图不典型:据统计10%~15% AMI图形、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或仅有不肯定改变而难以作出肯定的诊断。常见于下列几种情况:①无明显ST段抬高:本组12例,AMI后未出现明显ST段弓背向上抬高,而逐渐出现T波倒置及病理性Q波,并伴有心肌酶升高。见于:a.在急性下壁AMI中,由于心电图肢体导联距离心脏较远,早期轻微的变化在肢体导联上不易辩出,使得一些下壁AMI患者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不明显。b.在AMI中可有40%~50%不出现ST段抬高,而表现为ST段压低型。c.常规12导联以外有ST段抬高的空间向量,而在12导联心电图中不能体现。d.ST段抬高时间短,心电图遗漏。②延缓出现梗死图形:6例于心梗后10小时~3天才出现病理性Q波,且均为下壁AMI。考虑:a.病变范围小或尚处于可逆性阶段,等病变发展到一定范围后才出现病理性Q波。b.病理性Q波的出现,急性下壁心梗明显迟于急性前壁心梗。③原有梗死图形消失:1例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出现下壁AMI后,原V1、V2Q波消失,主要由于梗死向量相互抵消所致。④起病即出现梗死图形:a. 3例均为老年人,2例伴有糖尿病,入院前只有乏力、头晕等症状,无典型心绞痛而被忽略。来诊后已形成病理性Q波,如不及时查心肌酶易误诊为陈旧性心梗。b. ST-T改变时间短,形成病理性Q波时间早。⑤仅ST-T变化,无Q波:a.心内膜下梗死,只表现出缺血型ST-T变化。b.同部位再梗死,只表现原有Q波加深、加宽或ST-T变化。⑥常规导联不显示梗死图形,如正后壁心肌梗死,常规12导联不显示,又忽略胸前导联V1、V2R波增高等,查心肌酶升高,加做18导联心电图才确诊。
  总之,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AMI症状、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有关尸检证明,生前明确AMI者只占53%。要早期诊断AMI,必须提高诊断意识,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生任何症状,均应想到AMI可能,应及时描记18导联心电图,检验心肌酶指标,有条件者做改良的体表心电图检查,反复跟踪复查,严密监测,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及酶学检查,三者综合分析,降低漏诊、误诊率,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住院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都本洳,主编.心脏急症与抢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60.
  2 陈国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其对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451.
  3 关汝明.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时Q出现早晚的比较.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97.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商品名:美卡素)联合吡格列酮(商品名:卡司平)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替米沙坦联合吡格列酮组为治疗组,单用吡格列酮组为对照组,观察血糖﹑血肌酐﹑血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等值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30mg或肾活检确定)。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5~64岁,平均54.5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老年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血播)近年来发病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92例(>40岁)中老年血播病人与同期收治的68例青少儿组(<20岁)的该病患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中老年血播患者症状不典型、复杂、免疫功能低下,两组患者在合并肺外结核、误诊率、痰菌阳性率、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临床表现、典型影像显影时间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型、部位及病灶进行分析。结果:癫痫发生率为9.4%。年龄、性别及卒中类型与卒中后癫痫无明显相关性(P>0.05)。卒中部位及病灶与卒中后癫痫有明显相关性(P0.05)。  病灶大小与卒中后癫痫的关系:本组资料卒中患者大病灶127例,其中17例癫痫发作,发生率13.3%;小病灶299例,其中23例癫痫发作,发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07年5月住院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32例临床资料。结果: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较低、体力劳动者居多,与嗜烟及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精神障碍以幻视、幻听、被害妄想及行为紊乱为主;临床表现多合并较多躯体疾病,以肝脏疾病较为多见。结论:饮酒的危害性很大,应早期戒酒治疗。  关键词
期刊
资料与方法  病例来源及诊断标准:为我院2005年6月~2007年11月门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9例,均符合2000年修订的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4例,女25例,年龄17~57岁,平均34.6岁;其中治疗组54例为服用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病例,对照组55例未服用核苷(酸)类似物;两组间性别、年龄、肝功能等指标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在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ɑ-2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5~2005年收治25例十二指肠损伤。结果: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腹内脏器损伤,因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而容易漏诊,特别是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漏诊率达25%。结论:治疗关键在于及早进行细致的剖腹探查,以简单有效的方法来恢复肠道连续性。  关键词 十二指肠损伤 诊疗体会    资料与方法  1985~2005年收治十二指肠损伤患者2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2年3月~2005年12月应用CT简易定位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抢救大量脑出血患者42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男27例,女15例;年龄44~84岁,平均62.5岁;基底节区出血30例,出血量38~100ml,平均64.3ml;丘脑出血8例,出血量12~46ml,平均26.0ml;脑叶出血4例,出血量45~90ml,平均54.5ml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40例代谢性脑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分析,查找病因,以提高代谢性脑病的临床诊治水平。结论:代谢性脑病患者一旦确诊,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立即行肾脏替代治疗,首选腹膜透析,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代谢性脑病 病因分析 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代谢性脑病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3~75岁,平均46±6.1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糖尿病肾病7例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4年9月~2007年8月收治脑室出血患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2~78岁,平均57.6岁;其中16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3例有糖尿病史;原发性脑室出血6例(其中脑室呈铸型者3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者12例,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者4例,小脑出血破入脑室者2例。所有病例三四脑室、侧脑室有不同程度的积血;入院时GCS评分:8分者6例,入院时双侧瞳孔散大者2例,一侧瞳孔散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环孢素A(CsA)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CsA联合EPO和单用CsA治疗。结果:治疗组起效时间(18±2天)与对照组(30±4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率分别为33.33%、5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sA联合EPO治疗获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