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习得特征及其对当地英语语言环境构建的启示

来源 :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gld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效果总体不好与众多具备多语能力的少数民族所形成的矛盾现象是本篇论文的出发点,在实地调查、分析,力图找到原因的过程中同时发现湘西南少数民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习得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对当地英语语言环境的构建有很多启示: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合格的教师和教材、良好的教学设施外,还要关注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在课下,人为创设英语语言实践中心;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实施小组家庭合作化,学习内容生活化,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全方位构建英语语言环境。
  关键词湘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习得特征;英语语言环境;构建;启示
  
  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ng an English language environment from the featur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southwestern Hunan
  Tang You-ju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Binhai College,Qingdao 266555)
  Abstract The situation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minoritiy nationality regions is ,on the whole,far from being satisfied.Meanwhile,you can find it easily that many minority nationality members can speak several languages.In the couse of finding out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 phenominon,we also notice the existence of the featur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southwestern Hunan,which contribute to constructing a relatively ideal English language environment:Besides the qualified English teachers,textbooks as well as advanced teaching facilities,psychological context plays a key role in a given and most changeaful classroom teaching; After the class,constructing artificially an English language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efficient way of improving foreign languages learning; Building and promoting an enriched language environment also involes English teaching concerning their daily life and cuture through students’ mutual cooperation by forming language learning groups based on the famly model.
  Key words Minority nationaties in southwestern Hunan;Features of language acquistion;English language environment;Construction;reflections
  
  一、引言
  
  湘西南地区是湖南省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区域,在这里聚集了侗、苗、瑶、土家等近二十个少数民族。因为笔者出生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湘西南最边远的一个县),对当地各种情况非常了解,加之该县特殊的地理位置(湘、桂、川三省交界处),我将其作为语言调查研究的主要区域。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居住着侗、苗等13个少数民族,其中侗族人民占了全县78.3%,与其它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在历年的全国高校招生考试中,该地区的考生尤其是少数民族考生的考试成绩总体与其它非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有一定的差距,其中英语成绩表现明显。是否少数民族的考生与其他考生存在着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呢?答案是否定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很多地方,特别是乡村地区,很多人具备了多语能力(本族语、其它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等),而具备多语能力的人随着人口的进一步流动还在不断增加,这就充分说明了少数民族人民与其他人一样,具备了相应的语言能力。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英语学习上的差异呢?
  
  二、当地语言概述
  
  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加上当地汉族所使用的语言以及当地各民族交流所使用的共同语言(一种类似普通话的语言),在通道侗族自治县至少有十五种语言,这些语言的交互使用,形成了当地语言网络:在家使用本族语,在外使用通用语或其它语言、在学校在课堂上学习和使用普通话。
  2001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教基[200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教育部,2001),指出:“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从三年级开始逐步开设英语课程,也进一步使当地的语言丰富化和复杂化。
  根据Susan M.Gass和Larry Selinker(2001),本族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种语言,也可以称为母语或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指的是学习和掌握了母语后学习的另外一种语言,它和外语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目标语环境中所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如中国人在日本学习的日语,在英国学习的英语等),而后者指的是在非目标语使用和学习的语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中国所使用和学习的英语。由此可以看出,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成员来说,少数民族语言属于本族语、母语和第一语言,而其它非母语的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汉语、普通话则为第二语言,英语则是外语。
  20世纪末最有影响力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当属克拉申(S.D.Krashen)的“监察理论”(MT:Monitor Theory),克氏认为(1982)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习得”指儿童获得母语的无意识过程,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而“学得”是个有意识的学习过程,学习者注重的是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鞠晶 冯展极,2007)。结合通道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成员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本族语既第一语言习得、母语之外的汉语、普通话、其它少数民族语言既第二语言习得费时短、效率高,大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就能掌握。而作为外语的英语学得则费时多,效果低。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习得和学得的这种差异呢?
  
  三、当地语言习得特点
  
  (一)语言习得地理环境特点
  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乡村,吊脚楼是当地的建筑特色,依山而建,以寨为村。该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人口的快速流动,加之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现象的日益普遍,以前那种单一民族聚居在同一村寨的现象慢慢发生改变,形成了汉族、侗族、苗族等众多民族同聚、同处一地的局面,这种环境的形成为少数民族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习得资源。
  (二)语言习得顺序特点
  少数民族成员开始学习语言从出生后不久开始,主要的语言输入来源于自己的父母,既开始习得本族语、母语,而在学会走路后主要通过与不同民族的同龄人之间的玩耍嬉戏获得其它语言材料的输入,在这一阶段(主要是4-7岁),语言的习得相对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同时进行,由于在交流和沟通中,都有良好的目的语环境的存在,因此,这一阶段的语言学习仍然属于语言习得;进入小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在农村,几乎没有幼儿园)后,少数民族学生开始学习汉语、普通话,而汉语和普通话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课下,学生用得最多的语言仍然是本族语、母语或当地通用语言,汉语、普通话的学习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但从长远来看,大环境依然有利于少数民族学好普通话;而从三年级开始(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学习的英语,在缺乏优秀英语教师和适合的教材的同时,更缺少像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所具备的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的顺序上往往被少数民族成员放在最后。
  (三)语言习得中交流语言的使用特点
  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成员在童年时的语言交流对象主要集中在和父母、亲戚以及同一个地方的同龄人。在交流过程中,语言的选择有点复杂:在自己的家里,一般都使用本族语;两个不同民族的同龄人在一起交流,使用的语言一般由地点来定,在谁家,说谁的本族语;如果在家之外的地方,一方面看谁先说,往往第一句话决定交流语言的确定;两个不同民族的小孩在一块交流,一开始有可能各自使用自己的本族语,交流一段时间后,其中一方会放弃自己的本族语,而与另外一方使用同种语言;在集会等人多的场合,主要使用占人数多的民族语言或当地的通用语;在中小学课堂上,任课教师的授课语言主要是普通话和英语交替使用,也有极个别的老师用当地的民族语和英语授课。
  (四)语言习得方式特点
  少数民族成员的语言习得主要集中在童年时代,在和父母、同龄人交流时,对语言的习得是无意识的,往往是在无拘无束分的氛围中习得语言,没有任何包袱和压力,自然的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在轻松愉悦的确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习了语言。
  (五)语言习得内容特点
  童年时期的少数民族成员在参与语言活动的过程中,在语言交流的内容上主要表现在与生活有关部门的各种内容,如吃、穿、住、家人、牲畜、游戏等等,但无论是什么内容都是少数民族成员自己感兴趣的。
  (六)语言习得心理环境特点
  在少数民族的语言习得过程中,一旦参与者全身心参与,他们就很少顾及周围的有形的物质环境。事实上这恰恰为语言交流提供了自然、和谐、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四、湘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习得特征及其对当地英语语言环境构建的启示
  
  通过对湘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习得特征以及总体状况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英语学得效果差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来自本族语、普通话、其它少数民族语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优秀师资力量的匮乏;合适教材的缺乏;英语语言国家文化氛围不够等等。但最重要原因是缺乏像少数民族学习母语、第二语言那样的目的语环境,也就是说,缺乏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从少数民族语言习得特征来看,构建一个系统的英语语言环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一个非目标语环境中构建目标语环境的难度很大,但少数民族的语言习得特征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合格的教师和教材、良好的教学设施外,还要关注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在课下,人为创设英语语言实践中心;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实施小组家庭合作化,学习内容生活化,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全方位构建英语语言环境。
  (一)关注课堂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首先提出的,其所说的心理环境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指我们头脑里的环境,在其“场理论”中提出个体的行为(B)取决于人(P)和他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即B=F(P.E)(侯秀丽,2006)。构成心理环境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根据郭成(2001),主要有:①人际关系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②团体、集体氛围,主要包括班风、校风;③教学课堂气氛,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和课堂秩序;④个体心理因素,集中体现在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动机和抱负以及焦虑水平等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总体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因而造成焦虑、烦躁、厌学等情绪。针对此,要求英语教师关注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别辅导、鼓励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逐步提高外语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注重自我学习和充实,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多表扬,时时刻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协调、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二)人为建立目的语环境,突出英语实践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人为建立目的语环境,成立外语实践中心这种做法是由湘潭大学王惠找昭教授(2005)大力提倡并率先实践的,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这种成立英语实践中心的做法比较适合在大学校园内进行,因为有人力(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大学生、英语教师、外籍教师等)、物力(主要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操作方便,运行机制灵活。这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建立课外英语语言环境提供了宝贵借鉴经验。
  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创造性成立和建立英语语言实践中心,中心应当起码有以下活动的场地:英语阅览室、视听室、英文书店、讲演厅、聊天室、小型超市、餐馆、体育活动室等等,这些场所内的一切布局完全英美化,实践中心的工作人员由英语老师或英语口语相对较好的学生充当,在英语实践中心的所举行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用英语作为沟通语言。为了不占用学生和老师过多的时间,一些课程可以挪到中心来进行。在其它时间,中心是否开放根据学校各自情况而定,可以每天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可以在周末和节假日集中开放,也可以隔天定期开放。实践中心英语实践内容丰富多彩,简单流程如下:进入中心,自由选择场所,可以先到聊天室参与简单的话题交流,做好热身运动,然后可以到超市、餐馆、书店模拟实践,接下来来到讲演厅,就当天公布的话题(主要与教材有关)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再到视听室练习听力、到英语阅览室进行英语阅读。所有的活动规定参与者除了要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外,还必须强调允许参与者出现各种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错误,但不能当时纠错,经过汇总归纳后,由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予以集中更正,特别是在语音语调等方面要严格把关和控制。经过长期的实践,学生会逐步养成说英语的习惯,自然地主动地用英语进行交流。
  建立人为的英语实践中心需要各校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有计划、有步骤完成英语实践中心的建立和运作。
  (三)课外学习过程中实施小组家庭合作化,学习内容生活化,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全方位构建英语语言环境
  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习得特点的分析,我们知道少数民族成员在进行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童年时期),语言交流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语言话题,而且在语言习得关键期语言交流的主要地点——家庭,也拓宽了少数民族成员学习英语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同时,克拉申的“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输入假说”,根据该理论,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是“可理解的”,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作用。克拉申也指出:“习得”指儿童获得母语的无意识过程。儿童习得母语的最大语言输入量来源于自己的父母,而父母的语言输入内容明显生活化,话题的主要集中在吃、穿、住、家庭成员、动物等方面,而适当的重复也是父母语言输入的另一个特点。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儿童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吸收了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基于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的教学内容在贴近生活的同时,要结合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吸收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语言输入。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可以借鉴儿童学习母语的方式,既采取小组家庭合作化的方法。每个小组挑显一到两名英语基础好特别是英语口语相对来说比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的主要成员,再加上另外几名学生构成一个临时“家庭”,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的教学为主,而在课下,除了积极参加学校成立的“英语实践中心”所举行的活动外,每一周规定一个英语话题(主要是生活方面的),由“家庭”主要成员“临时父母”负责安排,一方面要随时说英语,养成说英语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做好分工,通过电视、新闻报刊、网络等渠道找到与主题相关的材料,通过整理,发给小组成员,并予以实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然、丰富的课外语言环境,在提高语言输入量的同时,保证语言输入的质量,能被学习者有效吸收,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为语言输出(语言表达)提供最原始的同样也最丰富的语言材料。
  构建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其核心及目标是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个自然、轻松的语言氛围,使学生自觉投入到英语活动当中,为英语交流创造足够多的实践机会。
  
  五、结语
  
  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构建英语语言环境、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实践机会符合现代教学“语言实践主导”理论和“教学活动交际化”理论:实践教学活动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更多的语言习得发生在课下,由学生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而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在习惯中进行潜意识学习,培养英语语感;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直接目标,英语语言环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交际的场所,在交流实践中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更能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英美国家的文知识。
  克拉申曾明确指出:习得比学得重要。根据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以及乔姆斯基关于语言共性的观点,学得可以转化为习得。而且,胡壮麟教授也说过:“有意识的自学性习得在较短的时间内会比无意识习得产出的学习效果更好”(1994)。胡教授提出的“有意识的自学性习得”往往发生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之后,这也充分证明了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英语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希望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学校因地制宜,逐步构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和英美国家文化特色的英语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2(9).
  [2]Susan M.Gass ﹠Larry 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
  [3]郭成.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4]侯秀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28-30.
  [5]胡壮麟,等.大学英语中的教学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6]鞠晶,冯展极.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大班额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7):19-22.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OL].http://gov.ce.cn/home/gwygb/2001/35.htm,2007-12-30.
  [8]王昭惠.人为目的语环境与英语学习成效[J].中国外语,2005(3).
  作者简介:唐友军(1974— ),男,中国海洋大学2005级在职研究生。青岛滨海学院本科部教学干事,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指导教师:刘汝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针对其教学难度比较大的状况,本文结合对新所得税准则有关内容的理解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教学;所得税会计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 the enterprises i
期刊
摘要 海西经济区是二十一世纪初率先由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随后得到毗邻的浙江、江西、广东相关地市的相应,形成一个以福建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区,为内陆经济建设打开一条新通道,被中央确立为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战略内容。随着海西经济联动的开展,与台湾一水相隔的福建,必然在文化建设方面有新举措。作为文化纽带的图书馆,必然也要回应经济建设所提出的新的诉求,而从文献采集、典藏、开掘、利用等诸多环节入手,为经济建设、文化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出来,而且任务越来越艰巨,且当务之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 心理教育;提升素质;社会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出来,而且任务越来越艰巨,且当务之急。  随着心理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不断学习,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对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明确了
期刊
摘要 面对多灾多难的南宋,姜夔运用“冷”字造景、回环往复、以景现情等独特的方法,渲染幽冷清空的气氛,暗寓家国兴衰之思;用心灵书写了一曲凄清深沉,绵绵含蓄之歌,撩拨了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一份微妙的情感,使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超越了具体的人、事而获得普遍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凄清;含蓄;避实;清空;创新    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政治、社会不是太强大,在对外实力上始终十分衰弱,尤其是“靖康之难”①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学科教学中急需探讨的话题。如何围绕文本组织学生探究,这一直成为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难点,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以情境创设为突破口,找到了一条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现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来谈谈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 激发;探究;促进思维    一、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现状调查,分析调研结果中突出的问题与原因并结合教学经验进行探讨。英语教学的和谐氛围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加强感情沟通,并通过个性化评价激烈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之间应避免恶性竞争,注重和谐有序竞争,交流经验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和谐;调研;英语教学  中图法分类号
期刊
摘要传统的PPT可视效果较好,支持媒体素材功能欠佳,手工制作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设计开发较复杂,需要专门的程序人员参与。我们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估指标设计开发了高校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使普通教师能否利用平台制作出多媒体功能强大、完美支持图、文、音、视、动、色六要素、覆盖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等教学过程和环节的优质网络课程/精品课程。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过程和环节     一、应用需求及
期刊
摘 要 结合二期课改理念,通过实验、参与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以“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激励性评价”为研究主题的教师培训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激励性评价”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创造力,同时借此研究主题使教师的培训能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 激励性评价;学习积极性;创造力;教师培训;有效    Abstract Combine 2nd Stage of the Curricu
期刊
摘要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消极的情绪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加强情绪辅导,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和平衡情绪。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关键词 中学生;情绪特点;作用;良好情绪培养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中学生时期的情绪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据调查,中
期刊
摘要 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的流动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播学的视角延伸到社会和学界的各个领域。本文作者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入手,从传播学的视角,阐释了在当今形势下,教师教学活动的传播过程策略。  关键词 动机;传播;信息;传播过程;教师;教学    一、关于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含义  人类一个古老的问题是企图了解自己与别人的行为起因。他们时常问自己:有机体为什么会活动?今天,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