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u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利用外部经济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国际贸易中环境壁垒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了环境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原因;环保意识的增强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及环境指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出了积极推进标准化认证,转变生产模式及观念,及时掌握国外新的法律法规等中国农产品突破国外环境壁垒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壁垒;食品出口;农产品;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11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F114.441000-176X(2011)05-0047-06
  
  
  哥本哈根会议在一片争论声中结束了,但是围绕会议产生的纷争和变化却没有停止,在这其中可以看出,以严格的技术环境标准、环境法规、严格的合格评定程序和商品检验检疫标准及包装、标签标准为基础,与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环境相关的环境壁垒,将会长期存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环境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影响的文章很多,但是从农产品食品安全的视角进行分析的文章还较少。
  一、 对环境壁垒产生的理论分析
  一般来说,我们将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措施统统称为环境壁垒。环境壁垒是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借口为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对进口商品所规定的技术、安全和卫生标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卫生等各个方面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所制定的这些标准在发展中国家看来是要求过高,而且有的标准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和针对性。当前,环境壁垒确实给我国商品出口尤其是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认识环境壁垒。环境壁垒的出现反映了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一种现象,即各国间技术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比较高,在其高技术的基础上,考虑到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对其国内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在环保标准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和其他贸易措施等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1]。与此同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以及发展资金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增长还是依靠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工农业的发展对环境保护还不够重视,甚至有些经济增长是依靠牺牲环境换来的,所以发展中国家对环境保护、动植物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标准比较宽松,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很难满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环境标准要求,因此,发达国家较高的技术环境标准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入壁垒。
  1.外部性理论对环境壁垒的解释
  众所周知,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存在着技术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存在着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体现在较低的环境标准,环境的外部成本不能内部化,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承担其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全部损失,从而使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一个国家的各个企业由于有外部性问题的存在而对该国的环境造成了破坏,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差异,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较低环境标准的产品若出口到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就要以其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这样就构成了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壁垒。
  经济学所讲的外部经济是指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对社会或者其他部门造成了影响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2]。有益的影响称为正的外部经济,有害的影响称为负的外部经济。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活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个体经济单位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从而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并造成市场失灵的现象。而以美国的“碳关税”为代表的新的环境壁垒也是基于外部性的理论。所不同的是基于纠正环境外部性的庇古税是对国内的生产者所征收的,而美国的“碳关税”是对美国的进口商,而不是出口国的商品生产者,但是“碳关税”作为一种关税其作用的机制也是通过征收关税提高进口国产品价格,达到需求量的减少和进口量减少的目的。但是“碳关税”与一般的进口关税还不尽相同,其制定的初衷是促进全球的节能减排,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之前人们所研究的外部性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国家之内,而“碳关税”是放眼全球,向大气中排放的碳影响的是地球、全人类的环境,所以对那些来自没有按规定定量排放碳的国家的产品要征收关税,以控制其对环境的负的外部性。关于“碳关税”美国若按计划实施要等到2020年,在此之前,我国受环境壁垒影响最大的是农产品。
  对于农产品来说,环境壁垒正的外部经济主要体现在环境效应和技术效应上:环境壁垒中关于农产品的环境许可证制度、绿色补贴制度以及食品技术标准等,要求农产品在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的过程中都要将环境的成本计算在内。保证了农产品从生产到完全消失的全过程都将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一国的环境保护必然对周边的国家甚至是全球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从而产生保护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正的外部性。同时,环境壁垒中关于农产品的食品技术标准、检验检疫措施和包装和标签制度等的实施,要求农产品的出口国在进行农产品出口时,必须提高其科技水平,满足进口国的相关标准,从这个角度看,这些促进了广大农产品出口国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本国技术设施,学习先进的环境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关于农产品的负的外部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和消费者消费成本的提高。对于企业而言,其经营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农产品的生产上,要想实现更高的产量,可以通过多使用化肥、多喷洒农药等手段实现,但是,通过这些手段,生产者从中获利了,与之伴出现了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消费者受到很大的伤害。而且,环境壁垒的实施无疑会增加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所支出的成本,从而大大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支出。
  2.信息不对称理论对环境壁垒的解释
  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环境壁垒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解释[3]。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也是环境壁垒产生的理论基础。对于农产品贸易来说,生产商和出口商处于信息优势,而消费者和进口商处于信息劣势,卖方可以以合格商品的价格出售不合格的商品,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却毫不知情,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手段去区分商品的品质,这样就出现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给国家、社会和消费者造成极大地伤害。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看,为了使本国的消费者减少由于对农产品品质的鉴别缺乏必要手段和知识所造成的伤害,国家就要对所进口的农产品规定必要的指标,在其进口相关农产品的时候,对其进行检验,从而保证本国消费者所消费产品的安全性。这些规定包括:美国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健康肉类法、健康禽产品法,公平包装和标签法,公众健康安全与生物恐怖主义健康应对法等;欧盟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关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使用添加剂的2002/12/EC指令和关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良好生产规范的G/SPS/N/EEC/297号通报等;日本有非常复杂的肯定列表制度等等。
  二、环境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在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的时期,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措施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2008年9月1日,欧盟27个成员国实行了统一的农产品、食品农药残留标准(ECNo.396/2005),改变了以往除欧盟标准外各成员国有各自标准的状况。为了进一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在欧委会提出的法律建议基础上,欧盟理事会2009年9月底又批准了农药残留限量新法规,对现有法规进行了更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产品结构决定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出口对象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这样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环境壁垒方面的严格要求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困难重重。
  
  表1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2010年扣留部分中国食品情况
  1.农业传统的生产模式造成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老百姓身体健康的大问题,针对食品安全的环境壁垒也是最多的,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受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环境壁垒影响较大,英国的疯牛病、多国的禽流感以及欧洲的口蹄疫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各个国家针对食品安全也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针对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项目组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肉、蛋类食品,从统计结果来看,对于影响肉、蛋类食品安全的因素:66.8%的受访者认为滥用添加剂;52.7%的受访者认为微生物超标;49%的受访者认为生产基地的污染;46.9%受访者认为兽药的滥用;39.4%受访者认为食品过期;32.4%受访者认为运输、仓储过程中的污染。
  对于我国的农产品来说,生产过程中滥用添加剂和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是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一直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式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为了提高产出,加大对农药、化肥和兽药的使用力度,造成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常被检出添加剂、农药残留超标,从而被进口国拒之国门之外,同时,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对环境产生了很大污染,那些发达国家将其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向中国进行转移,这些都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知道,土地、大气、水是农产品生长所需的基本要素。由于人们的不当行为,例如大量排放生活、工业污水,工业废渣、废气,滥用农药和肥料,以及酸雨的破坏,导致土壤、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通过一环环的相互作用,使有害物质附集在生物体中,引起食物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不合格。
  2.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人们发现美好的环境越来越重要,倡导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从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87年东京会议中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各方的争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以后又提出了很多环境壁垒措施:美国众议院通过的《2009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中提出设立“国际储备配额”计划,也就是“碳关税”法案;欧盟对洗衣机等三类家电进口实行新的技术标准,从2009年10月7日起禁止销售低能效的家电产品;英国对生产亲环境产品的本国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利息补贴,法国对投资绿色产业的本国企业降低利息,澳大利亚投资3 300 万欧元发展绿色汽车技术等。
  环保意识的增强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及环境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我国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开发较晚,发展水平也较低,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还处于过分追求数量的粗放型经营状态,质量标准不高,受环境污染影响严重,农产品出口自然就受到了环境贸易壁垒的限制。
  3.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
  在金融危机时期,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大力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安全标准、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开始抬头,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形成了很大障碍,提高了成本。国家质检总局2008年12月30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国外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令中国出口企业损失近500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135.39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4.06%;企业新增成本264.3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72.76亿美元。在金融危机时期,技术性贸易壁垒尤其是环境贸易壁垒将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产生长期的影响。我们知道,农产品贸易保护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敏感话题,发达国家对其工业品的保护远远不及对其农产品的保护程度,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较高,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和考虑战略方面的问题,其对农业进行大量的补贴。
  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劳动力较便宜,所以我们在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上是有比较优势,因此,我国出口的蔬菜、水果、禽肉产品和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是有一定价格优势的[4]。但是,近几年,由于关税等传统的保护手段早已受到限制,使得关于农产品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成为了这些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农业的首选手段。由于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达不到进口国的标准,使得我国出口的农产品频频遭到退货、销毁等处置,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三、 我国农产品突破环境贸易壁垒的对策
  1.积极推进标准化认证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农产品标准化,就是要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标志管理为手段,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标准,制定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在这方面,我国关于农产品和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相对落后[5]。据了解,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已达到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而我国的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采用了国际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生产的农产品在我们国家是合格的,但是由于标准不同难以达到进口国的要求,而被其拒之国门之外。所以,必须要加快我国的标准化建设。
  同时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强调食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保证食品源头的安全。鉴于此,我国农产品要想跨越国外的环境壁垒,必须建立我们的农产品安全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农产品生产对环境、运输、仓储,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的要求都较高,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环境标准体系ISO14000和质量体系ISO9000,“食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系统即HACCP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体系,对于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来说,要积极进行标准化的认证,尽快建立我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2.转变农产品生产模式,扩大出口产品生产基地
  针对我国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效率低的问题,我国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农产品生产模式,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从新型的农产品生产模式上来看,可以选择合同基地生产模式和自建基地生产模式:合同基地生产模式主要是由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把其行为控制在合同范畴之内,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建立示范样板,对种子、农药、仓库等实行专人管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技术人员指导,严格生产规程,保证原料的来源和质量。自建基地生产模式是企业直接买断土地使用权,由企业直接操作,基地农民成为企业工人,实行工厂化管理和种植。我国目前很多地区都在尝试进行农产品基地化模式,但是我国目前的基地规模相对较小,从农产品生产环境来看,需要进一步扩大基地的规模。
  在进行基地化建设、大规模生产的同时,注重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培育自己的品牌。目前来看,我国出口的很多农产品都是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出口企业的利润很低。例如,我国茶叶的内销基本上实现了品牌化经营,但是,在出口方面,我国茶叶企业主要以出口散装原料,以定牌和来单加工为主,缺少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这也造成了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利润微薄,生存艰难。所以,我国应该重点发展有机茶园的建设,同时延长茶叶生产的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进而创出自己的品牌,这对于我国茶叶跨越环境壁垒有很大的帮助。
  3.掌握关于农产品法律法规标准技术等最新信息
  及时掌握国外环境贸易壁垒的相关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对此,从政府的层面上来说,主要是发挥商务部、驻外使领馆的信息收集功能,及时了解国外关于技术标准的相关信息,并且使地方和企业及时了解并掌握相关信息,积极应对进口国新的标准,根据新标准及时调整生产,减少损失。同时,各地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也要及时关注各自主要出口国的信息变化,及时向本地区的相关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2006年5月,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发布《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这是商务部首次针对进口国的重大政策调整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也是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首次发布行业预警信息,在行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看到,近几年,政府在信息收集与传递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的企业也要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应对国外的环境壁垒。
  4.转变观念,杜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对于相关食品出口影响是非常大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仅使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也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限制进口我国乳制品。如美国政府在口岸扩大检查来自亚洲的乳制品,警告本国消费者不要上网购买中国的乳制品,缅甸、马来西亚等国也宣布了“禁令”。2008年10月我国出口乳制品1 036吨,同比下降91.8%。奶粉成为乳制品中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品种,10月出口同比下降99.2%。从农产品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要求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相关监管者以及所涉及的其他相关人员,转变观念,切实将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杜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大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并不是一个国际贸易强国,我国大多数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以低价格为主要优势,所以经常遭到进口国包括反倾销在内的各种贸易保护。作为农产品这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其与进口国消费者健康的直接关系,使得各个农产品进口国都制定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这也形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壁垒,而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要想跨越这些壁垒,尤其是环境贸易壁垒,就必须熟悉进口国的相关农产品的技术标准与法规,同时积极进行国际认证,拿到进入进口国市场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 胡麦秀,杨叶, 技术—环境壁垒的引致成本及其价格—数量控制机制[J].上海经济研究,2009,(10).
  [2] 杨长勇.金融危机以来环境壁垒的现状及深层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2009,(11).
  [3] 秦泰,霍学喜,赵金龙.绿色壁垒的理论分析及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4] 马进军.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遇到的绿色壁垒及其成因和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7,(1).
  [5] 王玉婧,刘辉煌.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思考[J].生态经济,2007,(11).
  [6] 李吉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Barriers on Chinese Food Expor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oo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
  YU Li-yan,WANG Dian-hua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barriers by using of external economic theory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The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barriers on the expor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come the main barriers to the export of food, with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onsumers requirements on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stringently, trade protectionism impacts the expor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then offer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his issue, such as implementing standardization of certification, mastering foreign new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changing production patterns, etc.
  Key words:environmental barriers; export of food; agricultural products; food safety
  (责任编辑:杨全山)
  
  
其他文献
收稿日期:2011-04-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财税政策组合运用对收入分配公平影响的统计评价”(09BTJ006);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缩小辽宁省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对策研究”(L08BJY023)  作者简介: 金双华(1963 - ),男, 吉林蛟河人, 博士, 教授,主要从事财税理论和收入分配研究。E-mail: jinsc007@sohu.com  摘要:在2010年全
期刊
摘要:地方政府对产能过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利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将地方政府行为诱发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模型化。中央政府是抑制产能过剩的主体,本文利用数理模型分析中央政府规制地方政府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央政府抑制产能过剩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针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诱发产能过剩中责任的不同和在抑制产能过剩中作用的不同,本文给出中央政府的角色定位,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具体的规制内容。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对于该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较少。本文通过分析打车软件的行业特性来揭示物联网产业所具有的网络外部性,运用数理证明将一般文献中外生的网络外部性内生化,以此作为探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种理论尝试,为研究物联网产业的适度规模和发展路径奠定基础。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网络外部性;打车软件  中图分类号:F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商品税体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1)税收的效率性淡化了税收的公平性。(2)税法的复杂性弱化了收入的有效性。(3)税种的重叠性强化了课征的重复性。(4)税制的差别性强化了征管的局限性。为了减轻税收制度的扭曲程度,政府应立即开启商品税体制的税基性改革,分三步对有差异的税收待遇给出解决对策。改革的意义在于避免对经济业务的重复课税,校正
期刊
摘要:10年间,两次同样以扩张为导向的政策调控实践的效果并不尽相同,新一轮调控过后出现的通胀持续高位运行、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加重和结构性失衡加剧等诸多问题,昭示着中国经济体制环境在10年间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通过对比两次调控政策的效果差异,分析了中国10年来的体制环境变化情况,并进而剖析了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体制根源,以此试图解读中国经济问题的本质及各种经济问题出现的体制必然。基于这种分析思
期刊
摘 要: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但长期以来难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进行量化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本文从科学发展理念出发,以经济效益、民生福利、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核心,构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地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辽宁省为典型省份,分析了辽宁省在转变经济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我国商品期货及金融期货2010年9月份合约数据采用VaR方法对其收益率序列的波动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应用GARCH-t模型的方法对期货商品的价格风险进行管理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特别是在95%的置信水平下对收益率波动性的拟合效果最佳,同时该方法对期货商品正收益率的拟合效果比负收益率更好。其次,我国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后,收益率波动性较模拟交易时期显著变小,表明改进后的
期刊
摘要:国内外会计研究文献发现,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简称“税会差异”)中包含了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信息。既然税会差异中包含了企业盈余管理的信息,那么有大额税会差异的公司,审计风险必然相对较高,审计师从而会增加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收费。本文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大额税会差异是否有助于解释审计风险和审计收费。研究结论发现,大额税会差异和较高审计收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就意味
期刊
摘要:目前农户借贷行为备受关注,本文以河南省两个市县的农户调查资料为例,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农户融资现状和影响农户金融需求的因素,以及文化程度、土地规模、农户类型和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并给予制度性建议,以期农户能将如愿获取的信贷资金用于发展农业,助推该地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户融资行为;金融需求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美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schenkron)的论经济发展的经典之作——《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中译本,已于200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是格申克龙的一本论文集(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收录了作者有关欧洲经济史以及前苏联问题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它也是国际上在有关经济史、经济增长与发展等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且被大量引用的经典文献。全书除导言、结束语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