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不仅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载体,更能为高校与产业融合,为政府企业提供人才和服务贡献力量。在分析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介绍基地建设的主要特色和举措,包括完善产学研共同发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并对基地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基地;人才培养;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0-0162-03
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已经成为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号)指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要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促进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重点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支撑服务体系。基于此,高校创新创业基地需要更加关注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2017年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出台了推进创新创业实施意见、促进创客发展行动计划及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政策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和生态链,全面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深圳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分析深圳市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清华大学作为第一批国家高校类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同时深圳市南山区作为第一批国家区域类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位于南山区西丽大学城内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作为校区联动的重要示范工程,2017年获批深圳市首批十大创新创业基地。本文重点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案例进行研究。
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需求牵引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作为清华大学唯一异地办学机构,在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中,以清华大学全球视野、中国特色、引领示范的高校创新创业模式和体系为指导,发挥学院交叉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和区位优势,开创“清华特色、服务深圳”创新创业工作新局面和新模式。
结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扎根深圳,心系清华”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交叉,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以及“国际化、创新创业型、复合式”的人才培养特色,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原创性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创新创业研究体系建设方面开创新的模式和局面。
创新创业基地集成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办学优势、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产业化优势、清华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的校友资源优势、清华在深教师的专家优势等诸多优势资源,借助清华在深科研平台力量,围绕“创新创业”实现清华资源的深度整合,激发学生、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行动,激活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阶段发展,为深圳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特色和举措
随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工作逐渐从单点式工作逐渐转变成体系性工作,学院的科研部门、人才培养部门、学科实验室、后勤保障部门、创业教育中心等诸多部门共同协作,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全过程。
(一)完善产学研共同发展,落实科研成果技术转移
自建院以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在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求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研发为支撑、效益为目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符的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使高校的技术成果真正与产业对接。
在深圳市支持下,建设了创新技术转移平台。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筛选一批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高技术领域中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地方重点产业快速有效对接,加速高技术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了加快技术转移工作的进程,学院在不同的领域建设技术转移中心,负责技术转移的商业化运作,为深圳市乃至珠三角地区提供专业化服务,为科研成果走向市场铺平道路,最终形成技术成果持续再生、开放流动和有效转化的技术转移新机制。
为促进科技成果顺利转化,2016年5月,学院出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针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出包括“鼓励学院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经院务会批准,学院教师可办理停薪留职进行离岗创业,最长不超过三年”“科技成果以技术许可、转让等方式进行转化所获得的现金收益(扣除转化过程中的直接费用等),30%归学院所有,70%归成果研发团队和完成人所有;科技成果以作价投资方式进行转化所获得的股权,30%归学院所有,由学院授权的企业代为持有并管理;70%归成果研发团队和完成人所有”等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强效激励措施的管理导向性政策条款,为创新创业工作的快速发展开展先发性制度布局。
(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学院坚持“学科交叉,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国际化、创新创业型、复合式”的人才定位,推动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思路。
基于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推行创新创业改革,开展了一系列創新创业活动,推动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深度实训学习相结合、高校教师与业界专家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创意、创新到创业的完整学习服务。
在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方面,开展广泛的创新创业课程。为了增强学生创业能力,学院开设了19门创业相关学分课程供学生选修,课程涉及金融、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并引入“宽学网创业教育云平台”,供学院在校师生免费使用。 在创新创业能力体系建设方面,构建启动营、成长营、加速营梯次服务体系和孵化加速体系,通过对创业团队关键人才培训、创业咨询、资源对接、品牌与商业模式咨询、融资咨询等一系列服务,促进创业者个体成长和创业项目的价值成长。
在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指导方面,邀请清华校友企业家、投资家及其他社会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2018年,创业导师人数已达到百位以上。同时开拓实践基地,推出创业英才班、创业大讲堂、创业集中辅导课、创业集训营等品牌活动,让年轻的学子们得到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尽情放飞创新创业的梦想。
在创新创业资本对接服务方面,围绕创新创业主体生命周期,构建从种子投资、天使投资到VC、PE,从新三板到IPO的全方位创新创业资本链条,助推创新创业主体全面对接资本。
(三)完善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指导体系
针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学院自2008年启动以教师创业为目标的技术转移工作,并设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技术转移办公室,经过几年的具体运作,针对以往工作的主要问题,提出为完善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重点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突破传统推介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创新创业工作的投资理念和实施思路,通过面向投资机构开展前沿技术信息传递的方式,吸引投资机构在技术研发初期介入相关工作,引导科研项目在研究设计阶段即向产业化应用靠拢;面向研究人员开展与技术转移有关的技术入股、技术交易相关培训,提升研发人员的技术市场化应用意识。
技术转移工程师培养,通过技术转移项目的落实,逐步转变学院原来以服务型工程师队伍为主体的工程师队伍构架,逐步转变为以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研发型工程师队伍,针对技术转移和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需求、产业化中试需求、研发机构与产业技术对接等工作开展工程师队伍建设,逐步将实验室工程师队伍转变成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技术骨干力量。
技术资源整合,打破以往简单分类、直接入库的成果管理方式,技术资源管理的重点放在分析、整合方面,根据以往工作基础,形成一套完整的科研成果分析方法,形成一套能够实现精确分析、有效整合、利于推广的智能化成果资源整合体系,并培育成果管理的专业性人才,为面向产业主动推送优质科研成果创造良好的成果管理条件。
(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孵化加速体系
以清华i-Space(清华南山协同创业中心)建设为契机,以深圳市水木深研创业研究院(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发起成立的民办非企业机构)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和孵化加速体系。
提供从公司注册、代理记账、知识产权代理等基础服务到办公资源、营销资源、人力资源对接等资源服务,从技术咨询、品牌和商业模式咨询、初创企业股权设计咨询等智力服务到创业融资咨询、创投机构对接、创业项目路演、上市辅导、企业并购等资本服务,完成从创新创业教育到创新创业实践的全链条服务。
从服务层次上进行整体升级,为“师生创新创业”构建具备开展实质性引导、服务和保护手段的孵化加速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板块,形成从前期引导构建创新创业文化圈、中期服务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到后期推送实现创业过程综合保障的全过程服务体系,构建具备“创新创业路线图”性质的体系化引导和服务体系构架。
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成效
第一,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网体系。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加强研究与交流工作,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将各专业课程纳入创业课程的系统学习过程,进而打造一个多层次的“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培养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清华及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构建了“大学—政府—企业”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育从创客、创意、创新、创业到创融的全周期创业教育生态,针对有志创业的在校生提供针对性的、切中痛点、贴合需求的能力培养体系。
第二,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搭建并逐步完善。针对技术转移项目天使投资力度不足、科研人员的产品化意识有待提升、对知识产权功能认知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高教技术转移短板,学院2017年启动“技术转移路演平台”建设计划,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平台设计。首先,构建涵盖从前沿成果推介到技术转移项目推介的全程式项目推介体系,利用申报单位的校友资源、兄弟单位投资机构、合作孵化机构等资源,对外开展从项目“天使投资”到项目孵化的项目推介工作,在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阶段即邀请具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人介入。一方面,针对项目开展产业化工作进行初步评价和商业模式设计;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扭转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对于项目的投资意识,吸引投资机构在科研项目开展前期进行“天使投资”,为技术转移开展吸纳孵化基金,促进技术转移的开展。其次,探索以技术入股和联合研究平台建设的技术转移可持续运作机制,着力推动以技术入股为主要模式的院企合作模式,建立从技术创新、人才输出、平台服务、技术咨询为一体的深度院企合作体系,将单一的技术转让式一次性合作转变为以股份为纽带的深度战略合作,凸显股份制的激励作用,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三,创新创业品牌影响力扩大。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师生创新创业。积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气氛,与国内外高校互动交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引导、支持、鼓励学生创办创新创业类社团协会,灵活开展包括“清华i-Space清创集训营”“青创嘉年华”等高口碑的优质创业实践活动,通过独具创新特色的实践推动创业能力培养,丰富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文化与环境,有效拓展学生视野,逐渐形成了一批以专业导向、项目和社团为组织的形式创业创新实践学生群体,构建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系。
第四,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深入对接。经过近几年的创业孵化服务工作,学院不断探索影响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创业家+企业家”及“宏观创业生态+微观创业联结”的新思路。“创业家+企业家”,在创业孵化过程中,加强创业项目、创业团队与实体企业及企业家的融合和合作,让创业项目能够在一个有机体之上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为实体企业提供发展与转型的新动力。宏观创业生态+微观创业联结。在宏观的创业服务生态体系下,加强微观创业服务资源联结,解决创业服务资源不便捷、不深度、不紧密的问题,解决深度创业服务需求。
四、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体会
第一,政策保障是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般而言,高校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主要是以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主要工作,但同时,创新创业基地在空间建设和服务平台搭建方面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建设资金来源无法保障,从而后续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基地整体的工作目标很难达成。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既要依托政府财政资金,也要通过与外部资源的合作拓宽资金来源,保障创新创业基地的可持续运作。同时,高校本身也要创新机制,比如成立民非机构帮助学校的创新创业与社会资源的对接。
第二,资源投入是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基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应该重视资源的投入,不仅在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上应该统筹规划,实际的资金投入和空间场地的建设也必不可少,在基地硬件和软件层面加大投入,为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营造环境。各类平台的建设也要注意在資源投入和组合过程中避免浪费,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科研和师资的优势。同时,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才能在基地建设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三,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从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来看,专业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十分稀缺,一方面,很多高校的教师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思维;另一方面,企业导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时间投入上不足。高校和政府以及企业之间有待搭建一个共享的师资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基地的师资队伍和人才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基地;人才培养;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0-0162-03
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已经成为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号)指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要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促进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重点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支撑服务体系。基于此,高校创新创业基地需要更加关注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2017年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出台了推进创新创业实施意见、促进创客发展行动计划及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政策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和生态链,全面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深圳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分析深圳市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清华大学作为第一批国家高校类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同时深圳市南山区作为第一批国家区域类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位于南山区西丽大学城内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作为校区联动的重要示范工程,2017年获批深圳市首批十大创新创业基地。本文重点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案例进行研究。
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需求牵引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作为清华大学唯一异地办学机构,在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中,以清华大学全球视野、中国特色、引领示范的高校创新创业模式和体系为指导,发挥学院交叉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和区位优势,开创“清华特色、服务深圳”创新创业工作新局面和新模式。
结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扎根深圳,心系清华”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交叉,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以及“国际化、创新创业型、复合式”的人才培养特色,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原创性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创新创业研究体系建设方面开创新的模式和局面。
创新创业基地集成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办学优势、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产业化优势、清华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的校友资源优势、清华在深教师的专家优势等诸多优势资源,借助清华在深科研平台力量,围绕“创新创业”实现清华资源的深度整合,激发学生、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行动,激活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阶段发展,为深圳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特色和举措
随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工作逐渐从单点式工作逐渐转变成体系性工作,学院的科研部门、人才培养部门、学科实验室、后勤保障部门、创业教育中心等诸多部门共同协作,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全过程。
(一)完善产学研共同发展,落实科研成果技术转移
自建院以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在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求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研发为支撑、效益为目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符的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使高校的技术成果真正与产业对接。
在深圳市支持下,建设了创新技术转移平台。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筛选一批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高技术领域中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地方重点产业快速有效对接,加速高技术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了加快技术转移工作的进程,学院在不同的领域建设技术转移中心,负责技术转移的商业化运作,为深圳市乃至珠三角地区提供专业化服务,为科研成果走向市场铺平道路,最终形成技术成果持续再生、开放流动和有效转化的技术转移新机制。
为促进科技成果顺利转化,2016年5月,学院出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针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出包括“鼓励学院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经院务会批准,学院教师可办理停薪留职进行离岗创业,最长不超过三年”“科技成果以技术许可、转让等方式进行转化所获得的现金收益(扣除转化过程中的直接费用等),30%归学院所有,70%归成果研发团队和完成人所有;科技成果以作价投资方式进行转化所获得的股权,30%归学院所有,由学院授权的企业代为持有并管理;70%归成果研发团队和完成人所有”等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强效激励措施的管理导向性政策条款,为创新创业工作的快速发展开展先发性制度布局。
(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学院坚持“学科交叉,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国际化、创新创业型、复合式”的人才定位,推动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思路。
基于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推行创新创业改革,开展了一系列創新创业活动,推动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深度实训学习相结合、高校教师与业界专家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创意、创新到创业的完整学习服务。
在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方面,开展广泛的创新创业课程。为了增强学生创业能力,学院开设了19门创业相关学分课程供学生选修,课程涉及金融、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并引入“宽学网创业教育云平台”,供学院在校师生免费使用。 在创新创业能力体系建设方面,构建启动营、成长营、加速营梯次服务体系和孵化加速体系,通过对创业团队关键人才培训、创业咨询、资源对接、品牌与商业模式咨询、融资咨询等一系列服务,促进创业者个体成长和创业项目的价值成长。
在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指导方面,邀请清华校友企业家、投资家及其他社会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2018年,创业导师人数已达到百位以上。同时开拓实践基地,推出创业英才班、创业大讲堂、创业集中辅导课、创业集训营等品牌活动,让年轻的学子们得到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尽情放飞创新创业的梦想。
在创新创业资本对接服务方面,围绕创新创业主体生命周期,构建从种子投资、天使投资到VC、PE,从新三板到IPO的全方位创新创业资本链条,助推创新创业主体全面对接资本。
(三)完善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指导体系
针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学院自2008年启动以教师创业为目标的技术转移工作,并设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技术转移办公室,经过几年的具体运作,针对以往工作的主要问题,提出为完善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重点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突破传统推介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创新创业工作的投资理念和实施思路,通过面向投资机构开展前沿技术信息传递的方式,吸引投资机构在技术研发初期介入相关工作,引导科研项目在研究设计阶段即向产业化应用靠拢;面向研究人员开展与技术转移有关的技术入股、技术交易相关培训,提升研发人员的技术市场化应用意识。
技术转移工程师培养,通过技术转移项目的落实,逐步转变学院原来以服务型工程师队伍为主体的工程师队伍构架,逐步转变为以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研发型工程师队伍,针对技术转移和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需求、产业化中试需求、研发机构与产业技术对接等工作开展工程师队伍建设,逐步将实验室工程师队伍转变成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技术骨干力量。
技术资源整合,打破以往简单分类、直接入库的成果管理方式,技术资源管理的重点放在分析、整合方面,根据以往工作基础,形成一套完整的科研成果分析方法,形成一套能够实现精确分析、有效整合、利于推广的智能化成果资源整合体系,并培育成果管理的专业性人才,为面向产业主动推送优质科研成果创造良好的成果管理条件。
(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孵化加速体系
以清华i-Space(清华南山协同创业中心)建设为契机,以深圳市水木深研创业研究院(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发起成立的民办非企业机构)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和孵化加速体系。
提供从公司注册、代理记账、知识产权代理等基础服务到办公资源、营销资源、人力资源对接等资源服务,从技术咨询、品牌和商业模式咨询、初创企业股权设计咨询等智力服务到创业融资咨询、创投机构对接、创业项目路演、上市辅导、企业并购等资本服务,完成从创新创业教育到创新创业实践的全链条服务。
从服务层次上进行整体升级,为“师生创新创业”构建具备开展实质性引导、服务和保护手段的孵化加速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板块,形成从前期引导构建创新创业文化圈、中期服务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到后期推送实现创业过程综合保障的全过程服务体系,构建具备“创新创业路线图”性质的体系化引导和服务体系构架。
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成效
第一,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网体系。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加强研究与交流工作,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将各专业课程纳入创业课程的系统学习过程,进而打造一个多层次的“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培养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清华及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构建了“大学—政府—企业”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育从创客、创意、创新、创业到创融的全周期创业教育生态,针对有志创业的在校生提供针对性的、切中痛点、贴合需求的能力培养体系。
第二,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搭建并逐步完善。针对技术转移项目天使投资力度不足、科研人员的产品化意识有待提升、对知识产权功能认知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高教技术转移短板,学院2017年启动“技术转移路演平台”建设计划,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平台设计。首先,构建涵盖从前沿成果推介到技术转移项目推介的全程式项目推介体系,利用申报单位的校友资源、兄弟单位投资机构、合作孵化机构等资源,对外开展从项目“天使投资”到项目孵化的项目推介工作,在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阶段即邀请具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人介入。一方面,针对项目开展产业化工作进行初步评价和商业模式设计;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扭转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对于项目的投资意识,吸引投资机构在科研项目开展前期进行“天使投资”,为技术转移开展吸纳孵化基金,促进技术转移的开展。其次,探索以技术入股和联合研究平台建设的技术转移可持续运作机制,着力推动以技术入股为主要模式的院企合作模式,建立从技术创新、人才输出、平台服务、技术咨询为一体的深度院企合作体系,将单一的技术转让式一次性合作转变为以股份为纽带的深度战略合作,凸显股份制的激励作用,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三,创新创业品牌影响力扩大。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师生创新创业。积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气氛,与国内外高校互动交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引导、支持、鼓励学生创办创新创业类社团协会,灵活开展包括“清华i-Space清创集训营”“青创嘉年华”等高口碑的优质创业实践活动,通过独具创新特色的实践推动创业能力培养,丰富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文化与环境,有效拓展学生视野,逐渐形成了一批以专业导向、项目和社团为组织的形式创业创新实践学生群体,构建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系。
第四,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深入对接。经过近几年的创业孵化服务工作,学院不断探索影响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创业家+企业家”及“宏观创业生态+微观创业联结”的新思路。“创业家+企业家”,在创业孵化过程中,加强创业项目、创业团队与实体企业及企业家的融合和合作,让创业项目能够在一个有机体之上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为实体企业提供发展与转型的新动力。宏观创业生态+微观创业联结。在宏观的创业服务生态体系下,加强微观创业服务资源联结,解决创业服务资源不便捷、不深度、不紧密的问题,解决深度创业服务需求。
四、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体会
第一,政策保障是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般而言,高校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主要是以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主要工作,但同时,创新创业基地在空间建设和服务平台搭建方面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建设资金来源无法保障,从而后续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基地整体的工作目标很难达成。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既要依托政府财政资金,也要通过与外部资源的合作拓宽资金来源,保障创新创业基地的可持续运作。同时,高校本身也要创新机制,比如成立民非机构帮助学校的创新创业与社会资源的对接。
第二,资源投入是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基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应该重视资源的投入,不仅在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上应该统筹规划,实际的资金投入和空间场地的建设也必不可少,在基地硬件和软件层面加大投入,为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营造环境。各类平台的建设也要注意在資源投入和组合过程中避免浪费,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科研和师资的优势。同时,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才能在基地建设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三,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从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来看,专业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十分稀缺,一方面,很多高校的教师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思维;另一方面,企业导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时间投入上不足。高校和政府以及企业之间有待搭建一个共享的师资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基地的师资队伍和人才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