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教育的黄昏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1年与比尔·盖茨的对话中,乔布斯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如果不是“乔布斯之问”,很少有人知道苹果公司对教育的“执念”,毕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育都是一项耗费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一家科技公司想要凭一己之力完成颠覆者的使命,听起来就很不自量力。
  但乔布斯无论如何都想成为“改变者”,教育从一开始就被植入了苹果公司的DNA。他把希望寄托在老同事约翰·库奇身上,后者是他用一台AppleⅡ挖来的,从惠普的一名程序员和软件经理,到苹果的第54位员工、首任教育副总裁,库奇是乔布斯“现实扭曲力场”的亲历者。
  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寻找“乔布斯之问”的答案。在苹果的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看来,他总是对教育满怀激情,一直致力于推动被动传统的教育向积极创新的方向转型,以至于没有多少人比他更能理解当技术和课堂融合,会产生怎样巨大的化学反应。
  在《学习的升级:技术如何释放终身学习者的潜能》一书中,库奇只在最后一部分聊了聊技术如何助力学习的升级,以及他个人格外看好的技术,3/4的篇幅贡献给了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封作者写给过时教育体系的分手信,有理有据,言辞恳切。
  “所有人都认为,我们接受的一波又一波看似无休止的标准化测试,能测出我们的‘智力’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师长还会判断我们的能力,给我们贴上标签,将我们分为优等生或劣等生,并试图预测我们的未来……看着许多同学都在为考试而奋战,我就知道,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着弊端。考试成绩的高低让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我们或许已经抵达自己所能创造的极限。”
  去创造无限可能,这是一流教育区别于传统标准化教育的标志,如今,技术已经准备好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迎接这场自下而上的颠覆呢?

拒绝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笔者小的时候,父母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我,通常是为了指出我某方面的短板,话题以“你看看那个谁,小小年纪就……”开头,以“你要是有她一半优秀,我们就省心了”结尾。同样的话术,要是用到现在的孩子身上,恐怕会遭到“原地反弹”:“我和他不一样啊,为什么要拿来比较?”
  这是典型的“Z世代”思维。Z世代指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是崭新一代的“数字原住民”,出生在电子产品的包围中,成长时期几乎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时期重合。他们眼中的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环境的一部分,就像“电”一样,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存在。
  库奇在许多场合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他4岁的侄女有一天对奶奶说:“我爱你,奶奶,但除非你家连了Wi-Fi,否则我是不会在你家过夜的。”
  在“数字原住民”一词的发明者、企业家兼作家马克·普林斯基看来,数字原住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处理信息。库奇认为,不同年代的数字原住民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别,“总的来说,越是晚出生的数字原住民,越是不甘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乐于通过各种渠道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和发布者”。
  在一个标榜个性的时代,做自己,拒绝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是无需解释说明的共识。只是,教育自20世纪20年代走上标准化之路后,惯性太大,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标准化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人人生而不同”的常识,无论学生的天赋、爱好、优点、缺点以及背景如何,使用同一套评价体系——通常是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表现。
  这样的一套游戏规则鼓励短时记忆、临时抱佛脚、重复的机械式的练习,最终脱颖而出的往往是一群“擅长记忆者”,库奇在上大学之前,也曾是其中的一员,他深谙记忆和考试之道,直到一场物理测验,不按套路出牌的教授出了一道课本里从未出现过的开放式提问,既把他优等生的自以为是打回原形,也促使他反思,学校怎样扮演了打压孩子个性和潜力的共谋。
  但数字原住民天生排斥千篇一律和按部就班,“喜新厌旧”是他们身上共同的标签。这从他们不断变换使用社交平台就能看出来,感到腻了,或者当“老人”涌入之后,就转向新的流行,从MySpace、Facebook、Twitter到Instagram,再到Snapchat,只是时间问题。
  库奇还察觉到另一个变化,人们看待成功的方式也变了。对于大多数数字原住民来说,一生只为某一个雇主效力、只做一份工作的想法太没劲了。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不再愿意选择一件事后坚持到底,而更乐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去感受和体验许多不同的事物。更多的选择刺激他们产生更多的兴趣方向,更大的学习动机,最终取得更大的“成功”,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成功”也由数字原住民自己来定义,他们认为,通向成功的过程比成功的结果更加重要。
  标准化教育的尴尬在这个时代被前所未有地放大,教师们陷入迷惘,技术悄然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首先接触并熟练掌握技术的反而是他们的教授对象,单单教授“是谁”和“是什么”这类知识远远不够,单向度传授知识的角色,维基百科恐怕更加勝任。

让学习更像真人秀


  在一次演讲中,台下有观众向库奇抛出一个问题:“教育最像什么电视节目?”
  他思索了一下,“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可能像《全美达人》(America’s Got Talent)或《创智赢家》(Shark Tank),但对于另一些孩子来说,可能更像《幸存者》(Survivor)”。
  原本是一个活跃气氛的答案,库奇事后反思,自己给出的全是真人秀节目,实际上,教育越来越像是按剧本走的节目。   教育就像剧本节目一样。学生扮演的是演员的角色,老师是导演,职责是带领演员演完一些非常精确、一成不变的剧本(教科书)。这些剧本则是由剧作家(教育政策制定者)编写,并由制片人(政治家和行政官员)批准的。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对此深有体会。他曾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每周一次,向五年级学生教授关于技术和计算机的课程。
  虽然他非常喜欢孩子,当一名教师也是他从小的梦想,但他无法忍受教育管理者明确指定他应该采用哪种方式教学。“问题在于,作为一名教师,你甚至连自己的教科书教到哪一页都没法做主”,沃兹尼亚克说,这导致他最终选择离开。
  真人秀节目的风靡不分国界,相比剧本节目,它多了不可预测性,对参与者的挑战更加全面。真人秀中没有“演员”,只有真实的人——真实的个体,他们都有各自真实的背景、动机和才能,习惯在不断前行中遇见惊喜,不断学习,在彼此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数字原住民也渴望这样的“舞台”,他们的“人设”就是自己,不需要精通教材的老师来告诉自己要记住的内容,他们只想找到并发掘自己的潜能,主演自己的节目。正如《平均的终结》中所说,我们不能再试图将孩子们培养成“我们自己的更好版本”。
  库奇有4个子女,17个孙辈。每当提起孩子们,他都会自动开启“炫耀”模式,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每一个是怎样的不同,又是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库奇家的孩子们”本身便是完美的真人秀素材。最小的儿子乔恩四年级成绩突然下滑,学校称乔恩“自私自利”,是个“问题学生”,库奇带他做了一次特殊智力测试,结果显示乔恩眼肌有问题,视觉追踪能力差,这导致他阅读起来比别人困难,而当他可以看到、触摸和操纵学习事物的时候,学习效果最佳。库奇为乔恩提供了更多涉及视觉和动觉的学习机会,帮助他成功逆袭。
  库奇的女儿蒂芙尼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朋友无意中看到她做的艺术品,惊叹她的天赋。她便放弃了手头的心理学专业,转而追随她对艺术的热爱。她对库奇说,“我花了14年的时间,学的都是我不擅长的,如同奋力推球上山,直到我意识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所在,如今,我终于可以轻松追球下山了”。
  “佛系青年”“低欲社会”,还有北野武对年轻人吼出的“只有一次的人生,拿出干劲来啊你”,某种程度上,标准化教育难辞其咎,很多孩子和成年人并不知道他們热衷于什么,或者可能擅长于他们并不热衷的事情,抑或可能热衷于他们并不擅长的事情,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巨大的资源浪费,如何扼制它的进一步蔓延,是教育这场“真人秀”的挑战。

技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多年来,横亘在通往教育个性化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是,我们永远无法实现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位“人类”老师。库奇认为,技术是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帮助实现1:1的师生比。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软件、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让个性化学习环境不再只是痴人说梦。
  除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提高了学习这件事和数字原住民之间的黏性,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对教师而言,便成功了一大半。
  一个研究团队跟踪了孩子不同状态的脑电波图,结果发现,在上课和看电视的时候,图像趋近一条直线,也许你会反驳,或许是孩子在课堂上睡着了,但打脸的是,即使在睡眠状态,图像也有象征活跃的波峰波谷。
  拉里·瑞夫是纽约州一所高中的人文课教师,在讲授《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他利用技术,创意迭出。比如,鼓励学生自选剧中的一个场景表演,制作成iMovie互相分享。拉里还给学生提出挑战:如果罗密欧被驱逐出维罗纳城之后,朱丽叶和劳伦斯神父在Twitter上讨论他们的计划的话,会怎样?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使用了他们爱用的现代沟通工具,拉里也得以评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关于技术的探讨,长期以来存在两种质疑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无法给现有的教育模式带来质的改变,另一种声音认为,技术会导致孩子分心,学习成绩下降。
  技术作为工具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仅仅把它当作工具,那将是对技术作用的大大低估。
  乔布斯说,即便每所学校都只有一台计算机,有些孩子仍会找到这台计算机,从而改变他们的整个人生。但现实中,技术用来启发、激励、传授、改变的力量并非在每个人眼里都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需要一场全方位的“技术赋能”。
  至于另一种声音,库奇本人也常常收到来自家长的询问——孩子沉迷游戏,或是以不恰当的方式上网该怎么办。这些担心是合理的,毕竟现实中有太多“网瘾少年荒废学业”的教训,但倘若就此将计算机拒之门外,无异于因噎废食。
  互联网上盛传“乔布斯禁止自己的孩子用iPad,比尔·盖茨不让女儿在14岁前用手机”,库奇听说后乐了,“这些纯属都市传说,不用太当真”。
  技术就像处方药,“如何使用”与“使用什么”同等重要。如果一种药物在按说明服用时既安全又有效,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不按说明服用,还期望它们能像宣传的那样药到病除。如果能“按说明使用”,即作为一种诱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力的手段,技术就能对学习和创造力带来巨大的益处。
其他文献
科技巨头正在扼杀初创公司  科技巨头正在制造一片“杀戮区”。谷歌、脸书等科技巨头近年来收购初创公司的案例有力地证明了它们在吞噬和摧毁有前途的创业公司方面的强大能力。虽然对于某些初创企业的创始人来说,被大公司收购是他们的梦想,他们也很高兴带着一大笔钱开启职业生涯的新阶段,而风险在于,大公司对收购来的企业情感投资往往甚少,最后只会任其凋零。除了收购以外,压倒性竞争带来的威胁也可能杀死初创企业。如果创始
期刊
艺术到底有什么用?一个人要想获得一生的幸福,他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生活感受的素质,幸福是一种感受,感受幸福也是需要素质的。  构成人类艺术的有三大基本元素:视觉、听觉和语言文字。与之对应,我们有三大基础艺术门类: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我们在音乐中找形象、场景、思想、哲理等一些东西,那是什么?那是你在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用视觉性的、
期刊
“决定经济向前发展的并不是财富500强,它們只决定媒体、报纸、电视的头条,真正在GDP中占比最大的是那些正在规模化成长中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彼得·德鲁克极客创业者的财务苦恼  小派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由一群虚拟现实技术狂热爱好者创办,他们痴迷于VR,享受创造的乐趣,是国内最早一批虚拟现实领域的极客。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不同分辨率的VR头显,主要通过第三方如天猫、京东、亚马逊等销售给终端用户
期刊
2010年,夏文奇离开搜狐加盟刚刚成立的易到用车。易到用车作为共享理念的追随者,2010年以其创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当年的风口公司。作为加盟的高管之一,面对分管的业务,身为市场部总监的他没想到自己遇到了一系列创业现实难题:怎么注册公司?注册哪一种类型?怎么进行商标保护?怎么享受税收优惠?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大公司中有专门的法务部、行政部来应对。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一切都要靠自己。实际上,这是所有创业
期刊
当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还是一个普通销售员的时候,她一个人的销售业绩占到了整个公司的八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因为几个著名分析师巧合地在短期之内连续跳槽,导致外界推测公司内部治理出现了问题并引起股价大跌……我们将这些现象称为“明星员工现象”,他们有的天资绝顶、有的魅力超凡、有的机缘特殊。  在本期专题中,我们试图解答几个关于明星员工的重要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明星員工?怎样
期刊
2019年8月6日晚间,拉夏贝尔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邢加兴质押给海通证券的公司有限售条件股份已低于最低履约保障比例,因未提前购回且未采取履约保障措施,构成违约,即所谓的质押爆仓。这家有“中国版Zara”之称的公司自2017年下半年,股价便不断下滑,邢加兴先后6次将公司股票补充质押给海通证券,累计质押公司股份已占其直接持有股份的99.81%,8月6日拉夏贝尔股价跌破5元,控股股东终于爆仓
期刊
近年来,总有人断言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的世界。根据我们的观察,消费互联网的竞技场依然精彩纷呈,且快速迭代。事实上,消费互联网才是互联网世界变革的发源地,无论哪个赛道的玩家,只有理解消费互联网的趋势才能洞见未来。本刊特邀知名商业模式与战略学者穆胜博士给出基于独立视角的重磅观察,拳拳到肉,刀刀见血。  上期《消费互联网的流量黑洞》中我们谈到,互联网世界的流量被重新洗牌后,进入了混合社交与信息流功
期刊
2018网红粉丝画像  在粉丝性别方面,男性粉丝数目相较于女性有着更大的占比,为61.4%。从地域角度分析,三四线城市用户有微小的扩大,用户地域分布下沉趋势不断扩大。此外,网红粉丝的年龄构成明显趋于年轻化,粉丝群体中80后、90后的总体占比在80%以上。  开辟直播收入渠道  自从2014年以来,泛娱乐直播行业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模式,预计在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 120.9亿元。随着网红涌入直播
期刊
中欧数字经济和智慧企业研究中心,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于2018年成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旨在创造和引领智慧企业领域的管理知识和最佳实践,助力数字经济新形势下的企业转型与发展,同时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和优秀企业实践的共享与推广。本刊将邀请中欧知名教授、行业领袖以及中欧校友共同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台战略应运
期刊
为何老年人更爱分享假新闻  美国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近期共同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年纪愈大者愈容易在网上分享假新闻网站的资讯。研究者通过一项有2 711人参与的实验发现,分享假新闻的人数比例不算高,约为8.5%,即每12个人中,约有1人会分享假新闻;但长者是分享假新闻的较高危族群,其中18~29岁受访者中,仅约3%在网上散播这些假资讯。不过,在年龄超过65岁的受访者中,则有11%。同时,长者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