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总编说上海书展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656334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是本届上海书展的口号。7天的申城文化嘉年华,吸引了24万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地的爱书人的参与。主、分会场3,800万码洋的销售成绩,也展示了市民的阅读热情。据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现场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此次上海书展读者满意度高达98%。
  上海书展以其市民性、文化性成为出版业者、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贴近读者,聆听读者的心声,做读者需要的书,是参与上海书展的出版社领导们对本届上海书展的共识。作为一个年轻的展会,出版社的领导者也期待在未来,上海书展可以成为上海市民的阅读嘉年华。
  
  为市民服务,营造阅读气氛
  施宏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
  每年上海书展期间,世纪出版集团都会推出一批新书。今年整个集团一共推出3,000多种新书,基本上大部头的、有影响力的书都会在书展期间推出。像今年我们所推出的《认得几个字》、《荒野侦探》、《圣殿春秋》等作品,都是在国外很畅销,大陆读者期盼已久的书。在硬件准备上,世纪集团也花了一些功夫。今年书展回到了延安路展览中心,考虑到人流会很多,在展场布置、书架、展位等方面,我们更加针对市民的需求,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便利,比如准备了手推车;结算系统上,市民既可以用信用卡,也可以用超市会员卡,方便读者来购书。
  世纪出版品的销售在书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希望集团的图书、产品,制造的流行风潮可以在整个书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另一个方面,也希望藉此主导上海市民的阅读文化风气。
  上海书展跟北京订货会、全国书市不一样,针对的不是同行,不是做给领导看、给渠道看的,而是直接面对终端的消费者。这也是我们特别重视上海书展的原因。在书展上,向读者介绍图书的,除了我们的发行人员、业务代表外,还有很多的编辑、出版社的老总。对出版社来说,一是希望能把好的书介绍给读者,为读者服务;另一方面,也希望跟终端的读者有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跟他们有沟通,这也是为我们做书服务。书展期间,我自己也站在书展的第一线跟读者沟通,很受启发。跟读者交流之后,就会知道读者真正喜欢什么;哪些书的内容是读者喜欢的,封面要怎么设计才能让读者喜欢,还有书的定价,怎样的定价才是最合适的。对我们来说,有更多的好处,我们希望尽量为市民服务,营造阅读的气氛。
  上海书展到今年是第六届,我觉得书展办得越来越好。以前我认为它的市民性是不够的,只是给领导看、给渠道看,但现在的书展越来越适合市民参与。当下,买书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不一定要到书店才能买书。营造一个气氛,让普通市民愿意到书展来看书买书,这需要一种气氛,要我们确实在环境上、在书的品种上,在方方面面做很多工作,很多服务。我们期待将来上海书展能成为上海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节日,成为上海市民每年在暑假里能够期待的文化节日,成为一个书香特别浓的节日。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
  
  打造多面向的大型书业盛会
  左健(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为了参加上海书展,我们精心挑选了今年以来的重点书、新书等共400多个品种参展。高校教材和基础教育类的新书也带了一些,因为上海书展上主要是现场零售,新书会比较有吸引力。
  为了在书展上吸引读者,宣传我们社的形象,我们还邀请《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王小峰、特约记者袁越,举办主题为“音乐改变生活”的读者见面会。因为我们出版过王小峰主编的《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和袁越的《来自民间的叛逆》。
  希望借举办活动吸引人气,带动现场销售,扩大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影响,提升南大社的美誉度。
  读者见面会效果很不错。王小峰是网络红人,网名“带三个表”,博客名“不许联想”,有很多粉丝;袁越网名土摩托,在网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举办的这次活动吸引了百多号人,尤其是年轻人,气氛比较热烈。活动为南大社在书展上增加了人气,也带动了图书的零售,当天销售码洋逾万元。
  上海书展经过六年精心打造,已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名片,受到沪上百姓和江浙周边地区广大读者的热烈关注,每届书展上都有名人穿梭往来,让普通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名家、亲近文化。今年的上海书展更是名家荟萃、大家云集,充分显示了上海书展在全国文化地标中的重要作用。上海书展不仅让读者尽享图书盛宴,也为出版社塑造品牌、扩大影响提供了平台。
  作为地处江苏的出版社,南京和上海地理位置很近,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年的上海书展,我们都会组织编辑前往参观学习,和其他出版社编辑交流,了解图书市场的新动向等。我非常希望以后上海书展的功能能够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打造成集图书零售、图书馆馆配、现场采购、文化交流等一体的大型书业盛会。
  
  书展是很好的现场调查活动
  史领空(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
  上海书展六年来定位越来越明确,对市民开放,让市民来看书、买书,是一个读书的嘉年华。除了图书的销售外,各个出版单位也组织了很多活动,文化的氛围比较浓。对出版社来说,我们到书展现场设立展位,直接面对读者,倾听读者对我们品种的需求情况。我们组织社里几个编辑室的编辑轮班到书展现场值班,希望编辑能够直接面对读者,倾听读者的反应,这是很好的现场调查活动。
  因为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没有把全品种的书都摆设出来,比较多的会放一些新书,所以有些读者觉得他们要的书在现场没能买到,我们也在思考今后该如何改进。
  
  出版人不仅要会做书,还要会吆喝
  陈鸣华(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服务读者、增加销售、展示形象是书展的三大功能,我们的准备工作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我们社出版了40多种的新书,策划了一些活动。
  我觉得上海书展的亲和力增加了,读者越来越重视读书在生活中的作用,买书的人群、销售额每年都有增加。其次是互动得到了加强。我们经常根据读者的建议去改变我们的选题或是拓宽我们选题的思路,更加贴近读者地去做书。第三,做书必须以人为本,你必须了解读者的需求,读者对书的品位和变化、读者的分类,才能更好地去做好产品。出版人,不仅要会做书还要会吆喝,要增加号召力、具有鼓动力、增加活跃度,才能让读者来买书,让书香社会的氛围浓浓地弥漫开。书展这几年比较大的一个特点是,出版由内向走向外向,由缄默、坐冷板凳走向社会公众,由内在的修炼走向非常活跃的气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感染。
  我觉得像上海这样外向型的国际化大都市,参加书展的人口应该再多一点。我们的阅读力,即使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也有提高的必要。除了核心读者外,更多的市民应该在一个良好读书环境中增加对书的兴趣,培养对书的兴趣。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这样一个很好的环境,那个时候的主题比较严肃,现在则比较娱乐。娱乐主题有一个特点就是潮流涨得很快,退得也很快。这不是读书的好环境。对出版社来说,第一要把书出好,提升市民在精神生活上对书的重视程度,创造更好的读书氛围;第二要搞更多的针对读者的有效的活动;第三是媒体和读者之间,对书要产生讨论和兴趣,变成社会风尚。
  
  
  希望上海书展可以延长开放时间
  费维耀(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很多的书业展会是业内举行的,是不对普通读者开放的。上海书展最大的优点是出版人可以直接跟读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同时和他们进行一些互动,因此,我们派了很多的编辑参与书展的值班。
  我们出版社最近刚有两位编辑参加了香港书展,在香港书展期间我们的书在整个文艺出版总社中是卖得最好的。而在上海书展,我们社出的书比较小众、比较专业,销售的量是不大的,在集团里是倒数第一。
  从人口绝对量来说,上海是香港的三倍,700万人的香港有70万人参与香港书展的活动中,而2,000万人的上海也就30多万人参与到一年一度的活动中来,可见上海书展是一个年轻的展会,在它的成长过程中上海市的领导给予我们很好的场馆,今年恢复到展览中心,人流量大了很多。另一方面,我们也觉得一个城市需要文化的普及。像香港,我们过去说它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它有70万人次参与书展证明了香港百姓读书的热情。读书的热情高了一定是这个地方民众的素质高了。对文化的培养不可能一下子就追赶上,文化的差异有时候是要几代人去努力,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慢慢地培育。所以我们觉得再过五年,再过十年上海书展也会逐渐成为上海市民在8月份不可或缺的文化盛会。
  从沪港台三地来比较,台湾的读者,香港的读者的素质,对文化产品的接受度要比上海的读者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海书展有很多需要向香港和台湾学习的地方。比如说上海书展是上午10点开门,晚上6点结束,我想这次书展结束后,我会写一个提案,希望上海书展可以从早上9点一直开到晚上10点,或者再晚一点。香港书展最晚到12点才结束。既然开一个书展,各个出版社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我们也希望像上海书展的口号“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能够让更多的上班族享受到这个活动。虽然周末有两个夜场,相较于7天活动的安排,我觉得还是不够的,上海书展完全可以像香港书展那样到晚上10点。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讲,我们付出的成本再延长几个小时也没有问题,只要有销售、有读者的需求,我们愿意为读者服务。
  
  强调深层文化气质,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
  郝铭鉴(《咬文嚼字》主编)
  书展的商业性和文化性如何来协调历来是个矛盾。过去我们总是希望把书展办得很热闹,看起来人气很足,销售码洋很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从布展到设计,很多明星成了书展不可缺少的台柱,连唱唱跳跳的都来书展,把书展搞得跟大卖场。就是只有表面的繁荣,缺乏文化的含量。这次我觉得书展做得很好。在书展期间有位记者问我,你是不是觉得上海书展有点冷清,我倒觉得这是好事情。如果大家能静静地在书海里面徜徉,看到喜欢的书能够停下来翻翻,这才符合读书的要义。因为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不是一种赶热闹。今年书展从图书的推荐到活动的安排,在强调文化含量、提升文化品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我觉得今年的书展突出了文化性,我很满意。
  上海书展六年来的变化是很大的,实际上已变成了全国书展。今年组委会邀请了全国的出版社来参展,它的视野开阔了。第二,对读者阅读的引导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一般的书展都是大一统的,这次搞了很多的主题日,在内容上做了细化;第三,过去书展强调表面的热闹,现在强调深层的文化气质,用气质去吸引人、感染人,这个很重要。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上海书展不仅仅要看书,更要跟人接近。读书人跟出版人的接近,读书人和写书人的接近,这样的活动要增加,让大家觉得这和平时逛书店是不一样的。现在看来这方面还有可以加强的空间。欧洲书展小型讲座很多,十几个人就可以坐下来一起交流,我们这还是闹了点。我希望书展交流更加安静一点,更加随意一点,不要像街头看热闹一样看那些明星。另外,原来我们想读者是不是对传统出版不感兴趣了,现在看来读者还是像参与盛大的节日一样,从四面八方赶来重温书香,重新走进传统出版产业,这说明大家对书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感,这是出版的群众基础啊,我相信出版还是有前途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
其他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是时下两岸最热门的话题,俨然是一个新兴事物。可是,它真的是新兴产业吗?还是过去一直躲在角落而如今走到镁光灯下而已?  无论它叫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是从地方中生长出来的,也让地方焕发出新的生机。这让人不得不开始关心它和城市之间的关系。  你如何向别人介绍你的城市,说明她和别的城市是不一样的?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心理过程,叫做:想象。  想象,指向昨日和
期刊
2007年9月,崔曼莉拥有了一个长假,《琉璃时代》三稿结束了。在同是IT界的朋友眼中,花四年时间,每天都在做着这件跟生活、业务无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出版、看不到回报的事情,很不可思议。朋友们一直说:“为什么不写写我们的故事呢?”  9月19日,微软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永正突然离职。崔曼莉接到很多朋友的电话,讨论这个震动IT界的消息。其中一位朋友说:“我一直觉得做到陈永正这样的职位是
期刊
用自带的墨水笔,在白色的扉页上认真地写下“梁文道,11.1”;不断地抬头微笑和读者交流,并用双手捧着签过名的书,递还给他;诚恳地对每一位读者说“谢谢”——两个小时的签售,梁文道以同样的动作对待所有读者。  梁文道到外图厦门书城签售的那个下午,北京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而南国厦门,正是秋高气爽。签售前一个小时,许多年轻的读者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候他的到来。因为飞机晚点,梁文道到得有些晚。在工作人
期刊
“人类会到最后只有一本书,它的名字叫Google吗?人类最后会只有一个书店,它的名字叫 Amazon吗?”  ──bipym(http://hi.baidu.com/bipym/blog/item/c0408344cabb7e4a510ffed9.html)    “我们是人类纸媒介的末代工作者。”  ──何飞鹏(“家庭传媒出版集团”执行长)    亲爱的朋友:  若有人问:“你认为纸本书还能活多
期刊
书香:我看《常识》的时候,会想到《野火集》。  梁文道:为什么呢?  书香:或许因为《野火集》和《常识》都是时评书,出版后都很畅销,不经意就联想到一起了。  梁文道:因为龙应台的文笔很好,情感很丰沛,她也自觉到自己作为作家的身份,所以她写作的时候会很在意语言上的技巧,而这方面是我所不具备的。可是今天台湾读者看《野火集》就会觉得有点过时了,因为她所说的某些问题已经被改变了。你只能说这是一种时空错置下
期刊
2009年9月12至13日,“2009文化创意产业研习活动”在金门县文化局会议厅举行,是次活动以“金门,有说不完的故事”为主轴,邀请文化、艺术、媒体界知名人士开讲,藉由多角度、开放思维的激荡,为金门在地文化寻找新的叙述、发现新的观点。  本刊访问了主办方金门县文化局局长李锡隆,请他为我们描绘金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轮廓和蓝图。    记者(下简称“记”):去年是在一个怎样的考量下决定举办文化创意产业
期刊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    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赐贵    1.创意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本身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文明的体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文化内容,但最终都体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  2.资源是有限的,而创意是无限的。  厦门面积只有1565平方公里。但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很重视结构的调整,很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在发
期刊
自我定位与异质元素    罗智成  诗人、作家、媒体工作者    文化创意产业透过价值创造的方式为产品加值,为谁创造?创造什么价值? 这个题目牵涉到target group(目标客群)和自我定位。例如金门要发展文化观光,我就会先问:设定的目标群是大陆观光客还是台湾观光客?因为会来金门旅游的这两个族群,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会非常不一样。能掌握不同属性、不同族群的生活风格差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才能准确
期刊
出版不只是一个行业,从今天的世界发展来看,它还是一种社会责任使命,是知识讯息传播、文化教育的延续,是文明素养提升、商业经济活化的“人类精神教育产业”,它是庞大的,也是生生不息的。    2009年10月28日。晚上8点。与桂台桦董事长约访厦门。此前,从厦门到台北的电话线里,听着他浑厚的声音,总感觉有些疏远。初次见面,尤感格外亲切,他的健谈、热情以及对出版事业的热爱,都让我由衷感动。  桂董说,19
期刊
由厦门日报社承办、厦门华亿传媒策划执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城市论坛于10月29日在厦门举行,论坛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主题,以“创意·创智·创富”为口号,邀请两岸官员、知名学者、文化产业高端人士集中探讨了构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议题,谋划海西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本刊围绕专题主旨整理选登部分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打造城市品牌的七大支柱    白崇亮  台湾奥美整合营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