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听了涞源县坛山小学董涛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深受启发,愿就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平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评析:董老师用他的慧眼,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了这一原型,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上。
片断二: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xx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XX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xx同学做。
评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谛与价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深深地领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数学真的有用。
感受与反思: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学生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深刻意义。
方法一:加工改造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方法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
思考一:体现理念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董老师的课,从教师的行为层面上,已体现这一课程理念。
思考二:倾注心血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
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片断一: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平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评析:董老师用他的慧眼,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了这一原型,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上。
片断二: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xx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XX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xx同学做。
评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谛与价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深深地领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数学真的有用。
感受与反思: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学生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深刻意义。
方法一:加工改造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方法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
思考一:体现理念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董老师的课,从教师的行为层面上,已体现这一课程理念。
思考二:倾注心血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
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