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目标层次挖掘散文真意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之“难”,“难”在哪里?于教师而言,难在怎样把握住文章之“脉”,怎样引领学生去深入文本;于学生而言,难在怎样掌握阅读之方法,怎样去学会解构之技巧。
  对于初中生,我们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让学生能欣赏优美的语言,感知作者的情感,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尝试着去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获得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启示感触。简言之,终极目标就是要挖掘“此中有真意”的“意”。“此中”,此时此地,此事此人,此情此景;“真意”,真情,真理,即人心之美,人情之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怎样深入全篇之髓,唯有带着学生拾级而上,慢慢行至“云深处”。
  现就散文《幽径悲剧》的教学,来谈谈自己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对层次性目标的设定与目标达成之尝试。
  一、反复诵读,深切感悟藤萝的“美与丑”
  散文语言清新明丽,行文如潺潺泉水,叮咚悦耳,读来美感十足,情真意切。故在阅读教学时离不开优美的、饱含感情地诵读,唯有在美的文字享受与文字赏析中,方能体会散文语言中包含的深刻情感内涵。这是怎样的一条幽径呢?美丽神奇:春天,小花绚丽,灿烂绽放;夏天,绿树荫浓,鸟蝉成趣;秋天,红绿相间,相映浓烈;冬天,绿意浓烈,生机勃发。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株藤萝呢?啊!盘曲直上,幽香扑鼻,蜂声袭耳,紫红色的花点缀,可观、可嗅、可闻,藤萝的形象鲜活美妙。这样美好的意境,这样美好的意象,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让学生赏字析词解句,不断咀嚼研磨,才能读得真切,读出韵味,读到真情。“幽径之美”“藤萝之美”,在不断地美读中,作者的喜爱、快乐、留恋之情一下子就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反之,藤萝“被毁之惨”部分,让学生在比较中读,读中比较,学生亦能感知到作者那十分惊恐、万分痛苦、悲哀至极的心情。两种情感的对比后,让学生再读重点描写的段落,再次深入感受藤萝之美,见证藤萝被毁之后的惨相,为下一个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二、调查真相,探究藤萝悲剧的根源
  散文承载的重要一点就是抒情,一株美得让作者为之倾心的藤萝被毁了,作者的内心极度地悲伤,这场悲剧使得作者痛心疾首。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能感知到藤萝的美与丑,能感知藤萝的不幸,能感知到作者内心的那种痛楚。但是,读者要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意图,就要去与文本、与作者产生一种契合。“到底是谁杀害了藤萝?为何要痛下毒手?”,在不断地朗读中,每个学生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此时的追问,不仅仅是某一个人发出的声音,而是所有学生共同的愤怒的质问,结合写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对作者“十年浩劫”遭遇的了解,顺其自然地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实现了心灵的相通、情感的共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调查真相的环节,找出凶手,追根溯源。
  在朗读、讨论、探究之后,学生有所启示:原来罪魁祸首是“愚氓”,20世纪90年代,在北大的校园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決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
  当学生读到这些议论句时,就会发现,原来是人们对自然万物没有了最简单、最起码的同情与爱怜,对真善美的事物缺少呵护,愚昧到了极点。古藤萝的尚存,象征着纯真、善良、美好的尚存;古藤萝的毁灭,则意味着愚昧、自私、势利的滋生。学生积极讨论、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归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的境界也就能呈现,学生能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及对美好的维护和对大自然敬畏的思考,更能激发追求美好、扬善贬恶的情感。
  三、感悟人格,反思社会人性的弘扬
  散文具有立意深邃的特点,往往在极小的事实中蕴含着深远的思想,引领读者去揣摩深刻的耐人寻味的道理,《幽径悲剧》一文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一点。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生能充分体会作者对藤萝之爱、藤萝被毁之痛及追求美好之愿的情感。但是,如果文章的阅读仅局限于此,可能远远不够。文体是作者个人的,是作者的个性在文体中的反应。
  “季羡林老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在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带领学生,去深入品读作者的人格。季羡林老先生,作为受人敬仰的国学大师,其身正,其文也深。《幽径悲剧》一文以小见大,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细微处的发现、感动与深刻反思,同时折射出对人和社会劣根性的批判,体现着智者人格与思想的再现。一个82岁老人,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考验,酸甜苦辣、沉浮跌宕的滋味早已经尝遍,对自己的苦难一定曾经悲叹过,但他没有陷于此种自伤而不能自拔。加之佛经的研究,对于世界发生的一切,老人都能坦然面对,谈笑之中烟消云散。但是,身处新时代,一株藤萝突然被毁,还是触动老人敏感的神经,无穷的感伤油然而生。
  老人为什么如此感慨,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人自抒胸臆的句子:“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作者是怎样的性格,通过不断地读,去感悟,去思考,学生不难发现先生人格之伟大。正如先生自己所说:“我喜欢的人约略是这样的:质朴、敦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其实,这何尝不是先生心中最爱的自己,这篇文章也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对照着先生的人格,进而让学生去拷问自己、拷问人性、拷问社会,反思个人修养的提高,反思国民素质的提升。让学生从一个“愚氓”追查到身边的大多数人,最终归结悲剧的根源,从幽径悲剧深入到北大悲剧、时代悲剧、人性悲剧,从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如今,从课文内容延伸到社会生活,最终“卒章显志”,留给学生无尽的反思,反思个人,反思社会,反思国家。
  循着散文阅读层次性教学,不断尝试不同写法的散文教学,继续努力、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相信一定能探寻到属于自己的散文阅读教学之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胡集初中(226600)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文言文在许多同学看来更像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还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以《桃花源记》为例,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具体措施。  一、利用成语导入新课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令许多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心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
期刊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文学习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古文博大精深,遣词造句、析事于理、情景交融,都是语文学习的典范,也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同时,通过古文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正所谓“不拘一格练思维,万紫千红皆是春”。  初中语文的古文教学,除了诵读,教师也需要将古文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相连接,还古文以鲜活的生命,与学生走进文言百花齐
期刊
设计导学:  《勇气》编排在北师大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勇气”包括的含义有很多。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是勇气。本文中的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战区,他向附近法国农妇求救,被德国军发现后,枪杀了法国妇女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逃跑,在德国兵的围追下,再次重返农舍向法国妇女求救,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作者称赞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有效地将微课与课文导入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为语文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从案例入手,浅谈微课如何激情课堂,训练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近期,笔者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河中石兽》。这篇文章收录在了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编者在“单元提示语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试题中对诗歌的考查越来越多,从诗句默写到内容赏析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歌学习最重要的方式还是“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诵读,学生才能体味诗歌的节奏美,感悟诗歌的内涵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诵读和积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完善。当然,如果不是出于兴趣,仅是机械背诵,则不会有什么效果
期刊
随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并公布,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建设语文高效课堂。这种高效课堂的语文学习活动,应该努力呈现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学习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主动去阅读获取语文知识;在语文阅读实践中,学生自觉地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创
期刊
我们所接触的阅读文本,不只是跃然纸上的语言文字,还是往来于作品语篇、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一面“回音壁”。“补白”教学是一种智慧艺术,神韵来自于猜度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及其创作者的“弦外之音”;其最根本价值,就在于让阅读者借助“看似平淡、实则丰富”的文本内容,通过各自的阅读体悟、联想与想象等途径,从中获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别样神韵。那么,如何借助“补白”手段把文本中隐藏的“别样神韵”呼唤出来
期刊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却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往往是提起笔来,却又感觉无话可说。其实,作文并不难,难在不得法,教师用正确的方法教,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作文素养,作文就会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口头作文是一种非常有效又简便可行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说什么到为什么这么说,从说到什么程度到要表达什么道理,从理屈词穷到滔滔不绝,学会说,经常说,越说越精彩,初中生的作文素养自
期刊
听、说、读、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其中,阅读和写作能力又是最重要的两种能力,阅读能理解外界人、事、物,写作能表达自身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因此,语文学习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赏析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两者独立开来,以至于初中生在写作和阅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阅读时无法准确地获取中心思想,无法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写作时容易出现思维断层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确,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须以教材中的具体文本为范例,引领学生阅读探究,一方面教给他们阅读的基本技能,让他们练就读解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发现,找准读写结合点,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  笔者结合《呼兰河传》一文两课时的教学过程,以为要使阅读教学中的作文训练更富实效,应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循着“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