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16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塑阶段,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关爱他人,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自私、自傲、固执、不合群等性情,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为此,国务院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由此可见,从小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了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黄继光》;或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妈妈的爱》、《妈妈的帐单》;或是反映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品质的,如《小珊迪》、《穷人》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情意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三.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方面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说”与“写”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学生的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引领学生感悟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地索取。最后,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保罗说什么呢?”有的谈思想上的收获,有的联系实际谈感受,接着又顺水推舟,让学生以《保罗,我想对你说》为题,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这样,学生便在说写训练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与人格的塑造。
  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极好资源。
  比如,学习了歌颂家乡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我们家乡的文物古迹的资料,感受家乡的人文风情。学生在交流、参观中,内心自然而然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得到正确的形成。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业绩。”让我们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双飞!
  (作者通联:812100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城关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互动交往的过程。交往是共存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之间只有价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知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氛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中学英语教学要积极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观感知、自主实践、积极参与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自主的语言学习,并且主动地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的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学途径。它是在我国实施新课程标准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且在课改后教材的识字量增加,每课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有二三十个,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学生也容易回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课标要求,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在识字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拼音知识,结合教材插图,汉字的造字特点识字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重在教给学生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并按照汉字的本
期刊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
期刊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选择,要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求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为小学数学的优化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优秀的CAI课件适当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既可以构置特定的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共鸣,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采用CAI课件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改善课堂教学结
期刊
在我国,英语现在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在此阶段的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但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犯语言知识错误非常普遍,一些常见错误几乎在每届学生中都曾出现,有的错误甚至在同一名学生身上反复出现,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因而英语教师必须要预防和纠正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这些错误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还常带有某些规律性。而对这些错
期刊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
期刊
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呢?首先要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然后掌握转化后进生的策略,只有如此,才能理清脉络,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学习不得法,低效学习,跟不上学习进度,从而失去信心。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非常勤奋,整天忙忙碌碌,就是成绩上不去,长此以往,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2.缺少应有的关爱,自暴自弃。  这些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缺少长辈的关爱,形成了一种
期刊
什么是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如何定义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以下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概述:  一.多媒体课件的定义  多媒体课件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并且有的著作中也将多媒体课件称为多媒体教学软件。  李克东认为多媒体课件是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多媒体和通讯技术为支撑,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何克抗在《教学系统设计》一书中提到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要达到以上目标,就必须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身受用。  【关键词】创新精神 健康发展 终身学习 基本技能 学习习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