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兴基础课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人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已十余年,亲身感受了这门学科的发展与革新。为求得到更好的见解,也时常谈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现就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应对策略,谈一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误区一: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不高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已好几年了,虽然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都一致认为掌握信息技术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高校招生制度没有根本的变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进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唯一首选。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时代,使得考生和学校不得不急功近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信息课、信息课教师在普通高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许多的信息课教师长期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更多的陷于事务性的琐事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教学。在个别学校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学校其他部门和其它学科服务,如打字、排版、做课件等。甚至为了做课件,可以将信息课停上,或简单地将学生放入机房,毫无目的地练习。信息技术教师是完全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辅人员使用。造成信息技术课教师无精力钻研教学和科研,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课时极大地浪费。
应对策略:正确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不但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更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和从事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掌握这门课程。学校一定要切实从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运用学校的一些舆论工具,如学校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提高全体师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其学习自觉性,并要确保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费、课时、教师的“三到位”。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可采取考试杠杆的作用,将它纳入高考评价范围,逐步确立信息技术课在高中教育中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提高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误区二: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应对策略:采取小组协作式教学
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缩短差距,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平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一般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展示出来。
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误区三: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应对策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的根源在于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对于一个任务,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自发的需求,从而培养一种信息素养。例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以写一篇关于奥运的文章为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得关于奥运的各种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信息,确定写作的主题,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写作任务。
误区四: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与其它课程比较,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也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这种固定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应对策略:解放思想,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传授几个软件的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使他们掌握一种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不断更新的学科内容,也能适应今后社会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课教师自身也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总之,我们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矛盾观来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误区,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教好,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就会更加灿烂辉煌。
误区一: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不高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已好几年了,虽然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都一致认为掌握信息技术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高校招生制度没有根本的变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进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唯一首选。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时代,使得考生和学校不得不急功近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信息课、信息课教师在普通高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许多的信息课教师长期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更多的陷于事务性的琐事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教学。在个别学校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学校其他部门和其它学科服务,如打字、排版、做课件等。甚至为了做课件,可以将信息课停上,或简单地将学生放入机房,毫无目的地练习。信息技术教师是完全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辅人员使用。造成信息技术课教师无精力钻研教学和科研,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课时极大地浪费。
应对策略:正确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不但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更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和从事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掌握这门课程。学校一定要切实从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运用学校的一些舆论工具,如学校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提高全体师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其学习自觉性,并要确保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费、课时、教师的“三到位”。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可采取考试杠杆的作用,将它纳入高考评价范围,逐步确立信息技术课在高中教育中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提高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误区二: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应对策略:采取小组协作式教学
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缩短差距,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平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一般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展示出来。
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误区三: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应对策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的根源在于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对于一个任务,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自发的需求,从而培养一种信息素养。例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以写一篇关于奥运的文章为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得关于奥运的各种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信息,确定写作的主题,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写作任务。
误区四: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与其它课程比较,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也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这种固定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应对策略:解放思想,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传授几个软件的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使他们掌握一种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不断更新的学科内容,也能适应今后社会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课教师自身也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总之,我们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矛盾观来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误区,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教好,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就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