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人们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多样,思想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在这个大势下,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说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啥时说,民众都会进行价值评判。如果心中没有“怕”字,对群众毫无敬畏,平时口无遮拦,屡出“最牛官话”“雷言雷语”,让群众不满,这不行。如果老怕“说错话”,面对群众质疑、舆论“围观”,当“泥菩萨”、打“太极拳”,同样会让群众失望。
对领导干部而言,“说话”是一项基本素质,也是必备的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这对领导干部“说话”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信息环境下,领导干部不仅要不怕“说错话”,该说的必须说、及时说,为群众释疑解惑;而且要做到“会说话”,把话说准、说好,说得群众心服口服。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迫切需要领导干部担当“必说”责任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我国意识形态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杂音噪音时有出现,一些人甚至公然歪曲事实、造谣生非,或攻击我国家体制,或抹黑我党领袖和革命历史,或宣扬种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根源固然需要具体分析,但与有些领导干部怕“说错话”而放弃话语权密切相关。他们担心“祸从口出”、因言获咎,任凭舆论鼎沸甚至谣言丛生也三缄其口。这种怕“惹麻烦”、不担当的干部多了,意识形态领域就难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在意识形态阵地,正确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只有切实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才不会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每个领导干部都重任在肩。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关键是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强化责任意识,做到任何时候都站得稳立场、扛得住旗帜,尤其是关键时刻要主动应对、主动接招,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决不能怕成为关注焦点、怕被“炒热”“烤糊”,就含糊其辞、退避三舍,当“开明绅士”。要相信真理、相信群众,做到该出口时就出口,第一时间把声音发出去、把问题讲清楚、把真理讲透彻。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维护群众知情权益,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坚持“真说”原则
我们党历来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维护群众利益的前提是真心实意地对待群众,体现在说话上,就是要向老百姓说真话、道实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有的领导干部说,现在有些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干部表态还没张嘴,群众就觉得要说谎。这就告诫我们,如果面对群众监督企图瞒天过海、糊弄百姓,甚至罔顾事实、言不由衷,到头来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导致形象受损、公信力流失,而且极易使小问题变成大事件、小矛盾酿成大危机。已经发生的河南杞县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谎言或许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甚至永远欺骗部分人,但不能永远欺骗所有人。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知情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都明显增强。群众可以原谅领导干部“说错话”,但决不能容忍“说假话”。不论是好事坏事,领导干部早已不能再做把脑袋埋进沙子的“鸵鸟”。这些年,因为信息披露不足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因为缺少沟通而导致的群众对政府的误解对立,都从反面印证了,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秉持真诚的态度,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更要做到及时公开真实信息,讲清事情真相,以求得群众理解、赢得群众信服。这样,才能帮助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赢得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增强“会说”本领
党的方针政策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工作的依循,干部群众只有深刻理解了,才会衷心拥护、自觉贯彻。领导干部得有“两把刷子”,只有把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清楚,讲的话群众爱听,写的文章群众爱看,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党的一些好方针好政策之所以不被群众理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存在“本领恐慌”:一说阐释中央精神就全盘照搬文件讲话,一说宣传科学理论就在概念里打转转,一说贯彻落实就是甲乙丙丁空对空,其结果是,“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在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当下,尤须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阐释好,为改革最大范围地凝聚力量、最大程度地增强信心。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吃透政策精神,吃透业务知识,练好“内功”,杜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做到“言之有理”;要带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情感,从老百姓的思维角度,多说暖人心的话,杜绝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做到“言之有情”;要切实改进文风话风,多用群众语言,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杜绝官话套话、空话虚话,做到“言之有法”;要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在话说到位的同时,工作更要做到位,杜绝爽约失诺、没有回音,做到“言之有信”。这样,在说的过程中领会说的规律、提高说的本领,让群众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党的方针政策才可能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引导媒体网络舆论,迫切需要领导干部提升“巧说”艺术
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今天蓬勃生长的媒体网络,让人心生“最好”与“最坏”交杂的“狄更斯之叹”,更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智慧和水平。回顾历史,我们党总是善于把传播技术、大众传媒锻造成凝聚共识、改变历史的利器。然而,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了媒体唱赞歌,不习惯自身被提问,有了社会关切不回应,面对媒体质询不理睬,一提上网就发怵,一见记者就哆嗦,以为当当“鸵鸟”就能扛过去,甚至试图以权势封堵悠悠之口,往往导致舆情之火越烧越旺,舆论方向越走越偏,公众情绪越来越大。
网络舆论场纷繁复杂,正能量不去主导,负能量就会充斥;大道消息不通畅,小道消息就会乱飞。如何让互联网成为治国辅政、凝聚共识的助手,而不是搅乱社会、破坏和谐的推手,领导干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网络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习惯于在舆论聚光灯下办事,善于通过有效引导舆论来推动工作。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打消一个“怕”字,善用一个“巧”字,即:巧打舆情分析牌,善于从百家争鸣中把握真实民意;巧打新闻发布牌,善于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流声音;巧打议题设置牌,善于把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到位;巧打互动交流牌,善于把群众关注热点引导到位。只有摸透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对接受众心理与需求,赢得百姓喜爱和信任,才能真正做到解疑释惑、活血化淤、疏导情绪、平衡心理,从而为改革发展赢得更加深厚的民情民意基础。
引领良好道德风尚,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彰显“敢说”品格
社会道德风尚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当今中国,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道德生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社会生态。诸多“最美”与“最窘”交织而来的背后,隐藏着深切的道德之问——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何画出一道向上的价值曲线?面对这个时代考题,有的领导干部祭出明哲保身的“高招”,信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习惯遇事做“闭嘴葫芦”,看到好人好事不声援,遇到歪风邪气不吭声,甚至以随波逐流为高,视善行正言为迂,坐视庸俗之风泛滥、丑恶现象横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亟待通过道德建设增强社会和谐与民族凝聚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中国自古就有“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在道德遭遇困境时,领导干部理应挺身而出,给道德力量一个向上的托举。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善养浩然之气,坚守“心中的道德律”,立德行、守德性、行德政,率先垂范。同时,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敢于对生活中的好人好事、高风亮节,明明白白地喝彩,堂堂正正地宣扬;对那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和见利忘义、丧失底线的行为,理直气壮地表明立场和态度,义正词严地予以批评和鞭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压缩不道德行为的生存空间,带动形成全社会主动参与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浓郁氛围。
小平同志曾说:“领导班子要勇敢地干工作,不要怕说错话。说错话,有错误,这不要紧,做工作没有错误不可能,错了就改嘛。”一个真心为民的领导干部,应该抛开顾虑、大胆说话、善于说话。同时,组织上要从制度上给敢说话、说真话的同志更多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也要对领导干部偶尔“说错话”现象多些宽容与理性。如此,才能形成官民良性互动的社会氛围,才能营造更加和谐有序的公共话语空间,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求得“最大公约数”,聚起最强正能量。
对领导干部而言,“说话”是一项基本素质,也是必备的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这对领导干部“说话”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信息环境下,领导干部不仅要不怕“说错话”,该说的必须说、及时说,为群众释疑解惑;而且要做到“会说话”,把话说准、说好,说得群众心服口服。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迫切需要领导干部担当“必说”责任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我国意识形态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杂音噪音时有出现,一些人甚至公然歪曲事实、造谣生非,或攻击我国家体制,或抹黑我党领袖和革命历史,或宣扬种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根源固然需要具体分析,但与有些领导干部怕“说错话”而放弃话语权密切相关。他们担心“祸从口出”、因言获咎,任凭舆论鼎沸甚至谣言丛生也三缄其口。这种怕“惹麻烦”、不担当的干部多了,意识形态领域就难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在意识形态阵地,正确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只有切实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才不会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每个领导干部都重任在肩。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关键是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强化责任意识,做到任何时候都站得稳立场、扛得住旗帜,尤其是关键时刻要主动应对、主动接招,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决不能怕成为关注焦点、怕被“炒热”“烤糊”,就含糊其辞、退避三舍,当“开明绅士”。要相信真理、相信群众,做到该出口时就出口,第一时间把声音发出去、把问题讲清楚、把真理讲透彻。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维护群众知情权益,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坚持“真说”原则
我们党历来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维护群众利益的前提是真心实意地对待群众,体现在说话上,就是要向老百姓说真话、道实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有的领导干部说,现在有些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干部表态还没张嘴,群众就觉得要说谎。这就告诫我们,如果面对群众监督企图瞒天过海、糊弄百姓,甚至罔顾事实、言不由衷,到头来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导致形象受损、公信力流失,而且极易使小问题变成大事件、小矛盾酿成大危机。已经发生的河南杞县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谎言或许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甚至永远欺骗部分人,但不能永远欺骗所有人。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知情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都明显增强。群众可以原谅领导干部“说错话”,但决不能容忍“说假话”。不论是好事坏事,领导干部早已不能再做把脑袋埋进沙子的“鸵鸟”。这些年,因为信息披露不足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因为缺少沟通而导致的群众对政府的误解对立,都从反面印证了,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秉持真诚的态度,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更要做到及时公开真实信息,讲清事情真相,以求得群众理解、赢得群众信服。这样,才能帮助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赢得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增强“会说”本领
党的方针政策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工作的依循,干部群众只有深刻理解了,才会衷心拥护、自觉贯彻。领导干部得有“两把刷子”,只有把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清楚,讲的话群众爱听,写的文章群众爱看,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党的一些好方针好政策之所以不被群众理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存在“本领恐慌”:一说阐释中央精神就全盘照搬文件讲话,一说宣传科学理论就在概念里打转转,一说贯彻落实就是甲乙丙丁空对空,其结果是,“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在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当下,尤须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阐释好,为改革最大范围地凝聚力量、最大程度地增强信心。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吃透政策精神,吃透业务知识,练好“内功”,杜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做到“言之有理”;要带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情感,从老百姓的思维角度,多说暖人心的话,杜绝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做到“言之有情”;要切实改进文风话风,多用群众语言,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杜绝官话套话、空话虚话,做到“言之有法”;要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在话说到位的同时,工作更要做到位,杜绝爽约失诺、没有回音,做到“言之有信”。这样,在说的过程中领会说的规律、提高说的本领,让群众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党的方针政策才可能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引导媒体网络舆论,迫切需要领导干部提升“巧说”艺术
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今天蓬勃生长的媒体网络,让人心生“最好”与“最坏”交杂的“狄更斯之叹”,更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智慧和水平。回顾历史,我们党总是善于把传播技术、大众传媒锻造成凝聚共识、改变历史的利器。然而,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了媒体唱赞歌,不习惯自身被提问,有了社会关切不回应,面对媒体质询不理睬,一提上网就发怵,一见记者就哆嗦,以为当当“鸵鸟”就能扛过去,甚至试图以权势封堵悠悠之口,往往导致舆情之火越烧越旺,舆论方向越走越偏,公众情绪越来越大。
网络舆论场纷繁复杂,正能量不去主导,负能量就会充斥;大道消息不通畅,小道消息就会乱飞。如何让互联网成为治国辅政、凝聚共识的助手,而不是搅乱社会、破坏和谐的推手,领导干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网络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习惯于在舆论聚光灯下办事,善于通过有效引导舆论来推动工作。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打消一个“怕”字,善用一个“巧”字,即:巧打舆情分析牌,善于从百家争鸣中把握真实民意;巧打新闻发布牌,善于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流声音;巧打议题设置牌,善于把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到位;巧打互动交流牌,善于把群众关注热点引导到位。只有摸透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对接受众心理与需求,赢得百姓喜爱和信任,才能真正做到解疑释惑、活血化淤、疏导情绪、平衡心理,从而为改革发展赢得更加深厚的民情民意基础。
引领良好道德风尚,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彰显“敢说”品格
社会道德风尚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当今中国,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道德生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社会生态。诸多“最美”与“最窘”交织而来的背后,隐藏着深切的道德之问——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何画出一道向上的价值曲线?面对这个时代考题,有的领导干部祭出明哲保身的“高招”,信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习惯遇事做“闭嘴葫芦”,看到好人好事不声援,遇到歪风邪气不吭声,甚至以随波逐流为高,视善行正言为迂,坐视庸俗之风泛滥、丑恶现象横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亟待通过道德建设增强社会和谐与民族凝聚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中国自古就有“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在道德遭遇困境时,领导干部理应挺身而出,给道德力量一个向上的托举。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善养浩然之气,坚守“心中的道德律”,立德行、守德性、行德政,率先垂范。同时,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敢于对生活中的好人好事、高风亮节,明明白白地喝彩,堂堂正正地宣扬;对那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和见利忘义、丧失底线的行为,理直气壮地表明立场和态度,义正词严地予以批评和鞭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压缩不道德行为的生存空间,带动形成全社会主动参与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浓郁氛围。
小平同志曾说:“领导班子要勇敢地干工作,不要怕说错话。说错话,有错误,这不要紧,做工作没有错误不可能,错了就改嘛。”一个真心为民的领导干部,应该抛开顾虑、大胆说话、善于说话。同时,组织上要从制度上给敢说话、说真话的同志更多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也要对领导干部偶尔“说错话”现象多些宽容与理性。如此,才能形成官民良性互动的社会氛围,才能营造更加和谐有序的公共话语空间,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求得“最大公约数”,聚起最强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