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这样引导孩子直面死亡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an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24日上午,MH17航班40名荷兰遇难者的遗体回国,皇室出迎,国家降半旗。一具遗体一具棺木一辆灵车,各由8名士兵抬灵,民众自发在马路边注视运送车队,汽车停车亮灯致哀。这种哀悼神圣庄严,荷兰人直面死亡和伤痛的姿态令人动容。
  别说“不要怕,有我在”
  荷兰人对待恐惧、伤痛和死亡的态度,说简单点,就是“直接面对,彻底承受”,几乎没有“善意的隐瞒或谎言”,这在我们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如果一个老年人被诊断为癌症,那么医生一般会先告知家属,而不是当事人。但是在荷兰,只要当事人神志清醒,医生都会直接和当事人交流,然后由当事人自己决定是否告诉家属。
  在日常生活里,荷兰父母也是向孩子忠实地呈现现实,而不是赋予自己强大的信息过滤权,决定哪些是孩子该知道的,哪些是孩子不该知道的。中国的孩子在遇到可怕的事情时,多数父母会简单地对孩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呢。”心理学家认为,这样说,其实是一种没有长远价值的安慰和逃避。因为这句话虽然让孩子得到短暂的慰藉,可是无法帮助他解决恐惧的根源,况且父母不可能随时永远都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和孩子讨论恐惧,将恐惧肢解,细化地提出“不要怕”的具体解决方案。荷兰父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他们会和孩子交流,“你怕什么?你觉得那个东西为什么可怕?你觉得怎么样才能不怕”等等。这种方式对小孩子怕黑、怕虫子,怕一些具体的东西很有用。孩子认识到这些东西并不可怕时,会慢慢建立起识别和面对的意识,心理开始逐渐成长,并强大起来。
  “孩子,我和你一样害怕”
  如果孩子的恐惧是更深层次的抽象的情绪,如亲人的死亡,就是另一种处理方式了——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恐惧,让孩子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恐惧无法避免,采取措施也不能解决问题,要想淡化恐惧,只能依靠时间。
  我一位朋友的儿子6岁,总是担心患癌症的外婆去世,怕得睡不着觉。他妈妈抱着他,并不掩饰自己的痛苦和眼泪,对他说:“我和你一样,也感到害怕。不过,外婆现在不是还在我们身边吗?所以,我们得好好珍惜外婆在的每一天。你要好好睡觉,明天才有精神去医院看外婆,对不对?”
  在这里,我要加一句,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最优假设”,别说:“外婆在医院会得到最好的治疗,你要相信医疗,相信科学,外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种说法,完全不负责任,它虽然给予了孩子希望,可如果现实不是这样,对孩子的打击会更大。
  “孩子,你爸爸死了”
  在荷兰,无论孩子多小,父母都不会向孩子隐瞒家庭重大变故的消息。孩子的亲人去世,家人就会明白告知孩子什么是“死亡”,不会骗孩子说出差了、出远门了等;父母离婚,谁生病了,也会直接告知孩子,并解释这是怎么回事。
  我的先生是荷兰人,他的公司里有个员工叫桑德拉,桑德拉的老公在儿子Dirk 4岁那年出车祸离世了。
  当天,桑德拉把Dirk从学校接回家,直接对孩子说:“你爸爸死了!今天,他骑摩托车的时候出了事故,永远离开了我们。从今天起,家里就只有妈妈和你了,爸爸再也不会回家了。明天,我们要处理很多事情,比如爸爸的葬礼,你要去给爸爸道别。我们的生活在短时间内会有些改变,比如这几天你暂时不会去上学;你会看到妈妈哭,也会有别人来咱们家,他们说不定也会哭,我尽量做到不大声哭。但是从此以后,家里有很多东西会和以前不一样。”
  Dirk听得似懂非懂,问:“那我过5岁生日的时候,爸爸会来吗?”桑德拉红着眼睛说:“不会了,爸爸死了,亲爱的。爸爸再也不会出现在你以后的任何一次生日派对里。”Dirk大哭,桑德拉搂着他说:“宝贝,妈妈也很难受,可这件事的确发生了,我们只有一起面对。”
  Dirk参加了爸爸的葬礼,给爸爸的棺材上撒土说“再见”。可是因为他太小,之后还是经常问起为什么爸爸不在,桑德拉每次都强调说爸爸去世了。我看不下去,劝她不要勉强。可我先生非常赞同桑德拉的做法,说必须要反复重申这一点,要让Dirk真正明白什么是亲人离去,这样对他有好处。因为他的生活已经决定了他必须比其他孩子更早地了解死亡,他应该尽快学会接受。
  Dirk大概在4个月后,总算接受了父亲离开的事实。桑德拉每周都会在亡夫遗像前的花瓶里插上一束白玫瑰,而Dirk每天都会给鲜花换水,他说:“就算爸爸再也不能来看我,我也会永远想他。奶奶说了,在没有爸爸的时候,我们也要快乐地生活。”
  Dirk现在已经9岁了,爱好跆拳道和弹钢琴,喜欢吃炸鸡腿和小羊排,和妈妈、继父还有妹妹一起生活。他依然每天给爸爸遗像前的鲜花换水,生日时,他会在遗像前多点一支白蜡烛。
  绝不能说他“可怜”
  在这种“直面伤痛”的文化里,“受伤”不再是孩子撒娇的理由。若孩子的伤痛和挫折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外因造成的,大家都会关爱、支持,一起面对,想办法改善,那个凝聚力的正面能量之强,特别让人感动。若孩子的伤痛是因为自己不守规矩造成的,家长几乎完全不同情,也不心疼,而是非常“狠心”地让孩子自己反省,接受教训,彻底承担后果。
  前一阵子为了迎接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开赛那天,我先生家的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把房子装饰成橙色。我老公10岁的外甥Armin的任务是剪橙色的彩带,结果他干活不专心,一边看电视一边剪彩带,一下子把左手大拇指顶端的肉剪掉了,鲜血直流。
  我们第一时间帮他处理了伤口,并带他去医院包扎。他很坚强,没有哭。医生说,这几天会疼痛,之后两周伤口会逐渐愈合,可指尖的麻木感会持续大概6~8周。
  回家后,他坐着休息,大家也没有特别关注他,继续装饰房子。我帮他倒了杯水,喂他喝,他妈妈马上过来说:“他要喝水,让他自己倒,不要喂他,让他自己想办法。”说完又对他说:“你只是大拇指受了伤,手还可以活动。医生说你这个伤痛要持续6~8周,以后的这段时间里,你忍着不方便,也要学着打理自己的生活。”
  我说:“算了,Armine好可怜!”没想到,这句话让以他爸爸为代表的全家人炸开了锅:“他有什么可怜的?从他7岁开始使用剪刀,我们就反复告诫他用剪刀时要专心,如果不专心会有危险。他今天边剪边看电视,伤了自己,只能说他不够聪明、不守规矩,绝对不能说他可怜。”
  于是,在这之后吃晚饭、漱口、洗澡(他带了橡胶手套自己洗)、睡觉,都是他自己应付。临睡前,他和我们亲吻道晚安,然后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记住了,我以后再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了。”
  他睡了以后,他父母才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对儿子的关切,除了拿着医生开的药反复研究外,还不断问我中医有没有什么草药对恢复伤口有帮助的。
  我们中国的父母喜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孩子过滤痛苦、筛选信息,希望尽可能地让孩子一路坦途,避免磨难,结果孩子缺少受到挫折后修正自己的机会。其实,磨难不用刻意营造,更无需回避,它来的时候,大家一起面对,分享和学习承受它的过程就行了。如何给孩子一个有韧性和厚度的人生,真的是取决于父母的选择和态度。
  直面和接受伤痛,需要很大的勇气,甚至拿出勇气,这也是一个磕磕绊绊的过程。因此,我们何不将这份勇气提前献给我们的孩子,让他知道,不要羡慕别人的幸运,不用懊恼自己的遭遇,遇到什么就稳稳接住,全力承受。选择坚强,但不逞强,要有直面的态度和寻求帮助的准备。这难道不是给孩子的一份最好的礼物吗?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难以想象,也无法清楚记得。我不愿意把孩子拽进我们的世界——虽然我知道这是消极抵触,早晚他要面对现实。在孩子成长的过
为了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许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补习班,买最新的辅导资料,其实,教孩子学会自我学习才是硬道理,如果孩子能在学习中做到自我调节,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本期,我们邀请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专家董利民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闷头做题不可取  何娜(高一女生的妈妈):我女儿在初中时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中招成绩特别好,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却成了中等生。她为此很郁闷,我也很着急。孩子学习挺努
我有两个孩子,儿子8岁半,女儿6岁。我发现,只要妈妈能耐心地不断总结和反思,孩子就一定能长成身心健康、令人欣慰的人。当个好妈妈很累人,但也非常神圣。孩子的灵性会唤醒妈
一位与我相熟的老师打电话找到我,说他班里有一个叫林倩的女学生最近情绪低沉,上课经常走神,在宿舍里经常说一些偏激的话,与舍友关系也很紧张,希望我能跟她谈一谈。第二天下
【课堂写真】一、故事导入——激发探究兴趣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上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研究?视频展示:四边形兄弟今天有场擂台赛:师:它们在争论什么?(内角和)板书课
文中仿真红外成像制导导弹跟踪飞机目标的全过程,用编程的方法生成目标的动态红外图像。首先分析了目标的红外特性,利用LOWTRAN7软件求出目标在每一时刻每一位置各部位到达导引头的辐射
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河北深入开展了“学习雷锋,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将文明春风带到了燕赵大地,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河北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同时,
生活中,我们身边有些人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同样一件衣服,穿在别人身上好像一朵“花”,穿在自己身上好似一块“疤”;同样一颗痣,放人家脸上是“画龙点睛”的美人痣,放自己身上
心理咨询在发达国家已经是很普及的事了。但是在我国,心理咨询尚未被大多数人了解和接受。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应当想到心理咨询。例如: 1.当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导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