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辨析,就是指辨别、分析能力,它包含在阅读能力里,若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辨析能力是必须练习并提高的。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低年级可以结合听说训练课练习,中高年级可结合阅读课、作文课进行练习,下面仅以我所了解的课例来分析。
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如:第五册中,《丑小鸭》这课文主要讲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课堂上老师提问第三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那儿,从哪儿读出来的?当学生的答案呈多样性且都对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哪个学生的答案最佳。例如,有三个学生分别回答了这样三个答案:“……除了鸭妈妈疼爱它,谁都欺负它。”“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丑小鸭伤心地离开了家。”这三处都读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家。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辨析哪一句最能读出地点在家,即哪个答案最佳。经过辨析,“……丑小鸭伤心地离开了家。”
这句话最能明确表明故事的地点,而其他两句还要结合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来理解地点在家里,以此指导学生今后读文对语句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
第七册十一单元《“扫一室”与“扫天下”》中有一处陈藩说的话:“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此处教师可引导孩子讨论陈藩说的话有没有道理。让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观点,从而辨析出陈藩有志存高远、值得表扬的一面,又能认识到陈藩观点的偏颇。这样,学生会更辩证地看问题,会更加深对要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的理解。
第八册《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中,当我和父亲在傍晚无人看见的情况下钓起一条大鱼时,父亲见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时,坚决让我把鲈鱼放回池塘。尽管我“乞求”、“急切”地“争辩”,甚至哭出了声,但我最终还是放了这条大鲈鱼。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钓上了难得的一条的大鲈鱼,又没人看见,你放不放?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辨析这种做法正确与否,从而更深刻理解“我”的真实心理,感受自觉这种行为带给我们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十一册《黑孩子罗伯特》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黑人孩子罗伯特为了救治得病的白人同学丽莎,毅然捐出了自己苦心积攒打算购买心爱玩具的钱,尽管这个白人同学曾经奚落嘲笑他。讲完课后,老师可引导学生辨析一个问题:罗伯特为了攒钱买心爱的战斗机,辛辛苦苦帮别人干杂事,足足干了两个月,才攒够了买玩具的四十二元钱,在此过程中,因为是黑人,还处处遭人白眼。四十二元钱对于给丽莎治病起不了多大作用,罗伯特可以不都捐出去,留一点儿,因为他自己攒钱也太不容易了啊!同学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此问题一出,全班炸开了锅,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全捐,少数几个人支持少捐,表达善意就行了。后来,经过一番辩论,全班同学都认识到了钱捐了没有了可以再挣,而生命没有了就再也没有了。罗伯特毫无保留地把钱全部捐出去,正是他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表现,这是一种真善、大善!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中心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实际上,我们每天的课堂上都可能出现可供辨析的例子,老师在课堂上要能及时抓住,顺势利导,引导学生辨析,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学生会综合运用到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听说能力、表达能力等,是学生阅读能力逐步提高。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互相启发,自主提炼观点,主体性得到发挥。总之,辨析是一个生动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趣味性强,学生都乐于参与,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北京海淀区陶行知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如:第五册中,《丑小鸭》这课文主要讲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课堂上老师提问第三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那儿,从哪儿读出来的?当学生的答案呈多样性且都对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哪个学生的答案最佳。例如,有三个学生分别回答了这样三个答案:“……除了鸭妈妈疼爱它,谁都欺负它。”“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丑小鸭伤心地离开了家。”这三处都读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家。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辨析哪一句最能读出地点在家,即哪个答案最佳。经过辨析,“……丑小鸭伤心地离开了家。”
这句话最能明确表明故事的地点,而其他两句还要结合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来理解地点在家里,以此指导学生今后读文对语句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
第七册十一单元《“扫一室”与“扫天下”》中有一处陈藩说的话:“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此处教师可引导孩子讨论陈藩说的话有没有道理。让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观点,从而辨析出陈藩有志存高远、值得表扬的一面,又能认识到陈藩观点的偏颇。这样,学生会更辩证地看问题,会更加深对要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的理解。
第八册《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中,当我和父亲在傍晚无人看见的情况下钓起一条大鱼时,父亲见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时,坚决让我把鲈鱼放回池塘。尽管我“乞求”、“急切”地“争辩”,甚至哭出了声,但我最终还是放了这条大鲈鱼。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钓上了难得的一条的大鲈鱼,又没人看见,你放不放?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辨析这种做法正确与否,从而更深刻理解“我”的真实心理,感受自觉这种行为带给我们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十一册《黑孩子罗伯特》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黑人孩子罗伯特为了救治得病的白人同学丽莎,毅然捐出了自己苦心积攒打算购买心爱玩具的钱,尽管这个白人同学曾经奚落嘲笑他。讲完课后,老师可引导学生辨析一个问题:罗伯特为了攒钱买心爱的战斗机,辛辛苦苦帮别人干杂事,足足干了两个月,才攒够了买玩具的四十二元钱,在此过程中,因为是黑人,还处处遭人白眼。四十二元钱对于给丽莎治病起不了多大作用,罗伯特可以不都捐出去,留一点儿,因为他自己攒钱也太不容易了啊!同学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此问题一出,全班炸开了锅,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全捐,少数几个人支持少捐,表达善意就行了。后来,经过一番辩论,全班同学都认识到了钱捐了没有了可以再挣,而生命没有了就再也没有了。罗伯特毫无保留地把钱全部捐出去,正是他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表现,这是一种真善、大善!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中心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实际上,我们每天的课堂上都可能出现可供辨析的例子,老师在课堂上要能及时抓住,顺势利导,引导学生辨析,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学生会综合运用到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听说能力、表达能力等,是学生阅读能力逐步提高。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互相启发,自主提炼观点,主体性得到发挥。总之,辨析是一个生动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趣味性强,学生都乐于参与,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北京海淀区陶行知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