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0028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为主题,制订观察量表,对《观察一棵植物》一课进行课堂观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确,评价任务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成为主体,目标、评价、教学要充分体现一致性。
  关键词:课堂观察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过程一致性
  一、观察背景与主题
  (一)观察背景
  2017年5月27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年修订)》,明确从2017年秋季开始一年级开设科学课。2017年9月15日,为了准备苏州市吴江区教研室和姑苏区教研室联合举办的一年级科学任课教师培训,苏州市吴江区小学科学核心组、中心组23位教师在吴江经济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进行先期研讨。这次活动中,我校的李菁璐老师执教了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一课,参加研讨的教师以“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为主题进行了课堂观察。笔者根据团队观察和交流的情况,结合个人的观察和思考,最终形成这份课堂观察报告。
  (二)观察主题
  本次课堂观察的主题是“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其中目标是指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来自学科课程标准;评价是指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评价任务监测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支持过程。按照传统的观念,应该先有目标,再有教学,最后进行评价,由此课堂观察的主题应该是“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学术上通常也称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倡导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逆向设计,即先有目标,再考虑评价,最后设计教学,因此我们拟定的课堂观察主题是“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其实,主题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師在教学中使目标、评价、教学三个因素两两之间存在一致的关系,组成一个一致性的整体。也就是说,“目标与评价一致”“目标与教学一致”“评价与教学一致”构成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的所有含义。
  二、观察工具与结果
  (一)观察工具
  观察团队制订了如表1所示的“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观察量表。该量表的设计主要考虑目标、评价、教学三个因素,假设学习目标的设计是正确的,那么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教学过程也应该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是一致的,学生表现应该是最能具体说明的。
  (二)观察结果与分析
  在课上,我们利用上述量表,主要观察了本节课的三项评价任务、相应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表现,而非课堂的激趣导入、拓展小结等环节,也不太关注课堂串联的卡通故事情境。并且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对整课进行反思:其“目标、评价、教学”是否一致?是否需要做出更为合理的设定或调整?
  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教师设计了如下三个学习目标:(1)能利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观察一颗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从而激发探究植物特征的兴趣。(2)能运用“根、茎、叶”等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植物的信息。(3)能根据观察结果,画出一棵植物的简图,培养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好习惯。
  1.关于第一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的1~2个外部特征。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远距离观察一棵植物,说说看到了什么。(2)学生根据评价任务进行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3)教师根据交流引向“茎”的观察,并指出联结叶子的叫“茎”。(4)教师把远观引向近距离观察。
  从这个评价任务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观察似乎是从教师的提问“请同学们远距离观察这棵植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开始的。而根据我们整理的课堂实录来看,学生的观察其实始于教师出示“这棵植物”。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先让学生认识植物,再让学生对不认识的植物进行观察,这导致教师出示菊花实物时,学生观察的重点不是这棵植物的特征,而停留在这棵植物到底是什么上。所以,教师导入之后、呈现评价任务之前,学生的观察是盲目的、无效的;教师呈现评价任务之后,学生逐步明白自己的观察目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这里应将评价任务前置,发挥评价导向、促学的功能。
  2.关于第二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对照实物,指出植物根、茎、叶所在的位置。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呢?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进行观察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去观察?(2)教师小结:无论是用手去摸还是用鼻子去闻,都必须在老师允许的、安全的情况下进行。(3)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近距离进行观察。(4)教师再次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用什么方法去观察植物,那么你知道要观察什么吗?(5)学生再次进行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6)教师提问:在刚刚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植物的根?并请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观察。
  这里,学习目标的设计是清晰的,评价任务的设计是可行的,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学习目标逐步推进的。但是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大约进行了20分钟时,在其他学生交流的时候,第一小组的2名学生离开了座位,在教室的右前方自由走动;第三小组的一半学生忙于整理自己的物品;第六小组的全部学生完全处于自由交流的状态;其他小组的学生基本上都出现了心不在焉的现象,处于自我放松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评价任务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喜欢为原则。这里的评价任务可以考虑修改成“律动形式”(用人体模拟植物,随音乐舞动),从而既能解决一年级学生好动的问题,又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此外,教师组织教学过程(3)时,呈现评价任务后,学生进行了自主观察,但是没达到教师的要求。于是,教师继续组织教学过程(4),强行引出用眼睛看植物的颜色、形状、数量,用手指摸植物的软硬,用鼻子闻植物的气味;接着组织教学过程(5),让学生第二次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观察。对此,笔者觉得,用眼、手、鼻进行观察应该是学生观察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行为,而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的简单告知。   3.关于第三个学习目标。
  相应的评价任务是:画出一棵植物的简图。主要的教学过程是:(1)教师呈现评价任务,请学生完成“观察记录单”。(2)教师指导如何填写姓名、观察日期,然后一边讲解画植物的顺序及方法、一边用贴图进行展示。(3)学生根据评价任务画出植物简图。(4)教师展示学生简图,并请学生相互评价,说说好在哪里。(5)教师用图片演示这课植物开花的过程,揭示这株植物是菊花。
  这个环节“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程度较高。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非常统一,围绕评价任务设计的教学过程也达到了要求,学生的简图都包含了根、茎、叶这三个植物的主要特征。其实,上面两个环节中,教师虽然有一些失误和不足,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具有比较强烈的“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意识,努力追求着目标与教学的一致性、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总之,这节课体现出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课堂的基本特征。
  三、讨论与建议
  (一)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确
  实现“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核心是学习目标,即课程标准要求在一节课上的具体化。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明白了学习目标,才能教得明确;学生明白了学习目标,才能學得明白。学习目标不仅直接决定了评价任务的确立,而且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所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才是课堂教学的开始。
  (二)评价任务要让学生喜欢
  评价任务依据学习目标,用于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嵌入教学过程,用于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好的评价任务不但要指向学习目标,还要追求具体、清晰和明白,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要让该年龄段学生喜欢,并且以能实现的方式完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学习进行自我引导和调控,明确学习的方向。
  (三)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学习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源泉,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是为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和思考的总和。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要符合学习目标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规律,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四)目标、评价、教学要充分体现一致性
  目标解决的是“去哪里”的问题,教学解决的是“怎么去”的问题,评价解决的是“到了没有”的问题。一节课仅有40分钟的时间,如果不能一致地思考这三个问题,那么,就会出现目标不明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的问题,也会出现教学游离在目标之外,评价毫无意义的问题。“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底线,是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40分钟的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摘要:STEM教育课例《摩尔斯电码》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摩尔斯电码的历史;了解规律,学习编写摩尔斯电码的方法。(2)能够准确分辨出摩尔斯电码所代表的数字,并能自主发送数字和数组,进行信息传递。(3)通过编码、发报、抄报、译码的过程完成信息传递,体验摩尔斯电码的用途,培养发散性思维。教学过程包括以下环节:播放影视资料,引入课题;介绍摩尔斯电码的历史;认识数字的摩尔斯编码;了解汉字的编码、
期刊
摘要:STEM教育课例《爆破摩天大楼》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知道降低重心可使建筑物保持稳定;认识被爆破的物体倒塌的特点;能够搭建出高而稳的大楼;能够根据木条的长、宽、高,计算出搭建的大楼的高度。(2)通过分析简单结构,能够找准简单结构的爆破点。(3)通过搭建并爆破大楼,知道工程项目的设计需要反复地综合考虑。教学过程包括以下环节:动手搭建,初步感知;明确任务,归纳技巧;趣玩游戏,深度思考;总结
期刊
摘要:近年来,“STEM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这一现象主要的驱动力源于国内教育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以及为了培养素养和能力而倡导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的关注。STEM教育让课堂“以学习为中心”成为可能,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落地成为可能,因而受到格外的关注和研究。STEM教育方式正逐渐展现出自己相对于传统分科教学方式的优越性:项目主题有趣、有用,能保持学习驱动力;延展时空疆域,让
期刊
摘要: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为例,说明:当课堂形势“一片大好”时,教师不妨停下来等一等,听一听“学困生”是怎么想的,暴露出他们被掩盖的错误,从而“对症下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让“学优生”教“学困生”,从而实现认知边界的融合,教与学的融合。  关键词:学习错误“学困生”教学融合小数点位置  教学要“顺木之天,以至其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课堂的
期刊
摘要: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模式,参考“学习金字塔”理论,主要包括“知识梳理”与“方法提炼”两个板块,既重视学生基础的夯实,也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每一个板块都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循环,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参与,更好地体验学習的过程,内化知识与方法,增强思考、操作、表达、交流等各种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
期刊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也要坚守“要说理、会说理、说好理”的教学底线,激发学生说理的欲望,提升学生说理的能力。《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的教学,分析了如何在情境探究中演绎课堂说理,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法律知识。  关键词:情境教学说理基本权利  当下,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的常态。究其原因,在于其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以
期刊
摘要:生成课堂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生成问题,获得真正的生长。特级教师李仁甫的《劝学(节选)》《师说》教学片段,从已知内容探未知内容——发现问题,从个体经验汇群体经验——解决问题,从特殊规律思普遍规律——生成问题,体现了生成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问题生成双主体对话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会为了解读教材设置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都围绕字词和
期刊
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可以采用IRIS(鸢尾花)教学模式。它包括四个环节:引言(Introduction),即真实事件介入,为阅读定向;阅读(Reading),即获取主题和方法的知识,为探究奠基;探究(Inquiry),即从现实的观察、调查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分享(Sharing),即交流碰撞,以激发更深、更广的阅读与探究。对此,以引导学生创新“冰的熔化”实验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
期刊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自然——符合人类认知的需求和习惯,直观而有序;要简约——适应数学的根本追求,教学内容聚焦,教学环节简化;还要求实——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学得踏实。下面以高中数学“异面直线”的教学为例,对此进行简单说明。  一、复习回顾  投影或预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棱柱ABCA1B1C1,如图1。指出:“上一节课,我们把初中学过的两条直线平行、相交的部分性质在空间作了推广。关于平行(a∥b
期刊
摘要: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小学语文教学,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过程,从单元整体上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与发展。从旧知与新知、整体与部分、类合与模块、范例与习得四个维度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可促使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知识结构学习心理认知结构  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利于提升教学效益,因为它是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起点,立足于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