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陌生”大生意

来源 :大众投资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看他们都是不知名的小人物,他们做出的大生意却能让你吃惊不已,每家的经营数据中都能赫然看到“亿元”二字。不过他们所从事的生意都相对比较“陌生”,他们的创业历程更是少为人知。下面这四位小人物就是如此。
  1好惊险!养河豚,亿万身家失而复得
  今年39岁的顾春涣是上海人,17岁开始做瓦工,后批发水果,一年能赚20多万。十几年前一次去日本的时候朋友请他吃饭,他战战兢兢地品尝了河豚的美味。当得知这顿河豚大餐花了相当于人民币1.5万元的时候,他决心养河豚。
  其实十多年来,河豚养殖一直是个高利润的行业,利润率高达50%以上,只不过一般人了解得少。而且养河豚需要到卫生、水产、质检、工商、公安审批备案,人们觉得麻烦不愿意干。以日本为目的地的出口市场是主要销售渠道,供不应求。国内市场也不小,一年也有三四十亿元的需求。国内主要的养殖基地在大连、浙江和广东。顾春涣之所以能把这个买卖做大,因为他有一个精明的生意头脑。从准备做到做好,四个绰号把他的创业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
  绰号一:活电脑——不到一年变内行
  从日本回来,顾春涣掏出所有家底准备在上海市青浦区包下20亩池塘。之前他对怎么做这门陌生的生意做了详尽的摸底。他咨询了多家水产研究所,把国内当时的小型河豚养殖场转了个遍,掌握了丰富的情况和数据,谋划创业地图。技术上,到水产研究所请技术员不难。场地上,他圈定了几个主要的地点备选,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兼顾。从上海起步摸市场,逐渐转向浙江、广东主攻出口。效益分析上,他以小见大,根据大量小鱼塘的效益核算调查,推算扩大规模的效益核算,并预计好达到一定规模阶段会出现哪些问题、怎么解决。比如,哪个塘里能养多少鱼,什么品种,每天吃多少料,可以卖多少钱,赚多少钱,都一清二楚。不到一年就成了内行。“活电脑”的绰号故此得名。
  绰号二:机器人—— 一个月干完六个月的活
  脑子有数的顾春涣第一年养出来的河豚质量就特别好,上市就供不应求,当年赚了30多万元。此后扩大了一些规模,年利润超过百万。2006年4月,顾春涣把家从上海搬迁到广东珠海。这里气温高,用不着盖冬棚,一年四季都可以养殖,每斤成本要比上海低10元。他在鹤洲北垦区承包了700亩荒地挖塘养河豚。而这一切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他的这个决定立即遭到了工人们的反对。因为这里到处是荒草、烂泥滩,估计起码半年的工作量,可顾春涣非要工人在一个月内完成。因为5月份就要放苗,晚了就要浪费一年。一个月要干完六个月的活,谁都没底。顾春涣很有魄力,他以每台高于市场价格一倍的价钱雇来了20多台大型推土机,带着工人昼夜奋战。一件事没办完他绝对不会坐下来休息,有时工作起来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这次,员工又在背地里给他送了一个绰号——“机器人”。凭着这种敢打硬拼的顽强精神,一个月后,700亩荒地变成了24个鱼塘。5月份,如期投放600万尾河豚苗,年底上市赚了900多万元。
  绰号三:顾傻子——倾家荡产的大冒险
  当养殖户们惊讶于顾春涣养殖基地迅速扩张的时候,2008年底,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引起轰动,他自己也体验了一把过山车般的惊险刺激。这年年底,河豚鱼市场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过去能卖到90元/公斤的河豚降至20多元都难卖,不少养殖户都亏了,成了烫手的山芋。没想到,从2008年11月起,顾春涣每天都开着卡车到养殖户家里收鱼,一次七八千斤,而且直接付现金。很多鱼老板百思不得其解,背后都叫他“顾傻子”。接下来的五个月里,河豚价格只跌不涨,可他仍然每天兴高采烈地去收这些越来越不值钱的东西。顾春涣说,当时他都快高兴死了,鱼这么便宜。成本养出来每公斤都要35元,而他20元就能收购到。“这便宜捡大了,有多少我肯定收多少,我相信自己的眼光。”到2009年4月底,顾春涣花几千万元收购了100多万公斤河豚鱼。
  一时间,整个行业的人都议论纷纷,有人甚至预测顾春涣会倾家荡产。但顾春涣根本就不屑一顾,他坚信,这是大赚一笔的好时机。原来顾春涣同饲料商及鱼中介很熟,对市场非常了解,他说,广东养河豚的圈子很小,他知道当时小户养的河豚差不多都卖完了,就大户有一点。外地养的又不是一个品种。所以他认为,等自己收购完他们手中的存货,价格自然就会上去。到了2009年5月,果然如他所料,河豚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急速上涨。当时广东80%的河豚在顾春涣手上,若果断出手,六七千万肯定能赚得到。可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他再也笑不起来了。收来的河豚鱼陆续发生交叉感染,100多万公斤河豚鱼在不到半个月全部死亡,共损失了3000多万元,这么多年攒下的钱全部亏空。内行都知道,搞养殖这行,若一下三千万赔进去,基本上是要命的,很少有人能翻身。这次“顾傻子”真成傻子了!
  可就在大家认为顾春涣再也无力回天时,没想到他不但没被厄运打趴下,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绝地翻身。他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呢?
  绰号四:小李嘉诚——敢为人先大翻身
  2009年6月,顾春涣唯一的希望就是上海养殖基地里一千万尾幸免于难的河豚了。当时要买鱼的人也很多,但他并没有急于将这批河豚卖出去。因为他看准了要涨。果然,到2009年底,由每公斤20元涨到上百元。这时,他才把河豚全部卖出,赚回2000多万元。2010年初,顾春涣又买进1500万尾河豚鱼苗投放珠海基地。那时,河豚鱼价格稳定在每公斤80元左右的高位。在大家看来这是个稳赚的好时机。而顾春涣又做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
  当地喂河豚鱼的饲料每吨通常在9000元以下,2010年4月,他却以每吨1.2万元的价格要求生产商提供精品。这样一来,光饲料成本每天就增加7万多元,连饲料经销商都摸不着头脑。到了2010年7月底,当其他养殖户的河豚还在塘里时,顾春涣的河豚鱼却已领先他们两个月上市了。而且在10月之前就将几百万斤鱼全部卖出。顾春涣算准了这个市场,饲料一分价钱一分货,好饲料营养均衡河豚鱼吃了长势快、质量好。用普通的饲料虽然便宜,但上市晚、价钱低,最多能卖出去70%。等顾春涣卖完河豚鱼,同行们都傻眼了。过了10月份,当其他养殖户开始上市时,由于供应量猛增,价格从80多元/公斤急跌至40多元。这次提前上市,让顾春涣多赚了3500多万元,彻底翻了身,还得了一个绰号,养殖户里面的“小李嘉诚”。2011年,顾春涣到东京与经销商签下协议,直接供货。去除了中间环节,他的利润一下就提高30%以上。如今,他在广东和浙江等地有上万亩养殖基地,已成为国内赫赫有名的“河豚王”,资产过亿元。下一步他准备对河豚进行深加工,提取河豚毒素,每克价格高达20多万美元,而且供不应求。文/王丽   2挺稀奇!网上卖图片,倒个手就能年赚亿元
  有这么一个卖图片的网站,把大量版权所有人的图片资源整合起来,再找到更多的图片买家,通过互联网卖给对方。现在除国内4000多家报刊、电视台、广告公司和网站等是他的客户外,他还向全球图片市场供货。一年的利润高达亿元!他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图片掮客”柴继军。
  把被“枪毙”的图片放到网上赚钱
  上海的柴继军今年三十多岁,在《中国青年报》担任过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那时每天处理全国各地摄影师的照片,一天会有好几百张,但能用上的不足十分之一,剩下的往往会被扔掉。柴继军觉得这样做非常可惜,试着把一些照片转给其他媒体使用,然后再将稿费邮寄给投稿者。没想到这一招挺灵,上千张被“枪毙”的照片起死回生。日积月累,全国各地的一大批摄影师成了他的朋友。
  柴继军清楚行业需求和痛点所在:一边是作者很难精准地为作品找到合适的“婆家”,造成照片资源的大量浪费;一边是成百上千家报刊、出版社等因为与拍摄者缺乏沟通,每天都为缺少好图片而着急。于是在摄影师和图片需求机构之间搭建中介的创业思路形成了。而且图片通过网络销售,既没有物流也不需仓储,成本很低。同事李学凌非常认同他的想法,很快又找到精通网络技术的陈智华加盟,两周就搭建了网站平台。摄影师可以随时随地将图片通过网络上传,客户交钱后获得授权下载,摄影师可通过后台看到下载记录,然后与网站分成。2000年5月1日,网站正式运营,取名“Photocome”,意为“图片来了”。
  刚开两年就吸引新浪收购
  正式上线运营的第一天起,这个图片交易网站就开始为柴继军和他的摄影师朋友们创造收益。新浪成为他们的第一位买家,第一个月就成功销售了4万多元的图片。很快,搜狐也成了柴继军的客户。第二个月一下达到20万元,可谓一炮打响。
  “中国传统媒体盗版图片是很正常的事情。新浪在纳斯达克上市以后,它不能违法,所以它的所有内容都是要有授权的。”柴继军说。新浪当时处于扩展业务期,每个月都会花几十万元买柴继军的图片。大把现金的流入不仅让柴继军看到了希望,也让那些摄影师们信心倍增,半年之内就有1000 多位摄影师供图。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灾难悄然而至。
  2001年公司开张不到一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各家网站迅速缩减购图开支,使柴继军的收入减少许多。他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向报纸、杂志、出版社等传统用图大户挖掘需求。不过也算很幸运,这年秋天,UIG 集团董事长廖杰先生为柴继军提供了第一笔投资。
  柴继军找到不少用图大户说:“你们可以先到我的图片网站上看看,用多少就付多少,你不用可以不付我钱。”经过不懈努力,他逐渐培养起传统媒体图片编辑们从网络图库上直接寻找适用图片的习惯。
  2002年,生意已经基本覆盖全部媒体,公司盈利可观。此间,新浪曾提出收购,开价600万元。那时柴继军特别想成为新浪的股东,提出不要钞票,全部折算成股份,而对方说只能给现金。最后只好作罢。
  “捡芝麻的公司”荣登福布斯潜力榜
  2005年之后,柴继军通过不断收购各种图片库资源迅速壮大。而且此时媒体已经进入“读图时代”,读者更习惯用图像的方式获取信息。所以对图片的需求大增。
  柴继军说,到2008年,随着公司图片质量和数量的积累,各媒体的图片编辑和创意设计人员已从最初对自己的不屑、尝试到最后形成了强依赖。“他们已习惯在我的网站上找创作灵感,习惯在上面一口气找到5000张马云的照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能坐等作者送货上门。”
  其实受益的除媒体外,还有数以万计的照片原创者。最近一件最有意思的事件是,2012年5月19日,身价187亿美元的“脸谱”老板扎克伯格,在自家后院花园里低调举行婚礼。当时受邀的亲朋好友只有100人。新娘是谁?大伙猜一定是位绝色美女。直到南京小丫陈小姐露面,人们才发现,她的长相很普通,皮肤黝黑甚至还有点胖。在场的赵美马上为其拍照,后经当事人同意,她把照片上传到柴继军的网站。购买这些照片的中外媒体还真不少,仅3天时间,作者赵美就进账10万元。
  过去很少有人听说过玩摄影能赚大钱,不烧钱就不错了。主要是摄影人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作品变成商品。柴继军说:“其实你只要将自己认为不错的图片上传到我的网站,只要有机构购买,网站便与摄影师分成。除非签有独家协议,否则摄影师的同一张图片可同时卖给很多家,也可长期卖,每卖一次都能产生收益。就像将钱存在银行,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利息。”所以,不少人把柴继军的网站叫“照片银行”。
  “我们就像捡芝麻的公司,把那些芝麻全部捡到一起。”柴继军和他的伙伴们用12年的时间,将一个大多数人看不上眼的图片代理小生意做成了一个视觉影像数据产业。如今,柴继军的公司已发展到拥有3000 多位签约摄影师和艺术家,每天更新图片2500张,除国内4000家报刊、电视台、广告公司和网站是其客户外,还与海外100多家图片社、版权机构合作代理图片销售。2011年的销售收入为3亿元,净利润一个亿!2012年前5个月的收入就与去年全年相当。并以连续3 年超过100% 的销售成长,登上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榜。文/小丽
  3实在高!工厂“海上漂”,“废物”小鱼赚上亿
  丁香鱼是一种只有两三厘米长的小鱼,捕捞后1个多小时就会死掉。所以尽管它好吃,我国每年的可捕量也高达几十万吨,但在渔民眼里却是“废物”。可如今有人却别出心裁地造了一艘“巨无霸”,把工厂直接“搬”到船上,在海上边捕捞边加工,半小时就能变成干货,增值20倍。如今产品已打入了国外高端市场,年盈利过亿元!
  传奇人物“偷师”丁香鱼生意
  陈善平1954年出生在浙江瑞安,从小捕鱼为生。28岁那年,他突然明白卖鱼比捕鱼更赚钱,于是就开始卖鱼。有一天,他得知厦门一家公司有一批水产想要降价处理,而这批货正是温州市场急需的。便连夜筹措40万元赶过去。在财务室,陈善平把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原来他把钱都捆在了身上,对方老板非常惊讶,说浙江人做生意简直就像美国西部牛仔,精明且敢于冒险。陈善平在第一时间付现金拿下这批货,分三批运回270吨鱼批发掉,4天狂赚300多万。一时成为当地传奇人物。   后来他又和朋友在瑞安办起一个水产品加工厂。有一天来了个买丁香鱼的日本商人,陈善平要价一斤3.5元。谁料那人不仅不压价,反而说如果稍微挑好一点的每斤就多给一元。本来这价钱在当地已算高得离谱,对方竟还主动加价,反常的交易让陈善平隐隐感觉这小小的丁香鱼背后一定隐藏着自己不知道的商机。
  客商前脚刚走,他就立即坐上了去日本的飞机。这一趟让他大吃一惊。原来日本人很早就非常爱吃丁香鱼,并将它当做理想的补钙食品。这种小鱼不仅价格高得令人咂舌,而且消费量巨大。而当时在国内几乎没人吃这种小杂鱼。更让陈善平震惊的是,日本每年都从国外进口十几万吨,而中国只能供应区区三四百吨,也就占千分之三左右。其实我国是丁香鱼资源大国,加工出口潜力很大。他感到,自己的后半生将要从此改变!
  陈善平知道,丁香鱼非常娇气,捕捞后1个多小时就会死掉。于是,他跑到日本人的渔船上、工厂里打工,学习他们的捕捞和加工技术。半年下来,就熟练地掌握了有关技术,并用270万元买了全套设备。回到浙江在一个小岛上建厂,保证打捞的鱼一个小时内运回工厂加工完成。2000年,当第一批丁香鱼加工成品运到日本时,川崎株式会社根本没想到中国会突然冒出这么符合他们要求的海产品。双方签订了包销合同,而且一下就给出了每斤50多元的高价。
  抬杠抬出个“渔业航母”
  就在陈善平的丁香鱼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却放弃了这个小岛。原来,这和他同别人的一次抬杠有关。2004年的一天,渔民陈建雄给陈善平捕丁香鱼刚好赶上大批鱼群,想多赚点钱。本来到了收网时间却又下了一网,结果多捕了鱼却错过了加工的最佳时间,一船鱼都报废了。陈善平看了既心疼又很生气,就骂了对方。陈建雄也在气头上,说:“有本事你把那个工厂搬到海上去!”
  虽是抬杠,没想到这句话却深深触动了陈善平的神经。“虽然现在加工厂在岛上,但把鱼捞回来还是路途比较远。能不能真的把加工厂搬到海上,鱼捕到哪里,工厂就移到哪里?”几天后,他郑重宣布,要把工厂搬到船上去!不仅同行中有人等着要看笑话,就连陈善平身边的人都暗中为他捏把汗,毕竟移动加工国内还没一家能做成,万一失败,他自己倾家荡产是小,还会连累很多在公司入股的亲朋好友。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制造,2007年4月3日,投资5600多万元的“华盛渔加1号”下水试航。“华盛渔加1号”被称作“渔业航母”,因为它不仅是我国第一艘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还是目前亚太地区最大的海上“流动”加工渔船。这艘“航母”在海上边捕捞边加工,半小时就能变成干货,增值20倍。
  “联合舰队”南北通吃
  “华盛”以近海作业为主,丁香鱼、毛虾是其主要的捕捞目标。每次出海,这个“海上巨无霸”都会带领47对小船,俨然一支庞大的“联合舰队”。当“渔探船”发现鱼群或虾群时,就向船队发出信号,那些尾随“航母”的渔船便上前捕捞。收网后,渔民们就可立即卖给“华盛”即时进行蒸煮、烘干、冷却、打包、冷冻等加工处理,而且当场就能拿到现金。节省了往返上岸运送鱼虾的环节,延长了海上捕捞时间,也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据测算,以150匹马力渔船为例,每天节省能耗约800元,增加产量1吨多,以6元/千克的保护价收购,可增收6000元。这样47对渔船在丁香鱼捕捞季节(约2个月),共可增收节支3000多万元。
  陈善平给“航母”制定了全年计划,可谓“南北通吃”。春天停在福建、浙江等地收毛虾加工成虾皮干,夏天在黄海、渤海收丁香鱼,秋天在辽宁等地收丁香鱼,冬天转战广西北部湾。陈善平与沿海六省的几千渔船及上万渔民建立起了稳定的供销关系。很多渔民跟随陈善平的“联合舰队”出征,不到一个月就赚将近30万元,比过去一年还多。
  不久,陈善平凭借这艘先进的“航母”继日韩以后,又打开了欧美市场,每公斤售价合人民币140多元。最初每年的出口量不足300万美元,短短几年就猛增到2000多万美元。2011年,陈善平赚了1个亿,今年的净利润预计将增长15%以上。文/琴心
  4够倔强!没人要的野杂果翻身变“金矿”
  广西平南有一种漫山遍野生长、味道有些酸涩的余甘果,在村民眼中没什么用,然而有一个叫黄雄芳的人,却从一则消息中发现商机,把这种野生小杂果做成了非常赚钱的产业。一年的出口额达到上亿美元,带动几千户山民发了财!
  “神人”破解“谜团”却没人看好
  今年70岁的黄雄芳是广西平南县丹竹镇廊廖村人,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万元户还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时,他通过承包水库养鱼,成为县里第一个十万元户。当人们拼命跟风想通过养鱼发财时,他却培育出一种叫金丝塘角鱼的新品种,再次成为当地养殖业的领跑者。因此,在很多人眼里黄雄芳手里总有好项目,只要跟着他一起干就能赚大钱,然而,这位“神人”有一天却突然放弃养特种鱼,在地里种起了一种叫余甘果的野生果树。
  原来,当时《广西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将余甘果与我国北方的野生树种沙棘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非常相似。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是标准的“第三代水果”。沙棘开发在北方热火朝天,一些企业年产值高达数亿元。而余甘果还无人问津。
  那年春天,黄雄芳把野生余甘果种子撒到地里,可始终不见发芽。野生余甘果能自己生长出来,为什么人工精心培育反而一棵苗都不出?黄雄芳不死心,反复试验以期破解谜团。村民们都觉得这位曾经的“神人”在自毁前程。
  转眼5年过去了,仍没有破解发芽的谜团。黄雄芳很失望地把果核倒掉。没想到这么一倒,奇迹出现了——种子竟很快发芽!原来,余甘果的种子被一层厚厚的硬壳包住,经过太阳曝晒,外壳裂开后,里面的种子才能发芽。此后,黄雄芳从一棵有230年树龄的“余甘树王”上精选200枝在新苗上嫁接。1997年,黄雄芳终于培育出个大肉厚、产量高的新品种,被当地科委命名为“平丹一号”,填补了国内人工培育余甘果的空白。
  这一年,黄雄芳投资几十万承包250亩地大量培育余甘果苗,他相信当地人会像以前一样跟着自己一起干,可这一次他失算了。村民们怕种了卖不出去,因为酸涩,没吃过的人吃一个都够呛。当地人也只是用盐、糖等腌制成酸品,作为开胃、解腻的零食,用量很少,0.5元一斤都没人要。   小野果联姻旅游扬了名
  没有人愿意种植,黄雄芳着急了。情急之下,他先从亲戚下手,提供种苗,包回收。黄雄芳的儿子还专门跟农户签订合同,包收购,包技术管理。这样推广起来,大家都愿意接受了。2001年,平南县种植余甘果面积增加到4000多亩,余甘果也进入盛产期。看着黄雄芳气定神闲的样子,农户们把心放下来的同时也在纳闷,他收购了上百吨果子到底怎么卖呢?黄雄芳却笑着说:“果子越多越好,那样我就可以规模化加工,到时候利润更大!”
  原来,他儿子的一个同学在广东当兵,小伙子回家探亲时告诉他:“在广州、潮汕地区,腌制过的余甘果非常畅销。”得到这个信息,黄雄芳马上赶到那里考察,掌握了余甘果加工技术,把酸涩的余甘果制作成美味可口的休闲小零食。
  2002年初,拿出所有积蓄,另外又贷款2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占地38亩的加工厂。首先开发果脯供应广东市场,接着又开发出了果醋、果酒、果茶等余甘果系列产品。果然,产品很快就顺利打开销路。
  2006年9月,黄雄芳和女儿带着照片来到平南县一家旅行社,找到负责人农君薇,打算跟她合作办旅游,借此推销自己的产品。黄雄芳免费提供旅游景点的想法让农君薇心动了。余甘果每年多次开花结果,从7月到次年2月长达7个月。而且果子能在树上挂三四个月,形成一道奇特景致!
  同旅行社联姻办旅游的做法很奏效,他的鲜果及加工产品很快通过游客的口碑相传打开了桂林、柳州和南宁等地的市场。春节期间,公司把部分反季节鲜余甘果放到各大超市,每公斤卖到26元,比正常季节高了近10倍!
  模式升级闯欧盟
  与野生果相比,黄雄芳的“平丹一号”水果型余甘果,具有果大、肉厚、纤维少、营养丰富等特点。盛果期每亩产量高达 8000—10000斤,是野生的20倍以上。每亩收益,仅卖鲜果就高达3万—6万元。而种植简单,旱涝保收,不畏霜冻,没有虫害。广西林业厅得知消息后,将余甘果列为全区退耕还林的树种之一。从此,黄雄芳培育的嫁接苗供不应求,几年间,就售出良种余甘果苗数百万株。
  为进入消费潜力最大的欧洲市场,黄雄芳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标准化”生产模式,使他的“大玉余甘果公司”拥有获得全球GAP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3万亩专属果园基地。他生产的果酒、保健茶、饮料、果干、蜜饯、罐头、果粉等系列产品一经推出,就在欧盟市场受到热捧。2011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2012年预计公司收入至少增加50%,乐观一点会翻倍!
  文/碧云天
其他文献
近期,张瑞敏提出了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被哈佛等知名商学院收进各自的教科书中。被誉为改写管理学的新模式。  “人”是指员工,“单”是指用户,“人单合一”就是员工给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即双赢。目前,海尔8万多员工自我组织成了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其中最大的有数百人,最小的只有7人。自主经营体分为三级,直接按“单”定制、生产、营销的一级经营体,为一级经营体提供资源和专业服务的平台
期刊
日前,中国银监会与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可以用承包经营的商品林做抵押,从银行贷款用于林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意见》明确,对于贷款金额在30万元以下的林权抵押贷款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参照当地市场价格自行评估,不得向借款人收取评估费,以降低林农和林业经营者的融资成本。贷款金额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项目,应坚持保本微利原则、按照有关规
期刊
被骗5万美元,山西小伙跨洋追债  今年39岁的赵伟是山西人, 当时只有23岁。他的一位朋友美籍台湾人冯先生,称自己在洛杉矶“大西洋国际公司”任总裁的亲戚遇到麻烦,临时需要资金周转一下。赵伟平时很讲义气,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又找到在国营企业担任出纳的朋友阿军挪用公款,硬是凑成5万美元,借给了这位美国南加州“大老板”。  谁知对方携款回美后,从此音讯全无,赵伟和阿军焦急寻找半年多仍然毫无下落
期刊
坐落于离江阴市区20公里的“雅圣生态园”内,葡萄、玫瑰、桔梗、芍药、薄荷、睡莲,令人目不暇接。其实这些都是供人免费观赏的,客户也可以随意采摘。老板要赚钱的是一种特殊农产品,每千克能卖到1.6万元的天价,如今每年的利润超过1000万元。很多人惊叹,原来农业可以这样做!  2004年,龚新卫突然把彩印厂的生意交给丈夫打理,在村里包下100亩地,拿出所有积蓄要投资“仙草”——灵芝。灵芝是我国医学库中的一
期刊
姜歌,80后蚁族群。2008年大学毕业,随男友去珠海打拼,住郊区民房的筒子楼。刚开始因为薪水微薄。于是,两人想方设法地赚钱,姜歌周末还在家具城兼职。  一次姜歌在帮顾客打造袖珍家居的过程中心里已经有了类似想法,卖袖珍家具目前还是一件新鲜事,厂商嫌牟利少通常只生产大气豪华型的家具,如果她组织生产一些价格适中,又适合单身公寓甚至更小的房子使用的家具。听闻姜歌要卖袖珍家具,男友十分惊讶,担心无法盈利。姜
期刊
今年21岁的谢梦非,是个科技迷,从小学三年级接触电脑,就从最初的玩游戏、上网聊天开始,迷上了计算机技术。18岁以优异成绩考进武汉大学学习信息安全专业后,谢梦非更是如鱼得水。  后来谢梦非又通过此项目提供的服务器,独自开发出一个微信公共账号“武大助手”。 只要输入关键词,像课表、GPA、挂科率等都一览无余,甚至可完成失物招领、查看学校的高富帅和女神,还可以查看停电停水通知。因为“武大助手”的实用性极
期刊
近来,特色农产品开发正在成为当前投资领域的热选项目之一。哪些地区、何种产品也具有投资开发的价值?目前还存在哪些相关难题或少为人知的关键?笔者经多方联系走访,试图通过业内相关专家的观点,来为您作简要介绍。  (声明:文中涉及观点内容,仅为个人看法,不代表本刊立场)  种 植  乌榄“摇钱树”,又添新财路  据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下简称“农技协”)有关人员介绍,乌榄(又名黑橄榄)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
期刊
第二代产品反响热烈  第二代“无敌污克”产品上市以来,颇受代理商的欢迎,很多老客户都纷纷主动更换产品。据厂家介绍,从目前老客户的下单统计看,第二代产品已经超过了第一代产品。  “3+2”活动,年度最后疯狂  为了回馈新老客户,企业特地在10月份推出了2013年度最后一次优惠活动——“3+2”,即投资者投资3万元,建立一个办事处,企业便赠送价值2万元的商品。活动名额有限,全国范围内仅限3名幸运儿! 
期刊
产品介绍  竹纤维生态纺织品,绿色环保,自然健康,贴身舒爽,品位时尚,被称为“会呼吸的生态家纺”。产品涵盖:毛巾、浴巾、浴衣、内衣、内裤、袜子、文胸、婴幼儿服装、T恤衫、床上用品等等。  产品特点  1.抗菌抑菌功能:将原先培植好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有害细菌,放在棉、木纤维制品中能够大量繁衍,而在竹纤维面料布上一小时,细菌消失了48%,24小时后被杀死75%。  2.超强保健功能:竹纤维中负离子
期刊
产品概述  该液是集除油、除锈、磷化、钝化、防锈于一体的产品。为无色液体,无毒、不燃品、对皮肤无损伤,原液体为透明液体,无刺激味。操作简便,免去漂洗与烘干工序,减少液槽设备与厂房投资,常温操作,无需加热设备,节约能源。而且表面均可变成比不锈钢性能更佳。  产品特点  1.除油、除锈、磷化、钝化、防锈。不仅保持原金属制品的机械性能,同时提高硬度2—6倍,抗腐蚀、耐磨损。  2.应用广泛。可广泛用于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