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问题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时代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ueza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科学的课堂提问是成功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且还能把握学生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具有评价、反馈功能。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所以,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课堂提问,应基于整体思路进行语文问题的设计,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的感知、理解和赏析。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研读文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简化头绪,紧扣重点,设计出少而精的、能“一问抵多问”的整体研读问题。然后激发学生主动研读文本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摆脱烦琐的提问应答与课文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怎样“牵一发”提高基于整体思路的语文问题设计的质量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些努力。
  1 捕题眼,把握内蕴
  捕题眼,顾名思义是根据课文题目进行问题设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可以窥探文章的主要内容,描写的主要对象,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题目对于课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题目设计整体问题,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妙趣横生。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根据题目设计的整体问题是:
  “将和相各指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又是怎样和好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解决了;后两个问题只有经过认真读书,学生们才能解决,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带着后两个问题自由读书,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再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根据题目我设计的问题为:“谁飞夺泸定桥?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怎样?”
  这些问题一解决,就可以从中把握文章内蕴,获得文章意趣,使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悟变得简明而明朗,达到教学的目的。
  2 抓中心词句,感悟课文
  中心词句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中心词句,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整体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如何让学生感悟文章中作者的内心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时,主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别了,我爱的中国”设计整体问题:“‘别了,我爱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接着让学生整体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品读、讨论中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这句话不但表达作者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和对亲友的惜别之情,还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关心祖国命运、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同时又反映了作者要驱逐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从而使学生在整体问题的解决中体会作者的意图,理解这句话深刻的内涵。
  3 扣结论,激趣探究
  文本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根据文本的结果,针对文本的起因、经过进行逆向寻究整体提问。虽然这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很高,但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印象,把握文本的本质内涵。
  如《养花》一文最后有这样一段总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抓住此总结,阅读感悟时可提出如下整体问题:“为什么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是养花的乐趣?分别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深读课文,逆向探究,分别找到了这段话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懂得了这里面的前因后果,也明白了“‘忧’‘泪’‘劳动’也是养花的乐趣”这么一个生活的启迪。
  4 抓主次关系,逐层推进
  抓住主次就是在围绕全篇整体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对二级分问题的设计讨论,进而加强对全篇整体问题理解和深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种问题的设计,可以理清文章主次关系,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论述清楚,阐发透彻,从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不过,进行递进整体问题设计时,要注意文本各层次之间的内在逻辑,文本各层次之间要层层衔接,环环相扣。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抓住“甲天下、画卷”等重点词句,设计了这样一个全篇整体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课文首尾两段极力赞美桂林山水为‘甲天下’‘画卷’,你们知道桂林山水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赞誉呢?”然后使学生通过整体朗读课文来理解桂林山水获得如此高赞誉的两大原因:(1)漓江水美;(2)桂林山奇。
  在学生初步理解这两大原因后,教师又逐层推进,设计出这样两个二级分问题:“(1)漓江水美可以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2)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你对哪一方面的特点印象最深?先画一画,再谈一谈。”
  第1个分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很快就从静、清、绿三方面体会到漓江水的美。第2个分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快就归纳出课文分别描写了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之后,学生还谈了自己对桂林山某一特点的阅读感受。教师还通过出示桂林山的幻灯片及感情朗读的形式,使学生由衷赞叹桂林山水的确“甲天下”。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紧扣教材的主要内容和主次关系,分别抓住课文两级整体问题逐层推进展开板块教学,引导学生全面深入阅读课文,把握学习重点。这样既加强了思维训练,又使学生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深刻领会了桂林山水获得“甲天下”“画卷”高度赞美的原因。   5 找文本异同,区别感悟
  有时,不同文本之间或同一文本前后内容之间,有的描写对象、修辞方法等相互联系比较紧密,有的虽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点,但文本内容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此,如果能设计对比式整体提问,可以使学生认识不同文本之间或同一文本前后内容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深刻把握所学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我将黄河原来的“温顺”和现在的“凶暴”对比进行重点教学,设计的整体问题是:“黄河原来和现在分别是什么样子?人们对黄河有什么不同的评价?黄河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对此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用心读过课文后,很快就找到了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原来黄河自然条件是很好的。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现在黄河变得凶猛暴烈,决口、发大水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人们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忧患”。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也相应出示黄河前后不同的图片,图文结合,让学生对比感悟。再通过多种形式的对比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黄河前后不同的状况及发生变化的原因,还从对比中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使黄河的悲剧不再重演的共鸣。
  6 寻认知冲突,评价升华
  由于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一些文本中蕴含的现象、观点、结论往往会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设计评论性整体问题,引导学生在激烈的争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动着评论的不断深入。采用这种评论性的整体问题设计,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可设计讨论的整体问题:“这辆奔驰牌汽车,文中这位父亲完全可以占为己有,不把车还给库伯,因为库伯根本不知道这张彩票的号码,你认为他这样做傻不傻?”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出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
  以上感悟是笔者经过尝试的一些有益做法,当然,基于整体思路的语文问题设计方式很多,实际操作中还要视具体文本内容而定。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教师,要勤思考、多探索,善于把握文本整体思路,努力优化语文课堂的提问。如果我们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整体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读中感悟、自由表达、不断创新,那么我们就一定会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摘要】对话教学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话,如何提高师生对话交流的实效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增强师生对话交流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师生对话交流;实效性探索  对话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师生间的平等,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真诚的关心
期刊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师实施教学必要技能,历史课堂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历史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不断总结探索,科学而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设计;教学;提升  现代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激励”,这是对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教育方式的矫正。“赏识、激励、爱心”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感激,适度的惩戒则会让学生有更
期刊
期待已久为期20余天的英国之行不知不觉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带给我的回味却是省略号。  此次天津赴英学访团是一个严肃而活跃的团队。大家抱着学习的态度在“Stafford House School of English”度过了难忘而有益的学习生活。  1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1 加固英语语法,词汇知识,明晰语法细则,收益匪浅。  自以为英语几大时态,构词法,习惯用语学得可以,无疑就是
期刊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  1 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
期刊
在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三年的学习研修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多年教学的足迹,正视了自己工作中的许多问题,修正了工作中的许多错误,解决了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提出了促进教学的许多想法,增强了继续研究与提升的信心,找到了可以依托和提升的导师,促使自己在农村教育教学岗位继续前行,做出新的贡献。  在自主研读的书目中,我有幸认真研读了余文森教授编写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受益匪浅。
期刊
【摘要】作为与中亚接壤,交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的新疆,为来疆中亚留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汉语环境。而拥有目的语自然习得环境有助于极大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因此,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正式学习的途径,还应该发挥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善于运用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课外汉语环境来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真正融入汉语环境。  【关键词】目的语环境; 课堂学习; 自然环境习得  1 研究缘起  笔者从走进留学生课堂以及对
期刊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导入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导入像钥匙,能够悄然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好的导入像磁石,能够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的导入就好比戏剧的序幕,乐曲的引子。教师导得好就能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1 实验导入——激发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期刊
一份浪漫,一份执着,一份诗意,一份追求。诗歌的“每一个字都是无底的深渊”。我想,在诗歌教学中,语文老师如果能针对文本资料安排朗读,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契机。  1 融情于读  读是学生文本性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期刊
当今时代,是高科技时代,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需要什么信息,轻而易举即可得到。因而,有这样的说法:“都什么时候了,还去记东西,上网查查不就行了!”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认为记忆背诵已是明日黄花,是徒劳,是浪费脑细胞的傻子行为。  其实不然,任何时代都需要用心去记忆一些东西。我们知道,记忆是掌握知识,内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好的记忆,始终是一个积累知识,事业成功的保证。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就能
期刊
【摘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及能力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的责任及任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