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科学的课堂提问是成功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且还能把握学生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具有评价、反馈功能。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所以,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课堂提问,应基于整体思路进行语文问题的设计,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的感知、理解和赏析。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研读文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简化头绪,紧扣重点,设计出少而精的、能“一问抵多问”的整体研读问题。然后激发学生主动研读文本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摆脱烦琐的提问应答与课文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怎样“牵一发”提高基于整体思路的语文问题设计的质量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些努力。
1 捕题眼,把握内蕴
捕题眼,顾名思义是根据课文题目进行问题设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可以窥探文章的主要内容,描写的主要对象,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题目对于课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题目设计整体问题,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妙趣横生。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根据题目设计的整体问题是:
“将和相各指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又是怎样和好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解决了;后两个问题只有经过认真读书,学生们才能解决,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带着后两个问题自由读书,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再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根据题目我设计的问题为:“谁飞夺泸定桥?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怎样?”
这些问题一解决,就可以从中把握文章内蕴,获得文章意趣,使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悟变得简明而明朗,达到教学的目的。
2 抓中心词句,感悟课文
中心词句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中心词句,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整体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如何让学生感悟文章中作者的内心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时,主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别了,我爱的中国”设计整体问题:“‘别了,我爱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接着让学生整体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品读、讨论中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这句话不但表达作者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和对亲友的惜别之情,还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关心祖国命运、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同时又反映了作者要驱逐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从而使学生在整体问题的解决中体会作者的意图,理解这句话深刻的内涵。
3 扣结论,激趣探究
文本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根据文本的结果,针对文本的起因、经过进行逆向寻究整体提问。虽然这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很高,但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印象,把握文本的本质内涵。
如《养花》一文最后有这样一段总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抓住此总结,阅读感悟时可提出如下整体问题:“为什么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是养花的乐趣?分别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深读课文,逆向探究,分别找到了这段话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懂得了这里面的前因后果,也明白了“‘忧’‘泪’‘劳动’也是养花的乐趣”这么一个生活的启迪。
4 抓主次关系,逐层推进
抓住主次就是在围绕全篇整体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对二级分问题的设计讨论,进而加强对全篇整体问题理解和深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种问题的设计,可以理清文章主次关系,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论述清楚,阐发透彻,从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不过,进行递进整体问题设计时,要注意文本各层次之间的内在逻辑,文本各层次之间要层层衔接,环环相扣。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抓住“甲天下、画卷”等重点词句,设计了这样一个全篇整体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课文首尾两段极力赞美桂林山水为‘甲天下’‘画卷’,你们知道桂林山水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赞誉呢?”然后使学生通过整体朗读课文来理解桂林山水获得如此高赞誉的两大原因:(1)漓江水美;(2)桂林山奇。
在学生初步理解这两大原因后,教师又逐层推进,设计出这样两个二级分问题:“(1)漓江水美可以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2)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你对哪一方面的特点印象最深?先画一画,再谈一谈。”
第1个分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很快就从静、清、绿三方面体会到漓江水的美。第2个分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快就归纳出课文分别描写了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之后,学生还谈了自己对桂林山某一特点的阅读感受。教师还通过出示桂林山的幻灯片及感情朗读的形式,使学生由衷赞叹桂林山水的确“甲天下”。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紧扣教材的主要内容和主次关系,分别抓住课文两级整体问题逐层推进展开板块教学,引导学生全面深入阅读课文,把握学习重点。这样既加强了思维训练,又使学生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深刻领会了桂林山水获得“甲天下”“画卷”高度赞美的原因。 5 找文本异同,区别感悟
有时,不同文本之间或同一文本前后内容之间,有的描写对象、修辞方法等相互联系比较紧密,有的虽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点,但文本内容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此,如果能设计对比式整体提问,可以使学生认识不同文本之间或同一文本前后内容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深刻把握所学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我将黄河原来的“温顺”和现在的“凶暴”对比进行重点教学,设计的整体问题是:“黄河原来和现在分别是什么样子?人们对黄河有什么不同的评价?黄河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对此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用心读过课文后,很快就找到了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原来黄河自然条件是很好的。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现在黄河变得凶猛暴烈,决口、发大水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人们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忧患”。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也相应出示黄河前后不同的图片,图文结合,让学生对比感悟。再通过多种形式的对比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黄河前后不同的状况及发生变化的原因,还从对比中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使黄河的悲剧不再重演的共鸣。
6 寻认知冲突,评价升华
由于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一些文本中蕴含的现象、观点、结论往往会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设计评论性整体问题,引导学生在激烈的争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动着评论的不断深入。采用这种评论性的整体问题设计,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可设计讨论的整体问题:“这辆奔驰牌汽车,文中这位父亲完全可以占为己有,不把车还给库伯,因为库伯根本不知道这张彩票的号码,你认为他这样做傻不傻?”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出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
以上感悟是笔者经过尝试的一些有益做法,当然,基于整体思路的语文问题设计方式很多,实际操作中还要视具体文本内容而定。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教师,要勤思考、多探索,善于把握文本整体思路,努力优化语文课堂的提问。如果我们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整体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读中感悟、自由表达、不断创新,那么我们就一定会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所以,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课堂提问,应基于整体思路进行语文问题的设计,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的感知、理解和赏析。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研读文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简化头绪,紧扣重点,设计出少而精的、能“一问抵多问”的整体研读问题。然后激发学生主动研读文本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摆脱烦琐的提问应答与课文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怎样“牵一发”提高基于整体思路的语文问题设计的质量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些努力。
1 捕题眼,把握内蕴
捕题眼,顾名思义是根据课文题目进行问题设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可以窥探文章的主要内容,描写的主要对象,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题目对于课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题目设计整体问题,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妙趣横生。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根据题目设计的整体问题是:
“将和相各指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又是怎样和好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解决了;后两个问题只有经过认真读书,学生们才能解决,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带着后两个问题自由读书,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再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根据题目我设计的问题为:“谁飞夺泸定桥?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怎样?”
这些问题一解决,就可以从中把握文章内蕴,获得文章意趣,使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悟变得简明而明朗,达到教学的目的。
2 抓中心词句,感悟课文
中心词句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中心词句,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整体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这篇课文,如何让学生感悟文章中作者的内心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时,主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别了,我爱的中国”设计整体问题:“‘别了,我爱的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接着让学生整体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品读、讨论中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这句话不但表达作者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和对亲友的惜别之情,还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关心祖国命运、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同时又反映了作者要驱逐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从而使学生在整体问题的解决中体会作者的意图,理解这句话深刻的内涵。
3 扣结论,激趣探究
文本一般都有起因、经过、结果,根据文本的结果,针对文本的起因、经过进行逆向寻究整体提问。虽然这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很高,但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印象,把握文本的本质内涵。
如《养花》一文最后有这样一段总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抓住此总结,阅读感悟时可提出如下整体问题:“为什么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是养花的乐趣?分别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深读课文,逆向探究,分别找到了这段话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懂得了这里面的前因后果,也明白了“‘忧’‘泪’‘劳动’也是养花的乐趣”这么一个生活的启迪。
4 抓主次关系,逐层推进
抓住主次就是在围绕全篇整体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对二级分问题的设计讨论,进而加强对全篇整体问题理解和深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种问题的设计,可以理清文章主次关系,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论述清楚,阐发透彻,从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不过,进行递进整体问题设计时,要注意文本各层次之间的内在逻辑,文本各层次之间要层层衔接,环环相扣。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抓住“甲天下、画卷”等重点词句,设计了这样一个全篇整体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课文首尾两段极力赞美桂林山水为‘甲天下’‘画卷’,你们知道桂林山水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赞誉呢?”然后使学生通过整体朗读课文来理解桂林山水获得如此高赞誉的两大原因:(1)漓江水美;(2)桂林山奇。
在学生初步理解这两大原因后,教师又逐层推进,设计出这样两个二级分问题:“(1)漓江水美可以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2)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你对哪一方面的特点印象最深?先画一画,再谈一谈。”
第1个分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很快就从静、清、绿三方面体会到漓江水的美。第2个分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快就归纳出课文分别描写了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之后,学生还谈了自己对桂林山某一特点的阅读感受。教师还通过出示桂林山的幻灯片及感情朗读的形式,使学生由衷赞叹桂林山水的确“甲天下”。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紧扣教材的主要内容和主次关系,分别抓住课文两级整体问题逐层推进展开板块教学,引导学生全面深入阅读课文,把握学习重点。这样既加强了思维训练,又使学生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深刻领会了桂林山水获得“甲天下”“画卷”高度赞美的原因。 5 找文本异同,区别感悟
有时,不同文本之间或同一文本前后内容之间,有的描写对象、修辞方法等相互联系比较紧密,有的虽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点,但文本内容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此,如果能设计对比式整体提问,可以使学生认识不同文本之间或同一文本前后内容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深刻把握所学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我将黄河原来的“温顺”和现在的“凶暴”对比进行重点教学,设计的整体问题是:“黄河原来和现在分别是什么样子?人们对黄河有什么不同的评价?黄河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对此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用心读过课文后,很快就找到了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原来黄河自然条件是很好的。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现在黄河变得凶猛暴烈,决口、发大水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人们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忧患”。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也相应出示黄河前后不同的图片,图文结合,让学生对比感悟。再通过多种形式的对比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黄河前后不同的状况及发生变化的原因,还从对比中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使黄河的悲剧不再重演的共鸣。
6 寻认知冲突,评价升华
由于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一些文本中蕴含的现象、观点、结论往往会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设计评论性整体问题,引导学生在激烈的争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动着评论的不断深入。采用这种评论性的整体问题设计,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可设计讨论的整体问题:“这辆奔驰牌汽车,文中这位父亲完全可以占为己有,不把车还给库伯,因为库伯根本不知道这张彩票的号码,你认为他这样做傻不傻?”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出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
以上感悟是笔者经过尝试的一些有益做法,当然,基于整体思路的语文问题设计方式很多,实际操作中还要视具体文本内容而定。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教师,要勤思考、多探索,善于把握文本整体思路,努力优化语文课堂的提问。如果我们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整体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读中感悟、自由表达、不断创新,那么我们就一定会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