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农:“植物工厂”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chu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越繁华的香港闹市,通过深圳皇岗口岸,穿越茂密的钢筋丛林,一辆美国GMC房车开上了通往惠州的高速公路。两个多小时之后,房车转上颠簸的乡村公路,最后开进黄土铺成的田间小路。
  
  当汽车最终停在几百座白色蔬菜大棚前时,车上下来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精瘦男人。上身穿一件藏蓝色的长袖休闲T恤,双臂自然下垂的时候,袖口会盖住多半个手掌,自然得有一点懒散。他就是马承榕,利农集团的创始人,一个会种菜的福州人。
  


  刚刚从加拿大休假回国的马承榕最近正在忙着公司的第三轮融资,超过30%的净利率让他成为红杉、华登资本、海纳国际等各大机构青睐的对象。带领投资人参观农场,在他看来这是一项痛苦的工作,因为让投资人理解利农的模式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很多人你给他说半天他也听不懂。”
  在利农惠州农场的5个小时里,记者也体会到了投资人的迷惑。在这片1800亩的农田里,种植的全部都是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甜椒、大白菜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菜品。而且,利农从不打“有机”的概念,它的菜品价格也仅比市场上普通蔬菜高出10%左右。那么利农高利润的秘密到底在哪里?
  在马承榕的引领下,我们从上海青(北方称油菜)看起,然后是西红柿、甜椒……在这个需要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环绕的现代农场里,马承榕像绣花匠一样精致地营造着他的“植物工厂”:把美国的效益农业和日本的精细农业结合在一起,像造汽车一样种蔬菜。直到我们的裤脚和鞋面都已经沾满了泥土,马承榕才笑着说:“你们入门了。”
  “农业要想获得好的利润,最关键的是制定种植计划。”马承榕有说不完的秘诀,但他最为看重的是种植计划。
  看似普通的种植结构,其实背后有着精心的策划。在利农的福州总部设有专门的信息部。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不同时间蔬菜价格的变化,以制定最合理的种植计划,保证每种蔬菜批量上市的时候是市场价格最好的时候。利农的情报人员遍布全国主要的蔬菜批发市场和蔬菜主产区,同时利农还要通过种子公司搜集不同时间不同种子的出售量,来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向。
  惠州基地的产品主要面向香港、深圳和东莞等东南沿海城市。当地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当地蔬菜价格的变动轨迹。“夏天只要有绿叶的菜价格就非常贵,到冬天茄果类的价格就很好。同类蔬菜在不同季节的价格能差10倍。”所以在12月中旬,我们在农场中看到的大量都是茄子、西红柿和辣椒。
  在采访中,我们遇到一个前来拉货的东莞批发商,他告诉马承榕这周价格最好的菜是甜椒,而西红柿的价格最近上涨势头最猛。马微微一笑:“我这周主产的就是甜椒,下周你来拿西红柿吧,到时候就批量上了。”
  事实上,马承榕的计划不仅仅体现在种植安排上,他的农场本身也都是计划出来的。“我们首先确定目标城市,之后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出这个市场每年单价比较高的蔬菜品种列表。”利农的技术人员会根据技术的可行性对列表中的品种进行挑选,确定种植品种后再确定预期占有的市场份额,根据这个份额确定种植数量,根据种植数量最后确定需要建设的农场规模。这样的倒推法保证了利农每个农场的蔬菜都供不应求,从来不愁销路。
  “可你怎么能预知产量呢?”我问马承榕。马亮出了他的第二大法宝:模块化生产。如果把利农比作一台电脑,模块化就是这台电脑的CPU。
  “把不同的种植流程通过技术研发固定成模块。”马承榕不希望我们把模块化理解成标准化,因为标准还需要操作者去学习,而模块化则是把农业种植简化成一个“傻瓜程序”。传统蔬菜种植的方式,从播种到收割,需要农民在田间完成12个程序。而在利农,通过模块化程序的开发,一线农工要操作的步骤被压缩到了3个:播种、收割和剪枝。中间的其他步骤都通过科研量化下来,利用设施去实现,每个基地只需要一个过硬的技术总监就能搞定。
  在利农农场的5个小时时间里,记者在农田里只看到了不足10个工人,其中大部分都在试验田中进行嫁接操作,真正在农田中收割的只有两个人。
  这些工人大都来自贵州、云南、广西等西部省份的贫困乡村,大部分人不会讲普通话,甚至还有残疾人。“我希望一线员工的素质越低越好,管理和科研人员的素质越高越好。”马承榕说。模块化使得他对农工的要求降低到了“会干最简单的体力活”。在福建一个临公路的农场,马承榕甚至不敢开基地的正门,因为怕西部山区来的工人不会过马路,被车撞到。大量使用低素质员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能降低工资成本,又保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
  模块化的功效当然不仅限于节省人力。统一的技术方案使得利农的农田中生长的蔬菜都像同胞兄弟一样整齐。一样的植株个头儿,基本相同的结果数量,每个果实基本相同的品质。在每一个菜种的暖棚前,马承榕都能说出一串数字:这一棚有多少棵植株、每棵上面能坐多少果、每个果有多重、这一棚能有多少收成、上市时能卖多少钱……眼前的这个人就像一个IT高手,把数字把玩于自己的股掌之间。
  模块化的工业生产方式也决定了利农的用工模式。在这里,只有农业工人,没有传统农民。他们住集体宿舍,吃集体食堂,领取计件工资,还会按照公司的生产计划奔走于不同省份的基地。每月平均1000多块钱工资对于来自贫困山区的他们来说是一笔相当不错的收入。
  周密的种植计划,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并不是成功的全部,要成为一座真正赚钱的现代化“工厂”,还需要资本的投入。
  在利农的土地上遍布着整齐的钢架蔬菜大棚,它们都能抗12级台风。按照1亩土地3个半大棚的标准计算,1800亩的农场上至少应该有3000个以上同样的“蔬菜小屋”。每个小屋的四周都有一条“护城河”,所有河渠又都相互连通,这是一套完整的进水和排水系统。小屋间的交通非常便利,既有平坦的乡间小路,也有足够房车畅行的“主干道”。小屋里的配套设施也很豪华,全部都是以色列最好的滴灌设施。
  大棚让蔬菜不再担心风雨,并能享受最惬意的温度和湿度。进、排水系统使得农场即使在暴雨的日子里也不至于泛滥成灾,水淹七军。滴灌系统更是能够直接把营养输送到植物的根部,既避免浪费。又能够根据蔬菜成长的需要提供个性化“套餐”。
  “未来的农业一定是以设施为主的农业。这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在惠州,马承榕正在建设他的第二块基地,面积700亩。从去年5月进场施工,到12月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月的时间。工程量只完成了40%。“建设一个农场工程量非常之大。”马承榕说。
  在这里,我们看到只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完成了平整,建起了大棚,更多的土地还保持着农户种植时高低不平的状态。而那些刚刚完成平整的土地都被深翻30厘米,这样以前被农民化肥污染过的土壤就会被埋到种植层以下。新翻上来的生土就像巨大的石块,插立在农田中,将来还要将它们打碎,再铺上10厘米厚的有机肥,这样的土地才适于种植。新农场的进、排水系统还没建立起来,农场中一个巨大的水坑据说是未来的蓄水池。这里的一切都呈现出草创期的杂乱与荒凉。但即便如此,这块土地已经花费了马承榕1400万元,未来的滴灌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将是一笔更大的投资。
  资本是利农模式背后不可缺少的推手。供不应求的市场正在推动马承榕进行又一轮的融资。在他的规划中,利农将在现有的1.8万亩基地的基础上,每年增加3000亩规模。“我还希望利农能够成为中国蔬菜行业里第一个全国性消费品牌。”
其他文献
2000年前后,上百家投资机构把大笔资金,甚至是全部身家投在看上去即将登陆创业板的公司。他们后来的绝望之情恐怕比《非诚勿扰》中打算跳海的风险投资人还有过之。    “越有风险越投资,没有风险绝不投资”——抱着如此“浅见”,《非诚勿扰》中范伟饰演的风险投资人着实“风险”了一把,从葛优手里买下的“分歧终端机”遇上了金融风暴砸在了自己手里,绝望中险些就抱着“终端机”跳海了事。人民群众眼中的“专业人士”,
期刊
一个PE亲历的创业板沉浮大多数投资人,只要是奔着创业板目标的,基本上是哀莫大于心死。    2000年,我的一个朋友从搜房的老莫(莫天全)那里出来创业,做一个传统房地产中介和网络结合的公司,很快被一家上市公司看中,参股进来投了两三千万元。说好不分经营收益,就是拿来赌创业板IPO。  我当时所在的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成立了创投公司,其他五六家券商也纷纷跟进,如国通证券成立21世纪创业投资、大鹏证券成立大
期刊
天涯在线是《创业家》2008年3月推出的“创业板候选150强”上榜企业。2008-年,创业板放了他们的鸽子,也放了《创业家》的鸽子。“天涯”还会一直等下去吗?    对于创业板,邢明并不想多谈。自从2005年底接受联想投资的150万美元后,天涯在线就一直为上创业板而做着种种准备。  现在,他依然在等待。  天涯在线原本也想走互联网公司上市的老路——登陆美国的纳斯达克,这是当时和邢明接触的一家海外基
期刊
从理论上来说,创业板对中小企业是有好处的,提供了一个资本退出通道和现代化金融平台。但如果从中国投资者特点和市场结构的大格局来看,创业板就显得并不是那么急迫。    创业板并不那么急迫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现有的这些问题。  首先是如何保持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这就要改变我们的政策导向,通过政策导向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是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期刊
没有任何一家券商现在还会把赌注全部压在创业板上,经历了十年的期盼和等待,大家已经对创业板有了免疫力。    屡次三番被创业板忽悠,容易患上失眠症、健忘症和麻木症。得失眠症的大多是融资无门的中小企业或者是退出无路的VC和PE,得健忘症的是和创业板没有太大利益纠结的部门,而得麻木症的则是广大券商。  券商是创业板最直接受益者之一。刚传出创业板风声的时候,一些券商就早早地做好了营业部技术系统的改造升级,
期刊
为什么10年了,创业板几次三番推不出来?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发展新型金融行业受到了计划经济观念或体制的严重障碍,产生了抵触和怀疑。反过来,另一个极端就是盲目照搬、盲目借鉴,而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首推:为何夭折?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科技产业化的决定,提出来在深沪两地证券交易所开设高新技术板块。这个时候,国外以美国纳斯达克为代表,出现了新型科技股票的高增长,或者叫泡沫
期刊
在2008年初的一些经济论坛上,曾经数次gent中国何时推出创业板、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但相关讨论很快沉寂下来。2008年底,金融海啸袭来,中国史无前例地推出了4万亿救市计划,三个月内五次降息,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证监会官员对“创业板推出”的态度也由“适时”悄然转变为“随时”。筹划了十年的“创业板”似乎又是呼之欲出。  创业板是不是拯救资本市场的良药,我们会不会重蹈我国香港、韩国、日本创业板的覆辙
期刊
入选理由    作为新能源产业的草根力量代表,手握巨资的皇明将逆势展开扩张。    在2008年的寒潮中,黄鸣和他的皇明太阳能也许是新能源产业中最热的一个太阳。在光伏行业一片肃杀的萧条景象中,国际投行高盛和中国著名PE鼎晖投资联手的1亿美元入股,让皇明与它所引领的光热行业在这个冬天格外耀眼。  创业13年,黄鸣似乎在这一刻终于找到了一丝扬眉吐气的感觉:“潮退去以后才知道谁没穿裤头。”  资本当然不
期刊
编辑/申 音    那些曾经浸透了汗水、眼泪与失望的土地,在2009年也许会成为新的“冒险家乐园”    河北,满城。  冀中的冬天寒风料峭,农田里荒凉得只剩下了玉米收割后星星点点的散落枯叶。农民康继诚站在自家的10亩田地上,背后不远处就是同样荒凉的太行山。自家庭联产承包以来的30年,这10亩农田承载了他太多的劳作和心思,但这方农田却并没有回报给他殷实的生活。他和他的乡亲们一样,把富裕的希望寄托在
期刊
编辑 刘 涛    时机    “首先一定要稳固2000点,然后等到了2500点之前,也就是2300~2400点左右开,这是最好的机会。在股市恢复过程中开设,能够保证创业板市场相对平稳,而不是大起大落。”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王守仁的观点很具代表性  经历11年的折腾,创业板极有可能静悄悄地花开2009,它将是寒冬里带给创业创新者希望的火把。  《创业家》杂志一出生就和创业板的命运连在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