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为指导思想,培养社会需要和具有专业理论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体现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专业性、促进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很多院校发展的首要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培养模式、课程的设置、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心理健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1.创新教育理念
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内在动机的形成,具有创新意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要求能排解恐惧、害怕、孤独、不自信等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促使教师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教学课程以及模式,创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能。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要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就当前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来说,必须加以优化。很多学校的心理学课程只有普通心理学,即使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只是增加了心理咨询而已。另外由于教师师资队伍的缺乏和质量问题,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担,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在心理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分类和原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呈现基础性。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增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注重素质的培养。打破以往培养心理学应用人才时只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的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而后再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很大帮助。由此可见,在课程方面,应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增加通用基础知识,比如设置思想文化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等。优化基础课程,让学生学到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同时能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提供了平台。
(2)以强化课程的目的强调应用性。心理学教育课程要和学生实际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再结合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心理学教育中的应用技能。依据教育的需求和目标,可以将课程分为各种不同的模块,比如素质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等。在专业课方面可以根据现有的教材进行延伸,增加一些课程内容。其中在专业理论课程里面又可以分为基础专业课和技能专业课程,基础课是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课程。专业的技能课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自主选择选修课程,专业应该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重复,并且应该以专业性为主去设置。
3.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改变观念,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正确地加以引导。学生或者因为学习压力,又或者因为生活家庭原因,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因人而异,承受力强弱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导意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在反思、创新学习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在学校各类社团中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把专业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经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中注重让所有学生去参与进来,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学习。也可以邀请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促使学生通过专家的经验介绍和体会,学会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从而完善自我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究其本质而言,以心理学健康教育的理论思想为根本,为实现持续不断地供应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而形成的稳定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和教育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
[2]方翰青.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关键词:心理健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1.创新教育理念
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内在动机的形成,具有创新意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要求能排解恐惧、害怕、孤独、不自信等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促使教师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教学课程以及模式,创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能。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要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就当前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来说,必须加以优化。很多学校的心理学课程只有普通心理学,即使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只是增加了心理咨询而已。另外由于教师师资队伍的缺乏和质量问题,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担,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在心理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分类和原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呈现基础性。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增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注重素质的培养。打破以往培养心理学应用人才时只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的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而后再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很大帮助。由此可见,在课程方面,应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增加通用基础知识,比如设置思想文化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等。优化基础课程,让学生学到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同时能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提供了平台。
(2)以强化课程的目的强调应用性。心理学教育课程要和学生实际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再结合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心理学教育中的应用技能。依据教育的需求和目标,可以将课程分为各种不同的模块,比如素质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等。在专业课方面可以根据现有的教材进行延伸,增加一些课程内容。其中在专业理论课程里面又可以分为基础专业课和技能专业课程,基础课是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课程。专业的技能课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自主选择选修课程,专业应该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重复,并且应该以专业性为主去设置。
3.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改变观念,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正确地加以引导。学生或者因为学习压力,又或者因为生活家庭原因,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因人而异,承受力强弱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导意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在反思、创新学习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在学校各类社团中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把专业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经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中注重让所有学生去参与进来,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学习。也可以邀请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促使学生通过专家的经验介绍和体会,学会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从而完善自我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究其本质而言,以心理学健康教育的理论思想为根本,为实现持续不断地供应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而形成的稳定的人才培养组织形式和教育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
[2]方翰青.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