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经营到经营媒体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115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中国产业报的发展历程,一般都经过了由直属单位——事业单位——新闻单位——媒体——媒介的转变,对报纸的认识也经过了由喉舌——宣传工具——桥梁——信息平台的转变,在操作理念上也经过了由办机关报——办报纸——媒体经营一经营媒体这么几个阶段的转变。《中国工业报》的发展历程,也大体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
  《中国工业报》的前身是《中国机电日报》,创办于1980年,一直是国家机械行业管理部门的机关报,2000年划归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管,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多年来,伴随着主管单位名称的变化和变更,报纸名称亦随之改变,由创刊时的《机械周报》陆续更名为《中国机械报》、《中国机电报》、《机电日报》、《中国机电日报》,2003年1月1日更名为《中国工业报》。
  回顾走过的26年发展历程,《中国工业报》有过辉煌,也曾经跌入过低谷。由辉煌跌入低谷,这其中既有外部客观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我们自身没有顺应环境变化,及时更新办报经营理念,转换运营机制,作出相应调整等原因。80年代时,作为机关报,虽然没有行政拨款,但当时广告很好做,打个招呼,简单出个策划,就可以了,发行上有红头文件支持,且行业管理部门的网络可以借助,因此基本没有生存的压力,报社的中心工作是宣传报道。从20世纪90年代起,行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真正走入了市场,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报社踏上了由机关报向市场化转变的征途,在办报理念上提出由办好报纸转向经营好报纸,报纸形态上也开始探索由机关报向市场化媒体的转变。2000年以后,外部市场环境进一步变化,我们对媒体的认识也逐步深入,这时我们提出了树立经营媒体的理念,同时着手调整内部组织结构,重新分配内部资源以及运行机制的改革等等。
  经营理念的不断更新,带来操作运营模式的不断变化,报社的发展步伐随之加快。随着报纸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报社的经营收入也得到快速提升,由2003年的1500万元左右快速提升到2006年的3000多万元,一举摆脱了困境,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作为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传统媒体单位,在风云变幻的媒体市场上,能否顺应趋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办报理念和经营思路,至关重要。
  
  树立经营媒体理念
  
  由办好报纸转变到经营报纸、经营媒体,已成为产业类媒体的共识。我们理解,所谓经营报纸,就是要把报纸当成一个特殊的商品来经营,把报纸的生产过程当成一个产品生产过程来运作,要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等。在报纸产品设计上,要从目标盈利点(行业和目标读者)向内容“倒推”设计,再从内容向广告“正向”拉动。
  《中国机电日报》多年来一直是服务于中国的机电行业,从机关报到行业报,一直是就行业服务行业,行业特性非常明显。随着读者、客户对媒体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他们阅读需求的变化,很多弊端就逐步显现出来。机电行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装备部门,其产品用户大部分在其他行业,用户很难看到我们的报纸,机电行业企业也很难通过我们的媒体向他们的用户传递相关信息。我们也试图通过向相关行业用户赠报等手段扩大影响,但囿于报名和内容的限制,效果十分有限。这些,大大地研制了报社的发展空间。
  改名《中国工业报》后,理论上我们信息来源空间打开了,资源渠道增加了,报纸潜在的发行和经营空间扩大了,报社的发展空间更广阔了。但如何将这些可能变成现实,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一般来讲,平面媒体的发展趋势一种是高举高打,走权威、全面,横向发展之路,一种是走更专业,更专注,以求在某一特定目标群体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走纵向发展之路。
  对我们而言,简单从报名上看,似乎应该走权威、全覆盖之路,但我们更名之时,没有外部资金投入,完全要靠自身的积累,马上过渡到全面服务整4-Z业领域,无论是资金、人才储备乃至渠道资源等条件都不充分;而继续延续原来服务机电行业之路,我们的人力资源,社会渠道资源等虽然基本具备,但似乎又与报名不符。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很棘手,很急迫但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痛苦的思考和实践,在向市场付出了一笔不菲的学费后,经过反复调研,充分论证,逐渐形成了我们新的工作思路,进而重新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等。
  为此,我们将“工业领域管理者”确立为我们的目标读者,将“工业领域管理者的工作报”确立为报纸的目标定位;将装备制造业确定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服务领域;将“打造工业经济领域强势媒体,成为中国产业信息第一品牌”确立为报社的战略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根据客观环境情况和自身的条件,对战略目的标实现确立了分阶段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第一阶段,充分利用原有的一切条件,稳住阵脚,继续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大服务力度,重新确立在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导品牌地位,同时通过编采、发行、经营协同运作等手段,利用报名的易接近性,有目的进入机电行业上下游3-4个重点行业。第二阶段,在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引进人才,同时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引入战略合作者,继续扩大报纸在工业领域的影响范围,壮大经济实力。第三阶段,待资金积累、资源占有、人才储备、运营模式等具备一定条件,再向整个工业领域进军。同时,通过收购期刊、杂志、报纸等形成跨媒体、立体化经营的专业媒介集团,初步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在盈利模式考虑上,短期内以装备制造业客户为重点,通过不断发现、创造、分析客户需求,及时开发相适应的经营产品,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在经营收入来源和结构上,要以广告、发行收入为主,综合信息服务收入、会议展览收入等为辅。
  在报纸产品设计上,由读者导向转变为读者导向和客户导向共存,最终变为客户导向。在内容选择上,要根据现实目标读者以及潜在的目标读者(指向性发行的读者)的需求而设计。
  在内部运行机制上,根据现实与可能,逐步引入企业的运行机制。报社早在1985年,就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在报业中率先实行了干部聘任制,打破了干部终身制。2003年,我们再一次对人事、用工制度、考核分配制度、职称聘任制度等进行前所未有的,力度较大的改革,实现了中层干部和员工的全员竞聘上岗,废除了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以岗定薪,一岗一薪,岗变薪变,加大考核力度,拉开差距,真正实现了想干者,给机会,能干者,给票子等设计想法。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全体员工重新明确了发展方向,统—了思想,员工的积极性被有效激发,焕发出了勃勃 的生机。
  
  由行业新闻提供者向竞争性信息供应商转变
  
  作为专业经济类媒体,一般性的新闻和宣传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已退居到第二位。对我们的目标读者而言,通过报纸他们最想获得什么?新闻?信息?还是感悟?我们认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各媒体定位的日趋准确,对我们的目标读者而言,他们通过我们的报纸最想得到的是信息,特别是经过加工过的信息。我们有种观点,原来意义上的新闻会越来越便宜地获得,但信息会越来越值钱,越来越重要。当然这里的信息不是简单的供求信息,而是关乎企业发展的竞争性信息。我们提出《中国工业报》要成为工业管理者的工作报,以工作报的特色、独家提供专门的竞争性信息,使报纸真正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什么是企业经营者亟需而我们最有条件提供的呢?我们认为是竞争性信息。竞争性信息是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非常需要,又没有形成专业和普遍的市场,是使我们最有可能成为产业链上一环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能够真正解决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竞争性信息就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收集和研究,就是全程全方位监视竞争。竞争性信息包括战略性信息和策略性信息,一般来讲,企业高层更关注战略性信息,企业中的参谋或执行层面更关注策略性信息。
  随着新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做为专业性较强的产经类报纸,内容也从做新闻一信息一情报这样一步一步完成转型,是合乎规律适应发展遵从市场的。这里所讲的情报是指经过加工的有客户认可并愿意购买的信息。而我们做竞争性信息,从渠道优势、专业能力、社会资源等方面,都有我们独到的优势,具备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在报道方式上,我们提出要打造采编业务新的操作模式,要改变过去机关报的办报思维与方式,积极探索产经报道新的话语方式。为此,我们借鉴工业化工业生产依靠工艺文件等方式,重新研究制定了编辑手册,对各类稿件的写法刊发等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以此规范编采人员的行为。其中,将稿件一般分为两类形式,一是重头稿,一是动态稿。重头稿一般为战略信息,动态稿一般为策略信息;重头稿是定性分析,动态稿是定量分析;重头稿关注趋势,研判大局,动态稿强调时效,精确到点;重头稿解决在哪里做什么,哪能赚钱,动态稿解决怎么做,怎么赚钱。
  经过几年的实践,报纸无论从版块构成,报道内容的选择,以及报道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得到了目标读者的普遍认可。
  
  由单一广告交易向多点对接、多层次合作转变
  
  前些年,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广告和发行,收入结构上显得很单一,许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报社的许多资源也白白浪费了。为此,我们提出,要丰富经营产品,要由单一的广告交易向多层次对接的立体经营模式迈进。
  报社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分工,是社会信息流动过程中的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收集加工机构。客户与报社的合作,不能仅仅限于订几份报纸或者刊登个广告那么几个环节,媒企之间的合作要追求多点对接,多层次合作。报社具备的许多资源,如渠道、品牌、影响力、网络、人脉、专家智囊库等等,是很有价值的,只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法的有效的整合、加工,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报社要改变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要努力成为客户的一个业务伙伴,一个外脑,一个决策支撑点。在此指导下,我们除进一步拓展传统的广告、发行业务外,还通过内部挖潜,外部联合的手段,不断壮大经营队伍,积极开发相应的经营业务。
  在产业数据增值业务上,我们围绕相关的工业数据,成立了中国工业产业形势研究室、产业数据中心等机构,充分利用报社的组织优势,进行深度加工,开发出了600余个工业行业的月报、季报、年报、专项调研报告等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好评。到目前其购买客户已遍及国内各领域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
  在会议论坛组织方面,每年根据行业和社会热点,及时组织不同内容的论坛、研讨等。其中,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发布活动”、“中国机械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测评和发布活动”、“中国工业经济论坛”等,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
  在图书出版培训等方面,我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本报组织编辑的(《中国工业经济年鉴》已连续出版两年,2007年刊正在紧张组织中,此外,近几年还单独或与相关机构合作组织出版了十多种产品企业的《名录》、《手册》等,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由本报编辑组织、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套《振兴装备制造业系列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领导、行业专家、企业家们的广泛赞誉。该系列丛书收录了本报2005年历时半年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合资变局”系列报道,探索了对报纸内容再利用的新途径。图书出版后通过举办向清华大学等首都高校赠书、以及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们赠书等活动,又进一步提高了报社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由“百家重点服务企业”向“战略合作伙伴”迈进
  
  作为专业经济类媒体,在媒体质量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为客户服务内容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经营收入的多少。在原有的经营模式下,报社为客户服务的规范性较差,服务水平的好坏基本由为其提供的服务人员来决定。针对此现象,我们在2002年推出了“百家重点服务企业”业务模式,对报社的重点客户,由报社与其签订框架制式协议,明确报社为其提供服务的内容,包括各种宣传,专供信息,公关联络,迎来送往,市场拓展等。通过协议形式,将报社为其提供的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全员化,使原来一个人或几个人为这个客户服务,变成集全社资源,系统地为其服务。经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两年,市场环境进一步变化,媒体与企业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对传媒的需求也更加成熟,媒体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内容也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升,一些大的客户已不再简单满足于发几篇稿子、刊登个广告,而是需求更加专业的获取竞争性信息服务、社会舆论和友好环境设计服务、公共关系及危机公关顾问等服务。为此,2006年初我们又提出对重点大客户,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模式,充分利用媒体的资源,为其提供更加深入的个性化高端服务。
  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方式上,报社针对每一客户,都组成了有社领导以及各方面人士参加的服务小组,除一般性的服务外,还要尽一切可能,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其提供个性化、系统性、持续性的高端服务。
  个性化就是利用报社的广泛收集储备信息功能,以及专业媒体的检索分析能力,为单个企业提供针对性极强的竞争性信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层,成为客户的决策帮手。
  系统性就是针对客户的发展特点和战略需求,提供成套的舆论环境保障战略设计,包括分时期、分阶段的话语主题设计和话语平台设计,对相关主流舆论(正式及非正式的)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形成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舆论环境,成为客户的舆论参谋。
  持续性是指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舆论环境是动态的,公共关系网络也是不断变动的,平常状态和特殊状态对外界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报社将为其提供全程动态的公共关系疏通与服务,特别是在企业面临重大问题与事件时进行沟通协调,保驾护航,成为企业的公关顾问。
  此项业务模式推出以来,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好评,已有部分客户与报社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开展战略合作,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做到了合作双赢。
其他文献
这边,各家报业集团旗下的手机报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面世,唯恐在新的媒体传播方式上占位落后,好不热闹;那边。相关的广告市场却依旧按兵不动。  不久的将来。手机报到底能不能敲开广告市场的大门?作为新媒体的研究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赵子忠教授对此有着颇为独到的见解。  记者:现在全国各家报业集团争先恐后地推出手机报,您怎么看这种现象?您自己有订阅哪家的手机报吗?  赵子忠:我没订,也基本不看。现在报业
期刊
用户规模:从0到20万    2006年初,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进行了新媒体领域的全面布局,规划了4“i”战略。作为4“i”的牵头项目,1月17日,1-news手机报诞生了。最先启动的是短信产品,与上海联通进行战略合作,双方致力于打造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传播力的全新媒体形式。每天早上为订阅读者提供3-5条最新鲜、最本土的新闻资讯,由于这一产品质优价廉,很多读者纷纷订阅。  为了丰富i-news的业务
期刊
2007年2月28日。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平面媒体、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面向全国正式发行手机报。这意味着我国主流媒体开始进军手机报,在手机报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武侠副总经理。  记者:报业数字化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不少报业集团顺应这一潮流,纷纷上马手机报,《人民日报》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平面媒体也于近期开通了此项业务,请问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武
期刊
记者:北青彩信报是北京媒体的第一份手机报,当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创办了北青彩信报?现在的运营状况大致如何?  马雄鹰:传统媒体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肯定是要向电子媒体和多媒体这种形态转换的,而且要求比较急迫,大家都已经看到传统媒体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萎缩,很多年轻人已经没有忠实的读报习惯了,他们可能更多地借助网络,这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创办手机报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实现了无纸化,节省了印刷和发
期刊
管理    新闻出版总署一个刊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期刊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发文,从2007年7月起,总署将依据《期刊出版形式规范》对全国9000多种期刊的出版形式进行全面检查。《期刊出版形式规范》对期刊的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广告经营许可证号、期刊条码、期刊名称、期刊主要责任单位、印刷发行单位、总编辑、期刊出版标识、版权页和期刊标识性文字都有明确的要求。日前
期刊
当今传媒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传统报刊业增长缓慢与新媒体的迅猛增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将中国报业推向了历史性的变革关头,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报业发展的共识。  据最新发布的《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逼近200亿元。手机报作为报业数字出版的一种新形式,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但目前手机报的发展也面临不少问
期刊
5月13日至15日,第36届期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国际期刊联盟(Fderation Internationalede la Press Periodique,简称FIPP)拥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5个会员,所代表的期刊超过11万种,是世界期刊领域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的国际行业组织。为促进各地区期刊业的繁荣,加强国际期刊出版业间的合作、交流与业务研讨,FIPP每隔一年举办一次世界
期刊
作为中国较早尝试国际合作的杂志,《时尚》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从版权合作到自主创新,再到版权输出“走出去”的探索过程。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一过程也反映了中国企业从学习到自我创新发展的一个普遍历程。    探索与抉择《时尚》国际合作的发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走向新的阶段,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对话日益频繁,一批中国企业开始了新的摸索,《时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出国际合作第一步的。  当时已经做了
期刊
2007年高码洋女性时尚杂志零售市场新走势  监测说明:本次调研采用PPS随机抽样和城市配额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对城市主要行政区内的报刊零售摊点(包括报刊亭、报摊、超市、书店等)进行抽样调查,对零售终端商进行面访式的跟踪监测,在所抽取的14城市同时进行调研,以确保数据的时间性,回收最终有效问卷1200多份,问卷合格率在97%以上。本次问卷经过100%比例的卷面复核、70%比例的电话复核和15%以上比
期刊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成都传媒集团的发展历史?  马崇予:2006年11月28日,成都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顺应世界传媒产业发展规律,从成都实际出发,将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与成都广播电视台合并,成立了全国中心城市第一家综合传媒集团。这是一种全新的探索,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这绝不是一时的冲动和激情,是基于对传媒发展的理性思考,是国内外及成都本地传媒实践推动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上讲,报业和广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