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作文教学的关注是不够的,作文教学呈现出一种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写的局面。要打破这一局面,教师要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首先要确立辩证科学的“混合式”习作教学目标,其次在习作训练中要使用“倒过来”策略,最后在实际教学中要运用素描式、情境设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如此,教师便能“心中有招”,也能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有所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最关注阅读教学,而忽视作文教学。但是,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作文也是件头疼事。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写,归根溯源就是老师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如何实践科学系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谈一点看法。
一、设计辩证科学的“混合式”习作教学目标
习作教学目标的设定,从近处看,直接关系到这堂作文课、这个作文单元要带领学生到哪里去;从远处看,则关系到这个学期、学年、学段的作文教学要往哪个方向走,要把学生带到哪个层次,学到什么作文知识及技能,养成哪些作文习惯、获得哪些品格提升。作文教学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它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作文教学不应追求“单打一”,应该确立“混合式”的习作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使习作教学立意更加高远。
1. 平衡写作与人格发展的辩证关系
“学作文,也是学做人。”作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终身发展。例如:教学生明白把字写得工整美观,是对读者的尊重。把字写好,养成习惯,就会化为学生的写作素养、人文素养。教学生写作文,必须讲究真诚无欺,表达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不容许弄虚作假。真实地表达自我也会化为写作素养、人文素养。
2. 正确处理写作与听说、阅读训练的辩证关系
在作文课堂上,教师不仅仅只教“作文课”,还要勾连听说、阅读,将作文与听说、阅读“捆绑”在一起。这样相得益彰,体现语文一体化的理念,也让作文课堂具有延展性。
二、“倒过来”的习作训练序列
1. 先“严格训练”后“自由表达”
通常来说,学生学写作文会碰到两个问题:没有内容写,有了内容不会写。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第二个是如何表达的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在作文训练过程中要“倒过来”操作,先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再教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寻觅作文材料。因此,在作文训练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做到“严格训练”,再来追求“自由表达”——先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运用汉语言来表达,侧重“怎么写”,然后教学生怎么到生活中寻找作文材料,侧重“写什么”,体现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呢?生活离不开“动情点”,学生应该围绕自己生活的“动情点”来寻找作文材料。何谓“动情点”?人的感情起伏的就是“动情点”。“大喜大悲”有大材料,“小喜小悲”有小材料。
2. 五阶段的习作训练序列
第一阶段:抄写——句子、段落、课文等。目的: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第二阶段:听写——句子、段落、课文等。目的:培养倾听能力、语言敏感度。
第三阶段:视写——给学生看一段文字或文章,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看到的内容写下来。目的:培养学生即时记忆语言的能力。
第四阶段: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给学生一个素材,组织学生扩、缩、改、仿。目的:进一步培养孩子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五阶段:放手写,即自由表达。目的:鼓励学生寻找写作材料、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感到自由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素描作文教学法
素描作文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某种静物、景物或场面,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写成片段或一整篇文章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素描作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描写事物的能力。素描作文教学适合三、四年级的学生,侧重对静物的描写。
四、情境设计作文教学法
情境設计就是作文课堂与社会生活关联的媒介,它主要通过抓住一些“敏感点”“兴奋点”来抓住学生的心,既联系学生的生活,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生成意义的源泉。如果挖得深、挖得准,学生心灵世界就有所触动,写作灵感就源源不断。“情境作文”侧重对景色、活动、情节的描写,而且可以贯穿整个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五、小品表演等活动作文教学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要想让学生有表达欲望、良好的表达效果,必须先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创设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身心体验。学生获得的新经验、新感受与他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引起表达欲望的目的。老师所创设的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中表演小品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形式。在表演小品时,学生分角色参与、体验,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获得新的身心感受,学生的心灵世界会在转换角色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意义。这种作文教学方法注重现场生成,注重每个学生各自的心理感受,这种方法可以彻底改变过去让学生“记一件有趣的事”“写一个难忘的人”等单调乏味的命题作文形式,从根源上改变学生拷贝、抄袭作文的“伪作文”现象。另外,这种作文教学法有助于改变学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这样的作文课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六、“拉面式”作文训练法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写得很长,而有的学生则写得很短,如同“挤牙膏”一样,怎么挤也挤不出什么东西来。所以,在作文课堂,老师要适时引入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生如何由短变长,由一个词语写出一个句子,由一个句子写出一个段落,由一个段落写出一个短篇。写作文的过程就类似于拉面的过程,作文的中心句就相当于拉面工手上的那根面团,而由中心句扩展成的其余句子就相当于拉长的细面。所以将这种作文训练方法命名为“拉面式”训练法。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老师先给出学生将要写的这篇文章的中心句,然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这个中心句进行扩写,最后运用情境表演,想象等方法,继续扩展这些句子,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当然这种方法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展开,尽可能让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境下进行,避免机械训练。
七、“口语——书面”转化作文训练法
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会汉语书面语的表达,现代作文教学属于标准语体文写作教学,言文一致是语体文写作教学的根本属性,为此引导学生从“如何说”过渡到“如何写”就成为语体文写作教学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实现由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化呢?这中间需要转化中介。例如:通过学结巴说话、学酒鬼说案情,激发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然后再教学生如何从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表达。还可以将朗读训练与书面表达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新的感受,然后通过口语表达出来,再转化为书面表达。
八、优化组合作文教学法
贾志敏老师认为“作文教学,设计是关键。作文教学设计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作文教学的质量高低。”作文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将方法进行组合。作文教学不必拘泥于一招一式,而应该着眼于整体效果,优化组合多种作文教学法。如果采取从阅读训练到作文练习的组合法,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选好“读”的点,然后将“读”的点和“写”的点结合在一起。
作文教学虽无定法,但教师心中一定要有法、有序,强调系统、规范的作文训练。毫无目的和指导意义的写作练习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甚至说是盲目低效的。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一套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方法,这样老师才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贾志敏.小学作文教学面面观[J].小学语文教师,2010(增刊).
[2]贾志敏.贾老师教作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朱光潜.谈写作[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4]杨丽.贾志敏作文教学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5]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最关注阅读教学,而忽视作文教学。但是,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作文也是件头疼事。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写,归根溯源就是老师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如何实践科学系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谈一点看法。
一、设计辩证科学的“混合式”习作教学目标
习作教学目标的设定,从近处看,直接关系到这堂作文课、这个作文单元要带领学生到哪里去;从远处看,则关系到这个学期、学年、学段的作文教学要往哪个方向走,要把学生带到哪个层次,学到什么作文知识及技能,养成哪些作文习惯、获得哪些品格提升。作文教学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它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作文教学不应追求“单打一”,应该确立“混合式”的习作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使习作教学立意更加高远。
1. 平衡写作与人格发展的辩证关系
“学作文,也是学做人。”作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终身发展。例如:教学生明白把字写得工整美观,是对读者的尊重。把字写好,养成习惯,就会化为学生的写作素养、人文素养。教学生写作文,必须讲究真诚无欺,表达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不容许弄虚作假。真实地表达自我也会化为写作素养、人文素养。
2. 正确处理写作与听说、阅读训练的辩证关系
在作文课堂上,教师不仅仅只教“作文课”,还要勾连听说、阅读,将作文与听说、阅读“捆绑”在一起。这样相得益彰,体现语文一体化的理念,也让作文课堂具有延展性。
二、“倒过来”的习作训练序列
1. 先“严格训练”后“自由表达”
通常来说,学生学写作文会碰到两个问题:没有内容写,有了内容不会写。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第二个是如何表达的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在作文训练过程中要“倒过来”操作,先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再教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寻觅作文材料。因此,在作文训练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做到“严格训练”,再来追求“自由表达”——先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运用汉语言来表达,侧重“怎么写”,然后教学生怎么到生活中寻找作文材料,侧重“写什么”,体现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呢?生活离不开“动情点”,学生应该围绕自己生活的“动情点”来寻找作文材料。何谓“动情点”?人的感情起伏的就是“动情点”。“大喜大悲”有大材料,“小喜小悲”有小材料。
2. 五阶段的习作训练序列
第一阶段:抄写——句子、段落、课文等。目的: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第二阶段:听写——句子、段落、课文等。目的:培养倾听能力、语言敏感度。
第三阶段:视写——给学生看一段文字或文章,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看到的内容写下来。目的:培养学生即时记忆语言的能力。
第四阶段: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给学生一个素材,组织学生扩、缩、改、仿。目的:进一步培养孩子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五阶段:放手写,即自由表达。目的:鼓励学生寻找写作材料、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感到自由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素描作文教学法
素描作文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某种静物、景物或场面,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写成片段或一整篇文章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素描作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描写事物的能力。素描作文教学适合三、四年级的学生,侧重对静物的描写。
四、情境设计作文教学法
情境設计就是作文课堂与社会生活关联的媒介,它主要通过抓住一些“敏感点”“兴奋点”来抓住学生的心,既联系学生的生活,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生成意义的源泉。如果挖得深、挖得准,学生心灵世界就有所触动,写作灵感就源源不断。“情境作文”侧重对景色、活动、情节的描写,而且可以贯穿整个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五、小品表演等活动作文教学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要想让学生有表达欲望、良好的表达效果,必须先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创设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身心体验。学生获得的新经验、新感受与他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引起表达欲望的目的。老师所创设的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中表演小品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形式。在表演小品时,学生分角色参与、体验,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获得新的身心感受,学生的心灵世界会在转换角色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意义。这种作文教学方法注重现场生成,注重每个学生各自的心理感受,这种方法可以彻底改变过去让学生“记一件有趣的事”“写一个难忘的人”等单调乏味的命题作文形式,从根源上改变学生拷贝、抄袭作文的“伪作文”现象。另外,这种作文教学法有助于改变学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这样的作文课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六、“拉面式”作文训练法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写得很长,而有的学生则写得很短,如同“挤牙膏”一样,怎么挤也挤不出什么东西来。所以,在作文课堂,老师要适时引入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生如何由短变长,由一个词语写出一个句子,由一个句子写出一个段落,由一个段落写出一个短篇。写作文的过程就类似于拉面的过程,作文的中心句就相当于拉面工手上的那根面团,而由中心句扩展成的其余句子就相当于拉长的细面。所以将这种作文训练方法命名为“拉面式”训练法。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老师先给出学生将要写的这篇文章的中心句,然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这个中心句进行扩写,最后运用情境表演,想象等方法,继续扩展这些句子,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当然这种方法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展开,尽可能让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境下进行,避免机械训练。
七、“口语——书面”转化作文训练法
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会汉语书面语的表达,现代作文教学属于标准语体文写作教学,言文一致是语体文写作教学的根本属性,为此引导学生从“如何说”过渡到“如何写”就成为语体文写作教学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实现由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化呢?这中间需要转化中介。例如:通过学结巴说话、学酒鬼说案情,激发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然后再教学生如何从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表达。还可以将朗读训练与书面表达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新的感受,然后通过口语表达出来,再转化为书面表达。
八、优化组合作文教学法
贾志敏老师认为“作文教学,设计是关键。作文教学设计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作文教学的质量高低。”作文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将方法进行组合。作文教学不必拘泥于一招一式,而应该着眼于整体效果,优化组合多种作文教学法。如果采取从阅读训练到作文练习的组合法,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选好“读”的点,然后将“读”的点和“写”的点结合在一起。
作文教学虽无定法,但教师心中一定要有法、有序,强调系统、规范的作文训练。毫无目的和指导意义的写作练习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甚至说是盲目低效的。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一套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方法,这样老师才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贾志敏.小学作文教学面面观[J].小学语文教师,2010(增刊).
[2]贾志敏.贾老师教作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朱光潜.谈写作[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4]杨丽.贾志敏作文教学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5]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