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头框蛋白Q1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mi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叉头框蛋白Q1(FoxQ1)是一种转录因子蛋白质,具有调节细胞分化等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FoxQ1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明显相关。本文系统介绍了FoxQ1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FOXQ1有可能成为消化系统肿瘤治疗的新的靶基因。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及FOXP3的表达情况,探讨Th1/Th2、Th17/Treg失衡与肝癌的关系。方法抽取实验组20例肝癌患者与对照组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外周静脉血单核细胞中Th1、Th2、Th17和Treg主要特异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及FOXP3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肝
目的总结分析移动式直线加速器(Mobetron)术中放疗(IORT)对进展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本中心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接受术中放射治疗的54例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可切除胰腺癌23例,不可切除胰腺癌31例(术中放疗组),并与同期未行术中放疗的不可切除胰腺癌63例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结果54例IORT术后有7例发生B级胰漏,无放射性肠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中放疗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低于1×109/L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行脾切除术后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5年收治的13例PLT<1×109/L的IT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7例行开腹脾切除术。根据手术指标及血液学指标分析脾切除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85.0±31.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70.
期刊
目的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高龄难取性胆总管巨大结石的疗效。方法研究纳入46例ERCP诊断为难取性胆总管巨大结石的高龄患者。先于内镜下置入一体式鼻胆管及胰管支架,再行ESWL。待结石破碎后,行二次ERCP取净胆总管结石。结果胆总管结石平均数目为1.8枚(1~4枚),直径为2.6 cm(2.0~3.2 cm)。首次ERCP操作成功率100%,未出现内镜下乳
肝脏体积(LV)可以反映肝脏实质细胞容量的变化和肝脏储备功能。肝体积测量多通过影像学手段如B超、CT、MRI等检查来实现。临床上以CT测量肝脏体积最为常用。肝脏体积测量作为肝切除术前及术后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相关进展颇多。本文就肝体积测量方法的选择及其在肝脏切除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无法切除肝癌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TACE后残癌细胞转移却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本文综述TACE对残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不利影响的研究进展,以便为TACE的临床综合应用提供依据。
期刊
目的评价术后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预防、监测、治疗肝癌复发的效果。方法纳入166例肝癌手术后辅助TACE和190例单纯肝癌手术患者,采用多因素分析评估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复发危险因素做亚组分析,比较患者术后复发率及复发患者的总生存率。通过比较复发患者CT/MRI结果评估术后TACE增强CT/MRI检测复发肿瘤的敏感性。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包膜侵犯、肝内血管侵犯、多结节是早期复发危险
目的探讨胰体尾肿瘤伴胰源性门静脉高压(PSPH)患者根治性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胰体尾肿瘤伴PS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治35例伴PSPH的胰腺体尾部肿瘤患者,其中胰体尾癌22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1例。术前检查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和胃底静脉曲张,而肝功能正常。Dopple彩超及术中测脾静脉直径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