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东风 助香港金融科技腾飞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wolf1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家礼先生
  涉猎广泛,且皆有所成。簡单梳理就是:理工科出身,专业是数学和系统科学,入行电讯媒体行业;因肩负管理责任,又学习工商管理和公共行政;後在银行界工作,又攻读了法律;担任诸家上市公司董事後,又学会计;因为金融工作,对经济学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感兴趣而又完成了博士课程;近几年因为参与推动 “一带一路”方面的工作,对地缘政治、全球治理及国际关係亦开始有所研究。正是终生学习、学以为人的精神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成就了他事业的高度,扩宽了他看世界的广度,增进了他思考问题的深度。
  他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担任着诸多企业和社会的职务,作为领头人,他主动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希望为香港社会出一份力。在新时代下,香港该如何推动金融科技及新经济的发展?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大业里?该如何把握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又该如何拓展数字经济?一个个有关香港发展和未来的问题,都是他所关心的。
  作为金融科技的大本营,数码港任重而道远
  记者:林博士您好,作为数码港新任主席,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数码港的情况?
  林博士:好的,数码港为一个创新数码社区,云集超过1000家数码科技公司,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全资拥有的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数码港的愿景是扶助初创企业,推动数码科技发展,为香港缔造崭新的经济动力。数码港相当於金融科技的大本营,对於巩固金融业传统优势、推动新经济、巩固香港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战略地位、把握大湾区机遇都至关重要。下一步数码港将推出另一个密集组群——人工智能;数码港这两大密集组群——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将达到“双龙出海”的效应,协助香港的新经济更上一层楼。
  记者:香港作为金融科技的大本营,数码港有哪些优势可利用?
  林博士:香港本身就有“一国两制”的优势,既有内地市场的大後方,又有国际市场在门前。香港还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以保护知识产权、私隐及商业合同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大都会,有丰富的数字资产,这是相当宝贵的资源。“数字丝路”不容忽视,香港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数字资产管理中心及数字丝路的国际总站。至於如何去大力推动,数码港任重道远。
  记者: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科技行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到来,在这个大背景下数码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可为创业者提供怎样的服务?
  林博士:数码港主要专注於数字经济,或者称为新经济、数字科技,即内地所说的“互联网+”。值得肯定的是,数码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2017年底,我们拥有的初创企业及科技公司突破了1000家,创造了新纪录。由此也可见,数码港的发展势头非常好。
  帮助科技人才、创业人才发挥,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个平台上,初创企业可以享有以下服务:
  第一,数码港有发展金融科技的密集组群基础,这很重要。这1000多家初创及科技企业中就包括超过250家金融科技企业,从区块链到数字货币、网络安全、电子货币包、程序交易、人工智能、智能理财教育等,包罗万有。如此,则便於从世界各地而来的优秀人才协同发展,不会在别人正在研究以及做得好的项目上浪费时间,而是可以专注於解决当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数码港可以提供全面的、生态的资金链,从最早的孵化、培训、支持,到中途的加速,再到後期的投资或加大投资,形成一条龙的资金支持服务,帮助初创企业健业发展。2017年11月1日,数码港还推出了“数码港投资者网络”,成员有超过100位来自不同类别的科技基金及投资者,包括50多个创投基金、私募基金和活跃天使投资者等。这就好比是“把好水引进良田”,将优质的资金和优质的项目对接起来。可以说,一个初创企业进了数码港,资金方面大可不必担忧,关键则在於这个企业的项目好不好、战略好不好、团队好不好。充足的“好水”亦能吸引更多海外科技精英落户数码港一展所长。
  第三,数码港可以起到桥樑的作用,为初创企业提供最好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创业諮询及培训服务。金融科技要做的创新事项必定需要同政府、政策、监管部门等有所沟通,而数码港正好拥有强大的网络,比如证监会、交易所、金融管理局、金融发展局、保险业监管局等,将不同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
  第四,数码港有着地理位置优势。数码港所在的薄扶林区人才济济並紧挨香港大学及弘立书院等,离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很近。
  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而且东风也已经来了。
  “香港+”,金融科技的东风来了
  记者:您所说的“东风”如何理解?
  林博士:“东风”也就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大环境。近几年,中国内地已经成了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市场。粤港澳大湾区也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机遇,“9+2”组成的大湾区总人口达七千万,是美国硅谷的十几倍。作为其中成员,香港的创业团队将面临的是一个七千万人的市场。其他的还有“一带一路”市场、包括邻近的东南亚市场等。
  还有就是,新任特首林郑月娥在2017年政府施政报告中也着重谈到了创新科技,提及香港要“以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目标”。 另外,2017年12月初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明确地指出国家打造“数字中国”及“数字经济”的决心,当中大商机包括数字丝路、数字货币、数字基建及数字资产管理等。这也进一步说明,香港金融科技及新经济的东风来了。   数字资产将是未来最宝贵的资产之一,数字丝路这条虚拟的丝路,其重要性不亚於传统丝路。所以,香港也应该在数字经济方面大力推动。例如数码港已和香港—东盟经济合作基金会推动成立了數字丝路基金 (Digital Silk Road Fund) 等项目,希望以香港为基地,在此方面加以强化。
  记者:的确如此,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已经可以预见金融科技的前景了。那麽数码港採取了怎样的应对战略?
  林博士:数码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国际化,有超过40个国家的人才在这里工作。其实企业一进驻数码港将相当於和内地、东南亚、日韩、澳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联繫。数码港是内地企业走出去以及国外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一个很好的跳板。
  我们正在落实“香港+”的战略,例如“香港+内地市场”“香港+内地科技精英”“香港+东南亚市场”“香港+伦敦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以色列高科技”“香港+加拿大创新”“香港+澳大利亚科研”等,以结合香港自身的优势和国际、内地的资源,让科创新技更好地配对市场,希望帮助香港进一步推动新经济。
  “一带一路”重镇——东盟:香港的战略角色
  记者:您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香港—东盟经济合作基金会创办人及会长,在与东盟国家的互动交流中基金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林博士:首先要恭喜香港,2017年11月12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31届东盟峰会期间,香港与东盟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与相关投资协议。对於这一成果我们也乐见其成,可以说,基金会在过往民间外交等方面也出了一份力。
  香港—东盟经济合作基金会成立的初衷之一便是团结香港金融、科技、工商及学术等各界的力量,帮助推动香港加入《东盟自贸协议》。成立後,我们亦去了东南亚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考察,协助香港大学生到东盟国家实习,也和驻港的东盟十国总领事及人士紧密交流。此外, 基金会是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合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支持机构之一, 亦举办了11次“香港—东盟专家论坛”; 基金会一直积极地推动“10+1”国际经济合作。
  东盟地区具有重要战略价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个门户便是东南亚。一直以来,香港与东盟成员国就保持紧密联繫及合作,除了地理位置优势,香港也具备丰富的民间资源——东盟十国在香港都有其大企业及大家族财团的分支,而这些企业的第二代也在香港学习、生活。所以,在推动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和民间交流方面,即“10+1”,香港可以很好地充当好这个“+”的战略角色。其实这也是“香港+”战略的体现。2017年1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已经与国家发改委签署合作协议以推动香港发挥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角色; 基金会也将继续努力为香港朝着此大方向作出贡献。
  看起来起步稍晚,但已急起直追,仍大有可为
  记者:内地金融科技已领先世界,而香港则稍显落後,您认为香港的起步是否晚了?以及面临将怎样的挑战?
  林博士:晚不晚这个见仁见智。香港有很多独特优势,在许多方面依然很不错,但我们不可以吃老本,也需要有居安思危和未雨绸缪的精神。虽然看起来起步有点迟,但只要我们加把劲,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是可以做好的。
  香港特区政府也成立了创科局,两年来做了大量政策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初创投资方面势头不错。香港特区政府金融管理局(HKMA)亦已设立了金融科技促进办公室(FFO),以及不断加强资源投放並透过与数码港及深圳市金融部门等的合作,全力推进香港金融科技的全面发展。下一步我们需要在多方面更努力,其一就是现代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爭取在大湾区里佔据积极领先的地位,以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及新经济发展。另外就是,下一步要将香港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资产管理业、财富管理业等提升到世界数字科技的最高水平。
  挑战的话,网络安全保护刻不容缓; 香港很幸运,尚未受到重大网络破坏,但不可掉以轻心。我们还需要更多好政策,来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例如要让他们便捷地获得工作签证及把家迁到香港,那麽势必在国际学校等方面有所要求,这些都是不容易但是必须的战略投资。此外,香港在绿色产业包括绿色金融、环保、营商环境、文化产业、宜居以及吸引世界顶尖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方面也要尽快做得更好。
  不只是超级联繫人,香港的角色还可以更多元化
  记者:有观点说,香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超级联繫人”的重要角色,您认为呢?
  林博士:这个说法没错,但我认为香港不只是超级联繫人,其实香港可以扮演的角色还有很多,是多元化的。例如:
  香港可以作为“超级投资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这片福地上有超过1000个大型基金,超过100家大规模的国际银行,超过1000家跨国公司的亚太区营运总部,这是香港的优势所在。我认为,如果将香港打造成“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基地以及法律仲裁中心,也是非常可行的。
  香港可以作为“超级管理人”。众所周知,香港在管理方面一直处於世界一流水平,比如酒店管理、机场管理、港口管理、地铁管理、水务管理、供电管理、交通管理、医院系统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大学管理等等。香港有着一流的管理人才,所以我认为香港也可以在“一带一路”中发挥“超级管理人”的作用,提供相关专业服务。   香港还可以作为“超级培训者”。香港地方不大,但高等院校很多,且不少位居世界前列,教育水平有目共睹。所以,香港可以发挥优势,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超级培训者”,为想来香港留学或工作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提供教学和培训服务。
  综上所述,香港所扮演的角色不单是超级联繫人,可以更加多元化,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爭取在其他重要领域有所发挥。
  年轻人不要害怕“创业”这个选项
  记者:您前面也提到“东风来了”,可否请您谈一谈青年人如何借东风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林博士:从三个方面看。首先,父母的角色很重要,要多给予青年人鼓励。特别是在专业的选择上,应多听从孩子的兴趣而不单以便於就业谋生为标準。其次,社会也应该多帮助青年人创业。一是从社会观念上,创业家是值得尊重的工作,即便是失败了也不代表什麽负面问题,尤其是能夠从失败学习及改进,二则是给予他们一些学习及锻炼的机会,这是数码港可以做也一直在做的事情。此外,最重要的还是青年人要做好自身的準备工作。青年人不要害怕“创业”这个选项,但是要走创业这条路一定要有决心和毅力,要有失败了再来的精神。最好不要单打独斗,找几个志同道合以及有互补能力的合作夥伴会轻鬆很多。最关键是要保持终生学习及增值的态度,不断充实装备自己。
  创业,能做到怎样的规模或市值不一定,但是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他们,从中学习到的经验和知识以及累积下来的人脈一定是非常丰盛的。
  治理和管理需紧密结合,走可持续发展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之路
  记者:林博士,我们知道您拥有超过30年之跨国企业管理、策略顾问、公司管治、投资银行、直接投资及投资基金管理方面的经验,现在又擔任数码港主席,可否分享一下您的管理理念?
  林博士:时代在变,但管理的精神一直没变。我认为管理可分为“治理”和“管理”两部分。所谓“管理”,就是领导者所组建的一个经营团队(管理层)去分管各部门以及整体的事务。当然,管理层一定需要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才能把管理做得好。“治理”是更高一层的督导,则是由企业董事局或董事会把控企业运营的大方向和长远战略等同时确保好的管理层能夠到位以及有执行力。总而言之,需要把良好“治理”和“管理”紧密结合。
  另外,进入新时代,在管理中不能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营理念。不论是一个公营机构,或者是一家上市公司或中小企或家族企业,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那麽则会变成社会的一个负担。可持续发展,一是指符合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要环保;二是指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即要保持产生利润能力以及与时並进的企业文化;三是指人的可持续发展,即要以人为本,给予团队关怀和支持,履行社会责任,齐心协力,才能把好人凝聚及把好事做好。
  後记
  2018年2月3日,由特首林郑月娥带领一个代表团,林家礼博士随行参与,在北京参加了“国家所需 香港所长—共拓一带一路策略机遇”论坛,有170个国有企业,接近380个企业负责人参会。林家礼博士觉得很受鼓舞,在论坛中大家依然认为香港保有独特优势,能夠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意图走出去的国有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枢纽及国际平台。“香港要把握机会,扮演好这个角色。”他强调说。
  另一方面,他也提及,新春伊始,香港特区政府公佈了2018/19年度财政预算案。今年预留额外503亿元,支持创科发展。另外还计划向数码港分别拨款2亿及1亿元,分别加强支持初创企业及促进数码科技生态的发展,及电子竞技产业发展。“这对推动香港金融科技迈出了重要的新一步,将利於我们更好、更快、更深入地融入大湾区的发展。”
  目前,林家礼博士作为筹委会主席正忙於筹备2018年4月10日至11日在香港举办的2018年联合国亚太地区商业论坛(APBF2018),届时将有53个国家代表出席,且大部分为“一带一路”国家。在筹备方面香港—东盟基金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此次论坛的举办说明香港在国际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要进一步加强香港同东盟的合作,基金会依然任重道远。当然,我们也欣喜地促成及看到,一些新的民间组织及企业如数字丝路基金等,作为新的力量加入进来。”他倡议,除了国家和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在社会资源方面也应加大投入。相信香港金融科技的明天,一定大有可期!
其他文献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广州大剧院尘埃落定。郭芳芳以声乐(民族唱法)女生第一的佳绩,最终摘得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简称金钟奖)创办於2001年,是由中宣部批凖設立,中国文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界综合性最高专业大奖。  郭芳芳是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的一名独唱演员,她经常深入部队基层慰问官兵,包括:高原边防哨所、乃至边远地区献艺。她容貌端庄秀丽,音色明亮圆润,可
期刊
李国兴先生  香港规模最大的电影片及电视片发行商之一的美亚集团主席,排在“香港娱乐圈权力排行榜”前列的业界精英。他为文化而来,以“电影”为舰艇,在历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扬帆疾进,一心向世界宣明中国跨越数千年,依然是世界上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国家。他一心以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开路先锋,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潮流。  二十年前,五星红旗伴随着振奋人心的国歌声飘扬在香港的上空,那一刻,离家上百年的香港回到
期刊
法国科学院2017年度颁奖典礼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在法国从事科研工作的中国科学家麻小南和彭玲憑借各自在数学和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分别获颁“索菲·热尔曼奖”和“昂里·拉贝博士夫妇奖”。这两个奖项均是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麻小南现任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同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其在解析挠率、伯格曼核和几何量子化领域研究中的贡献,以及在有关量子霍尔效应的数学物理学
期刊
苏玉萍女士  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人,能夠把自身乐观积极的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递到他人身上。在近三十年的义工服务中,她照顾长者、编排节目、参与募捐、提倡环保,儘管事情再多,也坚持亲力亲为,努力做到无愧於心。她就像明媚的阳光,把丝丝暖意送给社会,也照亮了身边亲朋好友的心扉。  一张传单引导她找到新的祈愿  1992年夏天的某一天,居住在九龙红磡家维邨的苏玉萍女士如往常一样,与朋友们开始打一局又一局的麻将
期刊
何志波先生  香港汽车(机械·零件)商会会长,他锺爱汽车,扎根汽车业,在汽车行业的历练和经验尤为丰富。他对市场风向具有前瞻性眼光,在营销方面具有果敢的开拓力。他在担任会长的任期内使商会稳健发展,推动商会平台及行业领域的发展进步。  理想照进现实  何志波先生15岁时从澳门移民到香港,由於当时澳门社会处於前发展时期,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择业路径狭小,所以他在小学毕业之後,来到了香港谋生,寻求个人的发展。
期刊
邱平孝先生  明淨笛声与童年相伴  笛子可以吹奏出清亮悠远的天籟之音,流转着动人心弦的音曲,让人感到缕缕幽思与绵长心曲,在雅韻中感悟笛乐之美。吹笛子是邱平孝先生的职业,也是他将终其一生追求的兴趣爱好。在2012年,他来到了香港,在一段经商历程之後,他开始从事笛子教学工作,向学生传授民族器乐的演奏教学,让中华传统笛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邱平孝先生是汕尾市人,他成长於家乡,少年时受到家人的影响对笛子
期刊
娄耀敏女士  在其诸多的爱好中,尤其对於书法和歌唱情有独鍾,见字如人,清雅隽秀的面容之下更添宁静致远的心性和雅致。好学如她,万事万物均是她学习的对象,她从书法中所受益的道理、所感受到的传统文化魅力,都再次通过书法方式传授给年轻的一代。  人隽秀 字漂亮  “世间有一类女子,不仅有如花般的美貌,还有着传世才情。”在灿若星河的中国书法界,从古至今不乏出众的女书法家,作为当代硬笔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娄耀
期刊
岑醒文先生  从四十年前进入玉器行业开始,日益醉心於此项既能表现自然结晶之秀美,又蕴含华夏文化之精髓的传统工艺。他迷上了玉石富有生命力的色泽,喜欢那种细腻温润的质感;同时也折服於匠人精湛的手艺,作品深邃的内涵。以玉石文化作为切入口,他接觸到书法、国画等国粹艺术,随即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之旅。  初入行 情渐浓  精美而宝贵的石料,不仅坚固和耐用,象徵久远;更以或纯粹的色泽或斑驳的纹理,赢得人们
期刊
黎铸英先生  是刚成立的香港广州书画会的主席。源自少年时对绘画的热爱,他一直保持至今,终能在事业有成、临界退休前夕,腾出更多时间执起心爱的画笔。他热爱新颖的岭南画派,既不失传统的国画风雅,又有着西洋画色彩艳丽的一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秉承将中华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之心,竭尽所能,望艺术之花开遍港穗。  文传有绪 艺海无涯  在刚刚过去的八月,香港与广州的艺坛中又多了一件美谈。  8月25日,为了
期刊
蔡国平先生  精习身法中正、动作和顺的杨氏太极拳,以此强身健体、陶冶性情。同时他也乐於向大众开班授学,让更多市民认识太极,並能享受其中的乐趣,继而和自己一样喜欢上杨氏太极拳。他创办缘武太极学会,广结善缘,集聚同好,大家群策群力,致力於杨氏太极的推广与发扬。传统的杨氏太极拳,结合了香港今日独特的城市文化,得到了新的演绎,增添了新的活力。  习武:从外家到内家从招式到修身  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的大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