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张桂铭先生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22日傍晚惊悉张桂铭先生突然离世,让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他还只是中年,他的艺术正在从灿烂走向鼎盛。上海的画坛需要他,中国的画坛也不可没有他。然而一切已经发生,为桂铭的离去我表示深深的哀悼。今年年初桂铭在程十发艺术馆有个个展,并且要出画册,让我为其写一篇文章,于是就有了底下的这些文字。在此作为我对桂铭先生深切的怀念,桂铭先生安息吧。
  张桂铭大我近十岁,认识他是在1970年代。知道他更早,那是在我高中时,从大畏处看到过他用炭精棒画的人物速写,松松的,很棒!现在想起还能在眼前隐隐浮现,很典型的浙美气派。他早年的浙派水墨人物画得极出色,留在记忆中的有陕北窑洞前的毛泽东,有凌空驾线的女电工等等。说来也真是有缘,我刚成家时的居处就在他寓所的隔壁弄堂,还时常在酱油店买东西时相遇,他的小女儿与我的儿子同在一个幼儿园,下午四点半有时也会碰上,聊上两句。后来我调入画院,他是我的领导,再后来他调往刘海粟美术馆任馆长。他退休后,上级又将我调去接任,他又成了我的前任。我们交往不算太多,但也常见面,他是我敬重的不多的几位艺术家之一。我们也曾多次聊过我们的艺术追求,彼此的艺术理想是很接近的。
  桂铭今天绘画风格的雏形应是在1980年代的中期形成的,我记得在上海美协首届“海平线”画展中他的作品(好像是四条屏)已初具如此风格,打散支离的画面构成,平面铺展,不过画面上还是有人物,那些花鸟还只是人物的配景,不过已不仅仅是配景了,人物的面积比重越来越小,但是色彩的纯度没有现在的那么浓艳,还是在水墨的基调之中。当时我就为之一震,画面结构新颖,笔致轻快,很现代又很中国。今天对张桂铭艺术研究分析的文章已有很多评论家写过,我已很难找到新的角度来分析了,我觉得从画家的主体意识上来解析,应该是最为根本的。
  张桂铭对于作品风格的探寻是自然而然的,是发自内心的。不像当今好多人是为风格而风格,刻意地去拼凑一个所谓跳眼的图式。在1980年初,上海外滩那边的友谊商店办过一个上海中国画院前后几位院长的作品展,有贺天健、程十发、唐云等,桂铭也在其间,他的几幅人物画笔意恣纵,简练精谨,都是纯水墨为主,让我印象深刻。能够看到当时他已经完全跳出了浙美的那套语言方式,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八大山人》《月下吟》就是这一路作品。当许多人画人物面部还在探究如何将眼睛画出上眼帘及下泪腺、眼珠的晶体状等等物理关系时,桂铭已经是一点了之。我想这是他对中国画精神本质透彻领悟的智慧选择。当然也有些人认为桂铭此阶段的人物画还框定在新浙派的既定轨道之上,但我倒认为桂铭已经离浙派人物画的轨迹走得很远了。
  不妨我来稍作分析。浙派的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框架是在人物体面结构的层面上以接近任伯年的水墨笔意来勾划点厾,即使是衣纹也是在物象真实的层面上来表达的,只是要讲究一些书法用笔的洒脱。然而因为在写实的前提下,它只能是戴着镣铐拘谨地舞蹈。而在这一阶段桂铭的人物画中书写的痛快,笔致如草书般地跌宕奔腾已现端倪,在人物大体的形体外形下,无视于衣褶的穿插起伏,也无视面部五官的高低凹凸,他只关注那笔线,忽而沉稳,忽而雀跃,忽而如老夫推磨,忽而又如兔起鹘落之迅捷。他早已逃离了对作画对象亦步亦趋的描摹,而沉浸于书写时抑扬顿挫的节奏享受之中。至于后来就干脆不画人物直接以花鸟作为母题,形制约于笔意的拘束更加微小,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桂铭这种对于笔意的追寻得益于其对书法艺术的痴迷,曾听他讲过对书法的喜爱,他曾下过一番苦功认认真真地写过赵孟頫《仇公墓碑》,后又临习怀素的草书。书法纯粹就是线的艺术,那些抑抑扬扬、欲伸又缩的内敛;酣畅淋漓、放笔直驱的痛快,无不赋予了线条节奏韵律的情感生命。我见过他写的对子,首先是格调不俗,他似乎不太讲究所谓的永字八法,八面出锋,更多的是以中锋信笔直书,更注重的是气韵的连贯与顺畅。桂铭的花鸟画如若将填入的色彩抽离,留下的就是一幅草书的局部。这就是张桂铭艺术的核心魅力与智力支撑。我没有完整地观看过他作画的全过程,但我可以断定这第一步的勾线墨稿是他最享受但也是最纠结最艰难的一步。别小看了这寥寥数笔,既要照顾到物象的形,又要顾及线与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墨的枯湿浓淡,笔势的轻重缓急,没有深厚的学养、过硬的“武功”、自信的气度、轻松的状态,那是很难达到的。当今市场上桂铭的假画也不少,但往往就是在这寥寥几笔间露出了马脚。
  张桂铭的这种率意的笔致与其画中花鸟、瓶罐、人物的造型方式有着重要的联系,他们是相依相衬的。桂铭出生于绍兴,山阴是中国文人集聚之地。大写意文人画代表徐青藤与他是乡邻,他沾染了青藤放浪不羁的豪气,又有着任颐超强的造型能力。他的花鸟画中虽与真实的花鸟相差甚远,然也并非随便为之,变形亦有自己的法则。写实的造型是定向的,而意象的造型是多极的,很难说清道明,它遵循的恰恰是艺术家特殊的情感,独具个性的审美取向。桂铭非常喜欢关良的戏剧人物画,关良造型的拙趣,用笔的生涩、滞重,与他是相通的。
  张桂铭的成功,与其对自己所走的路的自信、执着不无关系。今天的社会资讯发达,市场、资本、媒体的炒作,让一个画家有时会很难安静下来,那颗心会时时感觉到风之动,其实有时候根本无风。1990年代我在画院工作时周围许多人对其新画风是很不理解的,也很难接受,甚至有人贬之为“花纸头”、“包糖纸”。但他我行我素,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从容冷静地画着自己的画,并且不断地完善自己走向深处。当然要分析张桂铭绘画的艺术特点,还有许多方面,例如:色彩亦是他重要的语言方式,画面的结构也是极具异趣。这都可以是单独列出的研究课题,这就不是这一篇短文可以说透的。
  桂铭现今已名扬中华,但却也不见其大办声势浩荡的个展,而今只是应诺了规模并不庞大的松江程十发艺术馆的要求举办画展,不由得又让我萌生一份敬意。我非常欣赏这种做派,因为最好的展览就是让作品自己来说话,这是艺术家自信的证明,因为强大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步伐坚定,桂铭的艺术永存。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园林意境和诗歌意境的营造,一靠实物,一靠语言、色彩,虽然借助的工具不同,但却在追求“境生于象外”的审美效果上展现出了默契。本文试以王维山水诗为切入点,从光影声色、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北京中医药大学立足健康领域需求,发挥中医药学科优势,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依据学生具体情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发展。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运用“五课”课程体系,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线上课程教学平台和研究生创新创业训练营,就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中医药教育教
期刊
我喜欢鸽子,尤其是白鸽。那可爱的小精灵,浑身洁白,白得像雪花,白得像天上的云朵,白得像新鲜的棉花。白鸽象征着纯洁,象征着吉祥,象征着和平。我生活的古城不是太大,倒也蛮精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威胁”是品特早期戏剧不变的主题。在他看来,由于内心权力欲望的普遍存在,人物之间相互威胁只是为了获取权力和占据统治地位。品特如此关注“威胁”这一主题,是因为他自幼
当人类新世纪的又一个元旦佳节到来的时候,我们谨向全市的广大档案工作者和本刊的所有读者致以亲切的节日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