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山东大学堂,袁世凯的得意之笔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yidiany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传统上一般认为他的本质是反动、落后的,并且是图谋复辟的窃国大盗。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他亲自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今年是山东大学建校110周年,110年之前,正是袁世凯以开明的远见卓识创建了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大学堂。
  1899年冬,因义和团在山东的排外行为引起各国不满,清廷被迫撤换纵容拳民的山东巡抚毓贤,代之以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新军(时称“武卫右军”)前往济南,这也是袁世凯首次出任方面大员。袁世凯到任后,认定义和团为“左道邪教”,到处拆铁道,拔线杆,破坏了社会安定,一改毓贤的处理方针,驱赶拳民,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带。
  而在山东驱逐镇压了义和团的袁世凯,则把山东治理得井井有条,社会稳定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使山东免遭战祸。1901年11月,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袁世凯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使中国人民真正从睡梦中惊醒,逐渐认识到中国要救亡图存,“不妨以强敌为师”,“取而鉴之”,“举而行之”,效法日本,实行变法。而要变法自强,关键在于兴学育才。康有为认为:“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則国弱”,“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同样,“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干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梁启超也认为日中国之大患,苦于人才之不足,而人才不足由学校不兴也”,主张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是兴学育才。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支持下,发动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推行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光绪皇帝发布了书院改学堂的上喻。上喻下达后,全国不少省份都积极行动起来,纷纷遵旨改书院为学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书院改学堂的高潮。
  光绪皇帝有关书院改学堂的上谕发布时,山东巡抚袁世凯正在家里休假,看到皇帝的谕诣后,立即回济南组织有关人员起草了试办山东大学堂的奏折及暂行章程,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上奏光绪皇帝,认为“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原于学校。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以今日世变之殷,时艰之亟,将欲得人以佐治,必须兴学以培才”。奏请先在省城设立大学堂,分斋督课,其中专斋相当于专门和大学,正斋相当于中学,备斋相当于小学。尤为重要的是,他还拟订了《山东大学堂章程》,分学堂办法、学堂条规、学堂课程及学堂经费4章,共计96节,对于如何创办省城大学堂作了十分详尽的规定。光绪皇帝于十月初六日石朱 批:“知道了政务处暨各该衙门知道单併发”奏陈得到清廷的照准,于是山东首先办起了一个官立山东大学堂,十月正式开学。这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在各省最早兴办的官立大学堂,首批招收学生300人。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语等20多门课程。这座官办大学堂同私塾和科举制度比较起来,已经有了质的区别。
  袁世凯任命的山东大学堂第一任校长是后来被誉为北国工业巨子的周学熙。他又聘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另有清末进士宋书升等30余人任经学教习,回国留学生沙庆、孔祥柯等任科学教习,还聘有外籍教习8人。
  创始于清末光绪年间的山东大学堂,虽然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不少封建的糟粕,师生都是长袍马卦,脑后拖着一条辫子,校长称管理总办,1904年又改名为监督,直到民国元年才称校长,教员称教习。男女也不能同校。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开设的第一门课就是经学。还是尊孔读经。在礼节上打躬作辑,如遇祭孔等大典则行跪拜礼。这些糟粕的存在并不奇怪,几千年的封建意识,想要在短时期消灭它的影响,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山东大学堂同私塾和科举制度比较起来,已经有了质的区别,而且那些封建的东西,也在逐渐被淘汰着。首先它初步具备了近代正规高等学校的体制和规模,其次,分了本科和预科,学制定为三年,并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不及格的不能毕业。第三,除了经学外,开设了二十多门课程,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这些课程有:文学、历史、地理、法制、理财、兵学、格致、心理学、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地质矿物、英文、德文、法文、日文、图画、音乐、体操等等。上述课程虽然大多数是基础课,但在清末已经是较为先进的,比起科举时代的八股文,确是别开生面,具有时代气息了。
  山东大学堂的创设,尽管它还带有时代的烙印,却是近代山东高等学校的开端,是山东省内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它不但培养了一批人才,提高了山东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且也提供了办学经验,促进了山东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中,由山东大学堂选送去日本留学的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为山东同盟会的负责人。武昌起义后,徐、张回国联合山东大学堂师生和各界人士,派代表与清廷山东巡抚孙宝琦谈判,迫使其宣布山东独立,为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做出了贡献。
  一辈子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及第的袁世凯,后来经常与子女谈起这件事。他说,我从小就痛恨科举制度,一生中能有兴办山东大学堂这样不经意的“得意之笔”,实在是“最为得意的事情”。
其他文献
一对眯缝眼,一脸坏笑,站在舞台上不停地耍贫逗乐,他是谁?央视出镜率最高的主持人之一毕福剑。这位集制片入、策划、导演、主持于一身的名嘴,在外人看来非常风光。很少人知道,在逗人开怀的笑容背后,却有他不为人知的苦涩心结,那就是他的女儿娇娇。  因为离婚,毕福剑的前妻带着女儿娇娇到加拿大定居。环境陌生,父爱缺失,让年幼的女儿变得敏感、偏激。为了让女儿重绽纯真的微笑,在人前笑嘻嘻的毕福剑隐忍着内心的疼痛,给
期刊
下了几场暴雨,听哥哥说,童年居住过的那栋土屋快要倒塌了。土屋很老,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的泉州知青盖的,土坯墙,木横梁,灰青瓦的屋脊和屋檐。我童年跟随父母在农场生活16年。土屋,成了我人生的一处风景,一个客栈,一段难忘的生命情结。  哥哥读得懂我对土屋的特殊感情,特地抽个空:亲自驾着车带我回大山农场逛一逛。  下了车,我轻轻推开那两扇从未上过漆的本色木板门,它粗糙质朴,如今仍保持着淡黄、安静的
期刊
天上掉下个“葵花姐姐”  14岁那年的某个傍晚我回到家时,客厅里站着一个比我大两三岁的女孩,脸黑黑的,圆圆的,两颊有浓浓的高原红。头发很长,梳成一条辫子拖在背后。穿着一身蓝白相间的校服,上面写着某某一中的字样。见了我,红着脸说:“你是乔乔吧?”  老爸从厨房里系着围裙跑出来,说:“乔乔,这是姐姐夏葵。”我瞥了她一眼,沉着脸换鞋进门。卧室里大包小包地堆了好多东西,我不满地叫起来:“干吗把那些破烂东西
期刊
13岁时,因为家庭贫困,他从学校辍学,到一家亲戚的肉铺去打工。16岁时,他已经成为一名全职屠夫。生性乐观的他,喜欢一边割肉一边唱歌,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在用刀尖跳舞。  一天,有位老顾客打电话来,说家里要招待客人,让他送些牛排过去。当他走进顾客家里时,非常意外地发现,这个经常去店里买肉的大胡子男人,原来是个海洋画家。生平第一次,他看到那么多以海洋为主题的画,感觉每一幅都那么美轮美奂,惊讶得说不出话,
期刊
国ɡuó以yǐ民mín立lì,民mín以yǐ国ɡuó存cún。无wú民mín则zé国ɡuó何hé①由yóu成chénɡ?无wú国ɡuó则zé民mín何hé所suǒ庇bì②?故ɡù③国ɡuó民mín必bì爱ài国ɡuó。  ——选自《民国老课本》  ①何hé:怎zěn么me样yànɡ。  ②庇bì:掩yǎn蔽bì;保bǎo护hù。  ③故ɡù:所suǒ以yǐ。  国ɡuó家jiā由yóu人rén民m
期刊
一入冬就感到脖间有阵阵冷意,便去橱柜里取出一条围巾。  这是一条能绕脖子三圈还绰绰有余,是用羊毛织就的红格子围巾。除了手感柔软外,还能让冬天里冷风不浸,唯感脖间很温暖。随着这股暖意浸透全身的是对往日岁月的甜蜜记忆。  十年前,大学毕业后,四处应聘,想找份理想的公务员工作。面试官看了,各方面都满意,唯对我五官欠佳,整体美感不太满意,只有尴尬退出。每次面对这种情形,更想再去做手术,尽管做过几次,可仍想
期刊
我教媽妈画队旗
期刊
春chūn风fēnɡ来lái了le,柳liǔ絮xù娃wá娃wɑ脱tuō掉diào厚hòu厚hòu的de绿lǜ斗dǒu篷penɡ,肩jiān并bìnɡ着zhe肩jiān,手shǒu拉lā着zhe手shǒu,飘piāo飘piāo洒sǎ洒sǎ地de落luò下xiɑ来lɑi。  小xiǎo松sōnɡ鼠shǔ看kàn见jiàn了le,赶ɡǎn紧jǐn躲duǒ进jìn树shù洞dònɡ里lǐ,大dà声shēn
期刊
森sēn林lín里lǐ正zhènɡ在zài举jǔ行xínɡ比bǐ赛sài,大dà象xiànɡ伯bó伯bo宣xuān布bù,今jīn天tiān比bǐ赛sài的de题tí目mù是shì:世shì界jiè上shànɡ最zuì美měi的de是shì什shén么me?选xuǎn手shǒu们men立lì刻kè出chū发fā去qù寻xún找zhǎo答dá案àn。  小xiǎo蜜mì蜂fēnɡ飞fēi向xiànɡ
期刊
蒋介石在另一个世界遇见了孙中山先生,壮志未酬的孙中山先生问蒋介石:“我死后,‘中华民国’有没有行宪呢?”  蒋介石马上回答:“有啊!有啊!”  孙又问:“那么,第一任‘总统’是谁?”  蒋答:“是在下。”  孙“嗯”了一声,“那第二任呢?”  蒋不好意思说是自己,但又不便说谎,于是回答:“于右任(余又任)。”  孙说:“不错,书法家当‘总统’,文学治国。那第三任又是谁呢?”  蒋很快地答道:“吴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