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育即生活”。色彩斑斓的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更是离不开生活实践。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功,充分挖掘、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已是大势所趋。
一、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课程无法冲破课堂的壁垒,相对封闭,与生活脱节,老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无趣,效果不甚理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2.有利于促进教师语文专业水平的提高。新课程倡导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要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是可超越、可选择、可变更的。要摆脱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和崇拜,改变传统的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方式,打破课本对教学的束缚,以积极的心态去合理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促使自己成为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开发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感受富有语文情趣的学习。
3.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通过参与语文实践学习语文,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逐渐形成并发展语文修养。
二、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原则
1.紧扣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然后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标就提出了不同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与内容。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第一学段(1~2年级)的要求是“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而第二学段(3~4年级)的要求是“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要求明显提高。
2.抓住学生这个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落实到学生这一主体中。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发扬教学民主精神,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学习。
三、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1.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学校所在社区语文课程资源。每所学校所在的社区、驻地单位和周边环境都有所不同,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教师要在充分考察、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客观分析、结合教学、深入挖掘学校所在社区存在的隐性和显性语文课程资源,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如以山西省太原市大南关小学为例,学校位于市中心,社区自然、社会、物力、人力资源丰富。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迎泽公园,用一双慧眼发现大自然的美丽;走进晋商博物馆,探寻诚实守信的晋商创业史;走进山西省图书馆,学习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查找收集整理信息;走进山西省晋剧院,了解感悟中国戏剧的魅力……
2.精心设计组织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环环相扣,融听说读写于一体,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步骤可分为:一是确定主题,出台方案;二是组建小组,明确分工;三是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四是给予学生方法,通过参观调研,采取日记摄影等手段,搜集分析运用资料,及时总结反思;五是创设平台,展示成果,分享快乐。六是多元评价,激励为主。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3.勇于探索,反复实践,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较之传统课堂教学,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各学校所在社区资源相对固定,又是该项教学活动可长期开展的有利因素。学校应以年级语文学科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共同策划,形成合力,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相对固定的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与社区建立良好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新课标要求学校“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学校应开放办学,积极邀请社区及驻地单位参与学校各项大型活动,听取和采纳各方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为语文教师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2.要始终立足于语文、综合、实践三要素。语文教师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一定要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可跨学科学习,但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要突出综合性,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要突出实践性,通过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探究与合作精神。
3.讲究策略,注重指导,避免劳而无功。目前部分一线教师觉得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费时耗力,因而没有积极性。有的缺乏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愿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学习语文;有的当甩手掌柜,学生活动随意无序、放任自流;有的仅简单走走过场,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在活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指导要讲究策略,教授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使学生从爬缓坡逐渐到爬陡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去。
综上,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广大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学科素养,反复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具有所在社区地域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让新课改所提出的这一新理念真正落地开花。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课程无法冲破课堂的壁垒,相对封闭,与生活脱节,老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无趣,效果不甚理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2.有利于促进教师语文专业水平的提高。新课程倡导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要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是可超越、可选择、可变更的。要摆脱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和崇拜,改变传统的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方式,打破课本对教学的束缚,以积极的心态去合理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促使自己成为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开发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感受富有语文情趣的学习。
3.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通过参与语文实践学习语文,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逐渐形成并发展语文修养。
二、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原则
1.紧扣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然后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标就提出了不同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与内容。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第一学段(1~2年级)的要求是“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而第二学段(3~4年级)的要求是“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要求明显提高。
2.抓住学生这个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落实到学生这一主体中。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发扬教学民主精神,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学习。
三、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1.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学校所在社区语文课程资源。每所学校所在的社区、驻地单位和周边环境都有所不同,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教师要在充分考察、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客观分析、结合教学、深入挖掘学校所在社区存在的隐性和显性语文课程资源,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如以山西省太原市大南关小学为例,学校位于市中心,社区自然、社会、物力、人力资源丰富。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迎泽公园,用一双慧眼发现大自然的美丽;走进晋商博物馆,探寻诚实守信的晋商创业史;走进山西省图书馆,学习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查找收集整理信息;走进山西省晋剧院,了解感悟中国戏剧的魅力……
2.精心设计组织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环环相扣,融听说读写于一体,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步骤可分为:一是确定主题,出台方案;二是组建小组,明确分工;三是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四是给予学生方法,通过参观调研,采取日记摄影等手段,搜集分析运用资料,及时总结反思;五是创设平台,展示成果,分享快乐。六是多元评价,激励为主。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3.勇于探索,反复实践,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较之传统课堂教学,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各学校所在社区资源相对固定,又是该项教学活动可长期开展的有利因素。学校应以年级语文学科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共同策划,形成合力,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相对固定的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与社区建立良好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新课标要求学校“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学校应开放办学,积极邀请社区及驻地单位参与学校各项大型活动,听取和采纳各方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为语文教师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2.要始终立足于语文、综合、实践三要素。语文教师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一定要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可跨学科学习,但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要突出综合性,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要突出实践性,通过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探究与合作精神。
3.讲究策略,注重指导,避免劳而无功。目前部分一线教师觉得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费时耗力,因而没有积极性。有的缺乏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愿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学习语文;有的当甩手掌柜,学生活动随意无序、放任自流;有的仅简单走走过场,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在活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指导要讲究策略,教授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使学生从爬缓坡逐渐到爬陡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去。
综上,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广大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学科素养,反复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具有所在社区地域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让新课改所提出的这一新理念真正落地开花。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