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缸瓦窑陶瓷器赏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as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缸瓦窑也称“赤峰窑”或“赤峰缸瓦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60公里松山区的缸瓦窑村,规模很大,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约1000米。缸瓦窑始烧于辽代早期,元代停烧,是辽代最大的瓷窑,在该窑址已发现20多座马蹄窑和1座龙窑。
  缸瓦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以及赤峰辽代应历九年(959年)驸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证明其为辽代官窑。1996年该窑场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缸瓦窑所烧瓷器品种较多,以烧白瓷为主,粗白瓷尤多,并烧三彩器、仿磁州窑的瓷器和大量的缸胎茶末釉、黑釉瓷器。各种产品分窑烧造,马蹄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单色、三彩釉陶和仿磁州窑瓷器及各色品种的小玩具等。龙窑则主要烧制黑釉和茶末釉等大型粗缸胎容器。
  白 瓷
  粗白瓷,胎多灰白或黄白色,胎质较粗涩坚硬,颗粒较大,常含黑或灰色的杂质,均施白色化妆土,多罩半釉,釉色有粉白、牙白、黄白、灰白等色,常有流釉现象,积釉厚处或泛青或泛黄,且有小开片,多素面无纹,仅少数刻划粗犷豪放的花卉。盘、碗类圆器采用叠烧法装匣内烧造,故其产品器内底和圈足常留有渣垫痕。
  精白瓷胎质细白坚硬,瓷化程度很高,釉面洁白光润,器形规整,制作精工,可与定窑白瓷媲美,可能采用一件一匣钵的方法烧造。盘、碗类圆器也有用垫环在匣钵内覆烧或挂烧的。装饰多采用雕、刻、划、印等技法饰以转轮菊、牡丹、朵莲莲瓣、飞凤等花纹。
  三彩釉陶器
  主要有海棠盘、碟、持壶、碗等,多为契丹风格的器物。这种釉陶器的胎质多为砖红、粉红或黄白色,上白色化妆土,挂半釉。釉面光洁艳丽。圆盘、碗、瓶类为拉坯成型,海棠盘、花式碟、方碟等为模印成型,持壶、砚滴等均为合模(即模印后黏合)而成。用三爪支钉钉尖朝下、平面朝上隔垫叠压支烧,因此,常在器物的内底或口沿内留有“品”字形排列的三个极细的支钉痕。三彩则采用刷釉随类施彩的办法上釉挂彩。装饰多用印、绘、贴、塑等技法。纹饰内容有水波三花、游鱼戏莲、水波莲花、牡丹双蝶、朵莲、成朵的牡丹,边饰多为流云、唐草等。
  单色釉陶器
  单色釉陶器中有绿釉、黄釉和少量白色釉器,器形有壶、碗、碟、盘、长颈瓶。单色釉器采用蘸釉法上釉,装饰技法与三彩釉陶器雷同。
  白釉单孔鸡冠壶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早期
  高:26厘米 阔:18.4厘米
  辽代早期的鸡冠壶,大多是类似本品形式。肥身,鸡冠,线边,单孔和平底。辽应历九年(959年)驸马墓所出土的十七件鸡冠壶都是这个式样。后期鸡冠壶的冠状首渐变为提梁式,器底又加上圈足,与原始的皮革造型渐有距离。
  白釉皮囊壶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中期
  高:27.5厘米 阔:13.7厘米
  皮囊壶,壶口在顶侧,提梁把手,呈缠绳状,壶腹微拱,圈足,浅褐胎,有化妆土。壶顶有两行塑钉粒,瓶身塑有夹摺纹,露胎骨。施白釉,瓶下腹及圈足露胎。
  辽代中期的皮囊壶较早期为简化,皮革工艺的细节渐渐消失,而壶底又改为圈足,把手由穿孔改为提梁式,与鸡冠壶的形式渐趋接近。同类型的绳把皮囊壶可参见《辽瓷选集》目27。
  白釉刻花牡丹纹鸡冠壶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晚期
  高:26.6厘米 阔:13.5厘米
  单把刻花壶,壶口在顶侧,呈筒形,提梁把手,瓶身圆浑,圈足,浅褐胎,有化妆土。瓶身刻有折枝花卉,全身施白釉,圈足及器底无釉。
  牡丹纹是辽瓷的一个主要纹饰,本品鸡冠壶上的把手较早期为简化,是晚期的典型风格。
  同类的刻花牡丹纹鸡冠壶,可见于《辽瓷选集》目26。
  白釉刻花褐彩牡丹纹瓶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晚期
  高:42厘米 腹径:18.5厘米
  口外撇,圆肩,腹向下渐收,浅挖圈足。褐黄胎,刻画牡丹纹,腹下部刻莲瓣纹,地填黑釉,上敷透明釉,足底部分无釉。梅瓶形式是由长颈瓶变化演变而来的。本品是辽代晚期赤峰缸瓦窑的效果,但技术上则完全不相同。磁州窑系的制法,是在瓷胎上,先上褐色陶衣,再加白衣,然后在白衣上剔刻花纹使褐衣露出。缸瓦窑的造法是用褐色釉画出地色,以显示白色花纹,这种方法,是河北定窑褐彩器的造法。定窑是辽代大量进口的中原瓷器,缸瓦窑器可能是受到定窑的影响。
  三彩迦陵频嘉鸟形水注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晚期
  高:16.9厘米 阔:13厘米
  女首,鸟身,双手合十处为注子的流部,圈足,胎骨褐黄,通体施黄绿黑三彩。佛典所记载,迦陵频嘉鸟生于雪山中,能发好音,声如人如鸟,百听不厌。
  迦陵频嘉鸟是印度神话中的异鸟,是由佛教同时传入中国,北方定窑瓷器亦有用此题材。本品水注形式是由鸡冠壶演变而来,故年代应较鸡冠壶晚,同时作工精巧,失去游牧民族的气息,相信是辽代晚期的作品,也是辽三彩的一个代表作。
  三彩印牡丹菊花纹盘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晚期
  高:5.6厘米 直径:23.7厘米
  本品印花清晰,色彩鲜明,是辽三彩的佳品。纹饰所用牡丹和菊花,亦是辽代印花盘上所常见的纹饰。
  同类三彩印花盘,可参见《辽瓷选集》目74、75。
  三彩印花水波纹海棠式盘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晚期   高:2.3厘米 阔:29.5厘米
  盘作八曲海棠花式,宽边平底,胎呈米黄色,施白化妆土。
  赤峰缸瓦窑在今辽宁省昭鸟达盟。所产器物胎质白而微黄。所产三彩器以施黄、白、绿三色者最多,釉色雅致,可与唐三彩媲美。
  三彩印花牡丹纹方盘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晚期
  高:2.6厘米 阔:12.3厘米
  花口方盘,平底,印牡丹花叶纹。灰黄胎,有化妆土,施黄、绿、白釉。
  三彩印花方盘是辽代晚期流行的式样,出土甚多,与本品相同的,有建平张家营子和乐村辽大安六年墓(1090年)及锦西西孤山大安五年墓(1089年)等等(见《辽瓷选集》目80)。
  三彩印花牡丹纹瓣口盘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晚期
  高:2.2厘米 阔:12.7厘米
  瓣口盘,平底,内壁印牡丹纹,灰黄胎,有化妆土,施黄、绿、白釉。
  辽三彩印花盘,以方形为多,圆形的反为甚少,本品以一大型花朵为主要纹饰,而且发色鲜艳绝伦,是辽瓷中罕见的制作。
  绿釉刻花皮囊壶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早期
  高:25.8厘米 阔:15.3厘米
  皮囊刻花壶,侧面扁平,壶口在顶侧,瓶身挺直,至瓶底渐拱呈半圆状,卧足,褐胎。壶顶剔有缝合线部纹,塑钉成行,瓶身剔有对衡线纹,全器施灰绿釉。
  辽代早期瓷器,保持着强烈的游牧民族风格,皮囊壶是仿照皮革用具的写实作品,皮壶上的边、线、钉等都一一表示出来。晚期皮囊壶渐较为简化。同类型的双孔皮囊壶曾于建平张家营子乡勿沁吐鲁村辽墓出土(见《辽瓷选集》目20)。
  黄釉印花碗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晚期
  高:5.2厘米 直径:12.7厘米
  侈口,口沿内外壁均有弦纹,圈足,底无釉,胎呈米白色,碗内有支钉痕。
  辽代陶瓷出土的器物中,碗类较为少见,可能与当时饮食习惯有关。本品器形是中原定窑印花器的典型,但用黄釉和支钉垫烧,加添了契丹民族粗豪的风采。
  黄釉鸡冠壶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晚期
  高:33.1厘米 阔:12.4厘米
  壶口在顶侧,呈筒状,单把提梁,把手有捏纹,瓶身两旁微拱,圈足稍高外撇,浅褐胎,有化妆土。素身无纹,施黄釉。
  晚期的鸡冠壶,皮革细节完全消失。把手亦由绳状改为手捏纹,器底圈足明显,壶嘴较为细长。
  同类型的绿釉鸡冠壶,曾于义清县河门辽萧慎微祖墓群二号墓出土(见《辽瓷选集》目28)。
  黄绿釉印花水波蝴蝶番莲纹瓣口盘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晚期
  高:2.9厘米 阔:14.5厘米
  八瓣花口盘,深腹,平底。印番莲水波纹,灰胎,有化妆土,绿釉地,饰花施黄釉。
  水波蝴蝶及莲纹的组合,为辽代独有的纹饰。本品印花美妙,颜色艳丽和富有辽代的装饰风格。同类的印花花瓣口盘,曾于建平张家营子和乐村辽大安六年(1090年)郑恪墓出土。
  黄釉印花云纹花卉盘
  赤峰缸瓦窑
  辽(916-1125年)晚期
  高:2.9厘米 直径:13.2厘米
  浅圈足,盘面印缠枝图案,有明显支烧痕,灰胎,黄釉,足底无釉。
  印花云纹和金钱纹,在辽瓷中极为罕见,可能是受到中原瓷器的影响,年代较为晚。本品是用支钉垫烧而成,也是辽代缸瓦窑晚期废弃匣烧的一种特征。
  (责编:辛友)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元青花”这个词被很多人所熟知,主要原因是大家都知道它价格不菲。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元青花能拍出如此天价的原因在于它存世量极少。据笔者所知,目前被证实的元青花存世量不到400件,其中有200多件在海外,100余件在国内
期刊
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文学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懂憬,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这些纹饰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解读古代陶瓷的纹饰特征及寓意,了解传统文化及典故,继而更好地去欣赏那些不同时期
期刊
由中国国际商会、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陕西省贸促会共同主办的“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西安)峰会·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合作发展大会”于9月6日至7日在隋唐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大唐西市举行。峰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在陕西省政协主席韩勇,副主席郑小明,大唐西市集团主席、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吕建中陪同下,莅临大唐西市,先后参观考察大唐西市博物馆、大唐西市ACBD项目以及丝绸之路风情街,并给予了高度评
期刊
足球是一项风靡全球的体育活动,而最早的足球起源于中国,它的原型就是“蹴鞠”。蹴鞠又名“蹋鞠”、“蹴球”等,“蹴”有用脚蹋、踢的含义,“鞠”最早指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鞠者”,表明了战国时期,在齐国的都城临淄一带蹴鞠就已经十分流行。到了汉代蹴鞠还被用于士兵的体能锻炼,刘向《别录》中记载:“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
期刊
清宫收藏有大量古代玉器,其间多有珍品,富有研究价值。可惜终清之世,没有一部书像《西清古鉴》著录青铜器那样,将清官藏玉器编成总汇性的图录。清代皇帝最重视古玉的应推乾隆,在他的诗集中有若干题咏古玉的诗。可是祗看诗不能一定知道所描绘的是什么器物,好在还有不少玉器实物流传下来,上面刻着乾隆的御题诗文,使我们知道它们会受到皇帝的品评欣赏,也反映出乾隆鉴赏这些古玉的见解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乾隆非常喜爱一些罕见
期刊
汉画拓片同其他古董珍玩一样,本身就是价值极高的收藏品。它留下珍贵的石刻史料,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收藏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收藏汉画拓片可以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性情,增加艺术修养,而且还能保值增值。不过由于汉画拓片收藏门槛较高,属于一门高端的收藏门类,没有一定的金石学、文字学、历史学、文物学以及绘画、书法知识是很难轻易介入的,因此需要汉画收藏爱好者具备一定学识修养和重视相关知识的积累。  汉画艺
期刊
——春秋战国青铜器——  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3个阶段。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呈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郑铜器群,安徽寿县蔡侯墓铜器群,山西
期刊
水盂,书斋案头之物,为磨墨时盛水器皿。其形制多为圆口,鼓腹,可备水以供研墨之用。早在宋代有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曰:“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在清代出现的各类文房用具中,水盂可称为陶瓷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虽小巧玲珑貌不惊人,但方寸之间气韵生动,古雅有余,含韵于朴,它把中国文人墨客的书画元素融入到瓷器中,更开创了瓷艺新风,同时也脱颖而出了许多秀美而精湛无比的作品。
期刊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从晚唐始,青瓷生产上升为主流,之后历经500余年发展,成为北方延续时间最长的青瓷窑场。在耀州窑青瓷生产的历史上,有世所熟知的宋代橄榄绿釉瓷,也有未被完全认知的五代一一北宋初的天青釉瓷,这类青瓷与橄榄绿釉瓷的审美意趣完全不同,并对后世汝官窑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讨论的对象,并非那些已被陶瓷考古确认的天青釉瓷,而是沿着近现代天青釉瓷概念界定的方式,对汝窑之前耀州窑天青釉瓷的产生
期刊
“醇酎中山,沉湎千日。”是西晋文学家左思在《魏都赋》中对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名酒“千日醉”的赞叹。  史书记载,中山国居民好饮善酿,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一个叫狄希的中山人,善造千日酒,喝了他的酒,能使人醉卧千日。一天,好饮者刘玄石前去求酒,狄希以酒未酿好为由拒绝,刘玄石再三请求,狄希执拗不过,便给了他一杯,刘玄石一饮而尽说:“太好了,请再来一杯。”狄希说:“只此一杯,便足以使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