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大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她们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诸如“女生裹浴巾食堂打饭”之类的不合谐声音。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是她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营造和谐性别文化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必须提高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女大学生个性品质培养。
[关键词]女大学生 性别意识 性别教育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中最有活力、最有智慧、最有潜质的一部分,是建设未来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展现出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以及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时代品格。可是在2008年4月,不少互联网大型门户网站都爆出一条让人惊讶的视频,在这段长约1分3秒的视频短片中,一名年轻女孩全身仅裹着一条浴巾,站在一个看似大学食堂供应饭菜的窗口前打饭。经核实,这段视频的确出自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这个事件,在高校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引起人们对高校性别教育的反思。
一、我国高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现状
性别意识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人权意识一样,都是一种现代意识。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是指女大学生应该具有自觉的性别观念,善于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社会现实,认识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劳动分工和发展差异,将性别意识转变为社会行动。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大部分女生要求进步,勤學好问,积极性高,成才意识强,并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与社会工作能力。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少部分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现状与实际具有的潜力相比,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偏差,其主体意识发展水平也与高等教育目标相距甚远。
1.女大学生产生新的厌学情绪
就业中隐形的性别歧视给女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面影响,性别意识呈现回归传统的畸形状态,如视婚姻为就业捷径“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不忙就业忙相亲”、“回家论”、“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观念在高校中蔓延开来。这不仅是作为个体的女大学生的个人选择问题,也映射出当今我国高校女大学生的女性主体意识偏低及传统性别意识根深蒂固。虽然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一样受时代的熏陶,知识在不断得到充实,能力不断得到锻炼,正在向现代新女性发展。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人接受和认同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不高,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女大学生的人格优化,不利于她们的成长与发展。
2.女大学生对容貌、个性的过分“欣赏”
自我欣赏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审美心理。女大学生把自己作为观察的对象去审视,表现出对自己形象的兴趣,关心自己的容貌、个性,注意穿戴打扮,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问题在于,当她们认为“美丽高于一切、美丽决定一切,拥有美丽才能拥有自信、爱情、工作机会,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开放、另类就是个性”,一切都走样了。过度的自我欣赏,异样的个性追求,分散女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女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无形中限制了她们的视野,使她们过于注重具体的事物在形式上的反映。
3.女大学生对女性在未来社会与生活中的地位有恐惧感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面临生活、事业和种种挑战。绝大多数学生在择偶、就业及人生目标的选择上,依然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男人就应该追求稳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而女人的天职是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同时,由于受过高等教育,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男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是相符的,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较少困惑,而女生的自我意识与性别意识相矛盾。她们一方面渴望实现自己,一方面又希望淡化自己,常常徘徊在两者之间,无所适从。处于这样的矛盾与恐慌,很多女大学生选择逃避。
4.女大学生个性扭曲违法犯罪滋生
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女子温柔贤良,文静闲雅,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个性,对于男子,传统教育则注重培养其阳刚果断,勇敢顽强,豁达开朗,唯我独尊的个性。女大学生受时代、教育影响,逐步意识到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不合理。另外,由于压力大,过于追求事物的理想化,而受挫能力普遍偏低,少数女大学生的行为更加激进,更是张狂和放肆,性情暴戾专横,甚至个性扭曲违法犯罪。2003年,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三年级学生张君慧与男友李小勇因琐事发生口角,张君慧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小刀朝李小勇左胸部捅了一刀,李小勇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法院认为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张君慧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张君慧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近年来,女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数量迅速增长,犯罪类型多样化,教育改造困难重重,其危害程度和范围也比较严重。一方面,女大学生的学业、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其亲友痛苦不堪,高校人才目标无法实现,国民素质不能得到整体的提高。
二、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势在必行
1.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性别文化作为人类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女大学生作为社会女性的优秀分子,其性别意识及行为引领社会女性的发展。高校教育是宣传现代性别意识、系统传播科学性别观念、造就社会性别平等的主要渠道。高校性别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思想,以男女平等为核心内容,创造男女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等自由的发展机会,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和谐,力争达到女性与社会同步化发展。高校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有助于未来社会男女两性的发展,是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的需要。
2.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十分重要,科学而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她们正确地把握人生的航船。大学阶段,是女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她们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他们面临着许多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同时,性别意识及行为和她们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等诸要素一起,构成女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涵。性别教育对女大学生的一生成长与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高校女大学生通过性别教育,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塑造健康的心理,悦纳自己,欣赏异性,努力发展高尚的人格,主动建立符合性别发展的行为模式。
3.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偏差
当前女大学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婚恋价值观、两性交往方式等诸多问题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女生裹浴巾食堂打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浴巾女”虽然接受了不少知识教育,包括礼仪方面的教育,也深知全身仅裹一条浴巾出现在公众场合的会带来的后果。但是,她却偏偏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全身仅裹一条浴巾去食堂打饭。“浴巾女”的“标新立异”,不论是在彰显自己对传统的冲击,还是在表达自己潜在的欲望,其行为影射出她性别意识的偏差,也反映目前我国高校性别教育的缺失。
三、高校性别教育的主要内容
“性别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了解由社会文化、制度建构的性别分工和性别规范是导致性别不平等的根源,要为改变不平等状况而努力。”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以男女生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为前提,按照教育的目标,帮助女大学生塑造科学的性别心理特征,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并鼓励女大学生将其转为自觉的社会行动。
1.培养女大学生的高尚品质
性别是“作为一种等级差异而存在”。社会性别矛盾“固然不是一种剧烈冲突的、但却是一种持久的社会矛盾,它往往比任何种族隔离更加坚固,比阶级的壁垒更加森严,更加普遍,当然也更为持久”。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社会性别文化与社会性别规范束缚着女性的发展,面对这一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事实,高校更应该重视女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她们具有坚强、勇敢的品质。只有这样,女大学生才能正视男女两性不平等,社会性别机制不合理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改变不合理的状况。
2.提升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是女性自觉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意识。高校性别教育必须运用多学科知识,采取多种教育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展女大学生的视野,填补以往教育的性别盲点。首先,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传统性别角色理论认为女性心理成长过程与男性不同,女性更多的是强调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像男性那样冒险和成功,这是女性从其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性別角色认同所决定的。崇尚主宰和控制是男性精神的内在特征,是现代社会所重视和颂扬的。强调关爱和和平的责任道德观是女性的内在特征,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因而不被重视和承认。很多女性因此感到压抑和自卑,也有人就此处于两难困境。其次,提高她们对大众文化形象的自觉分辨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努力消除消极影响,促使她们建立健康的身体观和性别观,帮助女大学生学会运用性别视角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认识社会性别形成和消除的历史必然性,将社会性别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动。
3.利用成功女性的典型进行引导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代表努力奋斗的方向。成功女性的典型使女大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在精神上受到极大鼓舞,在心灵上受到净化,在感情上引起强烈共鸣,并能以高昂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变逆境为顺境。高校利用成功女性的典型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首先,教育者要树立成功女性的典型,善于发现,抓住不放;选准角度,搞好定位。其次,让典型走进女大学生,并转化为女大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4.将隐性教育渗透于性别教育
显性教育是性别教育的主体方式。它是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教育。它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显性教育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单纯的显性教育已难以完成性别教育任务。“隐性教育是美国学者N.V奥渥勒在1970年提出的,用以表示学生在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中无意获得的体验,强调体验代替说教。”高校将隐性教育渗透于性别教育,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女性文化,按男女比例科学安排教育设施等,都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和过程。
女大学生接受了较高水平的教育,是妇女群体中素质最强的人群,她们更应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功女性。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一方面,鼓励他们冲破传统的桎梏,认识自我、认同自我,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女大学生理解、分析、批判和反思现实生活,在压力中不断提高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杜芳琴.将社会性别纳入高等教育和学术主流.妇女研究论丛,2003.
[3]咸迪咏.性别意识及其社会作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1).
[4]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李银河.两性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福建集美大学)
[关键词]女大学生 性别意识 性别教育
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中最有活力、最有智慧、最有潜质的一部分,是建设未来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展现出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以及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时代品格。可是在2008年4月,不少互联网大型门户网站都爆出一条让人惊讶的视频,在这段长约1分3秒的视频短片中,一名年轻女孩全身仅裹着一条浴巾,站在一个看似大学食堂供应饭菜的窗口前打饭。经核实,这段视频的确出自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这个事件,在高校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引起人们对高校性别教育的反思。
一、我国高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现状
性别意识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人权意识一样,都是一种现代意识。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是指女大学生应该具有自觉的性别观念,善于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社会现实,认识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劳动分工和发展差异,将性别意识转变为社会行动。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大部分女生要求进步,勤學好问,积极性高,成才意识强,并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与社会工作能力。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少部分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现状与实际具有的潜力相比,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偏差,其主体意识发展水平也与高等教育目标相距甚远。
1.女大学生产生新的厌学情绪
就业中隐形的性别歧视给女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面影响,性别意识呈现回归传统的畸形状态,如视婚姻为就业捷径“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不忙就业忙相亲”、“回家论”、“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观念在高校中蔓延开来。这不仅是作为个体的女大学生的个人选择问题,也映射出当今我国高校女大学生的女性主体意识偏低及传统性别意识根深蒂固。虽然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一样受时代的熏陶,知识在不断得到充实,能力不断得到锻炼,正在向现代新女性发展。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人接受和认同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不高,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女大学生的人格优化,不利于她们的成长与发展。
2.女大学生对容貌、个性的过分“欣赏”
自我欣赏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审美心理。女大学生把自己作为观察的对象去审视,表现出对自己形象的兴趣,关心自己的容貌、个性,注意穿戴打扮,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问题在于,当她们认为“美丽高于一切、美丽决定一切,拥有美丽才能拥有自信、爱情、工作机会,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开放、另类就是个性”,一切都走样了。过度的自我欣赏,异样的个性追求,分散女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女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无形中限制了她们的视野,使她们过于注重具体的事物在形式上的反映。
3.女大学生对女性在未来社会与生活中的地位有恐惧感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面临生活、事业和种种挑战。绝大多数学生在择偶、就业及人生目标的选择上,依然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男人就应该追求稳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而女人的天职是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同时,由于受过高等教育,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男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是相符的,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较少困惑,而女生的自我意识与性别意识相矛盾。她们一方面渴望实现自己,一方面又希望淡化自己,常常徘徊在两者之间,无所适从。处于这样的矛盾与恐慌,很多女大学生选择逃避。
4.女大学生个性扭曲违法犯罪滋生
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女子温柔贤良,文静闲雅,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个性,对于男子,传统教育则注重培养其阳刚果断,勇敢顽强,豁达开朗,唯我独尊的个性。女大学生受时代、教育影响,逐步意识到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不合理。另外,由于压力大,过于追求事物的理想化,而受挫能力普遍偏低,少数女大学生的行为更加激进,更是张狂和放肆,性情暴戾专横,甚至个性扭曲违法犯罪。2003年,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三年级学生张君慧与男友李小勇因琐事发生口角,张君慧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小刀朝李小勇左胸部捅了一刀,李小勇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法院认为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张君慧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张君慧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近年来,女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数量迅速增长,犯罪类型多样化,教育改造困难重重,其危害程度和范围也比较严重。一方面,女大学生的学业、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其亲友痛苦不堪,高校人才目标无法实现,国民素质不能得到整体的提高。
二、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势在必行
1.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性别文化作为人类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女大学生作为社会女性的优秀分子,其性别意识及行为引领社会女性的发展。高校教育是宣传现代性别意识、系统传播科学性别观念、造就社会性别平等的主要渠道。高校性别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思想,以男女平等为核心内容,创造男女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等自由的发展机会,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和谐,力争达到女性与社会同步化发展。高校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有助于未来社会男女两性的发展,是建设先进性别文化的需要。
2.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十分重要,科学而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她们正确地把握人生的航船。大学阶段,是女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她们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他们面临着许多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同时,性别意识及行为和她们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等诸要素一起,构成女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涵。性别教育对女大学生的一生成长与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高校女大学生通过性别教育,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塑造健康的心理,悦纳自己,欣赏异性,努力发展高尚的人格,主动建立符合性别发展的行为模式。
3.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偏差
当前女大学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婚恋价值观、两性交往方式等诸多问题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女生裹浴巾食堂打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浴巾女”虽然接受了不少知识教育,包括礼仪方面的教育,也深知全身仅裹一条浴巾出现在公众场合的会带来的后果。但是,她却偏偏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全身仅裹一条浴巾去食堂打饭。“浴巾女”的“标新立异”,不论是在彰显自己对传统的冲击,还是在表达自己潜在的欲望,其行为影射出她性别意识的偏差,也反映目前我国高校性别教育的缺失。
三、高校性别教育的主要内容
“性别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了解由社会文化、制度建构的性别分工和性别规范是导致性别不平等的根源,要为改变不平等状况而努力。”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以男女生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为前提,按照教育的目标,帮助女大学生塑造科学的性别心理特征,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并鼓励女大学生将其转为自觉的社会行动。
1.培养女大学生的高尚品质
性别是“作为一种等级差异而存在”。社会性别矛盾“固然不是一种剧烈冲突的、但却是一种持久的社会矛盾,它往往比任何种族隔离更加坚固,比阶级的壁垒更加森严,更加普遍,当然也更为持久”。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社会性别文化与社会性别规范束缚着女性的发展,面对这一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事实,高校更应该重视女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她们具有坚强、勇敢的品质。只有这样,女大学生才能正视男女两性不平等,社会性别机制不合理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改变不合理的状况。
2.提升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是女性自觉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意识。高校性别教育必须运用多学科知识,采取多种教育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展女大学生的视野,填补以往教育的性别盲点。首先,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传统性别角色理论认为女性心理成长过程与男性不同,女性更多的是强调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像男性那样冒险和成功,这是女性从其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性別角色认同所决定的。崇尚主宰和控制是男性精神的内在特征,是现代社会所重视和颂扬的。强调关爱和和平的责任道德观是女性的内在特征,不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因而不被重视和承认。很多女性因此感到压抑和自卑,也有人就此处于两难困境。其次,提高她们对大众文化形象的自觉分辨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努力消除消极影响,促使她们建立健康的身体观和性别观,帮助女大学生学会运用性别视角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认识社会性别形成和消除的历史必然性,将社会性别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动。
3.利用成功女性的典型进行引导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代表努力奋斗的方向。成功女性的典型使女大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在精神上受到极大鼓舞,在心灵上受到净化,在感情上引起强烈共鸣,并能以高昂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变逆境为顺境。高校利用成功女性的典型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首先,教育者要树立成功女性的典型,善于发现,抓住不放;选准角度,搞好定位。其次,让典型走进女大学生,并转化为女大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4.将隐性教育渗透于性别教育
显性教育是性别教育的主体方式。它是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教育。它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显性教育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单纯的显性教育已难以完成性别教育任务。“隐性教育是美国学者N.V奥渥勒在1970年提出的,用以表示学生在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中无意获得的体验,强调体验代替说教。”高校将隐性教育渗透于性别教育,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女性文化,按男女比例科学安排教育设施等,都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和过程。
女大学生接受了较高水平的教育,是妇女群体中素质最强的人群,她们更应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功女性。高校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一方面,鼓励他们冲破传统的桎梏,认识自我、认同自我,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女大学生理解、分析、批判和反思现实生活,在压力中不断提高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杜芳琴.将社会性别纳入高等教育和学术主流.妇女研究论丛,2003.
[3]咸迪咏.性别意识及其社会作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1).
[4]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李银河.两性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福建集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