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空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女性主义地理学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去十九号房》中的身份危机。由于父权社会里以空间区隔为基础的性别分工的存在,苏珊被束缚在私人空间里贤妻良母这一单一角色中。当她对这一角色产生逆反、逃避心理,又不能走向公共空间建构出一种富于建设性的新身份时,就只能走向毁灭。苏珊的悲剧主要源于私人空间里单一的贤妻良母角色而导致的身份危机。
  关键词:性别 空间 女性主义地理学 身份危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的兴起,人们对于空间有了新的认识,空间不再被認为是客观中立的物质存在、不是社会行动的容器,而是复杂社会生产的一部分。空间的生产涉及复杂的权力关系运作,而性别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女性主义地理学就是在人们对空间重新认识的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地理学分支之一,其特殊目标在于揭露空间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并且“调查、解释并挑战性别划分和空间区分的关系,揭露它们的相互构成,质疑它们表面上的自然特性”(麦道威尔,16)。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角度分析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去十九号房》中性别与空间区隔的互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主人公苏珊悲剧的深刻影响。
   《去十九号房》是多丽丝·莱辛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入选各类文集,受到广泛关注。故事女主人公苏珊是个已步入不惑之年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活:体贴能干的丈夫,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所大房子。然而,在孩子们都上学后,苏珊却陷入到“无可名状”的危机中。她逐渐疏远了自己的贤妻良母职责,一步步逃离家庭,最后逃避到福特旅馆的十九号房里,并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一般读者都会对苏珊的轻生感到迷惑不解。通过离婚或者重返工作岗位就可以摆脱困境,但是她为何不这样做呢?本文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角度尝试对这一疑问进行解答,并对苏珊的危机进行探源。
  一
   我们知道,父权社会对达到一定年龄阶段女性的角色期待是家庭私人空间里的贤妻良母——“家庭天使”,男性则是公共空间里的支薪劳动者。在这种性别二元对立模式下,空间被划分为公共的、生产的、支配性的男性空间和私人的、再生产的、附属性的女性空间。男性主要在公共空间里从事经济、政治活动;而女性主要在幽闭的私人空间里从事再生产劳动力的活动,让男人保持清洁、吃饱穿暖,准备好每天的外出工作,生育和照顾担任未来劳动力的小孩,并且成为男性的依赖者。在《去十九号房》中,我们可以看到性别二元分工对女主人公苏珊生存空间的建构以及对她在性别化的空间里所从事活动的限制。
   在结婚怀孕前,她有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广告画家,她的聪明、能干得到了老板的肯定。但是苏珊在职业上并没有远大抱负:“她对于自己负责的广告持一种幽默态度,但是对它们感觉不是很强,总觉得这样那样都可以”(Lessing,344)。这其实符合父权社会对中产阶级女性的期待:工作只是她们离开学校后、生孩子之前的权宜之计,而非终身追求的事业。怀孕后,苏珊立即辞掉了工作,完全退回私人空间,成为全职的家庭主妇,并且完全依附于男性。就这样,父权社会以婚姻的方式,将苏珊规训到父权社会分配给女性的主要空间资源——私人空间。可见,女性与私人空间的关系并非自然天成,其背后隐含的是父权制下的性别二元分工。
   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工作地和家庭分离的情况下,家庭退化为一个简单的私人化的空间,这种空间结构严重限制了女性的活动。作为家庭主妇,苏珊的主要职责是保持家庭的干净整洁,负责一日三餐,给男人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并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在这种分工中,她心甘情愿地献出了一切:“可以说,从我第一次怀孕的那一刻起,我就签字把自己交给了别人。给了孩子们”(351)。在全职的家庭主妇身份中,她就只是妻子、母亲和女主人。
   但是这种把人的身份仅仅建立在单一角色上极具危险性,一旦出现问题,人若不能顺利实现新角色的建构和转换,就极其容易陷入危机。婚后第十年,丈夫有了外遇,这对苏珊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感觉(幸运地是,仅仅每次只有几秒钟),生活好像已经变成了一片沙漠,感觉没有什么是重要的,感觉孩子已经不是她自己的了?”至此,她的妻子身份轰然倒塌:“她时常感觉自己被空虚所威胁。”(349)随着孩子们上学和离家,苏珊也感到母亲身份所遭受的危机——孩子不再需要她全身心的呵护,她也无法从母亲身份中获得个人满足和价值实现。
   为了逃避贤妻良母的身份危机,苏珊通过扩展家务活来填补空白,让自己比孩子们在家时更加忙碌。这正如贝蒂·弗里丹(Friedan)所说:“家务所需要的时间同妇女从事其他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成反比。如果一个妇女在家庭之外无事可做,这实际上就是强迫她把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钟都花在家务琐事上”(239)。对于苏珊来说,由于丈夫和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而私人空间里的贤妻良母这一唯一身份又剥夺了她在公共空间发挥潜能的权利,她就只能通过扩展家务范围或者扩展做妻子、母亲所必需要尽到的职责来填充有效时间,使得家务变得更加重要、富于创造性,从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进行自我实现。
   但是这种扩展家务活的后果却是家务负担的加重和程度的越来越复杂,最终带来被缚感的加剧:“她被一种怨恨的情感支配着:每天七个小时的自由(学期间的工作日)并不自由,她从来没有、一分钟也没有逃离过时间的压力,逃离过记得这事或者那事。”(354)加剧的被缚感使苏珊产生了逆反心理,她越来越不愿意承担家务和尽职责,最后开始逃避责任,成为毫无用处之人。家,对于苏珊来说,虽然“可以依附、安全,同时又受限制”(克朗,43),如镣铐般钳制了她。
  二
   苏珊开始逃避私人空间里的贤妻良母角色和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她幻想逃避到一个没有人认识自己,没有任何负担、责任的生存空间里。她躲到自己的卧室、母亲房、花园里,又逃避到威尔士边远山区、汤森小姐旅馆里,最后逃避到伦敦地铁附近福特小旅馆的十九号房里。在那里,她认为找到了自由、自我:“但是她已经知道,自己是多么地属于这儿:这间屋子一直在等着她加入其中。”(367)但是十九号房是苏珊走向新生的新空间吗?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苏珊在十九号房里既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贤妻良母的身份,也没有建构出一种新的、富有创造性的身份。
   “她梦想着有一间屋子或者一个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只要她能够一个人去坐一坐,没有人知道她在哪儿。”(359)苏珊对十九号房、对一间自己的屋子的追寻,让我们想起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在这篇女权主义经典之作里,伍尔夫开篇就提出:“一个女人想要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Woolf)。这间自己的屋子既是女性独立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写作保障,也是她呵护自我、抵抗男权社会的精神空间。在伍尔夫的笔下,房间已经突破了其物质存在性,成为情感和精神的载体。但是,一间自己的屋子是否一定对女性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肖瓦尔特对《一间自己的屋子》的独到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屋子对于女性的意义。她充分认识到一间自己的屋子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认为它既可以是坟墓,也可以是新生地:“如果一间自己的屋子变成目的地,像克拉丽莎·达洛卫的阁楼卧室一样,使女性从政治世界、从‘男性’权力、逻辑和暴力中退出,它就是一座坟墓”(Showalter,319)。相反,“如果一间自己的屋子是积蓄在世界上行动的力量和信念之地,它就是新生地”(Showalter,319)。对于苏珊来说,这间自己的屋子恰恰成了她从社会隐退,走向沉沦的坟墓。
   十九号房是丑陋而又庸俗的:“这间屋子真是可怕。它只有一个窗子,上面挂着薄薄的绿色织锦窗帘,一张只有双人床四分之三大小的小床,上面铺着廉价的绿色缎子床罩。”(366)至于屋子的用途,它是那些肮脏而又见不得阳光的男女偷情和性交易的隐蔽所。“她坐在扶手椅子里,她仅仅坐着,她闭上眼睛坐着,让自己一个人,”(367)或者站在窗前,以旁观者的姿态望着大街上来往的人流,大脑里却一片空白。可以说,十九号房是空虚、无聊之象征,也是苏珊精神世界之写照:这间小屋与她拒绝贤妻良母这一单一身份后空虚的精神状况相契合。
   的确,在这间屋子里,苏珊主观上暂时逃离了家庭主妇的身份和责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她称自己为“琼斯太太”——在西方这一称谓依然表征着苏珊的妻子、母亲身份。换句话说,这一称呼与她想要摆脱的“罗林斯太太”并没有本质区别。空间的转移并没有给她带来富有创造性的新身份,仅仅是旧身份的逃避和重复:一间自己的屋子既没有给她提供获取新生的力量,也没有激发她的创造力,反而成了她逃避责任的临时隐蔽所。
   我们不妨顺带分析一下苏珊为了逃避贤妻良母身份而逃入的各种空间:卧室、母亲房、花园、威尔士边远山区、汤森小姐旅馆和十九号房。卧室、母亲房属于私人空间;而花园,在家庭空间扩展的过程中,“由于其作为隐私、秩序、品位以及对于自然的热爱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成为新兴中产阶级家庭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孩子来说,这里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场所”(王萍,41)。可以说,花园是私人空间的扩展和延伸。至于威尔士边远山区、汤森小姐旅馆和十九号房,由于其处于公、私空间之间的灰色地带而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从苏珊所逃入的这些生存空间中可以看出:她既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私人空间这一父权社会分配给女性的生存空间,也没有从这些空间中积蓄力量和勇气,从而超越贤妻良母身份,走向公共空间。
   其次,苏珊在十九号房里享受的所谓自由、自我,是基于对男性的依附,所以当丈夫派了一个私家侦探跟踪她时就立即终止了她的行为,她所谓的自由、自我顷刻间土崩瓦解。她选择了轻生,以达到渴求的自由,并在十九号房这个她所谓的乐园里結束了生命——一间自己的屋子成了她的坟墓。但可悲的是,苏珊竟然无法支付一英镑的房租,只能向仆人“贷款”。这里,女性的经济独立再次提上日程,恩格斯的话仍然具有辉煌的意义:“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私有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父权社会里的性别分工将苏珊束缚在私人空间的贤妻良母的角色里,限制了她在公共空间进行自我实现,加剧了她的依赖性。而女性一旦由于这种身份的空虚而产生逆反、逃避心理,却又不能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从而建构出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新身份时,就极有可能走向毁灭——逃避单一的贤妻良母身份而导致的生活中空并非人人都能够长期忍受,女性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Friedan,Betty,The Feminine Mystique,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1984[1963].
   [3] Lessing,Doris.“To Room Nineteen.”To Room Nineteen:Volume One of Doris Lessing’s Collected Stories.London:Panther Books,1979:344.
   [4] 琳达·麦道威尔,徐苔玲、王志弘译:《性别、认同与地方:女性主义地理学概说》,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5] 迈克·克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Showalter,Elaine.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319.
   [7] 王萍:《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 Woolf,Virginia.A Room of One’s Own.[2011-10-15].http://ebooks.adelaide.edu.au/w/woolf/virginia/w91r/chapter1.html.
其他文献
摘要 日本当代女作家樱庭一树,以写作轻小说成名后转型为一般文艺作家,成功地实现了不同艺术领域的跨界。其代表作《我的男人》,以东京和北海道为舞台,描写了养父女之间的有违伦常之爱,叙述了二人犯罪后多年潜逃在外的艰难岁月。作者大胆地探测了伦理与道德的底线,考验了现代人的社会责任心与义务感。  关键词:樱庭一树 《我的男人》 日本女作家 轻小说 跨界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 《青鸟》是一部带有梦幻色彩的象征主义童话剧,不仅对小读者永远具有启迪意义,而且还震撼着众多成人读者的心灵,引领人们寻找爱与幸福的方向。“青鸟”是一个神秘的象征物,象征着一种所有人都在追求,却总难以得到的东西,它既是人类幸福的体现,又蕴含着大自然的奥秘;它既关系到人类的现实生活,又与过去、未来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  关键词:童话剧 寻找青鸟 幸福 莫里斯·梅特林克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富盛名的表现主义剧作家,其作品专注于揭示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的心理纠结。本文所介绍的《安娜·克里斯蒂》便是其着力于揭示命运的神秘性和不可抗拒性的一部作品:故事着力描述了船长克里斯的女儿安娜的堕落和新生的人生跌宕以及船长家人祖祖辈辈的不幸遭遇,充分了展现了命运的不公和不可预知性。奥尼尔在文中运用了多种丰富的意象描写,向读者展示了自己迷茫的悲剧命运
期刊
摘要 《天边外》是美国著名戏剧作家奥尼尔的代表之作。在这部秉承传统悲剧观念的现代悲剧中,奥尼尔以现实主义等表现手段将美国社会现实条件下的孤独灵魂和扭曲心灵描绘得惟妙惟肖,更将其本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下的失落、在东西方文化碰撞后的窘迫挥洒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尤金·奧尼尔 现实主义 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肯定生命的最高艺术形式”,
期刊
摘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它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现实生活。主人公列文是一位开明地主,在面临农村危机时,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由于其性格中的缺陷,导致他在面对爱情与生活时,充满了软弱与困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也是列夫·托尔斯泰本人人格精神的写照。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人格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 《星座》是有岛武郎在完成现实主义文学名作《一个女人》后,渴望走出低谷、重建自己文学的心血之作。作品描写了19世纪末期,北海道札幌农学校学生的青春群像,试图探讨在日本近代化这一特殊的历史进程中,年轻的生命如何成长、如何结实、如何凋零等问题。本文从现实主义文学角度出发,对《星座》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在小说中,作者冷静地直面现实,用理智诠释现实、谛思人生,寻求自我内在的精神觉醒和对
期刊
摘要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而剧中女主角布兰奇·杜波伊斯是美国戏剧作品中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作为旧南方女性的代表,她自久以来引起了诸多的关注和争议。本文试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剧中的女性形象,并探求其深刻的内涵及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因素。  关键词:女性主义 《欲望号街车》 南方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的《幻想》通过预感一次“死亡”,预感了每个人死后将发生的事情以及对生者的影响。整首诗充斥着悲伤和孤独的气息。这首诗探讨了人类共有的话题——“死亡”。死亡给人们来了无尽的悲伤和痛苦,逝者失去了生命,生者承受着亲人离去的悲痛。本文通过对这首诗的剖析,阐释了死亡使生者经历的孤独、回忆、祈愿的过程,告诫世人当遭遇无法解决的磨难的时候,都要相信无论那种磨难多么折磨人
期刊
摘要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传奇巨作,塑造了杜丽娘这一热爱青春、追求自由的经典女性形象,其中人性解放和女性觉醒思想在其创作时代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剧作在创作语言、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都体现出“陌生化”的现象,折射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  关键词:《牡丹亭》 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戲曲家汤显
期刊
摘要 以Close Reading的方法来分析美国女诗人露茜尔·克里夫顿的“Sisters”一诗,我们可以看到,整部作品的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多声部的集体合唱。这一“合唱”的内容以含蓄多义的方式涵盖了许多内容,女性主义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反贫富差距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或文化因素所追求的“平等”都在这一诗中得以体现。尽管这些内容并非完全是作者的本意,但就作品的文本而言,其包含了无尽的解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