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应做到“五要”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00233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员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的导师,其水准在一定程度上是某个区域内教师优秀与否的标志。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员除了组织参与测评、赛课、研训等活动,更多地要在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研策略上给予教师引领、指导、帮助。这就需要教研员转变角色和工作行为。笔者以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员应做到“五要”。
  一、 腿要勤
  所谓腿要勤,指的是教研员要经常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观摩一线教师的课,诊断教师的教学,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商榷教法,交流观课感受,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是教研员角色的应有之义。
  令人担忧的是,有的教研员很少把听课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来做,甚至根本没有走进一线教师的课堂,与教师共同探究教育教学。有的教研员上班时间看报纸、喝茶、打毛衣、炒股票,一学年都不到学校进行调研,远离了一线教师,脱离了教学实际。
  教研员只有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观摩教师的教学,平等真诚地与教师切磋、探讨、交流,成为一线教师教学业务上的指引者,才能真正发挥教研员的应有作用。其实,一线教师非常渴望得到教研员的帮助和指点迷津,切实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益。
  笔者认识的川南某县教研员每学期都要深入到县内的村小听课,每学期到基层学校听课近200节。他从县城乘车转车,有时坐两轮摩托车,有时踩着泥泞小路,有时跋涉在崎岖的山路,县里每所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辞辛劳,深入基层,坐在教室里聆听教师的教学,与广大教师一起探究教学,成为其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毋庸置疑,他是一个“接地气”的教研员,倍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喜欢与敬仰,获得了“省优秀教研员”的称号。真正的教研员应该如是。
  二、 眼要毒
  陈钟樑先生曾说,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毒眼”。他所说的“毒”,指的是敏锐和深刻,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学生读不出来的东西。其实,何止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毒眼”,教研员何尝不需要一双“毒眼”。此处的“毒眼”是指教研员的眼光独到深刻,能够一针见血地看出教师课堂的优劣,教学水平的高低,只有教研员自己站得高,才能高屋建瓴地从课程学、学科视野、课程标准等角度诊断教学,解剖课堂,讲出教师教学的优点与不足,道出教师教学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帮助教师重构教学,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这就需要教研员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精深的学科理论,正确解读课标的内涵,深刻领悟课标的精神,准确把握学科、年段的具体要求,熟悉相关学科的教材。
  笔者多次参加教研活动,发现有的教研员观课评课时对教学现象或教学环节大多就事论事,笼统而不具体,如“教学中小练笔环节设计得很好,起到一定的练笔作用”,“导入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好在哪里,起到了什么作用,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好在哪里,讲不出个一二三来,给不出可行性建议。教研员不能从学科视野和课标的角度来观课评课,而是泛泛而谈,隔靴搔痒,触及不到教学的本质,致使上课教师不明白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参与者获得的只是一些粗糙的教学现象和零星的思想碎片,不能升华为经验和理论,正所谓“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试想,这样的教研员能给执教者和观课教师带去专业上的提升吗?这个区域内的教学质量会有多大的提高呢?
  因此,教研员要多读书,尤其是读专业书籍期刊,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开阔自身眼界,夯实专业理论,增强学科素养,及时了解当前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本学科的热点难点。教研员只有这样不断修炼基本功,才能让专业思想“高”起来,学科理念“新”起来,观课评课议课才会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眼光自然就“毒”了。这是每个教研员都需要潜心修炼的看家本领。
  三、 嘴要利
  此处的“嘴要利”,指教研员口头表达能力要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研员是靠“嘴”吃饭的。
  教研员行走于学校,奔走于教师课堂,活跃于各种教研活动,“指点江山”,无论其专业思想、学科观点,或是观课评课、指导帮助他人,都需要有声语言来表达见解,传递思想,传播理念。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笨嘴拙舌”的教研员会把教研工作干好。“口才”对于教研员之重要不言而喻。如北京的吴琳老师就是一个思维敏捷、口吐莲花的教研员。她点评教学深刻独到,字字珠玑,颇能给与会者思考启迪;她主持过很多大型的教研活动,穿插衔接,妙语连珠,各个环节衔接得流畅妥贴,发言令人回味无穷。吴老师深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表达,让教研活动风生水起,带给与会者的是学术的盛宴,思想的享受。
  诚然,教研员的口才有天赋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后天勤奋历练的结果。优秀的“口才”源于扎实的专业、深刻的思想、灵敏的思维,以及对教育教学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感悟。没有“思想”,何来振聋发聩之音;没有“思考”,哪来妙语连珠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磨砺思想的锋芒是教研员日日修炼的功课。这就需要教研员善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名师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勤于思考,多角度思考,让头脑永不生锈,为思想引入源头活水。教研员有了深厚的专业底蕴,胸中藏有“千山万壑”,观课评课时讲话就具有含金量,就能传播思想的精髓、教学的精华,这是教研员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体现。
  四、 要“下水”
  常言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后者指的是教研员不但要善于研究教学,还要亲临教学一线,走上讲台,亲自上课。
  如果一个教研员只晓得坐而论道,高谈阔论,而不深入教学阵地,只能是“闭门造车”,脱离教学实际的研究再多也是“空中楼阁”,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倘若教研员不亲自深入课堂去看看教材,了解学生,就不可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知道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和困惑,又如何引领教师成长、助推区域教育的发展呢?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有不少教研员光说不练,凭其身份对一线教师指手画脚,却不敢走上讲台以身示范。这是教研员职能的缺失,也是教研员的悲哀。我们可以想见,这样的教研员无论其说得如何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又有谁会真正信服呢?由于他们没有深入到教学实际中,缺少教学这一课的切身体验,所言往往无关痛痒,难以切中教学关键要旨,指导时会有失偏颇,甚至把与会者的思想引入狭隘与歧途。   一个游泳教练如果光说不练,学员就不可能获得感性的认识。毫不夸张地说,示范就是最好的指导。游泳如此,教学亦然。教研员经常“下下水”,才晓得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切学生,才能了解教学策略是否能突破重难点,才知道行走课堂的深浅,何处该点拨,啥时可拓展。教研员躬身课堂实践,对教学感同身受时,指导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过经过脉”,提醒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尽量让教师少走弯路;教研员有切身的教学体验、直观丰富的教学思考,观课评课的针对性才强,才可能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为执教者提出建设性意见,指明今后教学需要改进努力的方向,同时带给与会者深度的教学思考,促进其专业成长。一言以蔽之,教研员“下水”对教师极具直观的示范指导作用,胜过千言万语。
  当前,活跃于教学一线的教研员颇多,如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湖北的余映潮老师、江苏的于永正老师、江西的王玲湘老师,他们身居教研员角色,却经常“下水”,与一线教师同台上课,用课例承载自己的研究,用教学展示自己的思想,知教学的深浅,懂讲台的“高低”,其“且研且教,研教结合”的专业品质深为一线教师喜爱与敬仰,堪为广大教研员学习的榜样。他们勤学善思和“言传身教”,让自己在教研上独树一帜,成果丰硕,帮助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业务上获得很好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教师在专业上获得成长,真是功莫大焉。此当是教研员工作追求的高境界。
  五、 笔要勤
  教研员由于自身具有扎实的理论及丰厚的专业素养,经常行走于研究与教学之间,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思维的结晶与智慧的火花时常灵光乍现,如果仅仅靠“嘴”传播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其范围是有限的,受益的只是局部或部分教师。教研员的成果若能在更大范围交流,甚至让全国的同仁分享,带给更多的教师思考和借鉴,岂不是中国教育之幸,教师之幸?
  怎样扩大教研员的影响力,让更多的教师受益呢?毋庸置疑,文字能够很好地留存思想,超越时空,让教研员的经验成果传播得很远。当前,资讯发达,网络遍布,信息传播的范围广,速度快。如果教研员能把经验成果化作文字,随着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介,扩大交流范围,就能让遍布于城市乡村的每一所学校中的教师受益,获得思想的启迪,改变自己,改进教学。
  这就要求教研员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善于思考,还要勤于笔耕,及时记录零碎的思想,捕捉智慧的火花,积累教育教学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比较,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提炼,形成系统的思考,把一般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放在博客,或向全国的教育教学期刊投稿,在带给更多教师思考借鉴的同时,与广大教师的思维碰撞,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产生良性循环及核能裂变效应。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研员疏于思考研究,很少用笔思考、记录教育教学,更不用说有高质量的经验成果发表在全国性的专业期刊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样的教研员如果在检查教学常规时要求一线教师写好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经验文章,是不是有点可笑?如果有教师让他们指导写教育教学文稿,不知道会不会把教师引入歧途,误导教师,进而毁了教育教学呢?
  放眼当前的专家、名师、优秀教研员,谁不是善于思考,勤于笔耕之人?他们著作等身,把丰硕的教研成果化作文字撒播于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或发表于自己的教育博客,供大江南北的教研员和城市乡村的教师阅读、参考、借鉴,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用笔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一名真正的教研员发挥职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教研员成长的奥秘。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员只有勤学善思,拥有丰富深厚的理论素养、过硬的教学功夫,时常亲临教学一线,时常“下下水”上示范课,修炼一双“毒眼”、一张利嘴,同时把自己的教研成果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去,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业务上的导师、成长的推手,进而为新课改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利用腺苷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的心功能参数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心功能和预后的价值。方法OMI组16例,正常对照组18例,两组均进行^99m锝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72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为胰岛素抵抗组(EH-IR)37例和非胰岛素抵抗组(EH非IR)35例,健康对照组25例。用化学法测定各
目的通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型检测及分析,探讨OSAHS与载脂蛋白E基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些年来深受教育专家、教育部门及一线教师的关注。然而,笔者在各类数学公开课中仍不免发现一些“非有效教学”——即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现象的存在。事实上,这些“非有效教学”现象无疑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也是一本重要的“教材”,对其进行解读,有利于教师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为了“非有效教学”的价值回归——走向“有效”,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中的非有效教学行为进行追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终止PSVT方法较多,包括药物复律、食管心房调搏术、直流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
患儿,女,12岁。主因不自主瞪眼、耸肩、干咳3个月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瞪眼,渐出现耸肩,时有干咳。曾以“眼结膜炎、咽炎”给予治疗,症状无好转,近半个月来症状加重,不
有个年轻的同事因为教学出色,最近被提拔做了主任,有机会向他祝贺时,他却向笔者大倒苦水,说管理严了老师背地里议论他,不严格吧,校长又动辄批评工作没到位。好多工作自己确实不熟悉,又没人教他,纯粹靠自己摸索。笔者说,“你可以找校长啊,多向他请教。”“校长哪会教你呀,你问他,他说‘遇到事情我都帮你想了,还要你干嘛呢’,这么一说,谁还好意思再问他呀。”完了,他委屈地说,“这哪做的是干部呀,分明是一苦力,还得
结核是引起胸胸腔积液的常见原因。根据积液的状态,可分为游离性胸腔积液和包裹性胸腔积液。文献报道约30%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可致胸膜粘连、积液包裹,甚而胸膜增厚。本研究旨在
短信,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学校的管理中,校长的短信可成为教师的特殊礼物。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经常收到校长的短信,心里会倍感温暖和激动。  一、 遇到困难时,校长的问候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教师的也有烦恼。当教师遇到困难无法解决闷闷不乐时,校长的关心和问候会让教师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振作精神,重新工作。如周老师刚刚与爱人离婚,自己带着孩子,心情一直很低落。临
译林版《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本文中所举案例均为此套教材)自使用以来,已经接近两个年头。对于新教材,我们一直处于边摸索、边实践、边思考的状态中。由于其各版块命名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