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协同索拉非尼的抗肝癌作用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M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利用大肠杆菌联合索拉非尼对Walker-256移植性肝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大肠杆菌和索拉非尼协同处理构建好的Walker-256大鼠肝癌模型,观察经不同方式处理后,肝癌的发展情况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评估药物对肿瘤的作用效果,并研究大肠杆菌联合索拉非尼抗肝癌的机制。

结果

大肠杆菌联合索拉非尼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P=0.015),且血培养结果显示未发现大肠杆菌残留。通过病理检查发现,索拉非尼和大肠杆菌联合组的癌旁存在较小的炎症,坏死也更加明显,肿瘤的重量更小,联合组无残癌率达100%,大肠杆菌组无残癌率达4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组细胞角蛋白(CK)表达下调,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上调,这些结果表明,经大肠杆菌干预后肿瘤发生间充质转化,而联合索拉非尼处理可使CK表达上调,下调VEGF、Vimentin、MMP-9、PCNA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抑制该现象。

结论

大肠杆菌联合索拉非尼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抑制肝癌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单克隆抗体(IL-6 mAb)对机械张力诱发的小鼠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50只雄性C57/BL6小鼠,采取随机和均衡原则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假阳性组、建模组、IgG组、IL-6 mAb组,后3组小鼠予以机械张力处理,构建机械张力诱发的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张力持续2周后拆除装置,假阳性组无牵引张力。后2组于第3、4、5周分别予以免疫球蛋白G(IgG)和IL-6 mAb尾静脉注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GCD0103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加入不同浓度(0、0.1、1.0、5.0、10.0、50.0、100.0 μmol/L)的MGCD0103,运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其作用于BEL7402细胞24、48、72 h后细胞生长,计算存活率及半数抑制浓度。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GCD0103作用于BEL7402细胞48 h后的克隆形成
目的观察术中肌电刺激(EMG)对肘管综合征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88例确认为肘管综合征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根据入院顺序奇偶数分成术中肌电刺激治疗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4例。所有病例在术中松解前进行1次术中电生理监测,记录小指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及波幅;松解后再次进行1次相同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实验组在松解完毕后对神经卡压最严重处进行肌电刺激,刺激参数为100 mA,2 Hz
期刊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横断后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和膀胱Cajal间质细胞(ICCs)的变化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长期脊髓损伤致大鼠神经源性膀胱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102只雌性Wa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6周组(A组)、脊髓横断6周组(B组)、假手术12周组(C组和E组)、脊髓横断12周组(D组和F组)。A~D组用于观察大鼠脊髓横断后不同时期膀胱顺应性和膀胱ICCs的变化,E组和F组用于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对
期刊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食管腺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影响。方法收集114例食管腺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患者术前1周内血常规结果,计算术前外周血NLR。分析术前外周血NLR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腺癌患者的
目的探讨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在食管鳞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分析RUNX2在食管癌组织中mRNA的表达。分别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80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RUNX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分析RUNX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以及RUNX2的表达对食管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V600E突变。方法分析41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BRAF基因V600E突变。结果41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普通型BRAF基因V600E突变率为88.4%(321/363),滤泡亚型突变率为41.7%(5/12),高细胞亚型突变率为100.0%(
目的观察微小RNA(miRNA,miR)-21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4(PDCD4)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前列腺癌细胞LNCap、PC-3、DU145及人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中miR-21表达,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miR-21 inhibitor和miR-21 NC转入PC-3细胞中,48 h